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户外空间
在欧洲的城市里,给我们以最明显印象的便是如茵绿草、烈日骄阳、踢球的孩童和散步的老人,偶尔还会有男女青年捧着一本小说坐在长凳上安静地读书的画面。总的来说,无论我们看到的是的静态的画面、还是非常动态的,但是整个户外空间呈现出来的熵值确是非常低的:居民之间、居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当然这与欧洲人闲适懒散的性格密不可分。
我常常在想,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明明有营造舒适户外空间的念头,但为什么总有南橘北枳之感,草坪和公园常常是孤零零地独立在市民的生活范围之外,反而被流浪者、阿猫阿狗所占领。而市民却常常抱怨生活之无趣、鲜有能与朋友家人共同玩耍的地方,因为周围一片乌烟瘴气。
就拿我的学校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吧,校园规划师很有营造舒适户外空间的意识,不仅在图书馆前后方分别规划出了五羊广场和翔宇园:五羊广场由大理石和零星的植栽按秩序排列而成;而翔宇园则是一大片草地,在其左侧还开发了希贤岭供晨读之用,不惟如此,还斥巨资打造了一片人工湖,并在其沿岸种植了许多柳树,颇有春意。但是据我观察,真正利用这几片空间的人确是不多的。
五羊广场的两侧是重要的交通通道,每日有大量的人流经过,这便不免造成了广场的嘈杂和大大减弱了空间感,四周川流不息。除了偶尔的路展宣传,其余的时间往往成为了流浪狗大本营,它们在齐狗高的杂草中嬉戏的风景倒成为了广场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后方的翔宇园则较为宁静,我曾在冬季出太阳的时候跑到草地上侧卧看书,却深感草坪的品质之劣等,之后便很少前往了。而晓南湖则更是缺乏远见的典型规划案例,夏季死鱼泛滥、恶臭阵阵,行人避而远之,谈何在湖边的长椅上享受柳絮拂面。由此看来,即便是对户外空间较为低等的要求,学校也是不合格的。
我们经常在谈空间感,谈人与空间的和谐程度,用量化的视角看便是在这个宇宙中的熵值是最小的,无论是空间中的建筑物、雕塑还是游人,都会被视作是理所应当毫不突兀的。空间的主角可能有两类,第一是使用公园的人,第二是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而这种生气与活力,便是空间感。高明的设计师是在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堆没用的而又复杂的造型。户外空间的家具设计是非常考验设计师的,不仅要求要与城市的感觉、历史沉淀融为一体,更要求从人的角度创造出舒适的、便于使用的家具,而家具在使用中要起到将人与空间联系在一起的衔接作用。国内有很多失败的造型艺术和户外家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切断了这层关系,将人与空间隔离开来,陌生感、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前的台阶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提供给人们一个享受空间的平台,而它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感是人们愿意坐下来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这种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
建筑又是人文的反映,是欧洲人一脉相承的休闲作风创造了他们舒适、宜居的户外空间,那么我们的户外空间若要达到如此水准,有没有精神上的先决条件呢。从校园的小角度看,似乎是没有的。在欧美的大学教学楼里,随处可见同学们席地而坐,把笔记本电脑搭在膝盖上专心致志地注视着荧幕,他们对学习的场所要求很随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地方,而且舒适,便足够了。在马里兰大学,看到甚至有人爬到一楼隔层的柱子上看书,很有禅意。而中国的学生,我个人观察所得则是非自习室不可的,从每学期期末排队占座之盛况可管中窥豹,很少有人会把学习当作一个随处可行的事情,大抵是太低估自己的控制力(还是长久的习惯?)了吧。反映到社会上也是如此,在九十年代左右人们还有去街心公园、四合院口乘凉的习惯,但是搬到了一幢幢钢筋丛林里后,户外的夜晚和月亮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网络和电视机吞噬了我们以前用来享受户外生活的时光。没有这样的需求,再精致的户外设施也是远观而疲于亵玩的花瓶罢了。
我常常在想,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明明有营造舒适户外空间的念头,但为什么总有南橘北枳之感,草坪和公园常常是孤零零地独立在市民的生活范围之外,反而被流浪者、阿猫阿狗所占领。而市民却常常抱怨生活之无趣、鲜有能与朋友家人共同玩耍的地方,因为周围一片乌烟瘴气。
就拿我的学校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吧,校园规划师很有营造舒适户外空间的意识,不仅在图书馆前后方分别规划出了五羊广场和翔宇园:五羊广场由大理石和零星的植栽按秩序排列而成;而翔宇园则是一大片草地,在其左侧还开发了希贤岭供晨读之用,不惟如此,还斥巨资打造了一片人工湖,并在其沿岸种植了许多柳树,颇有春意。但是据我观察,真正利用这几片空间的人确是不多的。
五羊广场的两侧是重要的交通通道,每日有大量的人流经过,这便不免造成了广场的嘈杂和大大减弱了空间感,四周川流不息。除了偶尔的路展宣传,其余的时间往往成为了流浪狗大本营,它们在齐狗高的杂草中嬉戏的风景倒成为了广场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后方的翔宇园则较为宁静,我曾在冬季出太阳的时候跑到草地上侧卧看书,却深感草坪的品质之劣等,之后便很少前往了。而晓南湖则更是缺乏远见的典型规划案例,夏季死鱼泛滥、恶臭阵阵,行人避而远之,谈何在湖边的长椅上享受柳絮拂面。由此看来,即便是对户外空间较为低等的要求,学校也是不合格的。
我们经常在谈空间感,谈人与空间的和谐程度,用量化的视角看便是在这个宇宙中的熵值是最小的,无论是空间中的建筑物、雕塑还是游人,都会被视作是理所应当毫不突兀的。空间的主角可能有两类,第一是使用公园的人,第二是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而这种生气与活力,便是空间感。高明的设计师是在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堆没用的而又复杂的造型。户外空间的家具设计是非常考验设计师的,不仅要求要与城市的感觉、历史沉淀融为一体,更要求从人的角度创造出舒适的、便于使用的家具,而家具在使用中要起到将人与空间联系在一起的衔接作用。国内有很多失败的造型艺术和户外家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切断了这层关系,将人与空间隔离开来,陌生感、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前的台阶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提供给人们一个享受空间的平台,而它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感是人们愿意坐下来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这种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
建筑又是人文的反映,是欧洲人一脉相承的休闲作风创造了他们舒适、宜居的户外空间,那么我们的户外空间若要达到如此水准,有没有精神上的先决条件呢。从校园的小角度看,似乎是没有的。在欧美的大学教学楼里,随处可见同学们席地而坐,把笔记本电脑搭在膝盖上专心致志地注视着荧幕,他们对学习的场所要求很随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地方,而且舒适,便足够了。在马里兰大学,看到甚至有人爬到一楼隔层的柱子上看书,很有禅意。而中国的学生,我个人观察所得则是非自习室不可的,从每学期期末排队占座之盛况可管中窥豹,很少有人会把学习当作一个随处可行的事情,大抵是太低估自己的控制力(还是长久的习惯?)了吧。反映到社会上也是如此,在九十年代左右人们还有去街心公园、四合院口乘凉的习惯,但是搬到了一幢幢钢筋丛林里后,户外的夜晚和月亮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网络和电视机吞噬了我们以前用来享受户外生活的时光。没有这样的需求,再精致的户外设施也是远观而疲于亵玩的花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