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无题,关于自己,关于别人
刚刚在看《中国好声音》,在听到云杰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面突然停顿了一下,这个内蒙汉子身上有我那么喜欢和向往的感觉,重情,广阔,坚定,沧桑,好像生活中的经历在他身上都是一种气息。我喜欢有经历和有沧桑的人,在他们身上会有那么多故事,有那么多感受。可能没有那么富有,没有那么华丽,没有那么多精彩,而往往最有魅力的就是这样一种沧桑才打动人。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这样的人呢?是一种羡慕。说实话,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已经真的会被社会中各种充斥的物欲或者利益所迷惑。或许我都还年轻,所以我期望自己也会有这么多的经历。我是长在城市里,从小并没有吃过多少苦,虽然有些不太一样的童年,但是依然还是没什么太多经历。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我并不太愿意在一种平凡无味的生活中去体会,虽然我的生活是那么平凡无味。所以我喜欢听故事,喜欢听他们将故事,我很庆幸我有那么一些朋友能让我能够从字里行间听到他们所经历的那些我向往却真的只能想象的故事。强哥,海滨哥,汉州哥,贺哥,碰巧他们大多数是当过兵的,在我的年纪就已经拥有了那么多可以讲的故事,谁不羡慕。他们身上的故事如果说就可以写一本书了,每次回家我都会听他们讲,那里都可以,坐大马路边喝酒喝到凌晨,喝醉了我也高兴。虽然他们都不是那么的像大多数认为的那种成功,或者那种牛逼,但是那种所谓的标准我却一直不认同。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视频,那个视频我永远也忘不了,就是一个在一个小餐馆烧烤的哥们儿,拿着吉他长的那首加州旅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哭了,你可以尽情的去想象他身上会有多少故事。他的工作或许很多人都会毫不在乎甚至是嫌弃,但是呢,当他拿起吉他尽情唱歌,脸上露出笑容的时候,人就会被感动。为什么会令人感动呢?因为他们勾起了被感动的人心中的那种感情,那种本该出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情节。我们这一代也加上上一代吧80后都大多数人被社会所磨平,已经学会了妥协,当然他们也都妥协了,我也开始学会妥协了,可是唯一没变的就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持,而正因为坚持才让很多人会那么令人感动。所以当听云杰在陈述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人生远远比很多人值得。
我一直觉得我内心特别矛盾,一方面我向往那种平静的去体味生活的人生。我想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不需要太好,每天白天可以上班,晚上在地下道的天桥下面去唱唱我喜欢的民谣,好不好听没关系,只是因为喜欢,然后可以有时间去不同的地方旅行,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然而另一方面我又向往那种沧桑经历之后成功的人生。我想让自己多去尝试不同的生活,而且最好是接地气的工作。(我记得孔庆东说过,人不接地气是不行的,是会浮起来的。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无数的人想要拼命地挤破头要挤上去,而真正能够将脚老老实实站在地上的人甚至是会不时回头看看的人很少很少。)而当自己经历了很多之后,最终获得自己认可而不是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便是最完美的结果。之前我一直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这两种感受或者向往表面上确实差别很大,然而本质都是共同的,都是因为向往自由,都是由一而终的从内心发出的一种感受,可以说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云杰感动我一样。基层的航天科工可能不是一个那么令人羡慕的工作,在草原上或者在深山里,我不太了解,可能没太多钱,没有太华丽的外在,更没有那么多乐趣。但是这样或许会让人更纯粹,会让人有信仰,有坚定。在云杰唱那首《鸿雁》中,我相信他和他的工友在他们工作的山坡上一起唱歌发泄的时候是多么自由和多么畅快。眼睛是不会骗人的,看眼神就明白云杰有多么享受他的人生。云杰说他最自豪和最开心的时刻是看到发射的那一幕,作为中国的航天人他感到无比自豪。我知道这里肯定会有人开始说这个可能有些套话或者什么官话的味道,可是云杰说来却一点儿也不让我觉得虚假。最起码他有自己的一种信仰和一种坚定,很多人都会嘲笑这种话,那是因为社会中还有一部分人将这些作为了一种工具或一种意识,而云杰身上应该就是那一种真实的信仰或者坚定,这叫做大气。我不想说他是为了祖国,或者是为了国家,我觉得或许他自己并没有那么可以去拔高,因为在他看来那是自己的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坚定和信仰,是一种真正的热爱。这样的一种信仰和坚定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没有为了名与利去掩盖自己。那种广阔相信每个男人心中都会有,在草原上,大家一起唱歌,一起喝酒。记得在凤凰,清晨的时候,古镇的大街上没有什么人,太阳也刚刚出来,吃完粉以后看到一个老奶奶,背着一篮鲜花,慢慢的走在小街上,坐在街边在静静的编着花环,虽然环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但我觉得这两种感觉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自由,一种宁静。或许云杰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老奶奶还要靠着花篮糊口,但是他们依然并没有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悲伤的情绪,正是这样的画面才让人会有一种触动。80后和我们90后的这两代人被这个社会摧残的失去了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本该属于我们的一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想市里很难,能够坚持更难。话说远了,不在这里扯什么深层的东西,只是单纯的说一些心里想的。
记得听别人说过,中国有两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是民国时代,一个就是七八十年代,这两个年代中的人们具有的气质和一种身上的神是其他年代远远无法比拟的。很多人喜欢姜文,我也喜欢。但是为什么喜欢姜文呢?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气质和那种神。是的,我承认姜文身上很有男人味,雄性的东西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在现在社会中这种阳刚真的太需要了。但同时我想说的是,我觉得他身上真正闪光的地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就是他的始终如一的一种气质和一种信仰。我记得姜文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赐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献给观众的礼物”。他为什么对《太阳》那么钟情?因为那是他生命和人生的全部辉煌。他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事情深深的烙上了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质,也让姜文形成了独有的一种信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向他的童年致敬,而《太阳》就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像姜文、王朔他们这一代所处的时代,真的让他们难以忘记。在这里不要评价那个时代的那些事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荒唐还是伟大,毕竟这些变成了姜文们的一种坚持和一种信仰,并且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样的一种近似于狂欢式的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对生命的礼赞。而回看现在的中国,很少有那种像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人身上的一种感觉,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执着。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各种注意,各种价值在这个社会中混杂,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或者精神像快餐一样被当做一种消费,很多人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被时代推着向前走,在没来得及适应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想要出现像姜文们那样的人实在太难了。你可以认为他封闭,自我,理想化,甚至荒谬,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生反而会从所有人的生活中显现。为什么呢?社会将我们这一代人残酷地做了一次同质化的处理,让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显得那么的“正常”,那么的一样,而这样反而更加恐怖。正因为如此,每当看到像云杰那样的人,我都会十分感动,而感动的原因就是他们完成了可能不会出现在我身上的一种情节,不管这个情节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它都更加的精彩。也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更加值得每个人珍惜。
谢谢惠惠,他给我推荐了一片文章《一个人的百年》,篇末的一句话我也很喜欢,就作为结尾吧。“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我一直觉得我内心特别矛盾,一方面我向往那种平静的去体味生活的人生。我想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不需要太好,每天白天可以上班,晚上在地下道的天桥下面去唱唱我喜欢的民谣,好不好听没关系,只是因为喜欢,然后可以有时间去不同的地方旅行,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然而另一方面我又向往那种沧桑经历之后成功的人生。我想让自己多去尝试不同的生活,而且最好是接地气的工作。(我记得孔庆东说过,人不接地气是不行的,是会浮起来的。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无数的人想要拼命地挤破头要挤上去,而真正能够将脚老老实实站在地上的人甚至是会不时回头看看的人很少很少。)而当自己经历了很多之后,最终获得自己认可而不是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便是最完美的结果。之前我一直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这两种感受或者向往表面上确实差别很大,然而本质都是共同的,都是因为向往自由,都是由一而终的从内心发出的一种感受,可以说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云杰感动我一样。基层的航天科工可能不是一个那么令人羡慕的工作,在草原上或者在深山里,我不太了解,可能没太多钱,没有太华丽的外在,更没有那么多乐趣。但是这样或许会让人更纯粹,会让人有信仰,有坚定。在云杰唱那首《鸿雁》中,我相信他和他的工友在他们工作的山坡上一起唱歌发泄的时候是多么自由和多么畅快。眼睛是不会骗人的,看眼神就明白云杰有多么享受他的人生。云杰说他最自豪和最开心的时刻是看到发射的那一幕,作为中国的航天人他感到无比自豪。我知道这里肯定会有人开始说这个可能有些套话或者什么官话的味道,可是云杰说来却一点儿也不让我觉得虚假。最起码他有自己的一种信仰和一种坚定,很多人都会嘲笑这种话,那是因为社会中还有一部分人将这些作为了一种工具或一种意识,而云杰身上应该就是那一种真实的信仰或者坚定,这叫做大气。我不想说他是为了祖国,或者是为了国家,我觉得或许他自己并没有那么可以去拔高,因为在他看来那是自己的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坚定和信仰,是一种真正的热爱。这样的一种信仰和坚定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没有为了名与利去掩盖自己。那种广阔相信每个男人心中都会有,在草原上,大家一起唱歌,一起喝酒。记得在凤凰,清晨的时候,古镇的大街上没有什么人,太阳也刚刚出来,吃完粉以后看到一个老奶奶,背着一篮鲜花,慢慢的走在小街上,坐在街边在静静的编着花环,虽然环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但我觉得这两种感觉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自由,一种宁静。或许云杰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压力,老奶奶还要靠着花篮糊口,但是他们依然并没有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悲伤的情绪,正是这样的画面才让人会有一种触动。80后和我们90后的这两代人被这个社会摧残的失去了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本该属于我们的一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想市里很难,能够坚持更难。话说远了,不在这里扯什么深层的东西,只是单纯的说一些心里想的。
记得听别人说过,中国有两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是民国时代,一个就是七八十年代,这两个年代中的人们具有的气质和一种身上的神是其他年代远远无法比拟的。很多人喜欢姜文,我也喜欢。但是为什么喜欢姜文呢?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气质和那种神。是的,我承认姜文身上很有男人味,雄性的东西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在现在社会中这种阳刚真的太需要了。但同时我想说的是,我觉得他身上真正闪光的地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就是他的始终如一的一种气质和一种信仰。我记得姜文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赐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献给观众的礼物”。他为什么对《太阳》那么钟情?因为那是他生命和人生的全部辉煌。他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事情深深的烙上了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质,也让姜文形成了独有的一种信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向他的童年致敬,而《太阳》就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像姜文、王朔他们这一代所处的时代,真的让他们难以忘记。在这里不要评价那个时代的那些事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荒唐还是伟大,毕竟这些变成了姜文们的一种坚持和一种信仰,并且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样的一种近似于狂欢式的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对生命的礼赞。而回看现在的中国,很少有那种像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人身上的一种感觉,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执着。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各种注意,各种价值在这个社会中混杂,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或者精神像快餐一样被当做一种消费,很多人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被时代推着向前走,在没来得及适应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想要出现像姜文们那样的人实在太难了。你可以认为他封闭,自我,理想化,甚至荒谬,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生反而会从所有人的生活中显现。为什么呢?社会将我们这一代人残酷地做了一次同质化的处理,让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显得那么的“正常”,那么的一样,而这样反而更加恐怖。正因为如此,每当看到像云杰那样的人,我都会十分感动,而感动的原因就是他们完成了可能不会出现在我身上的一种情节,不管这个情节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它都更加的精彩。也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更加值得每个人珍惜。
谢谢惠惠,他给我推荐了一片文章《一个人的百年》,篇末的一句话我也很喜欢,就作为结尾吧。“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