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创作手记(转自我偶像)
恰逢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 先生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北京人艺将再度上演《情人》。瑞典学院说,品特因其剧作 “ 揭示了掩盖于日常空谈下的危机,以及努力进入沉郁的封闭状态 ” 而获奖。 瑞典学院在授奖辞中说: “ 品特使戏剧的基本元素得以恢复:一个封闭的空间,以及难以预知的对话,其中之人物正处于互相支配和伪装的崩溃。 ” 2004 年我们第一次演出该剧的时候,品特先生还没有获此殊荣。
此次《情人》的排练应该说是重排。从读解剧本到进入排练场,这个过程很 “ 心苦 ” ,小到一句台词,大到一个矛盾的出现,还有剧中所谓真实和虚假部分的判别着实让我们费了不少心思。演员必须知道在舞台上发生了什么,才可能在舞台上 “ 生活 ” 。我以为《情人》本身的游戏性并不在于 “ 扮演 ” ,因为生活离不开游戏,而生活本身,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或存在,它都是事实存在的。《情人》的荒诞性恰恰建筑在人物关系上 —— 丈夫和妻子 “ 幽会 ” 。所以建立真实的人物关系,真实的交流和判断,塑造具体人物形象,才是该剧要追求的表演风格。诸如演员在舞台上莫名其妙的大喊大叫,用手在空中劈来劈去的表演形式是不可取的,也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唾弃的表演方式。正如我不以为网络是 “ 虚拟空间 ” 一样,它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媒介而已。正如光和空气的关系,才使得人能相互感受到彼此,但操作和利用以及需要它们的依然是人,网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情人》同样是一种形式。《情人》本身经历的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无需再用所谓的荒诞表演技法来图解荒诞,其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 哗众取宠。
排练伊始,几乎每天我们都在做文字的猜谜 “ 游戏 ” 。简短的台词,对话间大量的停顿提示,以及剧中 “ 小道具 ” 的使用均让人费解!尤其是台词,更是让人一下子理不出头绪来。理解不同,台词传达的意思和味道也就不同,每天我都会把自己对人物新的解释带到排练场去尝试,可见剧本提供给人可供读解的寓意确实太多。在我看来品特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状态下夫妻之间太多的可能性汇集起来。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所派生出的语境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情人》不是中国人习惯欣赏的情节剧结构,它是开放式的。它不是靠人物命运走向带动剧情发展的,而是意欲强调人的双重性和自我的矛盾和无奈。剧中台词虽然简洁,但人物性格并没因此被简单化。反倒味道和寓意十足。该剧从头至尾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饰演,丈夫可以转换为情人,妻子也可以转换成妓女;通过时空的更替,现实和幻觉、表象和意象不断置换来体现人的双重性格。 但不管是中国人去演外国戏也好,还是外国人去演中国戏也好,最终都还是要 “ 演人 ” ,因为人类对于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是相通的,这也是我们剧院演出外国戏剧所追寻的创作风格。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是科学的,正如大师们常说的: “ 艺术也许没有对错之分,但绝对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 ” 所以必须去塑造人物才是科学的创作途径,演员要做到准确表达就必须从角色入手,这是硬道理。
品特是一个经历过婚姻失败的英国荒诞剧作家, 48 岁时他写出了《情人》。我猜想,也许他是想试图通过此剧来感慨和探究夫妻之间潜在的危机。不可否认,男人和女人是对立的矛盾体,彼此的生活需要,甚至连各自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存有偏差。而家庭的建立才给了他们 “ 扮演 ” 丈夫和妻子的机会。我不想简单地评价剧中的家庭是 “ 不幸福 ” 的,所以才选择游戏的方式作为生活的调剂。毕竟 “ 游戏 ” 曾带给过他们欢乐,这也正是主人公瑞查德想放弃游戏时的痛苦所在。《情人》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的确太多。排练夜以继日,满脑子都是为什么?痴迷才是获得灵感的源泉。忽然一天,让我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瑞查德: “ 我爱你,我才尽力的帮忙,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 ” )可见作为丈夫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不爱又何必参与游戏讨得妻子欢心呢!这才是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他所有动作的根据。这点在中国的夫妻之间也具有普遍性。只是由于妻子迷恋游戏本身而忽略了真实生活, “ 幽会 ” 游戏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 妻子爱恋游戏中的情人角色甚于自己的丈夫角色。而且工作辛苦了一整天的瑞查德,回到家还要吃剩饭,所以作为丈夫他才决心放弃。角色的身影清晰起来 : 伏案一天,算了一天帐的瑞查德,我想他的胳膊和脖子显然很不舒服,他疲惫地回到家,习惯性地揉着不舒服的部位,强打精神和妻子谈起游戏的过程 ……. 台词间大量的停顿也正是该剧生动和精彩的地方(家庭的惯性节奏),停顿是夫妻间为寻求沟通而表现出的无力,直白的讲是在找话题。 “ 你今天下午玩得痛快吗? ……. . 你的情人他来啦? ” 显然瑞查德在寻找让妻子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台词也不乏表现出丈夫的不满和牢骚,他借助情人麦克斯的口吻道出了自己作为丈夫的心声: “ 一个每星期都要和我幽会两三次的女人 ” “ 我和我的情妇已经幽会不少年头儿了吧 ” 又站在 “ 情人 ” 的立场替自己鸣不平: “ 他怎么就能咽下这口气?他怎么能受得了? ” “ 幽会 ” 游戏给妻子带来了欢愉,而丈夫则在被动的扮演。玩鼓一段戏我是这样处理的:妻子投入地搔首弄姿,如妓女一般,丈夫早已厌烦了,他无奈地手托面颊,有一搭无一搭地敲鼓 ……. 游戏过程中丈夫的状态不愿被邻居看到,谨小慎微的拉起窗帘,在丈夫和 “ 情人 ” 间不停的判断和装扮。这样一来,舞台表现手段也就更容易被观众理解瑞查德的性格 — 一个爱妻子的丈夫可以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压抑着情绪的不满,仍在陪着妻子玩游戏,他的确值得同情。
《情人》大致从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意图:一是人自身的双重性。二是环境的双重性。理查德在剧中以丈夫、情人的身份交替出现;萨拉也是以妻子、情人的身份交替出现。他们有时放纵,有时或同时又受到理智的约束。原始的、不道德的、本能冲动的、自然人与理智的、受社会道德约束的社会人之间的矛盾,在丈夫、情人与妻子、情人的矛盾状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人在圣洁与放纵这两者之间的摇摆不定,描绘出在人身上双重性的同在。《情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环境的双重性,即现实与幻觉的同在。理查德和萨拉是幻觉世界的人物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是面具与深层自我的混合体,而剧本身也就成了现实与幻觉的结合产物。
2005 年 2 月 10 日 《情人》的演出开始了。灯光徐徐渐亮,上班族的丈夫匆忙地喝着牛奶跑上场,妻子悠闲地喝着咖啡,瑞查德习惯性地在上班前帮妻子收拾好残羹剩盘,挤出时间来给自己心爱的花儿浇水 ……. 这时观众所看到是 — 妻子在家庭常态下,她是缺乏激情的,而丈夫的乐趣也仅限于他的花儿,以及临睡前看看漫画儿供自己消遣 …… 这是个平淡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庭。丈夫出门后,妻子迫不及待地换上性感的衣裙,这是她热衷的游戏开始。丈夫下班回来,把上班前穿的西服换下来,重新推门 “ 回来 ” ,但这时他已是身着牛仔服、行为热烈的 “ 情夫 ” 。他们在游戏中像两个真正的情人一样,在香烟和欲望中间纵情狂欢。到了晚上,他们又变回了中产阶级的夫妻,在沉闷的房间里,充满火药味地诉说着白天和 “ 情人 ” 的幽会。这个游戏似乎可以调剂他们的婚姻,又可以彼此保持忠贞,但这个 “ 两全其美 ” 的计划却在他们彼此的嫉妒中坍塌了。当丈夫和妻子相对时,他们失去了一对夫妻应有的尊重和爱慕,他们疯狂地嫉妒着自己扮演的情人 ……. 在真实的婚姻中,他们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价值 。 所谓荒诞,是 “ 正常人 ” 所不能接受的一些事实。 “ 情人 ” 游戏在今天,也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毕竟人的一生总在玩儿各种游戏,情感游戏:金钱游戏,而这些游戏只不过是 “ 生活 ” 的一部分而已。
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情感和思想并存,这也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灵的地方。我想今天的观众欣赏水准已不仅限于被娱乐,走进剧场的同时他们同样需要思考和判别。《情人》是一部难演的好戏,对于演员的演技和想象力来讲是锻炼,是检验。 让我们去解读《情人》,让中国观众了解《情人》。
此次《情人》的排练应该说是重排。从读解剧本到进入排练场,这个过程很 “ 心苦 ” ,小到一句台词,大到一个矛盾的出现,还有剧中所谓真实和虚假部分的判别着实让我们费了不少心思。演员必须知道在舞台上发生了什么,才可能在舞台上 “ 生活 ” 。我以为《情人》本身的游戏性并不在于 “ 扮演 ” ,因为生活离不开游戏,而生活本身,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或存在,它都是事实存在的。《情人》的荒诞性恰恰建筑在人物关系上 —— 丈夫和妻子 “ 幽会 ” 。所以建立真实的人物关系,真实的交流和判断,塑造具体人物形象,才是该剧要追求的表演风格。诸如演员在舞台上莫名其妙的大喊大叫,用手在空中劈来劈去的表演形式是不可取的,也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唾弃的表演方式。正如我不以为网络是 “ 虚拟空间 ” 一样,它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媒介而已。正如光和空气的关系,才使得人能相互感受到彼此,但操作和利用以及需要它们的依然是人,网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情人》同样是一种形式。《情人》本身经历的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无需再用所谓的荒诞表演技法来图解荒诞,其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 哗众取宠。
排练伊始,几乎每天我们都在做文字的猜谜 “ 游戏 ” 。简短的台词,对话间大量的停顿提示,以及剧中 “ 小道具 ” 的使用均让人费解!尤其是台词,更是让人一下子理不出头绪来。理解不同,台词传达的意思和味道也就不同,每天我都会把自己对人物新的解释带到排练场去尝试,可见剧本提供给人可供读解的寓意确实太多。在我看来品特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状态下夫妻之间太多的可能性汇集起来。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所派生出的语境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情人》不是中国人习惯欣赏的情节剧结构,它是开放式的。它不是靠人物命运走向带动剧情发展的,而是意欲强调人的双重性和自我的矛盾和无奈。剧中台词虽然简洁,但人物性格并没因此被简单化。反倒味道和寓意十足。该剧从头至尾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饰演,丈夫可以转换为情人,妻子也可以转换成妓女;通过时空的更替,现实和幻觉、表象和意象不断置换来体现人的双重性格。 但不管是中国人去演外国戏也好,还是外国人去演中国戏也好,最终都还是要 “ 演人 ” ,因为人类对于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是相通的,这也是我们剧院演出外国戏剧所追寻的创作风格。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是科学的,正如大师们常说的: “ 艺术也许没有对错之分,但绝对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 ” 所以必须去塑造人物才是科学的创作途径,演员要做到准确表达就必须从角色入手,这是硬道理。
品特是一个经历过婚姻失败的英国荒诞剧作家, 48 岁时他写出了《情人》。我猜想,也许他是想试图通过此剧来感慨和探究夫妻之间潜在的危机。不可否认,男人和女人是对立的矛盾体,彼此的生活需要,甚至连各自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存有偏差。而家庭的建立才给了他们 “ 扮演 ” 丈夫和妻子的机会。我不想简单地评价剧中的家庭是 “ 不幸福 ” 的,所以才选择游戏的方式作为生活的调剂。毕竟 “ 游戏 ” 曾带给过他们欢乐,这也正是主人公瑞查德想放弃游戏时的痛苦所在。《情人》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的确太多。排练夜以继日,满脑子都是为什么?痴迷才是获得灵感的源泉。忽然一天,让我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瑞查德: “ 我爱你,我才尽力的帮忙,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 ” )可见作为丈夫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不爱又何必参与游戏讨得妻子欢心呢!这才是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他所有动作的根据。这点在中国的夫妻之间也具有普遍性。只是由于妻子迷恋游戏本身而忽略了真实生活, “ 幽会 ” 游戏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 妻子爱恋游戏中的情人角色甚于自己的丈夫角色。而且工作辛苦了一整天的瑞查德,回到家还要吃剩饭,所以作为丈夫他才决心放弃。角色的身影清晰起来 : 伏案一天,算了一天帐的瑞查德,我想他的胳膊和脖子显然很不舒服,他疲惫地回到家,习惯性地揉着不舒服的部位,强打精神和妻子谈起游戏的过程 ……. 台词间大量的停顿也正是该剧生动和精彩的地方(家庭的惯性节奏),停顿是夫妻间为寻求沟通而表现出的无力,直白的讲是在找话题。 “ 你今天下午玩得痛快吗? ……. . 你的情人他来啦? ” 显然瑞查德在寻找让妻子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台词也不乏表现出丈夫的不满和牢骚,他借助情人麦克斯的口吻道出了自己作为丈夫的心声: “ 一个每星期都要和我幽会两三次的女人 ” “ 我和我的情妇已经幽会不少年头儿了吧 ” 又站在 “ 情人 ” 的立场替自己鸣不平: “ 他怎么就能咽下这口气?他怎么能受得了? ” “ 幽会 ” 游戏给妻子带来了欢愉,而丈夫则在被动的扮演。玩鼓一段戏我是这样处理的:妻子投入地搔首弄姿,如妓女一般,丈夫早已厌烦了,他无奈地手托面颊,有一搭无一搭地敲鼓 ……. 游戏过程中丈夫的状态不愿被邻居看到,谨小慎微的拉起窗帘,在丈夫和 “ 情人 ” 间不停的判断和装扮。这样一来,舞台表现手段也就更容易被观众理解瑞查德的性格 — 一个爱妻子的丈夫可以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压抑着情绪的不满,仍在陪着妻子玩游戏,他的确值得同情。
《情人》大致从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意图:一是人自身的双重性。二是环境的双重性。理查德在剧中以丈夫、情人的身份交替出现;萨拉也是以妻子、情人的身份交替出现。他们有时放纵,有时或同时又受到理智的约束。原始的、不道德的、本能冲动的、自然人与理智的、受社会道德约束的社会人之间的矛盾,在丈夫、情人与妻子、情人的矛盾状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人在圣洁与放纵这两者之间的摇摆不定,描绘出在人身上双重性的同在。《情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环境的双重性,即现实与幻觉的同在。理查德和萨拉是幻觉世界的人物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是面具与深层自我的混合体,而剧本身也就成了现实与幻觉的结合产物。
2005 年 2 月 10 日 《情人》的演出开始了。灯光徐徐渐亮,上班族的丈夫匆忙地喝着牛奶跑上场,妻子悠闲地喝着咖啡,瑞查德习惯性地在上班前帮妻子收拾好残羹剩盘,挤出时间来给自己心爱的花儿浇水 ……. 这时观众所看到是 — 妻子在家庭常态下,她是缺乏激情的,而丈夫的乐趣也仅限于他的花儿,以及临睡前看看漫画儿供自己消遣 …… 这是个平淡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庭。丈夫出门后,妻子迫不及待地换上性感的衣裙,这是她热衷的游戏开始。丈夫下班回来,把上班前穿的西服换下来,重新推门 “ 回来 ” ,但这时他已是身着牛仔服、行为热烈的 “ 情夫 ” 。他们在游戏中像两个真正的情人一样,在香烟和欲望中间纵情狂欢。到了晚上,他们又变回了中产阶级的夫妻,在沉闷的房间里,充满火药味地诉说着白天和 “ 情人 ” 的幽会。这个游戏似乎可以调剂他们的婚姻,又可以彼此保持忠贞,但这个 “ 两全其美 ” 的计划却在他们彼此的嫉妒中坍塌了。当丈夫和妻子相对时,他们失去了一对夫妻应有的尊重和爱慕,他们疯狂地嫉妒着自己扮演的情人 ……. 在真实的婚姻中,他们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价值 。 所谓荒诞,是 “ 正常人 ” 所不能接受的一些事实。 “ 情人 ” 游戏在今天,也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毕竟人的一生总在玩儿各种游戏,情感游戏:金钱游戏,而这些游戏只不过是 “ 生活 ” 的一部分而已。
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情感和思想并存,这也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灵的地方。我想今天的观众欣赏水准已不仅限于被娱乐,走进剧场的同时他们同样需要思考和判别。《情人》是一部难演的好戏,对于演员的演技和想象力来讲是锻炼,是检验。 让我们去解读《情人》,让中国观众了解《情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