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先验论和禅——自闭儿的世界
先验论和禅——自闭儿的世界之四 (2012-06-04 22:29:48)
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哲学 先验论 禅宗 庄子 道 分类: 自闭儿的世界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由哲学来解决,一个是认识论,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另一个是方法论,即“人怎样获得正确的思想”。
笛卡儿(1596-1650)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西方近代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西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为什么要专门说明笛卡儿是数学家和科学家,因为同一个结论,从科学家嘴里说出,显然和从算命先生嘴里说出,分量是不一样的。
这个结论就是先验论。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而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基本上所有的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无论出自哪家电脑巨头,功能、外观、使用方法和过程都基本一样,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苹果公司的ipad,一个截然不同而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怪物”。乔布斯被称为天才的同时,也被一些西方人士贬为东方神秘主义玄学——禅宗的痴迷者。
“先验论”也罢、“禅”也罢,其实并不神秘,不需要高深的哲学理论、也不需要缜密的科学推论,看看自闭儿就能明白一二了。
我儿子多多是个典型的自闭儿,在他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自闭症特征,一个高功能自闭症所体现的特征,一方面社会性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他智力的某些特征能够让人惊叹。
由于他的社会性缺失严重,我不幻想他能成为天才,事实是将来他能生活自理就是万幸的了。
一直以来,我们努力教他衣食住行之类的社会性技能,尽管效果很不理想。而从不教他知识性的、智力性的东西,不搞智力开发,其实教也没用,因为他拒绝学习。因而他六岁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社会性的影响,或者说“污染”,就是现在十二岁了,也仍然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对我们的“正常”世界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
他是一个保持着人的自然属性的人,一个脱离社会的原始的人、纯粹的人。
从他身上我粗浅地理解了一些哲学问题。
1、“生而知之”——自闭儿的天生
智是后天所获,而慧是先天禀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认识论的问题。
先验论是认识论的一种,研究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通常认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为先验论否认了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而唯物主义尽力回避天才论和英雄史观,无法否认,就只能回避。
其实翻开西方哲学史就能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西方几乎所有的哲学大师的认识论思想都是先验论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的学说,认为人的认识是灵魂“分有”理念。他断言人在生下来之前,灵魂里就已经分有各种各样永恒的普遍形式“理念”,只是在灵魂与肉体结合而降生为人的时候把它们暂时忘记了;后来受到经验的刺激,引起回忆,才重新恢复他原有的精确知识。在柏拉图以后,早期的斯多阿学派讨论逻辑和认识的问题,注意到理性活动有逻辑的必然性,人人都会得出同样的逻辑结论,于是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成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他们把这些原则称为“共同的想法”,认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来自经验,应当是天赋的。
笛卡尔提出数学作为科学的典范,要求一切科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他对我们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认为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
也有人反对先验论,经验论者J.洛克对天赋观念说提出了批判,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里一无所有,好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并没有储存着任何天赋的痕迹,一切观念都是生后印到心灵上的。他说人们是通过感觉接受外界的描画,或者通过反省摄取心灵活动的情况,才形成各种观念的;感觉和反省都是经验,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唯一来源,这也就是洛克的“白板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I.康德认为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只是在时间上始于经验,并非在内容上来自经验。他把知识了解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严格科学知识,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不能是外来的,只能是认识主体所固有的先验形式,如感性的空间和时间,知性的概念或范畴。没有这些先验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经验。所以,康德的观念学说,一方面接受经验论的外部刺激思想,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天赋观念论。
到了现代,先验论逐渐成为很多现代科学的关键性基础,尽管大家对此都讳莫如深。如美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承认经验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他认为经验不能单独起作用,经验只具有激发天赋语言能力的功能,而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
中国的思想家们也普遍持先验论观点。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思想中的认识论都属于先验论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但无损于他们的光辉,似乎更增加了他们的辉煌。
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先验论思想的表白无遗。
孔子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具有认识论和天才论两种涵义,其中的先验论思想也是明明白白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灵指的肯定不是骨肉,而是思想、是理性。圣人的思想才是万物之灵,它指引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烛照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怎样的人才是圣人?具有正确地并且成为体系的哲学思想的思想家才被人们尊崇为圣人。而西方的圣人伯拉图、康德,和中国的圣人老子、孔子,都是先验论者。
知识和经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但前提是先要有人创造出来,才能供人们学习。创新的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前提同样是先要有人把创新的技巧给创造出来。
多多的许多“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那不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这是多多幼时的书法绘画类“作品”(参见拙作“绘画还是文字——自闭儿的世界之一”),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结果,至少我教不出,因为我自己根本做不到。
两岁的多多是不识字的,也没想过要教他。给他一副麻将作积木玩,三天时间里,多多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凭着天赋的本能发现了麻将图案里隐藏的秘密和规律,不仅自己摆放出一饼至九饼、小鸡到九条的排列,更排列出“一(1笔)万”、“二(2笔)万”、“三(3笔)万”、“六(4笔)万”、“五(5笔)万”、“四(6笔)万”,当然之后就没能排出后三张牌了。我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才终于发现了多多的“秘密”,他是根据文字笔画数量来排列万字牌的,这也不是我所能教的。(参见拙作“数是什么——自闭儿的世界之三”)
至于八岁时的多多,在看到乘法口诀表后,就能在十多秒钟之内心算出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四位数除两位数的结果,就更不可能是教出来的了。(参见拙作“数是什么——自闭儿的世界之三”)
中文是博大精深的,“智慧”一词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慧”是天赋能力,“智”则是后天的学习,无“慧”则不可能有“智”,无“智”则“慧”是没有用的,只有被充分“智”了的“慧”,才是有用的,才能对人类做出贡献。
其实不同类型的自闭儿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关系,阿斯博格综合征的人有“慧”又有“智”,他们中的优秀者成为了圣人、伟人;高功能自闭症的人有“慧”但无“智”,他们的天赋会随着成长逐渐湮灭;重度孤独症的人无“慧”又无“智”,那是人间悲剧。
而我等正常人,虽“慧”根不足,但我们有“智”,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安度一生。
2、“顿悟成佛”——自闭儿的天成
“人怎样获得正确的思想”,这是方法论的问题。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人有种怪癖,喜欢追溯祖先,禅宗的始祖不仅在中国追溯到那位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印度王子菩提达摩,更追溯到在灵山会上佛祖一言不发、拈花示众时,会心一笑的那位摩诃迦叶尊者。
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讲,禅宗的产地是中国,只有当禅进入中国士阶层的精舍书斋之后,它才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并具备无形体系的禅宗。它真正诞生于六祖慧能在韶州住持宝林寺(现广东韶关南华寺)期间,通常被称为禅宗的“南宗”。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老子、孔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在它真正诞生之前就分裂了,这听起来有点怪怪的。惠能与他的那位后来创建了禅宗“北宗”的师兄神秀,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神秀坚持获得智慧的方法是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而惠能则认为那是“顿悟”的结果。
他们师兄弟俩的不同之处,形象地表现在那一对著名的、出现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的偈,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的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北宗在神秀创立后不长的时间里慢慢消失了,基于庄子哲学思想发展起来的南宗(即后世一般所说的禅宗),则成为现在东亚佛教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传佛教区域,并在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努力促进下,在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开始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受其影响的典型代表,就是苹果公司的灵魂乔布斯。
在方法论上,与神秀的“觉”(即努力学习、逐步积累)不同,惠能的
“悟”是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尽管在形式上普通人有时也有类似的表现。
不过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顿悟的一系列特征也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一千三百年前六祖惠能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于理性与感性认识。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就是领悟,是一种以心证心、心心相印的默契。由于顿悟的认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特殊的认识价值,因而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顿悟思想主张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自我。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禅不受知识的障碍,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南朝的善慧,有一首开悟后的偈子:“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顿悟成佛。佛陀的本意是觉悟者,悟的人就是佛,不悟的佛就是人。
慧能提出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与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为尧禹”是一致的,两人都将“佛”与“尧禹”看作是生命最高境界的一种象征。
由此可见,顿悟也是极其困难的,世上参禅者众,有几人能得开悟。
但自闭儿天生就是“顿悟”。他们缺少知识、难通逻辑、不会沟通,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依赖他们自身的“顿悟”。
多多八岁时,曾去某干预训练机构面试,测评题不多,大概只有七、八页A4纸,主要是测试一些计算、图形、逻辑分析方面的内容。多多似乎不怎么思考,飞快地做着题,中间有一部份试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图形,要求照试题图形的样子画出来,这对多多来说是简单问题,多多画得很快,只是画得不太美观。
有一道试题是一个几何图形,外面一个大的正方形套着一个大的圆圈,里面又有一个小的正方形套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中间有一横线,要求画出和题目一样的图形。也许是画得太快,多多一顺手在答案中间多画了一笔竖线,
“一”成了“十”。
多多立即发现了这个错误,嚷着要橡皮擦,想改正错误。几次索要无果后多多死心了,没有再要橡皮擦,想都没想,拿起笔飞快地在试题图形中间添上一竖,试题的“一”变成了“十”,这样答案和试题就一样了。确切点说,应该是试题和答案就一样了。
这种用改试题来纠正错误的办法,显然不是“正确”的方法,更不是“正确”教育的结果。基于长期的“正确”教育,以我几十年的知识和经验,我已不可能顿悟出这个法子,更不可能教他,只能是他自己的灵性。
类似这种不合常理、可能也极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多多小的时候是层出不穷,常令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自闭儿不与人交流,拒绝学习前人或别人的经验,要解决问题就只有靠自己的观察和灵感,他们只能靠顿悟,只是他们不能成佛,连成人都困难。
3、“任运随缘”——自闭儿的纯粹
禅宗追求“任运随缘”。禅宗大师们把世上的一切均视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磨偈)”
禅宗认为如果违反自然,刻意苦心去修什么“正果”,不仅无成,反而虚妄有害。
南岳衡山半山亭中心景区有个磨镜台,据《古尊宿语录》记载,禅宗七祖怀让在此以磨砖作镜之举启迪马祖道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禅宗北宗僧人道一从四川来到南岳衡山,结庐为庵,坐禅于此。怀让坐在道一打坐的对面磨砖以求成镜。道一看了觉得可笑,说:“
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回答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怀让的这番话道出了南宗的精髓,道一听后顿悟。
这个故事,体现了禅宗任随自然的观念。如果违背自然,强心成佛,就会像“磨砖作镜”一样痴呆无成。
看看我们的应试教育都教了些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地球人都知道,应该在青少年时期积累的素养反而是一片空白。易中天教授在厦大90周年校庆演讲《老子、庄子和禅宗》,一番通俗而又画龙点睛的演讲之后,问及听众有何感悟时,面对莘莘学子或沉默不语、或答非所问,不禁怅然一句:“中国教育,毁人不倦。”
无门慧开和尚更有一首禅诗把这种“任运随缘”发挥得淋漓尽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自闭儿率性自然,无忧无虑,何尝不是“人间好时节”,只是苦了父母。
寒山和尚一首偈诗最具言简意赅,意象明洁:“我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自闭儿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难以理解我们这个充满各种虚伪、规则、潜规则的“文明”世界,他们的世界是那样的纯粹,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或是开悟的禅师才能真正理解。
同样,在庄子哲学中,“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要试图改变自然规律。
无为既是天地万物的生成方式,也是作为万物其一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只要产生“有为”的欲念,人的自然状态肯定就会丧失掉,人在“无为”状态才真正保持住人的本性。庄子认为一切人为有意的东西都会导致伤损“自然”的后果,在《庄子•马蹄》中以马为喻:马本自然之物,自由驰骋于沃野,本性法天,可人(伯乐)却以自己的意愿约束破坏马的“自然”之性,驱之以役,束之以羁鞍,使马的自由天性遭到毁坏。因此,庄子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有常然”。
庄子深刻揭示了社会人的异化,并把“自然”当作人生的最高人格境界,认为理想人格是超越人生的“无为”精神状态,虽稍显理想化、幻想化,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积极的精神修养追求,蕴含了高度的精神自由感,显示出他对作为“人生之大美”的“自然无为”境界的深切热爱与执着追求,而这也成为其后诗词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所求的境界。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每当想到孩子娇小的身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昼起夜伏忙“读书”,全无娱乐玩耍,不是积累修养,只是为了无穷无尽的考试;看到孩子隔着厚厚的镜片,用纯真无邪的眼光,茫然而又无奈地看着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而在“成功教育”之后早早地无时无刻无不流露出超乎年龄的狡谲与市侩,莫不怅然悲凉。
反观自闭儿,他们是未受污染、未被异化的人。
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超越了现实,总是要做超越现实的事,总是纠结于不如别人,什么都想超过别人,有人登上了月球,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做到。
想去月球的还有多多,去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时,十一岁的多多也看了电视报道,也可能他注意到了登月的事。
一天吃过晚饭,一家人出去散步,多多喜欢散步是因为他总是要散步到附近的那家小超市,总是要进去骗一点什么好吃的小零食,一小袋就可以了,没有多高的要求。
抬头看见月亮,正好是满月,他妈指着月亮问多多:“月亮圆不圆?”
多多立即伸出小手指着月亮:“要去。”他妈问怎么去,多多断断续续回答了三句话:“要去机场”、“坐飞机去发射场”、“要去月亮”。多多还说不了复杂的、完整的话。
我告诉多多:“我们去不了。”多多抬头看了看月亮,低下头伸手指着前方:“要去超市。”
要去月亮,去不了月亮就去超市,这也是一种超脱。
顺乎天地、顺乎自然、顺乎命运,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我等需要修炼,而多多似乎是天生的。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以自闭儿为镜,可知什么是人。
自闭儿才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
4、“心净成佛”——自闭儿的天然
禅宗认为“心净成佛”,并一直强调“空寂灵知之心”,认为每个人的
“心”都是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照”,而不是求助于从外界中觅寻。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三四》)
禅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的心法,是一种超越日常知识的明心见性的感知。
在禅宗看来心分为两个层次理解,心的本质是始终清净的,但是心的表相是可染可净的。那么,怎么理解到佛性呢?慧能认为佛性既不是心的本质,也不是心的表相,而是“心的表相就是心的本质”,就是“心”这种念,所以要领悟到这种念。在普通人看来,现实中人心是有染污的,但是在悟者看来,人心也是清净的,所以说佛性一直是清净的。众生的“心”就是佛性,众生的身相都是佛的身相,众生在本质和表相都是佛,也就是“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现代人被异化了,我们反过来被我们创造的各种社会规则所统治,并误以为这些规则才是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被异化了,我们的心灵也被异化了、染污了。这种染污有的我们能够意识到,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无法意识到的。
卓别林的那部经典中的经典《摩登时代》,深刻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的异化。当他习惯于双手紧握扳手,在机械时钟(而不是自然时间)的控制之下,在流水线上狂挥双手扳紧螺帽成为习惯时,符合规则也就成为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能。以至于不管看到什么,无论是消防栓(人造体)上的螺栓、还是女士(自然体)衣服上的纽扣,统统被视为生活的目标(流水线上的螺帽),都要去扳紧(生理和心理的反映)。
心被染污(社会规则的异化)时,佛也会变成众生。
自闭儿的心灵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是卓别林梦中的生活,伸手窗外摘葡萄,奶牛过时接鲜奶,而不是正常人习惯的到超市集中采购。
我们心里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他人之手、用“科学”或是其它什么“学”包装好了的世界,是被别人的思想和理念“染污”了的世界,就像超市里的葡萄和牛奶,是用防腐剂、味精、调料、灭菌工艺等等处理过的,并不是自然的、真实的。我们了解世界是通过学习别人观察并总结了的间接的知识,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观察和感悟。
自闭儿就不一样了,他们沟通和学习能力有限,更多的是靠自己直接的观察和感悟,他们心中的世界是一个直接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心没有染污、没有异化。
我们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他们的直接体验,就像他们也难以理解我们一样。
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成“佛”。
多多两岁时将麻将的万字牌排列成“一(1笔)万”、“二(2笔)万”、“三(3笔)万”、“六(4笔)万”、“五(5笔)万”、“四(6笔)万”,比如对于“六万”牌的“六”,多多看到的是笔画数4,是自然的;而我看到的是序数6,是社会化了的,是被别人制定的非自然的规则所染污了的。
在我以我能够理解的方式,观察和理解他们的世界时,他也在以他能够理解的方式观察和理解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不知道他如何理解。
但有一件事让我略见一斑,从多多四、五岁玩我的掌上电脑开始,到现在玩他自己的ipad,他对一个功能始终是情有独钟,就是手写功能。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手写区写写画画,有些是汉字,而大部分是他自创的类汉字,有时只是一通乱画。每当他画完一个图形,在待选汉字区域里就会显示出十个左右的汉字,这是电脑根据汉字规则识别出的汉字。多多总是认真地交替扫视他画的图形和识别出的汉字,似乎他在观察他心目中的图形和我们的图形(汉字)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寻找着某种规律。当他画入的是汉字时,他会立即点出正确识别的字,但当他画出的不是汉字时,他就会仔细观察那些识别出的待选汉字,在里面找寻他喜欢的、或是能接受的字,有时实在没有满意的字,他就删除重画。
也许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和分析他理解的图形如何变成我们理解的图形。
也许他们的心在清净和染污之间艰难而痛苦地徘徊着,无所适从而又让我们难以理解。
5、“拈花微笑”——自闭儿的神秘
元和年间,当有人向江西信州鹅湖大义禅师问及“如何是禅”时,大师仅“以手点空”,以示犹然。至于禅的立宗基础和体验方法,更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而禅宗源起的传说,本身就带有极其浓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据传,佛祖在一次灵山大会上,手拈一枝金婆罗花以示徒众。当时,众人皆默然不知所为,唯大迦叶尊者点首微笑。佛祖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向迦叶付之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天。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见《传灯录》、《传法正宗记》)。这就是禅宗“拈花微笑”公案的由来。在这拈花微笑,心心相悟的神秘气氛中,迦叶尊者就成为禅宗之祖。
如欲参禅,顿悟之前肯定是要借助语言文字,而彻悟之后,从“不离文字”走向“不立文字”,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方是最高的境界,把“可说”与“不可说”不露痕迹地消隐于无形之中,最终完全使“体知与认知”、“无语与有语”、“可说与不可说”,融会贯通,达到“以心传心”的绝佳禅韵。因此,达摩面壁、德山棒喝、天龙一指、打地示棒等等借助机锋、玄言等神秘主义的禅意形式,正是让人理解“道由心悟”的玄旨。
理性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和重要基础,但过度理性,却使人与自然渐行渐远。达芬奇的绘画体系,将艺术家训练成了照相机,实际上达芬奇对机械的兴趣远超艺术,使得应该感性化的绘画艺术变成了对自然的客观理性的科学的视觉反映,画作只是照片。直到文艺复兴,西方艺术得以启蒙,产生了印象派,西方绘画才真正成为艺术,一种主观感性体验世界的方式,达到其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写意绘画的艺术水平。从而使得人们用心主观感性地体悟世界,而不是用眼客观理性地冷眼旁观。
自闭儿没有语言文字的能力,却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和应对,因为他们不仅有“心”,而且用“心”。
他们不是通过语言文字从前人、旁人那里间接了解世界,不是通过理论模型(经验总结)客观理性地理解世界,他们是用心主观感性地直接感悟世界。
我等从小的模型理论教育,已经习惯于理性方式、间接方式,失去了直接感悟的意识和能力,失去了感性能力。
我们“正常人”以心感心的缺失,使得我们的理性难以理解他们的感性。
没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意识,他们同样能感悟世界、感悟别人,只是他们感悟的方式、感悟的结果,我们难以知道和理解。
多多有些话是说得很有趣的,十一岁时有一次多多吃炸鸡腿,皮外有一层淀粉类的东西,油炸以后比较酥脆,但多多不吃皮,递给我说:“撕开。”待我把外皮剥去后,多多拿着光溜溜的鸡腿边吃着边说:“揭开面纱真好吃。”
他并不是想要说明什么,甚至根本就不是对我说,只是自言自语随口表达他的喜悦,用一种非常怪异、非常另类的措辞。“揭开面纱真好吃”也罢、“扒光衣服真好吃”也罢、昂或“抽筋扒皮真好吃”也罢,都无所谓,其实他就是什么也不说,看他表情我也知道他很高兴,并不需要语言。
同样在多多十一岁时,新学期开学了,晚上老婆搞了个作息时间表,写在多多的作业本上,也算是教多多列计划。多多看着作息表,突然用力伸直小手,指着作息表,狠狠地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要做,懂事。”然后号啕大哭。(参见拙作“呀呀学语——自闭儿的世界之二”)
日程表激怒多多的,不是文字标注的时间安排,而是没有文字的含义,那就是多多必须改变自闭儿最不能改变的生活习惯,他必须与别人订立他难以接受的契约,并要遵守它。而迫使他改变的原因,是那种他所不明白的“懂事”
,那种没法用语言传递的、多多自己内心所理解的、满足别人某种抽象心愿的需要。
作业本上的一页——不是日程表上的文字——激怒了多多,也使多多明白:随心所欲的日子结束了。
庄子哲学中深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齐物论》中,有这样的记述: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之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这种身与物化,物我一体的境界,正是庄子神秘主义的一个形象体现,它显示出庄子哲学不仅仅单从物的属性上去寻找人生真谛,而是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探索,视人生为一种极其高奥深远的境界。这种“庄生晓梦为蝴蝶”的“恍恍惚惚”为后世文学的“意境”范畴奠定了根本。
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并非出神异鬼的故弄玄虚,它是由人类认知相对性而带来的困惑和不解。从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一点入手,人的存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随时会产生神秘、虚玄的认知局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由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而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如此实实在在地破解自家的“神秘”所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的显现。
蛙不知道海,是因为生活在井底,夏虫不知道冰雪,是因为只能活到秋天,人的境界若不高,意识也就高不到哪儿去。
自闭症的牛顿让我们知道天有多大,地如何动,使我们能看见世界,但我们就真的知“道”了吗?
同样是自闭症的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据说在早期全世界只有三个人懂,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科学上获得了证实,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承认,因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相信。但我等凡人只是相信和承认,我们并不理解,直到今日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恐怕也还是凤毛麟角。因为相对论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超越了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哲学。
不谈境界,但说视野。坐在高楼旋转餐厅里,我们能看到整个城市,但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没有。
英国自闭症患者斯蒂芬•威尔夏被称为“活人相机”,在乘坐直升机巡航于伦敦、纽约等城市上空后,他能够完全凭借记忆画出此类国际大都市完整、详细的鸟瞰图,记忆画的细致程度令人震惊。他眼中的城市绝非我等看到的,他把他看到的一小部分画在纸上,就足以让我等凡人震撼。
就是小小的细节,也能让我等觉得不可思议。多多八岁时,一次他妈手心里攥着五棵糖,药片大小彩色的糖,问多多要几棵,多多依贯例说:“要两棵”,他总是只要两颗。他妈的手刚打开一点,突然想起要让多多猜数,立即收拢,就几分之一秒钟。正要问多多,谁知多多马上说:“要五棵。”他妈问:“要什么颜色的。”多多说:“白绿绿橙白。”他妈没注意,又问:“要什么颜色的。”多多又说:“白绿橙绿白。”我忙打开老婆的手一看,确实如此。
我等凡人,那一刹那间是看不到什么的,而多多只是按动快门间,即如照片般完整清晰地印入脑海,随时可以调阅。我等的眼界如放大镜,需要一点点地去记忆细节,他们的眼界则如摄像机,海量般存进大脑。而当我们在努力地理解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世界时,他们的心已将眼睛看不到的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是佛祖拈花时在微笑,顶多能理解到佛祖定有所悟、定有所指,但佛祖悟到什么、要指什么,只有他们用心看世界的人才知道。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
“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
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当然,前提是知道、见到、并得到梨子。
多多常说一些我觉得没有意义的话,并多伴有傻笑,但真的“没有意义”
吗?老天才知道。
6、“镇州萝卜”——自闭儿的交流
交流的语言就一定是语言吗?
禅宗流传下来有许多小故事,通常把这些富有启迪的小故事称作是禅宗的公案,这里有一个: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聆南泉和尚(赵州禅师的老师)的教诲,是吗?”
“镇州盛产大萝卜。”赵州答道。
赵州与僧之间的对话问非所答,答的是疯子,问的也是疯子。但这个小故事为什么会得以流传下来,并成为经典呢?
南泉禅师传了什么禅法给赵州禅师,这是不可说的,说得出的那也不是禅法的真传。没头没脑的学僧既然问了,赵州禅师不得不答,一句“镇州盛产大萝卜”的话,主要是告诉学僧,镇州盛产大萝卜,是非常平常的事。禅法,没有另外特别的东西可传,一切都要由平常心去体悟。禅,不一定非要改变外面的环境,镇州盛产大萝卜,就让他镇州盛产大萝卜。禅,要紧的是改变内部的自己,既然要改变自己,你何必管他传法不传法。正如穿衣吃饭就是赵州禅师的修行,假如你认为这是琐碎的事情,你就失去平常心,失去平常心的人,怎么知道赵州禅师的禅意呢?
无独有偶,多多十岁时,有次我问多多:“想吃什么?”
多多毫不思考,望着他开列出并被他贴在墙上的一张“菜谱”,脱口而出
:“椒盐牛肉。”然后一阵傻笑。
对于正常孩子,这问题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那时多多还没有语言能力,他没法用标准的语言和我交流。
10年12月2日,多多十岁时,心血来潮,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列了个菜单,姑且称为“菜谱”。
菜谱上列有22个菜名,大多是他见过餐馆的菜单而记住的,但也有一些是他自己拍脑袋编出来的,比如“椒盐牛肉”,实际没有这道菜,至少多多去过的餐馆没有。
多多的菜谱是分了类的,如“粉蒸羊排”之类的,标为“羊品”,“黑椒牛排”之类的,标为“牛品”,“勐海烤鸡”等列为“鸡品”,“蒜泥白肉”等列为“肉品”,“剁椒苦菜”和“水焖乳饼”之类的,想了想标为“综合品”。
多多回答“椒盐牛肉”时,并不是想吃“椒盐牛肉”,没有这个菜,多多是很清楚的,尽管他经常傻笑着自言自语:“椒盐牛肉”,那只是他杜撰出的心中的美味。
“椒盐牛肉”只是“菜谱”的标志,多多把他多年来记得的或是想到的菜名加以总结、归类,并开列展示出来,定是非常得意之事,因而把它贴在他的床头墙上。
当我问他想吃什么时,他想到并回答的,其实是他的“作品”而不是食物。
和自闭儿是难以“正常”交流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集中,有首题为《黍离》的诗,其中有两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多多不知道这两句诗,但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多多,并和他交流。不是他不懂事,是我不懂他。
胡乱猜测,也许多多开始意识到他面对的这个“花花世界”,其实选择是很多的。有那么多心仪的美味可供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至于想吃什么并不重要,也不一定非得决定。
多多对我说的,是他的心境,而不是他的答复。
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哲学 先验论 禅宗 庄子 道 分类: 自闭儿的世界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由哲学来解决,一个是认识论,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另一个是方法论,即“人怎样获得正确的思想”。
笛卡儿(1596-1650)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西方近代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西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为什么要专门说明笛卡儿是数学家和科学家,因为同一个结论,从科学家嘴里说出,显然和从算命先生嘴里说出,分量是不一样的。
这个结论就是先验论。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而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基本上所有的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无论出自哪家电脑巨头,功能、外观、使用方法和过程都基本一样,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苹果公司的ipad,一个截然不同而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怪物”。乔布斯被称为天才的同时,也被一些西方人士贬为东方神秘主义玄学——禅宗的痴迷者。
“先验论”也罢、“禅”也罢,其实并不神秘,不需要高深的哲学理论、也不需要缜密的科学推论,看看自闭儿就能明白一二了。
我儿子多多是个典型的自闭儿,在他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自闭症特征,一个高功能自闭症所体现的特征,一方面社会性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他智力的某些特征能够让人惊叹。
由于他的社会性缺失严重,我不幻想他能成为天才,事实是将来他能生活自理就是万幸的了。
一直以来,我们努力教他衣食住行之类的社会性技能,尽管效果很不理想。而从不教他知识性的、智力性的东西,不搞智力开发,其实教也没用,因为他拒绝学习。因而他六岁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社会性的影响,或者说“污染”,就是现在十二岁了,也仍然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对我们的“正常”世界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
他是一个保持着人的自然属性的人,一个脱离社会的原始的人、纯粹的人。
从他身上我粗浅地理解了一些哲学问题。
1、“生而知之”——自闭儿的天生
智是后天所获,而慧是先天禀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认识论的问题。
先验论是认识论的一种,研究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通常认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为先验论否认了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而唯物主义尽力回避天才论和英雄史观,无法否认,就只能回避。
其实翻开西方哲学史就能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西方几乎所有的哲学大师的认识论思想都是先验论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的学说,认为人的认识是灵魂“分有”理念。他断言人在生下来之前,灵魂里就已经分有各种各样永恒的普遍形式“理念”,只是在灵魂与肉体结合而降生为人的时候把它们暂时忘记了;后来受到经验的刺激,引起回忆,才重新恢复他原有的精确知识。在柏拉图以后,早期的斯多阿学派讨论逻辑和认识的问题,注意到理性活动有逻辑的必然性,人人都会得出同样的逻辑结论,于是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成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他们把这些原则称为“共同的想法”,认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来自经验,应当是天赋的。
笛卡尔提出数学作为科学的典范,要求一切科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他对我们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认为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
也有人反对先验论,经验论者J.洛克对天赋观念说提出了批判,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里一无所有,好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并没有储存着任何天赋的痕迹,一切观念都是生后印到心灵上的。他说人们是通过感觉接受外界的描画,或者通过反省摄取心灵活动的情况,才形成各种观念的;感觉和反省都是经验,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唯一来源,这也就是洛克的“白板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I.康德认为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只是在时间上始于经验,并非在内容上来自经验。他把知识了解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严格科学知识,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不能是外来的,只能是认识主体所固有的先验形式,如感性的空间和时间,知性的概念或范畴。没有这些先验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经验。所以,康德的观念学说,一方面接受经验论的外部刺激思想,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天赋观念论。
到了现代,先验论逐渐成为很多现代科学的关键性基础,尽管大家对此都讳莫如深。如美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承认经验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他认为经验不能单独起作用,经验只具有激发天赋语言能力的功能,而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
中国的思想家们也普遍持先验论观点。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思想中的认识论都属于先验论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但无损于他们的光辉,似乎更增加了他们的辉煌。
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先验论思想的表白无遗。
孔子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具有认识论和天才论两种涵义,其中的先验论思想也是明明白白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灵指的肯定不是骨肉,而是思想、是理性。圣人的思想才是万物之灵,它指引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烛照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怎样的人才是圣人?具有正确地并且成为体系的哲学思想的思想家才被人们尊崇为圣人。而西方的圣人伯拉图、康德,和中国的圣人老子、孔子,都是先验论者。
知识和经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但前提是先要有人创造出来,才能供人们学习。创新的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前提同样是先要有人把创新的技巧给创造出来。
多多的许多“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那不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 |
这是多多幼时的书法绘画类“作品”(参见拙作“绘画还是文字——自闭儿的世界之一”),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结果,至少我教不出,因为我自己根本做不到。
两岁的多多是不识字的,也没想过要教他。给他一副麻将作积木玩,三天时间里,多多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凭着天赋的本能发现了麻将图案里隐藏的秘密和规律,不仅自己摆放出一饼至九饼、小鸡到九条的排列,更排列出“一(1笔)万”、“二(2笔)万”、“三(3笔)万”、“六(4笔)万”、“五(5笔)万”、“四(6笔)万”,当然之后就没能排出后三张牌了。我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才终于发现了多多的“秘密”,他是根据文字笔画数量来排列万字牌的,这也不是我所能教的。(参见拙作“数是什么——自闭儿的世界之三”)
至于八岁时的多多,在看到乘法口诀表后,就能在十多秒钟之内心算出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四位数除两位数的结果,就更不可能是教出来的了。(参见拙作“数是什么——自闭儿的世界之三”)
中文是博大精深的,“智慧”一词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慧”是天赋能力,“智”则是后天的学习,无“慧”则不可能有“智”,无“智”则“慧”是没有用的,只有被充分“智”了的“慧”,才是有用的,才能对人类做出贡献。
其实不同类型的自闭儿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关系,阿斯博格综合征的人有“慧”又有“智”,他们中的优秀者成为了圣人、伟人;高功能自闭症的人有“慧”但无“智”,他们的天赋会随着成长逐渐湮灭;重度孤独症的人无“慧”又无“智”,那是人间悲剧。
而我等正常人,虽“慧”根不足,但我们有“智”,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安度一生。
2、“顿悟成佛”——自闭儿的天成
“人怎样获得正确的思想”,这是方法论的问题。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人有种怪癖,喜欢追溯祖先,禅宗的始祖不仅在中国追溯到那位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印度王子菩提达摩,更追溯到在灵山会上佛祖一言不发、拈花示众时,会心一笑的那位摩诃迦叶尊者。
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讲,禅宗的产地是中国,只有当禅进入中国士阶层的精舍书斋之后,它才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并具备无形体系的禅宗。它真正诞生于六祖慧能在韶州住持宝林寺(现广东韶关南华寺)期间,通常被称为禅宗的“南宗”。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老子、孔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在它真正诞生之前就分裂了,这听起来有点怪怪的。惠能与他的那位后来创建了禅宗“北宗”的师兄神秀,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神秀坚持获得智慧的方法是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而惠能则认为那是“顿悟”的结果。
他们师兄弟俩的不同之处,形象地表现在那一对著名的、出现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的偈,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的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北宗在神秀创立后不长的时间里慢慢消失了,基于庄子哲学思想发展起来的南宗(即后世一般所说的禅宗),则成为现在东亚佛教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传佛教区域,并在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努力促进下,在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开始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受其影响的典型代表,就是苹果公司的灵魂乔布斯。
在方法论上,与神秀的“觉”(即努力学习、逐步积累)不同,惠能的
“悟”是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尽管在形式上普通人有时也有类似的表现。
不过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顿悟的一系列特征也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一千三百年前六祖惠能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于理性与感性认识。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就是领悟,是一种以心证心、心心相印的默契。由于顿悟的认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特殊的认识价值,因而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顿悟思想主张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自我。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禅不受知识的障碍,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南朝的善慧,有一首开悟后的偈子:“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顿悟成佛。佛陀的本意是觉悟者,悟的人就是佛,不悟的佛就是人。
慧能提出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与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为尧禹”是一致的,两人都将“佛”与“尧禹”看作是生命最高境界的一种象征。
由此可见,顿悟也是极其困难的,世上参禅者众,有几人能得开悟。
但自闭儿天生就是“顿悟”。他们缺少知识、难通逻辑、不会沟通,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依赖他们自身的“顿悟”。
多多八岁时,曾去某干预训练机构面试,测评题不多,大概只有七、八页A4纸,主要是测试一些计算、图形、逻辑分析方面的内容。多多似乎不怎么思考,飞快地做着题,中间有一部份试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图形,要求照试题图形的样子画出来,这对多多来说是简单问题,多多画得很快,只是画得不太美观。
有一道试题是一个几何图形,外面一个大的正方形套着一个大的圆圈,里面又有一个小的正方形套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中间有一横线,要求画出和题目一样的图形。也许是画得太快,多多一顺手在答案中间多画了一笔竖线,
“一”成了“十”。
多多立即发现了这个错误,嚷着要橡皮擦,想改正错误。几次索要无果后多多死心了,没有再要橡皮擦,想都没想,拿起笔飞快地在试题图形中间添上一竖,试题的“一”变成了“十”,这样答案和试题就一样了。确切点说,应该是试题和答案就一样了。
这种用改试题来纠正错误的办法,显然不是“正确”的方法,更不是“正确”教育的结果。基于长期的“正确”教育,以我几十年的知识和经验,我已不可能顿悟出这个法子,更不可能教他,只能是他自己的灵性。
类似这种不合常理、可能也极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多多小的时候是层出不穷,常令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自闭儿不与人交流,拒绝学习前人或别人的经验,要解决问题就只有靠自己的观察和灵感,他们只能靠顿悟,只是他们不能成佛,连成人都困难。
3、“任运随缘”——自闭儿的纯粹
禅宗追求“任运随缘”。禅宗大师们把世上的一切均视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磨偈)”
禅宗认为如果违反自然,刻意苦心去修什么“正果”,不仅无成,反而虚妄有害。
南岳衡山半山亭中心景区有个磨镜台,据《古尊宿语录》记载,禅宗七祖怀让在此以磨砖作镜之举启迪马祖道一。
唐玄宗开元年间,禅宗北宗僧人道一从四川来到南岳衡山,结庐为庵,坐禅于此。怀让坐在道一打坐的对面磨砖以求成镜。道一看了觉得可笑,说:“
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回答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怀让的这番话道出了南宗的精髓,道一听后顿悟。
这个故事,体现了禅宗任随自然的观念。如果违背自然,强心成佛,就会像“磨砖作镜”一样痴呆无成。
看看我们的应试教育都教了些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地球人都知道,应该在青少年时期积累的素养反而是一片空白。易中天教授在厦大90周年校庆演讲《老子、庄子和禅宗》,一番通俗而又画龙点睛的演讲之后,问及听众有何感悟时,面对莘莘学子或沉默不语、或答非所问,不禁怅然一句:“中国教育,毁人不倦。”
无门慧开和尚更有一首禅诗把这种“任运随缘”发挥得淋漓尽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自闭儿率性自然,无忧无虑,何尝不是“人间好时节”,只是苦了父母。
寒山和尚一首偈诗最具言简意赅,意象明洁:“我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自闭儿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难以理解我们这个充满各种虚伪、规则、潜规则的“文明”世界,他们的世界是那样的纯粹,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或是开悟的禅师才能真正理解。
同样,在庄子哲学中,“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要试图改变自然规律。
无为既是天地万物的生成方式,也是作为万物其一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只要产生“有为”的欲念,人的自然状态肯定就会丧失掉,人在“无为”状态才真正保持住人的本性。庄子认为一切人为有意的东西都会导致伤损“自然”的后果,在《庄子•马蹄》中以马为喻:马本自然之物,自由驰骋于沃野,本性法天,可人(伯乐)却以自己的意愿约束破坏马的“自然”之性,驱之以役,束之以羁鞍,使马的自由天性遭到毁坏。因此,庄子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有常然”。
庄子深刻揭示了社会人的异化,并把“自然”当作人生的最高人格境界,认为理想人格是超越人生的“无为”精神状态,虽稍显理想化、幻想化,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积极的精神修养追求,蕴含了高度的精神自由感,显示出他对作为“人生之大美”的“自然无为”境界的深切热爱与执着追求,而这也成为其后诗词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所求的境界。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每当想到孩子娇小的身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昼起夜伏忙“读书”,全无娱乐玩耍,不是积累修养,只是为了无穷无尽的考试;看到孩子隔着厚厚的镜片,用纯真无邪的眼光,茫然而又无奈地看着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而在“成功教育”之后早早地无时无刻无不流露出超乎年龄的狡谲与市侩,莫不怅然悲凉。
反观自闭儿,他们是未受污染、未被异化的人。
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超越了现实,总是要做超越现实的事,总是纠结于不如别人,什么都想超过别人,有人登上了月球,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做到。
想去月球的还有多多,去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时,十一岁的多多也看了电视报道,也可能他注意到了登月的事。
一天吃过晚饭,一家人出去散步,多多喜欢散步是因为他总是要散步到附近的那家小超市,总是要进去骗一点什么好吃的小零食,一小袋就可以了,没有多高的要求。
抬头看见月亮,正好是满月,他妈指着月亮问多多:“月亮圆不圆?”
多多立即伸出小手指着月亮:“要去。”他妈问怎么去,多多断断续续回答了三句话:“要去机场”、“坐飞机去发射场”、“要去月亮”。多多还说不了复杂的、完整的话。
我告诉多多:“我们去不了。”多多抬头看了看月亮,低下头伸手指着前方:“要去超市。”
要去月亮,去不了月亮就去超市,这也是一种超脱。
顺乎天地、顺乎自然、顺乎命运,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我等需要修炼,而多多似乎是天生的。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以自闭儿为镜,可知什么是人。
自闭儿才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
4、“心净成佛”——自闭儿的天然
禅宗认为“心净成佛”,并一直强调“空寂灵知之心”,认为每个人的
“心”都是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照”,而不是求助于从外界中觅寻。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三四》)
禅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的心法,是一种超越日常知识的明心见性的感知。
在禅宗看来心分为两个层次理解,心的本质是始终清净的,但是心的表相是可染可净的。那么,怎么理解到佛性呢?慧能认为佛性既不是心的本质,也不是心的表相,而是“心的表相就是心的本质”,就是“心”这种念,所以要领悟到这种念。在普通人看来,现实中人心是有染污的,但是在悟者看来,人心也是清净的,所以说佛性一直是清净的。众生的“心”就是佛性,众生的身相都是佛的身相,众生在本质和表相都是佛,也就是“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现代人被异化了,我们反过来被我们创造的各种社会规则所统治,并误以为这些规则才是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被异化了,我们的心灵也被异化了、染污了。这种染污有的我们能够意识到,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无法意识到的。
卓别林的那部经典中的经典《摩登时代》,深刻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的异化。当他习惯于双手紧握扳手,在机械时钟(而不是自然时间)的控制之下,在流水线上狂挥双手扳紧螺帽成为习惯时,符合规则也就成为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能。以至于不管看到什么,无论是消防栓(人造体)上的螺栓、还是女士(自然体)衣服上的纽扣,统统被视为生活的目标(流水线上的螺帽),都要去扳紧(生理和心理的反映)。
心被染污(社会规则的异化)时,佛也会变成众生。
自闭儿的心灵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是卓别林梦中的生活,伸手窗外摘葡萄,奶牛过时接鲜奶,而不是正常人习惯的到超市集中采购。
我们心里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他人之手、用“科学”或是其它什么“学”包装好了的世界,是被别人的思想和理念“染污”了的世界,就像超市里的葡萄和牛奶,是用防腐剂、味精、调料、灭菌工艺等等处理过的,并不是自然的、真实的。我们了解世界是通过学习别人观察并总结了的间接的知识,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观察和感悟。
自闭儿就不一样了,他们沟通和学习能力有限,更多的是靠自己直接的观察和感悟,他们心中的世界是一个直接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心没有染污、没有异化。
我们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他们的直接体验,就像他们也难以理解我们一样。
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成“佛”。
多多两岁时将麻将的万字牌排列成“一(1笔)万”、“二(2笔)万”、“三(3笔)万”、“六(4笔)万”、“五(5笔)万”、“四(6笔)万”,比如对于“六万”牌的“六”,多多看到的是笔画数4,是自然的;而我看到的是序数6,是社会化了的,是被别人制定的非自然的规则所染污了的。
在我以我能够理解的方式,观察和理解他们的世界时,他也在以他能够理解的方式观察和理解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不知道他如何理解。
但有一件事让我略见一斑,从多多四、五岁玩我的掌上电脑开始,到现在玩他自己的ipad,他对一个功能始终是情有独钟,就是手写功能。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手写区写写画画,有些是汉字,而大部分是他自创的类汉字,有时只是一通乱画。每当他画完一个图形,在待选汉字区域里就会显示出十个左右的汉字,这是电脑根据汉字规则识别出的汉字。多多总是认真地交替扫视他画的图形和识别出的汉字,似乎他在观察他心目中的图形和我们的图形(汉字)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寻找着某种规律。当他画入的是汉字时,他会立即点出正确识别的字,但当他画出的不是汉字时,他就会仔细观察那些识别出的待选汉字,在里面找寻他喜欢的、或是能接受的字,有时实在没有满意的字,他就删除重画。
也许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和分析他理解的图形如何变成我们理解的图形。
也许他们的心在清净和染污之间艰难而痛苦地徘徊着,无所适从而又让我们难以理解。
5、“拈花微笑”——自闭儿的神秘
元和年间,当有人向江西信州鹅湖大义禅师问及“如何是禅”时,大师仅“以手点空”,以示犹然。至于禅的立宗基础和体验方法,更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而禅宗源起的传说,本身就带有极其浓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据传,佛祖在一次灵山大会上,手拈一枝金婆罗花以示徒众。当时,众人皆默然不知所为,唯大迦叶尊者点首微笑。佛祖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向迦叶付之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天。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见《传灯录》、《传法正宗记》)。这就是禅宗“拈花微笑”公案的由来。在这拈花微笑,心心相悟的神秘气氛中,迦叶尊者就成为禅宗之祖。
如欲参禅,顿悟之前肯定是要借助语言文字,而彻悟之后,从“不离文字”走向“不立文字”,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方是最高的境界,把“可说”与“不可说”不露痕迹地消隐于无形之中,最终完全使“体知与认知”、“无语与有语”、“可说与不可说”,融会贯通,达到“以心传心”的绝佳禅韵。因此,达摩面壁、德山棒喝、天龙一指、打地示棒等等借助机锋、玄言等神秘主义的禅意形式,正是让人理解“道由心悟”的玄旨。
理性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和重要基础,但过度理性,却使人与自然渐行渐远。达芬奇的绘画体系,将艺术家训练成了照相机,实际上达芬奇对机械的兴趣远超艺术,使得应该感性化的绘画艺术变成了对自然的客观理性的科学的视觉反映,画作只是照片。直到文艺复兴,西方艺术得以启蒙,产生了印象派,西方绘画才真正成为艺术,一种主观感性体验世界的方式,达到其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写意绘画的艺术水平。从而使得人们用心主观感性地体悟世界,而不是用眼客观理性地冷眼旁观。
自闭儿没有语言文字的能力,却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和应对,因为他们不仅有“心”,而且用“心”。
他们不是通过语言文字从前人、旁人那里间接了解世界,不是通过理论模型(经验总结)客观理性地理解世界,他们是用心主观感性地直接感悟世界。
我等从小的模型理论教育,已经习惯于理性方式、间接方式,失去了直接感悟的意识和能力,失去了感性能力。
我们“正常人”以心感心的缺失,使得我们的理性难以理解他们的感性。
没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意识,他们同样能感悟世界、感悟别人,只是他们感悟的方式、感悟的结果,我们难以知道和理解。
多多有些话是说得很有趣的,十一岁时有一次多多吃炸鸡腿,皮外有一层淀粉类的东西,油炸以后比较酥脆,但多多不吃皮,递给我说:“撕开。”待我把外皮剥去后,多多拿着光溜溜的鸡腿边吃着边说:“揭开面纱真好吃。”
他并不是想要说明什么,甚至根本就不是对我说,只是自言自语随口表达他的喜悦,用一种非常怪异、非常另类的措辞。“揭开面纱真好吃”也罢、“扒光衣服真好吃”也罢、昂或“抽筋扒皮真好吃”也罢,都无所谓,其实他就是什么也不说,看他表情我也知道他很高兴,并不需要语言。
同样在多多十一岁时,新学期开学了,晚上老婆搞了个作息时间表,写在多多的作业本上,也算是教多多列计划。多多看着作息表,突然用力伸直小手,指着作息表,狠狠地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要做,懂事。”然后号啕大哭。(参见拙作“呀呀学语——自闭儿的世界之二”)
日程表激怒多多的,不是文字标注的时间安排,而是没有文字的含义,那就是多多必须改变自闭儿最不能改变的生活习惯,他必须与别人订立他难以接受的契约,并要遵守它。而迫使他改变的原因,是那种他所不明白的“懂事”
,那种没法用语言传递的、多多自己内心所理解的、满足别人某种抽象心愿的需要。
作业本上的一页——不是日程表上的文字——激怒了多多,也使多多明白:随心所欲的日子结束了。
庄子哲学中深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齐物论》中,有这样的记述: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之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这种身与物化,物我一体的境界,正是庄子神秘主义的一个形象体现,它显示出庄子哲学不仅仅单从物的属性上去寻找人生真谛,而是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探索,视人生为一种极其高奥深远的境界。这种“庄生晓梦为蝴蝶”的“恍恍惚惚”为后世文学的“意境”范畴奠定了根本。
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并非出神异鬼的故弄玄虚,它是由人类认知相对性而带来的困惑和不解。从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一点入手,人的存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随时会产生神秘、虚玄的认知局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由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而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如此实实在在地破解自家的“神秘”所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的显现。
蛙不知道海,是因为生活在井底,夏虫不知道冰雪,是因为只能活到秋天,人的境界若不高,意识也就高不到哪儿去。
自闭症的牛顿让我们知道天有多大,地如何动,使我们能看见世界,但我们就真的知“道”了吗?
同样是自闭症的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据说在早期全世界只有三个人懂,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科学上获得了证实,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承认,因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相信。但我等凡人只是相信和承认,我们并不理解,直到今日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恐怕也还是凤毛麟角。因为相对论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超越了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哲学。
不谈境界,但说视野。坐在高楼旋转餐厅里,我们能看到整个城市,但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没有。
英国自闭症患者斯蒂芬•威尔夏被称为“活人相机”,在乘坐直升机巡航于伦敦、纽约等城市上空后,他能够完全凭借记忆画出此类国际大都市完整、详细的鸟瞰图,记忆画的细致程度令人震惊。他眼中的城市绝非我等看到的,他把他看到的一小部分画在纸上,就足以让我等凡人震撼。
就是小小的细节,也能让我等觉得不可思议。多多八岁时,一次他妈手心里攥着五棵糖,药片大小彩色的糖,问多多要几棵,多多依贯例说:“要两棵”,他总是只要两颗。他妈的手刚打开一点,突然想起要让多多猜数,立即收拢,就几分之一秒钟。正要问多多,谁知多多马上说:“要五棵。”他妈问:“要什么颜色的。”多多说:“白绿绿橙白。”他妈没注意,又问:“要什么颜色的。”多多又说:“白绿橙绿白。”我忙打开老婆的手一看,确实如此。
我等凡人,那一刹那间是看不到什么的,而多多只是按动快门间,即如照片般完整清晰地印入脑海,随时可以调阅。我等的眼界如放大镜,需要一点点地去记忆细节,他们的眼界则如摄像机,海量般存进大脑。而当我们在努力地理解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世界时,他们的心已将眼睛看不到的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是佛祖拈花时在微笑,顶多能理解到佛祖定有所悟、定有所指,但佛祖悟到什么、要指什么,只有他们用心看世界的人才知道。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
“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
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当然,前提是知道、见到、并得到梨子。
多多常说一些我觉得没有意义的话,并多伴有傻笑,但真的“没有意义”
吗?老天才知道。
6、“镇州萝卜”——自闭儿的交流
交流的语言就一定是语言吗?
禅宗流传下来有许多小故事,通常把这些富有启迪的小故事称作是禅宗的公案,这里有一个: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聆南泉和尚(赵州禅师的老师)的教诲,是吗?”
“镇州盛产大萝卜。”赵州答道。
赵州与僧之间的对话问非所答,答的是疯子,问的也是疯子。但这个小故事为什么会得以流传下来,并成为经典呢?
南泉禅师传了什么禅法给赵州禅师,这是不可说的,说得出的那也不是禅法的真传。没头没脑的学僧既然问了,赵州禅师不得不答,一句“镇州盛产大萝卜”的话,主要是告诉学僧,镇州盛产大萝卜,是非常平常的事。禅法,没有另外特别的东西可传,一切都要由平常心去体悟。禅,不一定非要改变外面的环境,镇州盛产大萝卜,就让他镇州盛产大萝卜。禅,要紧的是改变内部的自己,既然要改变自己,你何必管他传法不传法。正如穿衣吃饭就是赵州禅师的修行,假如你认为这是琐碎的事情,你就失去平常心,失去平常心的人,怎么知道赵州禅师的禅意呢?
无独有偶,多多十岁时,有次我问多多:“想吃什么?”
多多毫不思考,望着他开列出并被他贴在墙上的一张“菜谱”,脱口而出
:“椒盐牛肉。”然后一阵傻笑。
对于正常孩子,这问题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那时多多还没有语言能力,他没法用标准的语言和我交流。
10年12月2日,多多十岁时,心血来潮,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列了个菜单,姑且称为“菜谱”。
菜谱上列有22个菜名,大多是他见过餐馆的菜单而记住的,但也有一些是他自己拍脑袋编出来的,比如“椒盐牛肉”,实际没有这道菜,至少多多去过的餐馆没有。
多多的菜谱是分了类的,如“粉蒸羊排”之类的,标为“羊品”,“黑椒牛排”之类的,标为“牛品”,“勐海烤鸡”等列为“鸡品”,“蒜泥白肉”等列为“肉品”,“剁椒苦菜”和“水焖乳饼”之类的,想了想标为“综合品”。
多多回答“椒盐牛肉”时,并不是想吃“椒盐牛肉”,没有这个菜,多多是很清楚的,尽管他经常傻笑着自言自语:“椒盐牛肉”,那只是他杜撰出的心中的美味。
“椒盐牛肉”只是“菜谱”的标志,多多把他多年来记得的或是想到的菜名加以总结、归类,并开列展示出来,定是非常得意之事,因而把它贴在他的床头墙上。
当我问他想吃什么时,他想到并回答的,其实是他的“作品”而不是食物。
和自闭儿是难以“正常”交流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集中,有首题为《黍离》的诗,其中有两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多多不知道这两句诗,但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多多,并和他交流。不是他不懂事,是我不懂他。
胡乱猜测,也许多多开始意识到他面对的这个“花花世界”,其实选择是很多的。有那么多心仪的美味可供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至于想吃什么并不重要,也不一定非得决定。
多多对我说的,是他的心境,而不是他的答复。
-
豆友20632905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1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