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
最近开始看《红楼梦》了!之所以没有说又,是因为从未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过。以前每次抓起来,看到哪儿都似曾相识,所以总觉得自己读过几百遍了似的。可是这次看竟有不同感受,竟发现里面很多东西其实自己以前不知道。
是在老家的书柜里搜出来的,凌晨起来封了斋,没事就拿出来看了看,以前看到石头的那段就略过了,直接进入贾府的琐事,这次真正算是从头看了一遍,也了解了很多作者事儿事儿地布置的线索。要说曹雪芹真的事儿事儿的,写个小说,前前后后不断暗示不断隐喻,不断呼应紧扣,要是短篇中篇也罢了,这么长一长篇,这么经营得多累,是一过度重视小说结构的主。不过要不是他这么着,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红学家都来吃红楼梦这碗饭,要不是他这么着,红楼梦也成不了一本奇书,一本艺术界的奇葩。这恐怕是人类有病,非得把明的东西暗着说,非得把整地东西掰开揉碎,弄得到处都是,他细细捡来才觉有味。小说写成这样,也真是艺术了。不过在看到贾宝玉得警幻仙子警示那段,还是觉得烦躁,还什么人都不了解呢,来了一段又一段的烂诗,什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真的是很烂很烂的诗,恐怕连现代人写的诗也比这好,实在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你曹雪芹再有才,能写出十二篇又十二篇又十二篇的精品诗歌吗?而且还要跟人物的身世、性格对上,神仙也难为呀。那又何苦故事一开始就云里雾里整一大堆出来把那些本想消遣一把的人逼走呢。结构,结构,结构绝对不应该凌驾在趣味之上呀。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
每次到老家都有收获,上次是张承志的散文,其中的《夏台之恋》让我爱上了新疆,并打算这辈子去住个几年。真是,人各有志啊,像我这样冲动并且还能保持一再冲动和每次冲动都持续冲动的人恐怕这世界上也不多。
红楼梦还是很好看的。除了那些警示啊暗示啊埋伏啊什么的,故事还是很好看的,说什么都是不经意说出,却大有深意。比如周瑞家的得薛姨妈指示给众姑娘送花,最后送到黛玉那里,黛玉先问是别的姐妹都有,还是就她一个人有(这一问本来就多余),周瑞家的说别人都有,都送过了,黛玉冷笑一声说:“我就知道要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只是一句话,就没了,不像电视剧上演的,还把花狠狠扔了,有点过。细想黛玉这句话,她本是对薛姨妈和宝钗有忌恨,可这句话只能是说周瑞家的,因为薛姨妈只是托她送花,不可能嘱咐先让谁挑。所以书上说了句“周瑞家的没敢说话”。其实在文中已经交待了,之前是因为先要到王夫人那儿回刘姥姥的事,所以顺便把迎春和叹春的花送了,后来是顺路先到王熙凤那,所以把王熙凤四支花给了,都是有原因的,并非刻意让别人先挑。说这么多,就为黛玉那一句话:“我就知道……”然而她认为自己就知道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也许黛玉只是嘴上要发泄一下,心里并不一定真那样想,也许周瑞家的借口要回事情、借口顺路,其实潜意识真的就是要先讨好那些势力在上的人……谁知道呢,生活真是太复杂了,这么一点点事情,就有这这么烦乱的解释和可能。黛玉何不豁达一点,什么事都装看不出,装着装着,就真的看不出或真的不在乎了,毕竟,你改变不了的事情,看出或在乎又有什么用呢?徒寻烦恼罢了。
罢了罢了,回家过“中国情人节”去。
是在老家的书柜里搜出来的,凌晨起来封了斋,没事就拿出来看了看,以前看到石头的那段就略过了,直接进入贾府的琐事,这次真正算是从头看了一遍,也了解了很多作者事儿事儿地布置的线索。要说曹雪芹真的事儿事儿的,写个小说,前前后后不断暗示不断隐喻,不断呼应紧扣,要是短篇中篇也罢了,这么长一长篇,这么经营得多累,是一过度重视小说结构的主。不过要不是他这么着,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红学家都来吃红楼梦这碗饭,要不是他这么着,红楼梦也成不了一本奇书,一本艺术界的奇葩。这恐怕是人类有病,非得把明的东西暗着说,非得把整地东西掰开揉碎,弄得到处都是,他细细捡来才觉有味。小说写成这样,也真是艺术了。不过在看到贾宝玉得警幻仙子警示那段,还是觉得烦躁,还什么人都不了解呢,来了一段又一段的烂诗,什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真的是很烂很烂的诗,恐怕连现代人写的诗也比这好,实在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你曹雪芹再有才,能写出十二篇又十二篇又十二篇的精品诗歌吗?而且还要跟人物的身世、性格对上,神仙也难为呀。那又何苦故事一开始就云里雾里整一大堆出来把那些本想消遣一把的人逼走呢。结构,结构,结构绝对不应该凌驾在趣味之上呀。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
每次到老家都有收获,上次是张承志的散文,其中的《夏台之恋》让我爱上了新疆,并打算这辈子去住个几年。真是,人各有志啊,像我这样冲动并且还能保持一再冲动和每次冲动都持续冲动的人恐怕这世界上也不多。
红楼梦还是很好看的。除了那些警示啊暗示啊埋伏啊什么的,故事还是很好看的,说什么都是不经意说出,却大有深意。比如周瑞家的得薛姨妈指示给众姑娘送花,最后送到黛玉那里,黛玉先问是别的姐妹都有,还是就她一个人有(这一问本来就多余),周瑞家的说别人都有,都送过了,黛玉冷笑一声说:“我就知道要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只是一句话,就没了,不像电视剧上演的,还把花狠狠扔了,有点过。细想黛玉这句话,她本是对薛姨妈和宝钗有忌恨,可这句话只能是说周瑞家的,因为薛姨妈只是托她送花,不可能嘱咐先让谁挑。所以书上说了句“周瑞家的没敢说话”。其实在文中已经交待了,之前是因为先要到王夫人那儿回刘姥姥的事,所以顺便把迎春和叹春的花送了,后来是顺路先到王熙凤那,所以把王熙凤四支花给了,都是有原因的,并非刻意让别人先挑。说这么多,就为黛玉那一句话:“我就知道……”然而她认为自己就知道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也许黛玉只是嘴上要发泄一下,心里并不一定真那样想,也许周瑞家的借口要回事情、借口顺路,其实潜意识真的就是要先讨好那些势力在上的人……谁知道呢,生活真是太复杂了,这么一点点事情,就有这这么烦乱的解释和可能。黛玉何不豁达一点,什么事都装看不出,装着装着,就真的看不出或真的不在乎了,毕竟,你改变不了的事情,看出或在乎又有什么用呢?徒寻烦恼罢了。
罢了罢了,回家过“中国情人节”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树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4月23日:小通的新音色
- 落子无悔留学路 (2人喜欢)
- 一段难以磨灭的印记,如今它已改名。 (1人喜欢)
- 行走之谜 (2人喜欢)
- 搬家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