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小丑
诺兰说《黑夜崛起》是这个系列的封关之作,如果最后韦恩的坟墓是真的,墓志铭是真的,那么这就是真的封关了。
但显然制作方或者版权拥有方要顾全大局,给了“自动驾驶”修好的铺垫,蝙蝠侠隐居的露脸,那么下一部蝙蝠侠由谁操刀,都还是会延续下去。
这样,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终结篇。倒推回去,诺兰也必须在电影制作中给诸多角色以妥协,例如贝恩这样本应与小丑媲美的反派,最终就无法超越。
Hans Zimmer的原声自始至终高质量到差点要抢了剧情本身的风头,尤其在一串低音炮之后,男童在球场上纯粹的歌声,与其唱词隐射之意,对比黑暗、光明两个世界,在球场上一声“开始”之后,游戏的竞逐,本应由贝恩压倒性的胜利令人无法想象蝙蝠侠如何崛起反败为胜,以为他会遭遇第二部中面对小丑同样的绝境,而不得不选择爆掉自己心爱的人。
但蝙蝠侠已无心爱之人,动力只来自于愤怒。
在球场被炸掉、城市的所有地下工程点被炸掉、大桥被炸掉的瞬间,当贝恩宣告引爆器属于平民,策反的意义在于将城市回归平民之时,我以为贝恩心中的黑暗世界已经大到足以摧毁蝙蝠侠。
当愤怒的人们冲上街头,将哥市抢掠一空,杀土豪、分田地——《让子弹飞》中姜文一队人马,带着暴民杀入城内的情形复刻;哥市平民堆起废弃的办公桌,垒叠如山,一名假法官高高在上,对着下面的一把椅子审判权贵——chair,or chairman,《让子弹飞》中也有民众抢“椅子”的情节——不管有没有罪,都定了罪——是不是,很熟悉!
我以为贝恩是“老大哥”,黑暗炼狱中唯一把牢底坐穿、爬上悬壁冲出光明的孩子,心中有一个新世界,才能颠覆一个旧世界。可没想到,一把刀穿破蝙蝠侠的胸膛是个女人,而颠覆世界的目的不过是为父报仇,而贝恩只是一个心甘情愿的棋子——《天龙八部》中的庄聚贤。
那么劫机、建立军队、垄断地下、抢劫证交所、发起暴动……的一连串牛逼事件,都印下了一个无比脆弱的理由,最后根本都无需蝙蝠侠去摧毁。——这一点,我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这就是贝恩和小丑难以匹敌的地方。贝恩是有所畏惧,并且不是彻底黑暗、突破人性底线的。
而在和蝙蝠侠睡过的这位女人身上,又没有足够的笔墨刻画她的仇恨,那么两个BOSS(一个明、一个暗)的力量都削弱了。无怪乎蝙蝠侠能忽然出现,拯救这个世界——但明明,以他一己之力,是绝对不能冲破被暴民摧毁的世界的(他们已经暴力到自己炸桥断了生路!)。
所以最后情节上的bug,只能用无敌的空对地大战来转移视线。怪只怪,给甜美俏皮的猫女太多戏份,实际上,她分去了蝙蝠侠联盟中不可忽视的管家和福克斯的大智慧。
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欣赏此片。欣赏诺兰心中有无数纵深层和无数对立面的世界。他讲英雄对反派的故事不再简化为“点对点”的战斗,不再是奥特曼打小怪兽,而是英雄与反派都有无限边缘化的性格,走到人性的底线,力量大到摧毁自我。
英雄的沉沦、反派的沉淀,他们蓄积力量的过程都在寻找自我,最后的战斗分不清谁是革 命,谁是反 革 命。
正如《致命魔术》中的贝尔、《记忆碎片》中的盖皮尔斯、《盗梦空间》中的莱昂纳多,他们会一层层掉陷进去,有如站在一个立满镜子的空房间中,看到无穷无尽的自己,直到坠入无底深渊后再做绝地反击。当自我所面临的敌人并非对方一个点,而是无数个自我组成的一个二维、甚至三维世界,那么突破的重重障碍,就足以炼就英雄。而这样的战斗必有牺牲,要么摧毁自我重塑人格,要么摧毁自己最心爱的人。
“小丑”是蝙蝠侠的另一面,所以角色的魅力得以永生。而贝恩的动机决定了他不是,所以他最终还是失去了人们对他“小丑”涅槃的期望。
再题外话,列举我喜欢的几个人:
大卫芬奇。我喜欢他造就的黑暗涌动的世界,哪怕在《社交网络》里,马克扎尔伯格能够自圆其说、自证光明,都是黑暗强大的力量。更勿用说《搏击俱乐部》、《十二宫》、《龙纹身的女孩》。他的黑暗与诺兰不同的是,他胜在剪辑、胜在氛围,诺兰胜在逻辑、胜在结构。——如何再去说明这其中的不同,我也只能意会。
希斯莱杰。我以为《黑夜崛起》中对检察官的祭奠,实际上是向他致敬。
安妮海瑟薇。并不适合“猫女”,但我想到现在,也只有“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会接近一些。因为在安妮海瑟薇的身上,看不到分裂。
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是一个强大的演员,活在水瓶座的世界里。如果莱昂纳多是后天爱上精神分裂的角色,我觉得贝尔天生就是。但不知为何,他塑造了蝙蝠侠,别人却记住了小丑希斯莱杰。
在看《黑夜崛起》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几部电影——
《让子弹飞》、《黑客帝国》、《变形金刚》。
《让子弹飞》已经被赋予了特别多的政治喻意,不用再说。而《黑客帝国》的矩阵世界、《变形金刚》赛博坦星球上对建立生命体系的两种完全背离的观念(狂派的封闭性VS博派的开放性),都令人深思。
在《黑夜崛起》中,你分不清城市是属于你还是脱离了你,你也分不清革 命是起 义还是暴 动。
也许,蝙蝠侠失去了敌人,就会变成《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正如乔布斯原本想打破1984,却最终创造了自己的1984。
但显然制作方或者版权拥有方要顾全大局,给了“自动驾驶”修好的铺垫,蝙蝠侠隐居的露脸,那么下一部蝙蝠侠由谁操刀,都还是会延续下去。
这样,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终结篇。倒推回去,诺兰也必须在电影制作中给诸多角色以妥协,例如贝恩这样本应与小丑媲美的反派,最终就无法超越。
Hans Zimmer的原声自始至终高质量到差点要抢了剧情本身的风头,尤其在一串低音炮之后,男童在球场上纯粹的歌声,与其唱词隐射之意,对比黑暗、光明两个世界,在球场上一声“开始”之后,游戏的竞逐,本应由贝恩压倒性的胜利令人无法想象蝙蝠侠如何崛起反败为胜,以为他会遭遇第二部中面对小丑同样的绝境,而不得不选择爆掉自己心爱的人。
但蝙蝠侠已无心爱之人,动力只来自于愤怒。
在球场被炸掉、城市的所有地下工程点被炸掉、大桥被炸掉的瞬间,当贝恩宣告引爆器属于平民,策反的意义在于将城市回归平民之时,我以为贝恩心中的黑暗世界已经大到足以摧毁蝙蝠侠。
当愤怒的人们冲上街头,将哥市抢掠一空,杀土豪、分田地——《让子弹飞》中姜文一队人马,带着暴民杀入城内的情形复刻;哥市平民堆起废弃的办公桌,垒叠如山,一名假法官高高在上,对着下面的一把椅子审判权贵——chair,or chairman,《让子弹飞》中也有民众抢“椅子”的情节——不管有没有罪,都定了罪——是不是,很熟悉!
我以为贝恩是“老大哥”,黑暗炼狱中唯一把牢底坐穿、爬上悬壁冲出光明的孩子,心中有一个新世界,才能颠覆一个旧世界。可没想到,一把刀穿破蝙蝠侠的胸膛是个女人,而颠覆世界的目的不过是为父报仇,而贝恩只是一个心甘情愿的棋子——《天龙八部》中的庄聚贤。
那么劫机、建立军队、垄断地下、抢劫证交所、发起暴动……的一连串牛逼事件,都印下了一个无比脆弱的理由,最后根本都无需蝙蝠侠去摧毁。——这一点,我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这就是贝恩和小丑难以匹敌的地方。贝恩是有所畏惧,并且不是彻底黑暗、突破人性底线的。
而在和蝙蝠侠睡过的这位女人身上,又没有足够的笔墨刻画她的仇恨,那么两个BOSS(一个明、一个暗)的力量都削弱了。无怪乎蝙蝠侠能忽然出现,拯救这个世界——但明明,以他一己之力,是绝对不能冲破被暴民摧毁的世界的(他们已经暴力到自己炸桥断了生路!)。
所以最后情节上的bug,只能用无敌的空对地大战来转移视线。怪只怪,给甜美俏皮的猫女太多戏份,实际上,她分去了蝙蝠侠联盟中不可忽视的管家和福克斯的大智慧。
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欣赏此片。欣赏诺兰心中有无数纵深层和无数对立面的世界。他讲英雄对反派的故事不再简化为“点对点”的战斗,不再是奥特曼打小怪兽,而是英雄与反派都有无限边缘化的性格,走到人性的底线,力量大到摧毁自我。
英雄的沉沦、反派的沉淀,他们蓄积力量的过程都在寻找自我,最后的战斗分不清谁是革 命,谁是反 革 命。
正如《致命魔术》中的贝尔、《记忆碎片》中的盖皮尔斯、《盗梦空间》中的莱昂纳多,他们会一层层掉陷进去,有如站在一个立满镜子的空房间中,看到无穷无尽的自己,直到坠入无底深渊后再做绝地反击。当自我所面临的敌人并非对方一个点,而是无数个自我组成的一个二维、甚至三维世界,那么突破的重重障碍,就足以炼就英雄。而这样的战斗必有牺牲,要么摧毁自我重塑人格,要么摧毁自己最心爱的人。
“小丑”是蝙蝠侠的另一面,所以角色的魅力得以永生。而贝恩的动机决定了他不是,所以他最终还是失去了人们对他“小丑”涅槃的期望。
再题外话,列举我喜欢的几个人:
大卫芬奇。我喜欢他造就的黑暗涌动的世界,哪怕在《社交网络》里,马克扎尔伯格能够自圆其说、自证光明,都是黑暗强大的力量。更勿用说《搏击俱乐部》、《十二宫》、《龙纹身的女孩》。他的黑暗与诺兰不同的是,他胜在剪辑、胜在氛围,诺兰胜在逻辑、胜在结构。——如何再去说明这其中的不同,我也只能意会。
希斯莱杰。我以为《黑夜崛起》中对检察官的祭奠,实际上是向他致敬。
安妮海瑟薇。并不适合“猫女”,但我想到现在,也只有“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会接近一些。因为在安妮海瑟薇的身上,看不到分裂。
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是一个强大的演员,活在水瓶座的世界里。如果莱昂纳多是后天爱上精神分裂的角色,我觉得贝尔天生就是。但不知为何,他塑造了蝙蝠侠,别人却记住了小丑希斯莱杰。
在看《黑夜崛起》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几部电影——
《让子弹飞》、《黑客帝国》、《变形金刚》。
《让子弹飞》已经被赋予了特别多的政治喻意,不用再说。而《黑客帝国》的矩阵世界、《变形金刚》赛博坦星球上对建立生命体系的两种完全背离的观念(狂派的封闭性VS博派的开放性),都令人深思。
在《黑夜崛起》中,你分不清城市是属于你还是脱离了你,你也分不清革 命是起 义还是暴 动。
也许,蝙蝠侠失去了敌人,就会变成《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正如乔布斯原本想打破1984,却最终创造了自己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