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散记
小时候看了《一千零一夜》,我一直对神话中极具异域风情的阿拉伯国家极度向往,可近几年中东地区战火连绵,政局动荡,唯有土耳其还算一片乐土,所以土耳其成了我旅行的首选。
土耳其在世界版图上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成为了东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去土耳其必然要访古。我们此行去了以弗所和赫拉波利斯两个古城。进入以弗所正好是正午,由于岩石反射阳光的缘故,整个古城像一个大火炉,灼热无比。古城内的建筑高低错落,道路曲折幽深,比想象中大很多。在古罗马时代,以弗所是一个很大的贸易城市,今天还能见到保存较好的体育馆、教堂、大剧场、图书馆。在古城内走走,随处可见各种长短、粗细不一的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子,还有残破的各类浮雕及圆雕,古罗马时代的辉煌可见一斑。到赫拉波利斯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在古城的残垣断壁上慢慢挪移。古城内除了圆形大剧场和一条柱廊式大街,其它遗迹分布较为散乱。那些古老的石头被昏暗又温暖的暮色笼罩着更显得无比沧桑与悲怆。看来,伟大的建筑只有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彰显其魅力。
在土耳其当然不能不去伊斯坦布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回忆录《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将伊斯坦布尔描绘成一座“缤纷之都”。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这里连接着欧亚大陆,这里被无尽的碧海所环绕,这里有世界上最华美的建筑与壁画,这里有和谐相处的各色人种。站在恰米利卡山俯瞰整个城市,我惊讶的发现只有极少的几座高楼,非常幸运,古城还没有被钢筋水泥吞没。那些恢弘的大穹顶和高耸的传音柱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而又曼妙的天际线。在伊斯坦布尔古城区逛了两天,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由基督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博物馆,看到了有六根传音柱和美丽的蓝色马赛克镶嵌画的蓝色清真寺,看到了极尽奢华的两大皇宫,也看到有着浩瀚藏品的考古博物馆。由于伊斯坦布尔拥有太多的清真寺,我甚至担忧,在梦里,我会不会在街口巷尾随意可见的大穹顶与传音柱间迷失。站在如此壮观的建筑前,即使怀揣再好的相机也一样束手无策,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完全超越你的想象,一切只能用眼和心来感受。回来后,我又翻了翻Lonely Planet 的《土耳其》,由于时间仓促,在古城区留下了不少遗憾。
除了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土耳其奇异丰富的地形地貌,也使它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在赫拉波利斯古城旁是著名的棉花堡。这里的水富含钙质,据说有恢复身体的神奇功效。水由上而下流动,沉积下来的钙形成了独特的石灰华拱架和池塘。从形成上看,棉花堡与中国九寨沟的黄龙如出一辙,只不过黄龙是五彩的,它却像棉花一样洁白。远看棉花堡,它如一层层白色的梯田,每一层都晶莹剔透,还微微泛着绿松石一般的颜色,在落日中,颜色逐渐变暗变暖。近看棉花堡,沟壑纵横,层层叠叠,缓缓流动的水在夕阳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由于水是温的,很多游客在沟渠里洗脚,在池塘里泡温泉。在晚霞的映衬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十分惬意的画面。
说到土耳其的地貌,卡帕多奇亚是一个绝对不能绕开的地方。卡帕多奇亚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丘陵平原。我有幸坐了一回热气球。清晨,随着热气球的冉冉升起,从空中俯瞰,我不得不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广袤的土地上,由火山岩浆风化形成的悬崖峡谷,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怪石林立,形状各异。它们的颜色大都呈灰白色,像可口的香草冰激凌,也有一部分是土黄色与赭红色,真像是打开了一幅奇异魔幻的画卷,怪不得它曾经是《星球大战》的外景地。基督教在发展初期,曾被当做邪教,教士常遭到迫害。为了避难,他们在嶙峋的山石中凿出了教堂、修道院、地下城,隐姓埋名的生活、修行。我们花了一整天参观了乌奇萨要塞、格莱梅露天博物馆、凯马克勒地下城。那些看着不起眼的洞口,里面别有洞天。我被教徒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折服,同时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也让我心生敬意。
此行还有一处让我惊艳的地方就是博德鲁姆。它是土耳其西南的海滨城市,西面濒临爱琴海,南面紧靠地中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在夏季成为一个度假胜地。港口上停泊着大小不一的各式游船,临海的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建造着各种档次的旅馆,房屋的外墙大都刷成白色。蓝天、碧海、白帆、粉墙,那一大片无边无际的蓝色簇拥着星星点点的白色,恍若来到了希腊。土耳其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伊斯兰教国家,海边到处是身穿比基尼的阿拉伯美女。这时,我只能感叹,上帝是不是过于眷顾地中海沿岸城市,让他们拥有如此特权,可以尽情享受挥霍阳光与色彩。
神秘、古老、美丽、年轻、蓬勃,我想土耳其无愧于任何一个褒义词。
(相关图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77153650/)
土耳其在世界版图上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成为了东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去土耳其必然要访古。我们此行去了以弗所和赫拉波利斯两个古城。进入以弗所正好是正午,由于岩石反射阳光的缘故,整个古城像一个大火炉,灼热无比。古城内的建筑高低错落,道路曲折幽深,比想象中大很多。在古罗马时代,以弗所是一个很大的贸易城市,今天还能见到保存较好的体育馆、教堂、大剧场、图书馆。在古城内走走,随处可见各种长短、粗细不一的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子,还有残破的各类浮雕及圆雕,古罗马时代的辉煌可见一斑。到赫拉波利斯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在古城的残垣断壁上慢慢挪移。古城内除了圆形大剧场和一条柱廊式大街,其它遗迹分布较为散乱。那些古老的石头被昏暗又温暖的暮色笼罩着更显得无比沧桑与悲怆。看来,伟大的建筑只有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彰显其魅力。
在土耳其当然不能不去伊斯坦布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回忆录《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将伊斯坦布尔描绘成一座“缤纷之都”。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这里连接着欧亚大陆,这里被无尽的碧海所环绕,这里有世界上最华美的建筑与壁画,这里有和谐相处的各色人种。站在恰米利卡山俯瞰整个城市,我惊讶的发现只有极少的几座高楼,非常幸运,古城还没有被钢筋水泥吞没。那些恢弘的大穹顶和高耸的传音柱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而又曼妙的天际线。在伊斯坦布尔古城区逛了两天,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由基督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博物馆,看到了有六根传音柱和美丽的蓝色马赛克镶嵌画的蓝色清真寺,看到了极尽奢华的两大皇宫,也看到有着浩瀚藏品的考古博物馆。由于伊斯坦布尔拥有太多的清真寺,我甚至担忧,在梦里,我会不会在街口巷尾随意可见的大穹顶与传音柱间迷失。站在如此壮观的建筑前,即使怀揣再好的相机也一样束手无策,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完全超越你的想象,一切只能用眼和心来感受。回来后,我又翻了翻Lonely Planet 的《土耳其》,由于时间仓促,在古城区留下了不少遗憾。
除了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土耳其奇异丰富的地形地貌,也使它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在赫拉波利斯古城旁是著名的棉花堡。这里的水富含钙质,据说有恢复身体的神奇功效。水由上而下流动,沉积下来的钙形成了独特的石灰华拱架和池塘。从形成上看,棉花堡与中国九寨沟的黄龙如出一辙,只不过黄龙是五彩的,它却像棉花一样洁白。远看棉花堡,它如一层层白色的梯田,每一层都晶莹剔透,还微微泛着绿松石一般的颜色,在落日中,颜色逐渐变暗变暖。近看棉花堡,沟壑纵横,层层叠叠,缓缓流动的水在夕阳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由于水是温的,很多游客在沟渠里洗脚,在池塘里泡温泉。在晚霞的映衬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十分惬意的画面。
说到土耳其的地貌,卡帕多奇亚是一个绝对不能绕开的地方。卡帕多奇亚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丘陵平原。我有幸坐了一回热气球。清晨,随着热气球的冉冉升起,从空中俯瞰,我不得不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广袤的土地上,由火山岩浆风化形成的悬崖峡谷,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怪石林立,形状各异。它们的颜色大都呈灰白色,像可口的香草冰激凌,也有一部分是土黄色与赭红色,真像是打开了一幅奇异魔幻的画卷,怪不得它曾经是《星球大战》的外景地。基督教在发展初期,曾被当做邪教,教士常遭到迫害。为了避难,他们在嶙峋的山石中凿出了教堂、修道院、地下城,隐姓埋名的生活、修行。我们花了一整天参观了乌奇萨要塞、格莱梅露天博物馆、凯马克勒地下城。那些看着不起眼的洞口,里面别有洞天。我被教徒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折服,同时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也让我心生敬意。
此行还有一处让我惊艳的地方就是博德鲁姆。它是土耳其西南的海滨城市,西面濒临爱琴海,南面紧靠地中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在夏季成为一个度假胜地。港口上停泊着大小不一的各式游船,临海的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建造着各种档次的旅馆,房屋的外墙大都刷成白色。蓝天、碧海、白帆、粉墙,那一大片无边无际的蓝色簇拥着星星点点的白色,恍若来到了希腊。土耳其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伊斯兰教国家,海边到处是身穿比基尼的阿拉伯美女。这时,我只能感叹,上帝是不是过于眷顾地中海沿岸城市,让他们拥有如此特权,可以尽情享受挥霍阳光与色彩。
神秘、古老、美丽、年轻、蓬勃,我想土耳其无愧于任何一个褒义词。
(相关图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7715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