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十二个人》repo(有剧透)
今天和即将赴英的高中同学一起看了《十二个人》话剧,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安福路的话剧艺术中心看戏了,上一次还是《雷雨》,这次看了,实在对上海话剧的水平一下子刮目相看!我之前对大规模的法律侦探剧的偏见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次的《十二个人》突破了传统的侦探推理或者法律剧的模式,通过十二个男人之间的争辩,中间夹以感情的冲突和案件的推断,加上可以说每个演员身后的表演功力,实在是非常过瘾!
剧情其实很简单,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需要集体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一个16岁被指控杀害父亲的男孩是否有罪?尽管这12个人都全程参与了3天的法庭庭审,看到的是一样的证据,听到的是一样的证词,但年龄、性格、职业、经历、人生观不同的12个人之间,观点的冲突一直存在,从简单的投票结果的差异,到言语交锋,甚至演变成一触即发的肢体冲突。
本剧的核心人物是吕梁扮演的8号陪审员,在最初的12个人里,他是唯一一个认为孩子无罪的人,并且在大家急切的想要结束这“无聊”的讨论的心情的压力下,他的语言能够看出有些胆怯,但他始终坚持这一个简单的观点——”我有合理的怀疑“。
第一次投票他给出的理由就让我十分感动——“我不知道孩子有没有罪,但是我反对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用5分钟时间就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我们需要讨论”。当一个个反对的意见提出,有人问他”你就那么确定他有罪吗?“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不知道。”他反复说“不知道”看似无力,但是确实一种抗争,不能根据自己不确定的事而想当然地作出判断。在一个个严厉的反对声音被抛出后,他用自己的推断和分析自圆其说,推翻着原本牢不可破的证词和证据,也逐渐扭转着12个人的想法。他除了最后一场戏以外,其余没有发过脾气,总是心平气和地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从弱势逐渐到强势。他的感情也在不断的立体起来,他一开始的质疑说实话我觉得是无力的,但逐渐他试图说服12个人,也在说服在场的观众。吕梁演得非常好,把那种开始时认真而胆怯,到后面带领引导大家推断“真相”的循循善诱,再到后面成为支持“无罪”的人的领导者风范,演得非常淋漓尽致。
许承先老爷子演的是9号审判员,他是扭转局势过程中重要的一员。
许承先扮演的是一位有洞察力的长者,一开始话不多,但逐渐显现出其敏锐的观察和对世事的感悟之深,同时当第二次投票,他支持无罪的那一票极为关键,其实他或许也没有合理的怀疑,但或许是当他看到8号如此坚持,觉得应该要继续讨论下去,尽可能还原真相。他总是配合8号,对证词和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对脾气暴躁的反对者的吼叫他也毫不退缩。他时而唠唠叨叨,时而洞察一切,但他同样也是一位坚持原则的人,他的朴素的初衷就是“我们需要讨论,把事情还原清楚”。
剩余的10位陪审员性格鲜明。比如有一直坚持到最后“有罪”的那位父亲,就是一位把个人感情带入了审判的鲜明例子,正是站在“理性”对面的人,最后他道出了真相,他把16岁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认为那把刀就像插在自己的胸上一样,所以他始终觉得这是个坏孩子,需要受到惩罚,其实他只是借以宣泄对自己儿子行为的愤怒和无奈。此外,还有一直易怒脾气暴躁的人、始终保持理性淡定用事实说话的人,立场不坚定容易被说服的人,爱开玩笑插科打诨的人,苦于维持秩序的组长,受过良好教育文质彬彬说话斯文的人,和犯人有着同样生活环境(贫民窟)的人,对庭审漠不关心只关心球赛的人,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张巨大地矛盾网——
“矛盾”是戏剧的核心,也是本剧的核心,8号陪审员和其余11人的矛盾,直到后面衍生出的彼此之间的矛盾,父亲和儿子的矛盾,证词与推断结果的矛盾,局势逐渐扭转带来的矛盾,始终在“有罪”和“无罪”的这个“主题矛盾”下,共同交织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
此外,因为朋友是学法律的,所以向她请教了很多法律问题,其中比如早期的陪审团制度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必须一致的意见,我很认同这种,少数服从多数不是真正的民主,有时只是一种避免讨论的草率的决定,真正的古希腊广场辩论,重点是辩论和讨论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服对方”,让大家形成一致的结论,相信这也是陪审团制度的意义。
另外本剧可以作为陪审团的模范教程剧,一个负责任的陪审团结果的讨论就应当如此,不能草率的决定一个人的性命。“我不知道”不是一句很无力的话,而是一句负责任的话,正因为不确定所以才需要讨论、探索。同时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和偏见,用理性去化解这一切。
走出剧院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真的是有罪的?如果一切只是8号陪审员用巧妙的言辞影响了其他人的决策?但这正是话剧带给我们思考的吧。但正如剧里说的,一切真相在被阐述出来的时候都会带有个人色彩,已经不是真相了。重要的是,理性和探索,也正是“我不知道”的精神。
感谢《十二个人》,让我更坚定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理性的人。
ps 本剧的导演是田水老师,也就是中文版mammamia的donna的扮演者哦!!!
![]() |
剧情其实很简单,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需要集体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一个16岁被指控杀害父亲的男孩是否有罪?尽管这12个人都全程参与了3天的法庭庭审,看到的是一样的证据,听到的是一样的证词,但年龄、性格、职业、经历、人生观不同的12个人之间,观点的冲突一直存在,从简单的投票结果的差异,到言语交锋,甚至演变成一触即发的肢体冲突。
本剧的核心人物是吕梁扮演的8号陪审员,在最初的12个人里,他是唯一一个认为孩子无罪的人,并且在大家急切的想要结束这“无聊”的讨论的心情的压力下,他的语言能够看出有些胆怯,但他始终坚持这一个简单的观点——”我有合理的怀疑“。
第一次投票他给出的理由就让我十分感动——“我不知道孩子有没有罪,但是我反对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用5分钟时间就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我们需要讨论”。当一个个反对的意见提出,有人问他”你就那么确定他有罪吗?“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不知道。”他反复说“不知道”看似无力,但是确实一种抗争,不能根据自己不确定的事而想当然地作出判断。在一个个严厉的反对声音被抛出后,他用自己的推断和分析自圆其说,推翻着原本牢不可破的证词和证据,也逐渐扭转着12个人的想法。他除了最后一场戏以外,其余没有发过脾气,总是心平气和地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从弱势逐渐到强势。他的感情也在不断的立体起来,他一开始的质疑说实话我觉得是无力的,但逐渐他试图说服12个人,也在说服在场的观众。吕梁演得非常好,把那种开始时认真而胆怯,到后面带领引导大家推断“真相”的循循善诱,再到后面成为支持“无罪”的人的领导者风范,演得非常淋漓尽致。
![]() |
许承先老爷子演的是9号审判员,他是扭转局势过程中重要的一员。
许承先扮演的是一位有洞察力的长者,一开始话不多,但逐渐显现出其敏锐的观察和对世事的感悟之深,同时当第二次投票,他支持无罪的那一票极为关键,其实他或许也没有合理的怀疑,但或许是当他看到8号如此坚持,觉得应该要继续讨论下去,尽可能还原真相。他总是配合8号,对证词和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对脾气暴躁的反对者的吼叫他也毫不退缩。他时而唠唠叨叨,时而洞察一切,但他同样也是一位坚持原则的人,他的朴素的初衷就是“我们需要讨论,把事情还原清楚”。
![]() |
剩余的10位陪审员性格鲜明。比如有一直坚持到最后“有罪”的那位父亲,就是一位把个人感情带入了审判的鲜明例子,正是站在“理性”对面的人,最后他道出了真相,他把16岁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认为那把刀就像插在自己的胸上一样,所以他始终觉得这是个坏孩子,需要受到惩罚,其实他只是借以宣泄对自己儿子行为的愤怒和无奈。此外,还有一直易怒脾气暴躁的人、始终保持理性淡定用事实说话的人,立场不坚定容易被说服的人,爱开玩笑插科打诨的人,苦于维持秩序的组长,受过良好教育文质彬彬说话斯文的人,和犯人有着同样生活环境(贫民窟)的人,对庭审漠不关心只关心球赛的人,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张巨大地矛盾网——
“矛盾”是戏剧的核心,也是本剧的核心,8号陪审员和其余11人的矛盾,直到后面衍生出的彼此之间的矛盾,父亲和儿子的矛盾,证词与推断结果的矛盾,局势逐渐扭转带来的矛盾,始终在“有罪”和“无罪”的这个“主题矛盾”下,共同交织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
此外,因为朋友是学法律的,所以向她请教了很多法律问题,其中比如早期的陪审团制度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必须一致的意见,我很认同这种,少数服从多数不是真正的民主,有时只是一种避免讨论的草率的决定,真正的古希腊广场辩论,重点是辩论和讨论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服对方”,让大家形成一致的结论,相信这也是陪审团制度的意义。
另外本剧可以作为陪审团的模范教程剧,一个负责任的陪审团结果的讨论就应当如此,不能草率的决定一个人的性命。“我不知道”不是一句很无力的话,而是一句负责任的话,正因为不确定所以才需要讨论、探索。同时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和偏见,用理性去化解这一切。
走出剧院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真的是有罪的?如果一切只是8号陪审员用巧妙的言辞影响了其他人的决策?但这正是话剧带给我们思考的吧。但正如剧里说的,一切真相在被阐述出来的时候都会带有个人色彩,已经不是真相了。重要的是,理性和探索,也正是“我不知道”的精神。
感谢《十二个人》,让我更坚定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理性的人。
ps 本剧的导演是田水老师,也就是中文版mammamia的donna的扮演者哦!!!
-
coffee & tv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09:59:06
-
城市稻草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4 15: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