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大井拐 譚然
![]() |
六安城小的很,考之輿圖,讀同治年間修的《六安州志》,裡面有木刻版畫,可以看到經歷太平天國戰爭之後的城市模樣。用一句老話來歸納叫「九拐十八巷」。沒人考證過這句話出現的年代,否則對於城市建築歷史的研究會大有裨益。城裡的拐彎處也許夠「九」這個數,「十八」像是約數,窄窄的小巷遠遠不止。上午和一個朋友聊天說起大井拐,我忽的興奮起來,那裡不單單是個建築格局,更有名的是一家包子舖。
大井拐的肉包子全城聞名,店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經營的。我聽我母親說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有了,她的外祖母背著她去吃包子。那時城裡小巷的路還都是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我去吃包子時已經是水泥方磚地面,店舖佔據了巷子的一個直角,兩面通達。舖板門每天黎明拆下,摞在一邊。白瓷磚的枱子擦得乾淨。每次去必須要吃鮮肉包子,蘿蔔包子,還有鹹豆漿。包子有蒸炸兩種,新出籠的包子往外流油,拿在手上燙手。油炸後外焦裡嫩,咬一口香氣四溢。肉包子重在其鮮美,皮薄餡大。蘿蔔包子的蘿蔔餡料先煮熟,再配料拌好,微帶辣味。這家包子舖的包子妙就妙在餡和皮混在一起,和湯汁的融合在若即若離之間。不像現在的包子大都皮餡分離,乾巴巴的沒什麼吃頭。雖然外形不好看,扁扁的癱在那裡,但是很好吃。
六安人吃的早餐用來佐餐的豆漿分甜鹹兩種,甜豆漿常見而鹹豆漿不可多得。能喝鹹豆漿的地方很少,我知道離家比較近的有兩個地方,一在小東門的拐角高臺上,另一家就是大井拐,鹹豆漿是先在碗裡盛放底料,滴幾滴醬油,放入榨菜丁,油炸鍋巴渣等,澆上熱滾滾的鮮豆漿,豆花浮上來,抿一小口,榨菜脆,鍋巴又香。鹹津津的很有味道。
包子店的房子少說有百十來年了,白牆黑瓦,從側面看,還能找到馬頭牆。整體高屋架高房梁,小瓦鋪成的屋頂上還有天窗。過去沒有抽油煙機一說,蒸包子的熱氣和炸點心的油煙都裊裊直上,我去排隊等包子時就可以仰頭去看,因為屋子高,所以也就不會覺得油煙嗆人。盛包子的器具是竹篾編的盤子,不會燙手,再端一碗豆漿,就可以走進裡屋坐下來慢慢吃。店裡所有的桌椅都是清一色八仙桌,長條木凳,大漆早就斑駁如花,出現一道道斷紋。屋裡點著白熾燈,從高高的屋頂懸下來,碰上陰天,總是黑洞洞的。食客們埋頭吃包子,大都是附近小巷裡的居民,有的在這裡恐怕都吃了幾十年了。
從我家走到這裡需要一段時間,平時週末才有時間吃一頓。有時候睡懶覺趕不上,還常常懊悔。我印象中最後一次來吃是我初中升高中會考的時候,考場設在附近巷子裡的一個小學校。早晨去的早,順便吃頓包子,那天下著雨,夏初季節早晨下雨還有點凉,喝了一碗鹹豆漿渾身發熱,吃完包子就去考試了。後來臨近畢業時間緊張,很少能來吃包子。再後來,這一塊就拆掉改建住宅小區,大井拐包子店從此消失,後來小城裡又有了很多新開的包子店,我再去吃,已經沒有那個味道了。
-
Coral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3 09: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