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社会实践心得
我们这次调研的地点是山西,其中在碛口古镇跟平遥古城停留的时间最长,因此选择这两者作为调研对象。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碛口这个地方了。上网查过也想象过很多次碛口的模样,心也随着车窗不断变换的风景而起起落落的,而当我们真正来到碛口这个地方的时候,说实话,当时脑海冒出的是这地方能住人?然而慢慢地接触下来,竟也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我们在碛口的时候是住在当地居民的家里,很幸运地就有了零距离接触窑洞的机会。我们住的是一间独立式的窑洞,在外面看跟一般的平房没什么区别,但是走进到里面去就会首先发现屋顶与墙面连成一个大拱,靠墙的是一张可以睡四五个人的大炕。那时虽是盛夏,但走进窑洞里却是凉凉的,我们称呼这为天然的空调房。
早晨的碛口特别的安静,偶尔一两声买卖的吆喝声显得特别响亮,挑着扁担的小贩穿行在大街小巷,有时是一些刚摘下来的新鲜的瓜果,有时是一些五颜六色的好玩的小东西。
这一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古镇,经过几百年的风沙的侵袭依旧保持着淳朴的本性,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接受黄河水的滋养长成的地方,登高远眺,分明是一片延绵起伏的黄土,殊不知,那长满青草的高地是住人的窑洞,那一个个下陷的小盆地则是各家的院落。这片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村落如此安静地蛰伏在黄河边上,正是这种低姿态的生存方式让这片土地得以保存至今。
此外,我们还去了李家山,虽跋山涉水,但所有的辛苦都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凤凰”所征服了,那一瞬间突然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生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分明长着一樘樘门,一扇扇窗,还有一道道蜿蜒的阶梯,在这里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前总是听长辈说房子是有生命的,没人住的话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倾颓,放眼望去,尽是残垣。无论是碛口镇还是李家山,都同样的人烟稀少,同样的荒凉,按理说,窑洞冬暖夏凉,很是适合人的居住的,但人却不断的离开,其实不是这地方留不住人,而是人的心大了,开始追求这方黄土地所不能给予的东西。人没有错,他们只是要过得更好,这地方也没有错,它们只是在坚守最后的淳朴。希望土地与人这两者最终可以回归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说碛口古镇处于繁华褪尽后宠辱不惊的时期,那平遥古城无疑正迎接着它的又一个全盛时期。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碛口相比,平遥的街道大多时候都是车水马龙的。
我们在平遥的时候住的是由当地的传统民居改造的客栈,是保留了砖墙瓦顶的四合院,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的一怪是“房子半边盖”,即传统的平遥民居大多是单坡内落水,究其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要数“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山西气候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一方面下雨时能在院内集中收集雨水,另一方面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能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另外,院内紧凑的布局也反映着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我们住在阁楼上,能望见一片片往内收敛的青瓦屋顶,偶尔还会看到一两只在晚风中飘摇的纸鹞。
平遥毕竟是经受了时间侵蚀的古城,所以它现在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着人们对它的慕名而来。对它而言,所有的人和事和物都只是过客,只有时间留了下来。我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走了一回,不扬起一粒尘土,又匆匆地回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我们所到之地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或离开有丝毫的变化,但我们的个人体验会因为这些天的经历而有所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