普通人的世界
(一)一直以来,我总爱因一点点小事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让很多人不胜其烦。不过刚听说过PTSD,就觉得还是一吐为快吧。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世界。记得简帧曾经在“微晕的树林”中说过,他不曾提起显赫家世,引起他人艳慕,也不必提清苦门楣,变相夸耀自己奋斗的能耐。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传奇的具有显赫家世的人啊!在电影里,小说中,主角往往被赋予太多让人惊慕的东西,他们常常或富可敌国,或相貌俊美,或两天解决世界性难题,或某某世家出身。我知道,有这样的人,有很多,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没有显赫家世,没有智商超绝的地地道道的普通人。艺术作品反映生活,但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某种膨胀的欲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泰斯成为了基督山伯爵,张无忌学会了九阳神功。
每周末我都去师父那学武术,在每日湿透衣衫的汗水中幸运的结识了一帮师兄弟。记得有一回,有三个德国人想见识中国武术,师父就让我和一师姐当翻译。这时旁边的一大娘很惊奇,以为我们这帮师兄弟都是大学生,都会说英语。但,其实不是这样······
我特别喜欢跟这帮兄弟们在一起。假如非要问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他们的质朴、坚韧每天都在打动着我。我有一个师兄,比我小一岁,因为我比他入门晚,所以叫他师兄。他在一个饭店传菜,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九点就去饭店,晚上十点才能回去。一个月只有一天假期,一年饭店只给十天的小长假。又一次我去找他练拳,练完他说什么都要请我吃饭,我已经吃过,但盛情难却就和他去了。他请我的那顿一下子点了五个菜,把他饭店里最好的菜什么鱼啊,牛肉啊都点了。他一边拿着菜谱一边告诉我,他请客可以用员工价,很便宜。当时我感动的泪直打转,我知道,他手里是从来都不宽裕的。他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住在有饭店提供的地下室里,说是住房,他真正所拥有的只是地下室里的一张木板床而已。记得我第一次跟他进地下室的时候,他有一点羞涩,而我则是震惊。我从未想过,我每周都能见到的乐观刚毅的好兄弟竟然住在这种地方。后来我知道,他在河南长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流行大话西游,他也迷上了,结果被学校勒令开除。因为家在农村,“继续教育”显然难以进行,便投奔了在北京的一个远方亲戚,从十四岁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这些年,当过手工艺人,做过力工,传过菜。自己还经常省吃俭用往家里面寄点。年初开始,我给他补英语。说实话,我真的不是一块当老师的料,基础的英语虽然能讲明白,但绝不生动。让我惊讶的是他真的能坚持下来,而且每次我给他讲过的内容都被他牢记在心。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同时我也打了一个问号,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一切俱佳的兄弟会被学校无情的撵走。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尝试着给他讲点新的东西。比如通讯是个什么东西,私募,天使投资是干什么的等等。但结果同样让我惊讶,就是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他却无法理解。不是不听,而是好多东西仿佛跟他很遥远。知道最近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经过系统的教育。或者说,从一开始,很多人就没有机会与良好的教育接触到。这跟一个人想不想奋发图强无关。如果说一个人向上前进是一种本能的话,我相信他有,要不然就不会来北京了。不过,若让他通过在北京每天听某某院士讲座而提高自己就显得强人所难了。我不得不悲哀的说,像加缪那样因对知识充满渴望而奋起好学是一种随即现象。
有一天和一个师弟结伴往学校的方向走,一路上他给我讲了很多故事,让我很感慨。从师父那出来,我们俩到一小饭店吃饭。在饭店我问他为什么反应那么快,因为他常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踹到了我。他说,不怕丢点人啊,其实是被老家的警察练出来的。我大奇,追问缘由。原来,两三年前他在体校学散打,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外面打架,打完人怕警察抓,就要立刻逃跑,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机敏了起来。他还告诉我,在他的那帮同学中,有善良的,有中等的,有坏的。有的同学不孝敬父母,这样的在同学里人缘就很差,因为他们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不可能对同学够意思。许多同学家庭都不太好,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天天打架,有的父母脾气暴躁,长此以往,很多同学便讨厌学习,来到了体校。当时我突然觉得,每天我以一个品德高尚者的身份自居,对很多不礼貌的现象常忍不住皱眉。但现在看来,很多人的那点粗鲁是情有可原的。当社会的关爱远离他们的时候,我却想让他们也时刻规规矩矩,未免不近人情。那一天,我又有点失眠,因为我不知道,像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若是普遍存在,那我们岂不是也活在小象牙塔里,不知社会的本来面貌,大谈政治,大谈改革?
后来看过两个电影,一个是LEO主演的血钻,一个是名作“天空之城”,真的是这样,其实有太多太多的人早早就被文明抛弃了,即便不“弃”,也被抛开了很远很远。不知不觉中,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小学的场景。小时候的我,成绩优异,自以为是,虽身为班长,却很少体谅别人。那时我是班长,所以常有机会能听到某些同学家庭离异的消息。记得那时,除了学着妈妈的声音唏嘘一下外,没有什么情绪波动。现在这些情景却不可思议的在我的脑中浮现出来。有的画面出现的是我早已忘记名字的女同学,据说她是由姥姥带大的吧,好像父母离异后谁都不愿意养她。她穿着小红衣裳,头发的颜色有点焦黄,带着稚气的笑容露出刚刚长出的小牙齿。我突然很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还会快乐不,是否在上大学?真的真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受到良好的教育来到大学这个舞台的人是少数。
但这少数,这些所谓的大学精英们,有多少真的用心关注过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呢?这肯定又占少数了。精英们学资本运作,学推销自己,学挣着国企的钱如何过潇洒的生活,这些都没错,但我现在不相信这些学习会真正帮助这个国家。刚开始用微博的时候,我很惊诧,竟然有那么多的网络暴民语无伦次,充满血腥,但现在我有点释然了,因为我发觉,真正的错并不一定在他们身上,或者说真的不在,那么到底错在哪呢?一白一黑的对手戏好看且鲜明,就好比那太极,只是,这世间真的就只有一黑一白吗?最起码,这些精英们是有责任的吧。
(二)
我绝不是那种肯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初一的时候,看了黑格尔,学会了脱离实际的思考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时光从手上溜走一把都要抬头望望远方。远方的大路若清晰可见,便闷头欢乐的狂奔。远方晨雾未尽,就像吸了沙林毒气一样瞳孔收缩,心情沮丧。可惜的是,自从有了这个习惯后,总是迷茫。中学时期大大小小的迷茫经历过多次。迷茫过革命到底有没有用,迷茫过尼采是不是真算个哲学家,迷茫过上学到底有没有用,就是没迷茫过怎么才能学习好。这就更可怜了,而且我又不是那种一学就会的天才,这就意味着我迷茫的时候成绩很差,高兴时成绩才好点。于是,中学时代的家长会常常是妈妈的梦魇,我常为此愧疚难当。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了······初一的时候,被数学老师打进了十八层地狱,高一的时候第一次写小说就被老师抓到从此被当成了问题少年。于是我的两次梦想被生生打碎。这个嘛到没什么,毕竟从小到大,梦想总是不断换的,别人帮我换了也没什么。但有让人痛苦的事情。梁遇春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泪与笑,上面说: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是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是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的一层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梁遇春此言深得我心。也许是我太做作了,但总有一些事情,在他人看起来如蜻蜓点水,在自己看起来却影响久远。其实笼罩在我中学时代的阴影恰恰是那无聊赖的理由。好兄弟如是,初恋女友如是。现在想起来,为过去的自己鸣不平,也会想,若是我带着现在的这份心智回到过去会不会让自己活得有尊严一点,这是我却不争气的想到“穿越疯人院”,是选择没自由毋宁死还是被电击惶惶不可终日?无法对抗,真的很难对抗。奥威尔写出了那种感觉,当你选择自己的路时,最害怕的不是你即将面对对立面的反抗,而是你发觉当所有人站在你的对立面的时候,你会以为自己是错的。后来高二听从父母的建议转了学,转掉我的许多不安和卑微,也转掉了我自以为尼采似的奇思妙想。既然没有勇气成为默尔索,就去成为范进吧。幸好,那时的我已经对学习有点狂热,已经不再抬头向远方展望,要不然就进不了京了,估计那时的我就会在第十九层地狱。
上大学了,终于有机会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开始了繁忙的阅读生活,同时也捡起了老习惯。大学总算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吧,要比以前能望得远一点。这一望可好,没望穿秋水,却望出了更多迷茫。大一下正好有学弟学妹们的高考,我感受到了很多青年才俊的朝气蓬勃,但感受更多的竟是一种黑压压的恐怖。那是整个高考带给我的一种近乎惨烈的气氛。好像,那一张卷纸是孩子们今生来世的全部赌注。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狂热我看不懂,但我知道,当年法西斯德国士兵看希特勒和这些人看考场大门有类似的情愫。这些孩子们现在在想什么我不懂,但上大学后想什么我倒是知道点。突然间我就想叹息了,但我在叹息什么呢?
我很幸运自己在大一结识了一些人。有普通的北漂,也有几乎在学习生涯未尝败绩的大神。相比于想了解这些大神如何成为大神,我更想了解这些有那么点自以为是的大神到底能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在的国家做点什么。假如他们的工作是使这个制度更加稳定,那么在一个稳定的制度下难道每一个人不都是一根螺丝钉可以替换?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生活在社会高层,但这又真的能改变那些对孩子的名次有着畸形般的渴望的扭曲的嘴脸吗?他们可是这些嘴脸下的珍珠!我真的想不通,我们的精英教育是不是有想象的那么好呢?那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灵魂是否应该在名次的压力下失去灵性呢?每次考试考的分高真的那么重要吗?有学者说以一个诗的完美性为横轴,以一个诗的重要性为纵轴,其面积可衡量诗的伟大程度。呵呵,这世上的那些灵魂之作真的可以用分来衡量?今天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我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在社会高层活跃的领导,学者,专家,企业家他们做的工作真的能对一个国家的根本性繁荣产生作用吗?还是他们每天研究的东西翻来覆去的被踢来踢去,却始终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不会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面对理性的方面有所进步呢?这些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主流文化中关注的的焦点吗?
我的室友都很优秀,人生规划的很好,大四交流啊,研究生在哪读啊,找什么工作啊等等等等,但我弱弱的问一句,不需要养家糊口的一些大学生得到了教育资源,得到了各种鼓励,就是干这个的吗?
要说时代在进步,是的,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的变化,只不过,虽然在进步,我们也要时刻反思,是不是应该让所有的精英都源于老百姓且归于老百姓呢?现在有上流社会在研究问题,个个都有学问,但清朝也有张之洞,民国时期名流更多,但社会如何大家看书便可知。我以为看政治能救过,于是又认真看了论法的精神和君主论,但我觉得没用,因为中国该有的好的制度的精髓其实是存在的,那众多问题又出在哪里?我不禁想,难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本身并非对立的关系?根源来自于制度与人事的矛盾?制度与人事好像是矛盾的,人事要推进制度的发展,而制度有时要限制人事的行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是不是应该让个人的力量更加强大一些?
出国一趟,最让我惊讶的便是欧洲的农村了,说是农村,我却看不出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当时我就在想,与其大家都在搞资本运作,在创业,在准备上市,是不是应该多关注关注农村?是不是应该多关注关注普通百姓所接触的教育,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才是祖国的“大西北”。
估计今天是睡不着了,便写到这吧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世界。记得简帧曾经在“微晕的树林”中说过,他不曾提起显赫家世,引起他人艳慕,也不必提清苦门楣,变相夸耀自己奋斗的能耐。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传奇的具有显赫家世的人啊!在电影里,小说中,主角往往被赋予太多让人惊慕的东西,他们常常或富可敌国,或相貌俊美,或两天解决世界性难题,或某某世家出身。我知道,有这样的人,有很多,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没有显赫家世,没有智商超绝的地地道道的普通人。艺术作品反映生活,但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某种膨胀的欲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泰斯成为了基督山伯爵,张无忌学会了九阳神功。
每周末我都去师父那学武术,在每日湿透衣衫的汗水中幸运的结识了一帮师兄弟。记得有一回,有三个德国人想见识中国武术,师父就让我和一师姐当翻译。这时旁边的一大娘很惊奇,以为我们这帮师兄弟都是大学生,都会说英语。但,其实不是这样······
我特别喜欢跟这帮兄弟们在一起。假如非要问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他们的质朴、坚韧每天都在打动着我。我有一个师兄,比我小一岁,因为我比他入门晚,所以叫他师兄。他在一个饭店传菜,工作非常辛苦。每天九点就去饭店,晚上十点才能回去。一个月只有一天假期,一年饭店只给十天的小长假。又一次我去找他练拳,练完他说什么都要请我吃饭,我已经吃过,但盛情难却就和他去了。他请我的那顿一下子点了五个菜,把他饭店里最好的菜什么鱼啊,牛肉啊都点了。他一边拿着菜谱一边告诉我,他请客可以用员工价,很便宜。当时我感动的泪直打转,我知道,他手里是从来都不宽裕的。他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住在有饭店提供的地下室里,说是住房,他真正所拥有的只是地下室里的一张木板床而已。记得我第一次跟他进地下室的时候,他有一点羞涩,而我则是震惊。我从未想过,我每周都能见到的乐观刚毅的好兄弟竟然住在这种地方。后来我知道,他在河南长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流行大话西游,他也迷上了,结果被学校勒令开除。因为家在农村,“继续教育”显然难以进行,便投奔了在北京的一个远方亲戚,从十四岁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这些年,当过手工艺人,做过力工,传过菜。自己还经常省吃俭用往家里面寄点。年初开始,我给他补英语。说实话,我真的不是一块当老师的料,基础的英语虽然能讲明白,但绝不生动。让我惊讶的是他真的能坚持下来,而且每次我给他讲过的内容都被他牢记在心。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同时我也打了一个问号,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一切俱佳的兄弟会被学校无情的撵走。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尝试着给他讲点新的东西。比如通讯是个什么东西,私募,天使投资是干什么的等等。但结果同样让我惊讶,就是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他却无法理解。不是不听,而是好多东西仿佛跟他很遥远。知道最近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经过系统的教育。或者说,从一开始,很多人就没有机会与良好的教育接触到。这跟一个人想不想奋发图强无关。如果说一个人向上前进是一种本能的话,我相信他有,要不然就不会来北京了。不过,若让他通过在北京每天听某某院士讲座而提高自己就显得强人所难了。我不得不悲哀的说,像加缪那样因对知识充满渴望而奋起好学是一种随即现象。
有一天和一个师弟结伴往学校的方向走,一路上他给我讲了很多故事,让我很感慨。从师父那出来,我们俩到一小饭店吃饭。在饭店我问他为什么反应那么快,因为他常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踹到了我。他说,不怕丢点人啊,其实是被老家的警察练出来的。我大奇,追问缘由。原来,两三年前他在体校学散打,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外面打架,打完人怕警察抓,就要立刻逃跑,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机敏了起来。他还告诉我,在他的那帮同学中,有善良的,有中等的,有坏的。有的同学不孝敬父母,这样的在同学里人缘就很差,因为他们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不可能对同学够意思。许多同学家庭都不太好,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天天打架,有的父母脾气暴躁,长此以往,很多同学便讨厌学习,来到了体校。当时我突然觉得,每天我以一个品德高尚者的身份自居,对很多不礼貌的现象常忍不住皱眉。但现在看来,很多人的那点粗鲁是情有可原的。当社会的关爱远离他们的时候,我却想让他们也时刻规规矩矩,未免不近人情。那一天,我又有点失眠,因为我不知道,像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若是普遍存在,那我们岂不是也活在小象牙塔里,不知社会的本来面貌,大谈政治,大谈改革?
后来看过两个电影,一个是LEO主演的血钻,一个是名作“天空之城”,真的是这样,其实有太多太多的人早早就被文明抛弃了,即便不“弃”,也被抛开了很远很远。不知不觉中,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小学的场景。小时候的我,成绩优异,自以为是,虽身为班长,却很少体谅别人。那时我是班长,所以常有机会能听到某些同学家庭离异的消息。记得那时,除了学着妈妈的声音唏嘘一下外,没有什么情绪波动。现在这些情景却不可思议的在我的脑中浮现出来。有的画面出现的是我早已忘记名字的女同学,据说她是由姥姥带大的吧,好像父母离异后谁都不愿意养她。她穿着小红衣裳,头发的颜色有点焦黄,带着稚气的笑容露出刚刚长出的小牙齿。我突然很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还会快乐不,是否在上大学?真的真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受到良好的教育来到大学这个舞台的人是少数。
但这少数,这些所谓的大学精英们,有多少真的用心关注过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呢?这肯定又占少数了。精英们学资本运作,学推销自己,学挣着国企的钱如何过潇洒的生活,这些都没错,但我现在不相信这些学习会真正帮助这个国家。刚开始用微博的时候,我很惊诧,竟然有那么多的网络暴民语无伦次,充满血腥,但现在我有点释然了,因为我发觉,真正的错并不一定在他们身上,或者说真的不在,那么到底错在哪呢?一白一黑的对手戏好看且鲜明,就好比那太极,只是,这世间真的就只有一黑一白吗?最起码,这些精英们是有责任的吧。
(二)
我绝不是那种肯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初一的时候,看了黑格尔,学会了脱离实际的思考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时光从手上溜走一把都要抬头望望远方。远方的大路若清晰可见,便闷头欢乐的狂奔。远方晨雾未尽,就像吸了沙林毒气一样瞳孔收缩,心情沮丧。可惜的是,自从有了这个习惯后,总是迷茫。中学时期大大小小的迷茫经历过多次。迷茫过革命到底有没有用,迷茫过尼采是不是真算个哲学家,迷茫过上学到底有没有用,就是没迷茫过怎么才能学习好。这就更可怜了,而且我又不是那种一学就会的天才,这就意味着我迷茫的时候成绩很差,高兴时成绩才好点。于是,中学时代的家长会常常是妈妈的梦魇,我常为此愧疚难当。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了······初一的时候,被数学老师打进了十八层地狱,高一的时候第一次写小说就被老师抓到从此被当成了问题少年。于是我的两次梦想被生生打碎。这个嘛到没什么,毕竟从小到大,梦想总是不断换的,别人帮我换了也没什么。但有让人痛苦的事情。梁遇春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泪与笑,上面说: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是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是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的一层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梁遇春此言深得我心。也许是我太做作了,但总有一些事情,在他人看起来如蜻蜓点水,在自己看起来却影响久远。其实笼罩在我中学时代的阴影恰恰是那无聊赖的理由。好兄弟如是,初恋女友如是。现在想起来,为过去的自己鸣不平,也会想,若是我带着现在的这份心智回到过去会不会让自己活得有尊严一点,这是我却不争气的想到“穿越疯人院”,是选择没自由毋宁死还是被电击惶惶不可终日?无法对抗,真的很难对抗。奥威尔写出了那种感觉,当你选择自己的路时,最害怕的不是你即将面对对立面的反抗,而是你发觉当所有人站在你的对立面的时候,你会以为自己是错的。后来高二听从父母的建议转了学,转掉我的许多不安和卑微,也转掉了我自以为尼采似的奇思妙想。既然没有勇气成为默尔索,就去成为范进吧。幸好,那时的我已经对学习有点狂热,已经不再抬头向远方展望,要不然就进不了京了,估计那时的我就会在第十九层地狱。
上大学了,终于有机会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开始了繁忙的阅读生活,同时也捡起了老习惯。大学总算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吧,要比以前能望得远一点。这一望可好,没望穿秋水,却望出了更多迷茫。大一下正好有学弟学妹们的高考,我感受到了很多青年才俊的朝气蓬勃,但感受更多的竟是一种黑压压的恐怖。那是整个高考带给我的一种近乎惨烈的气氛。好像,那一张卷纸是孩子们今生来世的全部赌注。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狂热我看不懂,但我知道,当年法西斯德国士兵看希特勒和这些人看考场大门有类似的情愫。这些孩子们现在在想什么我不懂,但上大学后想什么我倒是知道点。突然间我就想叹息了,但我在叹息什么呢?
我很幸运自己在大一结识了一些人。有普通的北漂,也有几乎在学习生涯未尝败绩的大神。相比于想了解这些大神如何成为大神,我更想了解这些有那么点自以为是的大神到底能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在的国家做点什么。假如他们的工作是使这个制度更加稳定,那么在一个稳定的制度下难道每一个人不都是一根螺丝钉可以替换?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生活在社会高层,但这又真的能改变那些对孩子的名次有着畸形般的渴望的扭曲的嘴脸吗?他们可是这些嘴脸下的珍珠!我真的想不通,我们的精英教育是不是有想象的那么好呢?那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灵魂是否应该在名次的压力下失去灵性呢?每次考试考的分高真的那么重要吗?有学者说以一个诗的完美性为横轴,以一个诗的重要性为纵轴,其面积可衡量诗的伟大程度。呵呵,这世上的那些灵魂之作真的可以用分来衡量?今天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我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在社会高层活跃的领导,学者,专家,企业家他们做的工作真的能对一个国家的根本性繁荣产生作用吗?还是他们每天研究的东西翻来覆去的被踢来踢去,却始终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不会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面对理性的方面有所进步呢?这些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主流文化中关注的的焦点吗?
我的室友都很优秀,人生规划的很好,大四交流啊,研究生在哪读啊,找什么工作啊等等等等,但我弱弱的问一句,不需要养家糊口的一些大学生得到了教育资源,得到了各种鼓励,就是干这个的吗?
要说时代在进步,是的,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的变化,只不过,虽然在进步,我们也要时刻反思,是不是应该让所有的精英都源于老百姓且归于老百姓呢?现在有上流社会在研究问题,个个都有学问,但清朝也有张之洞,民国时期名流更多,但社会如何大家看书便可知。我以为看政治能救过,于是又认真看了论法的精神和君主论,但我觉得没用,因为中国该有的好的制度的精髓其实是存在的,那众多问题又出在哪里?我不禁想,难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本身并非对立的关系?根源来自于制度与人事的矛盾?制度与人事好像是矛盾的,人事要推进制度的发展,而制度有时要限制人事的行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是不是应该让个人的力量更加强大一些?
出国一趟,最让我惊讶的便是欧洲的农村了,说是农村,我却看不出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当时我就在想,与其大家都在搞资本运作,在创业,在准备上市,是不是应该多关注关注农村?是不是应该多关注关注普通百姓所接触的教育,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才是祖国的“大西北”。
估计今天是睡不着了,便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