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比锡的日子 (第一天 3. 真和美)
3. 真和美
爬了六层楼,就到了你住的小房间。自行车在走廊,吉他在门边,书桌在窗前,厨房在角落,桌上,一盆大的兰花,庞大的显示器,一台电脑,一杯茶。没有椅子,只有一个大的球。地面上是你用了七年的书包,用过的Tempo,以及纸张,上面是各种德文,英文和中文的笔记,凌乱一片。这一切,都和之前差不多,一切都在一起。这是我讨厌的,但是那是你。
然后你又带我看,给我安排的住的地方,看我还需要什么东西。之后我们出去散步。
“我朋友说我不懂旅游,一直都在“联谊”,因为我去的城市都有我认识的人。但我实在没兴趣,去一个地方,站在我不认识的建筑前拍照。但是我来这里,除了看你,还真想看看在莱比锡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因为只有莱比锡和法兰克福有。”
你笑而不语。我就打听你这段时间在莱比锡的读书情况。
这学期就上了一门课,叫做Gesellschaft Chinas(中国社会),这是唯一一门全部用中文上的课。
那感觉怎么样?
我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大街上拉屎——很臭!
我顿时笑趴下了,斯文就是斯文,高雅得不行,也俗不可耐得不行。
“这就是你自创的歇后语?”
你笑起来,你说当时你滔滔不绝,和教授谈论着你的想法,不仅包括社会,也涉及你读到的老庄及朱熹思想等,激动不已,二十多分钟后,同学和老师的评论却是:
“斯文同学啊,如果你去台湾的话,那里的女生一定会很喜欢你的啊,因为你有肌肉。”
瞬间你就无语了。但是我笑死了。
“这多么生动活泼啊!”我总觉得有时候是斯文太过于严肃,对哲学以外的东西嗤之以鼻,但是,人啊,人是需要别人崇拜的,我知道你和那些老师同学一样,喜欢你自己的肌肉!在一个地方,享受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在另一个地方,嘲笑这些赞美者和崇拜者的无聊和无知,这是不道德的。当然我没有用我想到的这个“真相”“打击”他。我笑得欢快,附和着嘲笑他们是多么无聊。
我本来对路和方向的识别力特差,随你不知道怎么拐,就进了一大片的林荫大道,仿佛突然闯进了半个秋日。莱比锡的树还是绿的,但是飘落的叶子已经黄了,铺了一地,踩在上面,沙沙地响,和风的声音一样。
你闭上眼睛,伸开双手,感受你喜欢的风声。这是你的经典动作。
我就眯着眼睛,看阳光穿过层层树叶,看尘埃在细碎的阳光里跳舞,又低头看那金黄色的地毯,以及偶尔被风卷起的地毯一角,感叹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此,既不打扰你的经典瞬间,也不煞了这份风景,等你睁开眼的时候,我就站在你面前,笑。
我们转过身,你指着一个白色的建筑:
“你猜,那个是什么?”
找了好久,才发现白云下,巨大的白色砖块,没有任何装饰。
“好难看。”
“那你再看旁边的,你觉得那个像什么?”
原来白色的建筑下面,还像废弃的大箱子一样,堆砌着同样难看的砖块样的建筑,左边连接着一个灰色的玻璃通道。
“我觉得那个是棺材。”
说完,我赶忙偷偷胚了自己一口,每次说完不吉祥的话,我都要这样。
我们走出了林荫大道,看见一幢古老而又华丽的建筑群,我急忙看大门上的大字。
“不要去看!”
可是来不及,我已经瞥见Die Deutsche National…(德国国家……)
你笑得很腼腆。
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德国国家图书馆。老图书馆是硕大的大理石,粗犷的大头像石雕,我也不去辨认那是哪个名人祖师爷爷。西方的建筑正面都异常宏大,祖师爷爷们的画像不够了,就直接放上狮子的石像。但是总体感觉精美,只是单单连接了这么一个丑陋的现代怪物。这世界总是给我们这样的玩笑。
我们进去看了一个文字展(暂且这么称呼,具体名字忘记了)。
一进去居然就看到亲切的汉字,恍然大悟,文字展,没有汉字,岂不奇怪?我们看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记录文字的各式方法,我们比赛数石碑上的古字到底认识多少,一起辨认羊皮纸上的拉丁文,一起猜测那些镀了金大写的字体到底是还未有标点时的断章,还是纯粹为了好看……
书是我们共同喜欢的东西。虽然我一来就告诉你,在安静的午后时光,一杯咖啡,似懂非懂地看柏拉图,康德,以获得一点谈资,那是消遣(genießen),真正的研读(philosophieren)是像你的朋友Marcel那样。有一天你想起来是Marcel的生日,就急忙跑去他的房间,想说声“生日快乐”。当门打开,你看到一个房间里,除了睡觉的床,只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桌上只有一本书,一只笔,一线灯光。你问Marcel一个人在房间里干什么。他说,早上起来看一本新书,里面有我最关切的问题,今天我要来读它,庆祝我的生日。从此,我一直被这一人,一屋,一天,一书,一问的画面激励着。我还记得,去年冬日的一个清晨,我搬了把椅子,在杂乱的顶层阳台,给自己做了简单的早餐,读里尔克写给年轻诗人的信,累的时候就听莫扎特欢快的曲子,一个被静谧和孤独环抱,一个透露着一种天生的乐观,然后写信和你说,这样子迎接周末的清晨,非常美妙。
我曾经给你看一首不算诗歌的诗(都忘记了是书中的,还是自己写的了),前段时间翻看我和你往来的几百封邮件时读到,自己都笑了起来:
把我的梦想埋在黎明,我的心中有美好的日出
犹如海森堡爬上小岛的山峰
欣赏到那第一缕的日出
那是深深植根于大自然光线的梦想
众生将得到大一统
我们一起朝觐
终极的奥秘
那无以名状的 包容一切的
简单
全文为:
太有意思了,我们的意识是一种概率,当“被”意识到时就存在,变成粒子,之前
是个波。量子物理学比纯粹哲学伟大的地方是,它建立在对“物”的“理”性理解上,从微观到宏
观,一直到所有存在的事物,从而达到一种大统一。不知道用物理学的方程是否可以去研究哲
学?!一个“存在”的人,没有办法拒绝这种对真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之美好,无非是,像海
森堡那样,在清晨漫步,看那美丽的日出,如果还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能与你平等的对话,讨
论,分享,那就是一副美轮美奂的图景啦。
那是旧历新年,我在老家。那时还在工作,还没录取通知书,还在等待。细心的老大发来短信,“过年的时候要记得给每个合作的联系人祝福。”当祝福变成工作的时候,就一点都不可爱了。我对老大是有敬意的,因为他有自己的爱好,可以整日整日钓鱼,思考,或者不思考。他一个理科生,在德国,却读过我一直都读不懂的《存在和时间》,他在我面试的时候还和我闲扯马克思原著里的细节。但是我还是没做。我看着春晚,和爸妈说话,听外面的烟花爆竹,觉得似乎都不甚欢心。我就想到了Marcel,想我到底喜欢什么,想我到底想了解的是什么,想我为什么不去弄清楚我的问题,想怎样才是真正值得用来庆祝的“年岁”?文学和哲学是陪伴我最多的,但是能让我瞬间沸腾的只有量子物理。我就找了很多量子物理的书,完了之后我就给你写了以上那段话。
如今再次读到这段话,把它翻出来,我依然被一种理想情怀包围,那一直是被很多人笑话的一点:“先赚钱有了保障,再说吧!”但这确是我一直保持乐观和坚持的最初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我可以没有爱情,但是我拥有对爱情的憧憬和信任,我没有才华,但是我拥有追逐才华的动力,我没有成就,但是我愿意去努力,我一无所有,但是依然还有希望。为何?只因为这个世界存在,只因为人间有美的东西存在,只因为我自己存在。这种美,首先必须是诚实的。我曾经在懵懂的时候看到过,感受过,或者自己创造过,我就至死不渝地相信。剩下要做的,就是如Marcel所说的:
Our life should be like that of a butterfly. It’s a bit of a tragedy, I know.
But there’s beauty behind it. The butterfly is gorgeous, she flies... she
wanders in the forest. The sun is setting. There’s not a lot of light, but
the butterfly is still wandering in the forest. The butterly just lives to
find beauty. Even if she lives for a few hours or days. The butterfly is a
romantic being. The butterfly doesn’t care about other butterflies. She
just cares about herself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butterfly is beautiful
in all senses.
我对PL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一个人你在牵挂,你在欣赏,没有一事激起你为此而拼命,没有一物让你欢欣鼓舞,那就是真的绝望。希望,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小小的地球转动的发条。
虽然我也发现,看书很多时候,让我太无动于衷了,有时候甚至觉得,天下无书,还不如自己写点小字更加开心。后来你说,那可能是,最伟大的还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生活(produktives Leben),社会无非是生产,然后分配。看书充其量就是第二种,而自己写,可能写得很烂,但是它属于创造,所以会让人有满足感。
Marcel给我们的启发,或许不是看书这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割掉多余的东西是多么重要和令人快乐的事情。我总是时不时的检查下自己,书桌上是不是只有书和笔,正如,时不时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再追求多于的东西,是一个更高的学位,还是心里渴望的真理?是真实的情感,还是一种生命个体安稳的需求?是金钱,还是价值?是奢侈,还是真的想要一种质感?割掉多余的,就像拨开重重迷雾,才能看见那云彩背后的光。
我不期生命如此沉重和严肃,但我相信,当我们真正体会生活的“重”和“轻”的时候,大概就忘了何为“重”,何为“轻”,接下里的只是享受(还是genießen)而已。
这样的展览看的人太少,里面只有我们两个人。一个小时后我们坐下来休息,前面又是祖师爷爷们的雕像,可是竟想不到的是,那里竟有丢勒,雕塑原型是丢勒早期自己的一副自画像。
我们坐下来,我和你说,三天前才在他的家乡看了一整天他早期(13-30岁)的作品展,也是这样,以为仅仅只是看看展览而已,却身心俱累。肚子饿和寒冷不是大问题,我很用心,眼睛很累,在每一幅画之前驻足,生怕漏掉了每一个细节,慢慢挪动脚步,瞅着下面的年份和介绍,仔细读着每一个字,然后再回头,努力让自己进入画境,试着让自己体会丢勒的创作生涯,受谁影响,有何特点,为何有此灵感,是个人的经历,还是时代背景下的选择,有什么意义?在这短短的几年,才三十岁的丢勒已经创作了如此杰作,而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三十岁有过任何想法。唯一的一次,是你问我,你觉得你三十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当然我很狡猾,我给你一个视频,我说我喜欢这个人在这个演讲里的样子,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是很自信从容,笑容很漂亮。你说,嗯,三十岁的时候你的皱纹肯定多了,但是你因为自信而更加美丽了。我当时其实还不确定,我是不是三十岁的时候会自信,会美丽。看丢勒的三幅自画像的时候,这个对话隐约在我的脑海出来。年轻的丢勒,风度翩翩,俊俏的脸,浅色的胡须,长长的脖颈,宽阔的胸膛,让人遥想到古希腊,越看越迷人,即使是我讨厌的被我戏称为泡面的发型,在丢勒身上,似乎也华光异彩,以及那时一直作为自画像背景的半扇窗户以及窗户内的远景,细腻的画笔,但又无不彰显着画家无法掩盖的天赋,直到三十岁,PL称其为耶稣似的丢勒,额头开阔,脸颊微胖,黑色的背景,奢华的皮毛,似乎彰显着三十而立的成熟和自信。
这次四十年来丢勒最大的展览,全世界各地丢勒的作品都集齐纽伦堡,却没有收集全,因为慕尼黑说“不”。第二天我去了慕尼黑,和彭小姐站在丢勒的一幅很小的画像前(《Marina mit Kind》),丢勒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什么,我还未了,但是看到画像里人物眼睛里折射的窗户和光线时我真的震惊了。我们被这副肖像迷住了。
看到丢勒描绘的十五副世界末日的情景时(《启示录》),无比震撼,我终究还只是在路上,我想获得一种Klarheit,而不是一种Schoeheit。我试着进入画家的意识,在他的眼里,怎样的世界才是堕落的世界。我喜欢这样的题材,我居然想到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那本书我基本上是在马桶上看完的,因为实在不想打乱当时自己的学习计划。我想追求一种大时代下的明朗吧。就像我一直很想狠命抓住画展的线索,从丢勒年轻时对自我的关注,到游历西德、尼德兰、威尼斯、意大利等地的学习、创新,到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我触摸着这条轨迹。
之前没有真正了解画的创作,或者说美的创作。文学和哲学是低级的,因为他太想把一个观点一个想法说给你了,无非是直接的,还是委婉的,温和平缓的,还是犀利讽刺的。好的诗歌除外,真正的诗歌不属于文学,而是美学。她和画一样,未必要告诉你什么,它只是呈现给你一种美的东西。我觉得他们比文学和哲学更伟大,哪怕是一小段没有文字的曲子,哪怕是窗前的一小幅未明的女子像,哪怕是二十个简单至极的押韵汉字。记得当年曹文轩在平中演讲,说他觉得创作不一定要有意义,有时候有意思就可以了,因此他喜欢歌德,不喜欢康德。多年后我在这两人的故乡,居然自动激活这句几年前听过的长达几个小时的演讲中的一句话。
我们沉默着出来。
图书馆的保安还给我们热心地介绍了这里的情况,他说这幢楼容纳了600多的员工,有9,000,000册的德语藏书量,但是只有德语,不外借。特别说到图书馆的窗户,如何保护热量,节能,如此等等。斯文就提起来,他认识的一个中国人,就是为了每天可以到这里来看书,才搬到了这附近的一个学生宿舍。我对数字没有感觉,一听到这些突然想到前几天XF学长说的,在Mathematik für Linguistik第一堂课就非常有意思,教授援引《小王子》里的话开场,大人们说话总是从数字开始,你几岁啦?你收入多少?你有几栋房子?他们不会问你,你喜欢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到这里就在心里噗噗地笑。
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到底是谁设计的新图书馆。
老工作人员很自豪的说,是Gabriele Glöckler,也是来自你们南德,斯图加特。
我狠狠地记下了这个名字,对他咬牙切齿,一路上像祥林嫂一样,叨叨絮絮。
来到图书馆的后面,又是另一半的秋天。站近了看那白色的建筑,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纯白一片,但是我总觉得,这样毫无窗户,完全封闭的建筑形式,和书沟通万千的理念格格不入,就像我始终欣赏不了德国各处哥特式的建筑,他们和那些刺向天际的尖塔,飞奔的拱柱,还有花窗,就像一个个地狱的怪物,耸立在人间,恐吓众生。
爬了六层楼,就到了你住的小房间。自行车在走廊,吉他在门边,书桌在窗前,厨房在角落,桌上,一盆大的兰花,庞大的显示器,一台电脑,一杯茶。没有椅子,只有一个大的球。地面上是你用了七年的书包,用过的Tempo,以及纸张,上面是各种德文,英文和中文的笔记,凌乱一片。这一切,都和之前差不多,一切都在一起。这是我讨厌的,但是那是你。
然后你又带我看,给我安排的住的地方,看我还需要什么东西。之后我们出去散步。
“我朋友说我不懂旅游,一直都在“联谊”,因为我去的城市都有我认识的人。但我实在没兴趣,去一个地方,站在我不认识的建筑前拍照。但是我来这里,除了看你,还真想看看在莱比锡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因为只有莱比锡和法兰克福有。”
你笑而不语。我就打听你这段时间在莱比锡的读书情况。
这学期就上了一门课,叫做Gesellschaft Chinas(中国社会),这是唯一一门全部用中文上的课。
那感觉怎么样?
我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大街上拉屎——很臭!
我顿时笑趴下了,斯文就是斯文,高雅得不行,也俗不可耐得不行。
“这就是你自创的歇后语?”
你笑起来,你说当时你滔滔不绝,和教授谈论着你的想法,不仅包括社会,也涉及你读到的老庄及朱熹思想等,激动不已,二十多分钟后,同学和老师的评论却是:
“斯文同学啊,如果你去台湾的话,那里的女生一定会很喜欢你的啊,因为你有肌肉。”
瞬间你就无语了。但是我笑死了。
“这多么生动活泼啊!”我总觉得有时候是斯文太过于严肃,对哲学以外的东西嗤之以鼻,但是,人啊,人是需要别人崇拜的,我知道你和那些老师同学一样,喜欢你自己的肌肉!在一个地方,享受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在另一个地方,嘲笑这些赞美者和崇拜者的无聊和无知,这是不道德的。当然我没有用我想到的这个“真相”“打击”他。我笑得欢快,附和着嘲笑他们是多么无聊。
我本来对路和方向的识别力特差,随你不知道怎么拐,就进了一大片的林荫大道,仿佛突然闯进了半个秋日。莱比锡的树还是绿的,但是飘落的叶子已经黄了,铺了一地,踩在上面,沙沙地响,和风的声音一样。
你闭上眼睛,伸开双手,感受你喜欢的风声。这是你的经典动作。
我就眯着眼睛,看阳光穿过层层树叶,看尘埃在细碎的阳光里跳舞,又低头看那金黄色的地毯,以及偶尔被风卷起的地毯一角,感叹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此,既不打扰你的经典瞬间,也不煞了这份风景,等你睁开眼的时候,我就站在你面前,笑。
我们转过身,你指着一个白色的建筑:
“你猜,那个是什么?”
找了好久,才发现白云下,巨大的白色砖块,没有任何装饰。
“好难看。”
“那你再看旁边的,你觉得那个像什么?”
原来白色的建筑下面,还像废弃的大箱子一样,堆砌着同样难看的砖块样的建筑,左边连接着一个灰色的玻璃通道。
“我觉得那个是棺材。”
说完,我赶忙偷偷胚了自己一口,每次说完不吉祥的话,我都要这样。
我们走出了林荫大道,看见一幢古老而又华丽的建筑群,我急忙看大门上的大字。
“不要去看!”
可是来不及,我已经瞥见Die Deutsche National…(德国国家……)
你笑得很腼腆。
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德国国家图书馆。老图书馆是硕大的大理石,粗犷的大头像石雕,我也不去辨认那是哪个名人祖师爷爷。西方的建筑正面都异常宏大,祖师爷爷们的画像不够了,就直接放上狮子的石像。但是总体感觉精美,只是单单连接了这么一个丑陋的现代怪物。这世界总是给我们这样的玩笑。
我们进去看了一个文字展(暂且这么称呼,具体名字忘记了)。
一进去居然就看到亲切的汉字,恍然大悟,文字展,没有汉字,岂不奇怪?我们看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记录文字的各式方法,我们比赛数石碑上的古字到底认识多少,一起辨认羊皮纸上的拉丁文,一起猜测那些镀了金大写的字体到底是还未有标点时的断章,还是纯粹为了好看……
书是我们共同喜欢的东西。虽然我一来就告诉你,在安静的午后时光,一杯咖啡,似懂非懂地看柏拉图,康德,以获得一点谈资,那是消遣(genießen),真正的研读(philosophieren)是像你的朋友Marcel那样。有一天你想起来是Marcel的生日,就急忙跑去他的房间,想说声“生日快乐”。当门打开,你看到一个房间里,除了睡觉的床,只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桌上只有一本书,一只笔,一线灯光。你问Marcel一个人在房间里干什么。他说,早上起来看一本新书,里面有我最关切的问题,今天我要来读它,庆祝我的生日。从此,我一直被这一人,一屋,一天,一书,一问的画面激励着。我还记得,去年冬日的一个清晨,我搬了把椅子,在杂乱的顶层阳台,给自己做了简单的早餐,读里尔克写给年轻诗人的信,累的时候就听莫扎特欢快的曲子,一个被静谧和孤独环抱,一个透露着一种天生的乐观,然后写信和你说,这样子迎接周末的清晨,非常美妙。
我曾经给你看一首不算诗歌的诗(都忘记了是书中的,还是自己写的了),前段时间翻看我和你往来的几百封邮件时读到,自己都笑了起来:
把我的梦想埋在黎明,我的心中有美好的日出
犹如海森堡爬上小岛的山峰
欣赏到那第一缕的日出
那是深深植根于大自然光线的梦想
众生将得到大一统
我们一起朝觐
终极的奥秘
那无以名状的 包容一切的
简单
全文为:
太有意思了,我们的意识是一种概率,当“被”意识到时就存在,变成粒子,之前
是个波。量子物理学比纯粹哲学伟大的地方是,它建立在对“物”的“理”性理解上,从微观到宏
观,一直到所有存在的事物,从而达到一种大统一。不知道用物理学的方程是否可以去研究哲
学?!一个“存在”的人,没有办法拒绝这种对真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之美好,无非是,像海
森堡那样,在清晨漫步,看那美丽的日出,如果还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能与你平等的对话,讨
论,分享,那就是一副美轮美奂的图景啦。
那是旧历新年,我在老家。那时还在工作,还没录取通知书,还在等待。细心的老大发来短信,“过年的时候要记得给每个合作的联系人祝福。”当祝福变成工作的时候,就一点都不可爱了。我对老大是有敬意的,因为他有自己的爱好,可以整日整日钓鱼,思考,或者不思考。他一个理科生,在德国,却读过我一直都读不懂的《存在和时间》,他在我面试的时候还和我闲扯马克思原著里的细节。但是我还是没做。我看着春晚,和爸妈说话,听外面的烟花爆竹,觉得似乎都不甚欢心。我就想到了Marcel,想我到底喜欢什么,想我到底想了解的是什么,想我为什么不去弄清楚我的问题,想怎样才是真正值得用来庆祝的“年岁”?文学和哲学是陪伴我最多的,但是能让我瞬间沸腾的只有量子物理。我就找了很多量子物理的书,完了之后我就给你写了以上那段话。
如今再次读到这段话,把它翻出来,我依然被一种理想情怀包围,那一直是被很多人笑话的一点:“先赚钱有了保障,再说吧!”但这确是我一直保持乐观和坚持的最初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我可以没有爱情,但是我拥有对爱情的憧憬和信任,我没有才华,但是我拥有追逐才华的动力,我没有成就,但是我愿意去努力,我一无所有,但是依然还有希望。为何?只因为这个世界存在,只因为人间有美的东西存在,只因为我自己存在。这种美,首先必须是诚实的。我曾经在懵懂的时候看到过,感受过,或者自己创造过,我就至死不渝地相信。剩下要做的,就是如Marcel所说的:
Our life should be like that of a butterfly. It’s a bit of a tragedy, I know.
But there’s beauty behind it. The butterfly is gorgeous, she flies... she
wanders in the forest. The sun is setting. There’s not a lot of light, but
the butterfly is still wandering in the forest. The butterly just lives to
find beauty. Even if she lives for a few hours or days. The butterfly is a
romantic being. The butterfly doesn’t care about other butterflies. She
just cares about herself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butterfly is beautiful
in all senses.
我对PL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一个人你在牵挂,你在欣赏,没有一事激起你为此而拼命,没有一物让你欢欣鼓舞,那就是真的绝望。希望,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小小的地球转动的发条。
虽然我也发现,看书很多时候,让我太无动于衷了,有时候甚至觉得,天下无书,还不如自己写点小字更加开心。后来你说,那可能是,最伟大的还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生活(produktives Leben),社会无非是生产,然后分配。看书充其量就是第二种,而自己写,可能写得很烂,但是它属于创造,所以会让人有满足感。
Marcel给我们的启发,或许不是看书这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割掉多余的东西是多么重要和令人快乐的事情。我总是时不时的检查下自己,书桌上是不是只有书和笔,正如,时不时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再追求多于的东西,是一个更高的学位,还是心里渴望的真理?是真实的情感,还是一种生命个体安稳的需求?是金钱,还是价值?是奢侈,还是真的想要一种质感?割掉多余的,就像拨开重重迷雾,才能看见那云彩背后的光。
我不期生命如此沉重和严肃,但我相信,当我们真正体会生活的“重”和“轻”的时候,大概就忘了何为“重”,何为“轻”,接下里的只是享受(还是genießen)而已。
这样的展览看的人太少,里面只有我们两个人。一个小时后我们坐下来休息,前面又是祖师爷爷们的雕像,可是竟想不到的是,那里竟有丢勒,雕塑原型是丢勒早期自己的一副自画像。
我们坐下来,我和你说,三天前才在他的家乡看了一整天他早期(13-30岁)的作品展,也是这样,以为仅仅只是看看展览而已,却身心俱累。肚子饿和寒冷不是大问题,我很用心,眼睛很累,在每一幅画之前驻足,生怕漏掉了每一个细节,慢慢挪动脚步,瞅着下面的年份和介绍,仔细读着每一个字,然后再回头,努力让自己进入画境,试着让自己体会丢勒的创作生涯,受谁影响,有何特点,为何有此灵感,是个人的经历,还是时代背景下的选择,有什么意义?在这短短的几年,才三十岁的丢勒已经创作了如此杰作,而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三十岁有过任何想法。唯一的一次,是你问我,你觉得你三十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当然我很狡猾,我给你一个视频,我说我喜欢这个人在这个演讲里的样子,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是很自信从容,笑容很漂亮。你说,嗯,三十岁的时候你的皱纹肯定多了,但是你因为自信而更加美丽了。我当时其实还不确定,我是不是三十岁的时候会自信,会美丽。看丢勒的三幅自画像的时候,这个对话隐约在我的脑海出来。年轻的丢勒,风度翩翩,俊俏的脸,浅色的胡须,长长的脖颈,宽阔的胸膛,让人遥想到古希腊,越看越迷人,即使是我讨厌的被我戏称为泡面的发型,在丢勒身上,似乎也华光异彩,以及那时一直作为自画像背景的半扇窗户以及窗户内的远景,细腻的画笔,但又无不彰显着画家无法掩盖的天赋,直到三十岁,PL称其为耶稣似的丢勒,额头开阔,脸颊微胖,黑色的背景,奢华的皮毛,似乎彰显着三十而立的成熟和自信。
这次四十年来丢勒最大的展览,全世界各地丢勒的作品都集齐纽伦堡,却没有收集全,因为慕尼黑说“不”。第二天我去了慕尼黑,和彭小姐站在丢勒的一幅很小的画像前(《Marina mit Kind》),丢勒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什么,我还未了,但是看到画像里人物眼睛里折射的窗户和光线时我真的震惊了。我们被这副肖像迷住了。
看到丢勒描绘的十五副世界末日的情景时(《启示录》),无比震撼,我终究还只是在路上,我想获得一种Klarheit,而不是一种Schoeheit。我试着进入画家的意识,在他的眼里,怎样的世界才是堕落的世界。我喜欢这样的题材,我居然想到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那本书我基本上是在马桶上看完的,因为实在不想打乱当时自己的学习计划。我想追求一种大时代下的明朗吧。就像我一直很想狠命抓住画展的线索,从丢勒年轻时对自我的关注,到游历西德、尼德兰、威尼斯、意大利等地的学习、创新,到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我触摸着这条轨迹。
之前没有真正了解画的创作,或者说美的创作。文学和哲学是低级的,因为他太想把一个观点一个想法说给你了,无非是直接的,还是委婉的,温和平缓的,还是犀利讽刺的。好的诗歌除外,真正的诗歌不属于文学,而是美学。她和画一样,未必要告诉你什么,它只是呈现给你一种美的东西。我觉得他们比文学和哲学更伟大,哪怕是一小段没有文字的曲子,哪怕是窗前的一小幅未明的女子像,哪怕是二十个简单至极的押韵汉字。记得当年曹文轩在平中演讲,说他觉得创作不一定要有意义,有时候有意思就可以了,因此他喜欢歌德,不喜欢康德。多年后我在这两人的故乡,居然自动激活这句几年前听过的长达几个小时的演讲中的一句话。
我们沉默着出来。
图书馆的保安还给我们热心地介绍了这里的情况,他说这幢楼容纳了600多的员工,有9,000,000册的德语藏书量,但是只有德语,不外借。特别说到图书馆的窗户,如何保护热量,节能,如此等等。斯文就提起来,他认识的一个中国人,就是为了每天可以到这里来看书,才搬到了这附近的一个学生宿舍。我对数字没有感觉,一听到这些突然想到前几天XF学长说的,在Mathematik für Linguistik第一堂课就非常有意思,教授援引《小王子》里的话开场,大人们说话总是从数字开始,你几岁啦?你收入多少?你有几栋房子?他们不会问你,你喜欢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到这里就在心里噗噗地笑。
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到底是谁设计的新图书馆。
老工作人员很自豪的说,是Gabriele Glöckler,也是来自你们南德,斯图加特。
我狠狠地记下了这个名字,对他咬牙切齿,一路上像祥林嫂一样,叨叨絮絮。
来到图书馆的后面,又是另一半的秋天。站近了看那白色的建筑,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纯白一片,但是我总觉得,这样毫无窗户,完全封闭的建筑形式,和书沟通万千的理念格格不入,就像我始终欣赏不了德国各处哥特式的建筑,他们和那些刺向天际的尖塔,飞奔的拱柱,还有花窗,就像一个个地狱的怪物,耸立在人间,恐吓众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