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家仇国恨的句号
<环球财经> 8月刊
应辰(发自英国巴斯)
爱尔兰之于英国,常常被我拿来当作解释台湾之于中国大陆的例子。这个岛上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个独立国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身份不仅属于这个岛,还属于对岸的那片土地。了解爱尔兰,一来为了理解不列颠这个联合体本身,也是有助于训练自己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复杂敏感的地缘政治问题。英国和爱尔兰,大概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邻居;渊源和仇恨相互交织。
女王于去年5月访问了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这是她在位六十年来第一次出访这个唯一与不列颠接壤的邻国,而上一次英国君主到访都柏林,还是在1911年,那是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当时他到访的身份还是爱尔兰人的国王。两个月前,女王又来到了爱尔兰岛上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并与北爱副首席部长马丁·麦吉尼斯(Martin McGuiness)历史性握手。麦吉尼斯是“爱尔兰共和军”(IRA)的前指挥官,“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共和派的武装分支,为寻求北爱脱离英国,在上世纪曾多次频繁组织针对英国政要和王室的袭击事件,被英国列为恐怖组织。
这两次出行,被英国媒体解读为抚伤之旅,是英国决心在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在世之际,为过去的伤痛画上句号,开启不列颠和爱尔兰人民之间的新起点。 去年女王在都柏林向自己父辈的子民发表演说中说道,“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些死去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我谨向所有那些在我们的历史恩怨中受难的人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慰问。”
这不仅仅是一位不列颠君主向自己祖辈的子民伸出的友谊之手,同时也是作为受害者的家人提醒爱尔兰人,历史的伤痕不是单方面的:1979年,爱尔兰共和军策划炸死了菲利普亲王的舅舅蒙巴顿勋爵。蒙巴顿是卓越的外交家和军事家,二战时担任盟军东南亚司令部最高司令,曾经与何应钦、史迪威一起协调滇缅远征;在王室内部也是备受尊敬的长者。而当时的麦吉尼斯,正是爱尔兰共和军的高层领导人。有时候家仇的化解,迷人程度更胜于国恨。
一千年的渊源
在民族溯源上,爱尔兰人与英国非常不同。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所谓凯尔特人,通俗来讲就是英伦三岛上,除英格兰人以外的其它所有民族。不列颠的四大组成部分中,最强大和繁荣的英格兰,是各外来入侵民族留下的大熔炉。公元43年,罗马帝国军团征服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威尔士,建立不列颠尼亚行省,将罗马时期欧洲文明中心先进的行政制度和生产方式带到这里,后来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长城,将难以征服的凯尔特部落一墙之隔于关外,这也基本是日后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边界,也就此留下了英格兰地区与其他凯尔特部落之间的文化隔阂。
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爱尔兰民族史开始于罗马帝国解体为东西两部分后,圣徒帕特里克于公元432年来到爱尔兰岛。他为这里带来了基督教文明,但同时也保留了凯尔特文化的原始法律和社会结构,不仅开创了爱尔兰民族的主体性,还开创了古代爱尔兰的黄金年代。于是在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西欧消亡殆尽的拉丁文明果实在这个偏僻的大西洋小岛保存了下来。现代考古学发现,爱尔兰传教士还把欧洲古典文化向西欧,尤其是一海之隔的不列颠岛反哺,为英国的基督教文明奠定基础。
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在英格兰绝对的军事优势面前,爱尔兰甚至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当地贵族之间的互相猜疑,让爱尔兰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强大政权统一全岛,而英格兰王室一直将爱尔兰岛默认为自己统治下的领土,而且也无心经营。宗教上,爱尔兰几乎没有受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一直笃信天主教,而英国则是新教。英国于1560年开始向爱尔兰大量移民,加剧了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宗教冲突,随之而来的历次反英运动都换来了一次又一次更残酷的镇压。到1690年,“光荣革命”后登陆英国的威廉三世击败信奉天主教的国王詹姆斯二世,四分之三的爱尔兰土地落入了移民而来的新教徒手中。
被遗弃和盘剥的“后花园”
英国粗放的殖民,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爱尔兰。到18世纪,这里几乎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与当时刚刚步入工业革命而迅速繁荣的英格兰形成鲜明对比。拿破仑战争期间,流亡法国的共和主义者说服拿破仑派遣一支小规模部队登陆爱尔兰,期望将法国的革命火种烧至爱尔兰,煽动农民暴动。虽然这个计划惨败于英军的即时反应,但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意识到,爱尔兰这个后花园必须开始严肃对待起来,否则革命中的法国若想突破英国在外交舞台上精心设置的包围圈,必将继续对这根软肋下手。议会于1800年通过新的《联合法案》,取代1707年将英格兰和苏格兰合二为一的条文,将爱尔兰正式定义为英国王室统治下的王国,并纳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地位“升格”的爱尔兰并没有迎来人民期盼已久的平等,反而是变本加厉的剥削。尽管联合后爱尔兰各郡可以选举自己的议员进入伦敦的议会参政,但进入议会的这100名下议员议员和32名上议院册封贵族中,没有一人是代表爱尔兰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他们被称为“英国化的爱尔兰人”(Anglo-Irish)。因此历史上不乏爱尔兰裔的英国名人,击败拿破仑的战争英雄威灵顿公爵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英国化爱尔兰贵族,他们没有爱尔兰口音,举止和礼仪与英格兰乡绅并无二致。大量的天主教爱尔兰农民变成了依附于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对于英国来说,殖民地至少有悉心经营的价值,但这个名义上与联合王国中其他部分享有同等地位的“王国”,实质上变成了不列颠的半附庸国、半殖民地。
英国虽然击败了拿破仑,却没有阻止拿破仑的幽灵化身为革命和暴动,继续搅动欧洲秩序。首先在1828年,爱尔兰选出了第一名天主教议员,直接导致了威灵顿内阁敦促议会尽快通过《天主教解放法案》。后来在此基础上,1844年,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呼吁立法保护所有爱尔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却遭到党内极端分子的反对,被迫下台。接替皮尔上台的罗素伯爵,在1846年因土豆歉收引起的饥荒中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不是饿死就是背井离乡逃亡美洲,三年里人口锐减了近三百万。
走向血腥的民族抗争
终于,灾难催生了动乱,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从武装斗争到合法选举,爱尔兰人用民意包围前来镇压的英国军队,这片“后花园”成为了不列颠的负担。一战的爆发让英国元气大伤,无法继续被拖入发生在爱尔兰的游击战。1921年,爱尔兰32个郡中的26个宣布独立,其余6个仍然留在联合王国。
从王国到自治领到独立共和国,爱尔兰的这一系列蜕变过程极富“英国特色”。 “自治领”这个概念就是英国法律下的特殊产物,它的历史地位是为后来独立的英联邦国家提供过渡。各英帝国自治领内政和贸易自治,但宪法必须由英国议会制定。最重要的是,各自治领的宣战权,仍然有英王把持。于是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之后,便自动卷入了与澳洲、加拿大和新西兰的战争。
但事实证明爱尔兰与不列颠之间的感情,还不及各英属亚非殖民地来的牢靠。首先,自治但并未完全脱离英国王室的爱尔兰并不叫“自治领”(Dominion),而是自取了个称号叫“自由邦”(Free State),并且在二战中选择中立。二战结束后,1949年,独立的爱尔兰26郡单方面将国名改为“爱尔兰共和国”,并承认英国在东北6郡的存在。这次英国人再也没有延续其镇压的历史,也很爽快地立即抛出了《爱尔兰法案》,承认共和国完全脱离英国的独立地位。
爱尔兰的民族独立并未给这片百年来充满苦难的岛屿带来和平。在1998年之前,爱尔兰共和国政府一直不愿放弃对北方6郡 的主权要求。激进的新芬党主张通过暴力统一爱尔兰全岛,真正实现“爱尔兰人的爱尔兰”。即便是在今天的北爱议会里,新芬党这个“外国政党”却是议会第二大党,反而在“祖国”爱尔兰已经退居议会大党之外。即便属于英国的北爱仍然没有多少天主教徒,但新芬党仍然在利用各种机会唤醒民众的“爱尔兰人”情结。
英爱间难以忘记的仇恨,继续在让北爱流血。1972年1月30日,北爱的天主教徒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德里集会游行,抗议英国在北爱不合理的收容制度。集会中一群情绪激动的青少年开始执意冲破当局拦起的路障,起初和平的示威开始演变成暴力冲突,与新芬党关系紧密的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介入。当天下午,在此地应对骚乱的英军伞兵接到消息,在骚乱地区发现一名爱尔兰共和军的狙击手,指挥部下令军队可以实弹射击。英军共向人群发射了一百多发子弹,12人当场死亡,这起事件史称“血腥星期日”,是英国陆军史上难以抹去的一个污点。
原本被北爱民众当成前来保护他们的英军,突然之间成为全民公敌。官方最初的调查报告认为军方的行动是正当还击,这激起了北爱民众难以抑制的怒火。也正是因为这起事件,爱尔兰共和军趁机壮大,但已经不再仅仅吸引铁杆民族主义分子了,它成为了极端主义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暴徒聚集的温床。此后,暗杀和暴力开始蔓延到不列颠,这难以了断的冤冤相报,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蒙巴顿勋爵,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在针对她的布莱顿饭店爆炸案中得以幸免。
妥协与和解
到了1998年,北爱僵局才迎来真正的转机,当时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与爱尔兰共和国签订了《贝尔法斯特协议》(Good Friday Argument)。英国承诺开始启动在北爱的分权计划,让其与苏格兰一样拥有自己的议会,作为交换,爱尔兰共和国放弃对北爱的主权主张。这是第一次,英国与爱尔兰合作将北爱的和平拉入政治轨道。但北爱内部,亲英 的联合派拒绝与新芬党在同一个议会里共事,除非后者承诺让爱尔兰共和军放下武器。最终在2005年,在国际调停下,爱尔兰共和军宣布解除武装,不再诉诸武力寻求北爱脱离英国。
今天的北爱青年,政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谈资,让政治滚出民众的私人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政治。南部那个独立的爱尔兰,今天的英国人乐于去那里享受不列颠岛所没有的美景,还有特色的吉尼斯啤酒,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可以坐在一个屋檐下共庆爱尔兰的民族节日,圣帕特里克节。2010年,卡梅伦发表声明,正式代表英国政府向1972年的“血腥星期日”道歉,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一片欢呼。这两年来英国的爱尔兰动作,向世界显示再苦再深的家仇国恨,也能用诚意和妥协解决。把仇恨和分歧的脏水,全部泼到议会里,让政客代表人性之恶去不流血地斗争。妥协后的政治博弈中即使是败者,也能挺直腰板谢幕;而不是用子弹或燃烧瓶,跪着写下自己的血泪史。
应辰(发自英国巴斯)
爱尔兰之于英国,常常被我拿来当作解释台湾之于中国大陆的例子。这个岛上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个独立国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身份不仅属于这个岛,还属于对岸的那片土地。了解爱尔兰,一来为了理解不列颠这个联合体本身,也是有助于训练自己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复杂敏感的地缘政治问题。英国和爱尔兰,大概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邻居;渊源和仇恨相互交织。
女王于去年5月访问了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这是她在位六十年来第一次出访这个唯一与不列颠接壤的邻国,而上一次英国君主到访都柏林,还是在1911年,那是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当时他到访的身份还是爱尔兰人的国王。两个月前,女王又来到了爱尔兰岛上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并与北爱副首席部长马丁·麦吉尼斯(Martin McGuiness)历史性握手。麦吉尼斯是“爱尔兰共和军”(IRA)的前指挥官,“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共和派的武装分支,为寻求北爱脱离英国,在上世纪曾多次频繁组织针对英国政要和王室的袭击事件,被英国列为恐怖组织。
这两次出行,被英国媒体解读为抚伤之旅,是英国决心在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在世之际,为过去的伤痛画上句号,开启不列颠和爱尔兰人民之间的新起点。 去年女王在都柏林向自己父辈的子民发表演说中说道,“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些死去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我谨向所有那些在我们的历史恩怨中受难的人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慰问。”
这不仅仅是一位不列颠君主向自己祖辈的子民伸出的友谊之手,同时也是作为受害者的家人提醒爱尔兰人,历史的伤痕不是单方面的:1979年,爱尔兰共和军策划炸死了菲利普亲王的舅舅蒙巴顿勋爵。蒙巴顿是卓越的外交家和军事家,二战时担任盟军东南亚司令部最高司令,曾经与何应钦、史迪威一起协调滇缅远征;在王室内部也是备受尊敬的长者。而当时的麦吉尼斯,正是爱尔兰共和军的高层领导人。有时候家仇的化解,迷人程度更胜于国恨。
一千年的渊源
在民族溯源上,爱尔兰人与英国非常不同。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所谓凯尔特人,通俗来讲就是英伦三岛上,除英格兰人以外的其它所有民族。不列颠的四大组成部分中,最强大和繁荣的英格兰,是各外来入侵民族留下的大熔炉。公元43年,罗马帝国军团征服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威尔士,建立不列颠尼亚行省,将罗马时期欧洲文明中心先进的行政制度和生产方式带到这里,后来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长城,将难以征服的凯尔特部落一墙之隔于关外,这也基本是日后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边界,也就此留下了英格兰地区与其他凯尔特部落之间的文化隔阂。
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爱尔兰民族史开始于罗马帝国解体为东西两部分后,圣徒帕特里克于公元432年来到爱尔兰岛。他为这里带来了基督教文明,但同时也保留了凯尔特文化的原始法律和社会结构,不仅开创了爱尔兰民族的主体性,还开创了古代爱尔兰的黄金年代。于是在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西欧消亡殆尽的拉丁文明果实在这个偏僻的大西洋小岛保存了下来。现代考古学发现,爱尔兰传教士还把欧洲古典文化向西欧,尤其是一海之隔的不列颠岛反哺,为英国的基督教文明奠定基础。
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在英格兰绝对的军事优势面前,爱尔兰甚至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当地贵族之间的互相猜疑,让爱尔兰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强大政权统一全岛,而英格兰王室一直将爱尔兰岛默认为自己统治下的领土,而且也无心经营。宗教上,爱尔兰几乎没有受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一直笃信天主教,而英国则是新教。英国于1560年开始向爱尔兰大量移民,加剧了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宗教冲突,随之而来的历次反英运动都换来了一次又一次更残酷的镇压。到1690年,“光荣革命”后登陆英国的威廉三世击败信奉天主教的国王詹姆斯二世,四分之三的爱尔兰土地落入了移民而来的新教徒手中。
被遗弃和盘剥的“后花园”
英国粗放的殖民,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爱尔兰。到18世纪,这里几乎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与当时刚刚步入工业革命而迅速繁荣的英格兰形成鲜明对比。拿破仑战争期间,流亡法国的共和主义者说服拿破仑派遣一支小规模部队登陆爱尔兰,期望将法国的革命火种烧至爱尔兰,煽动农民暴动。虽然这个计划惨败于英军的即时反应,但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意识到,爱尔兰这个后花园必须开始严肃对待起来,否则革命中的法国若想突破英国在外交舞台上精心设置的包围圈,必将继续对这根软肋下手。议会于1800年通过新的《联合法案》,取代1707年将英格兰和苏格兰合二为一的条文,将爱尔兰正式定义为英国王室统治下的王国,并纳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地位“升格”的爱尔兰并没有迎来人民期盼已久的平等,反而是变本加厉的剥削。尽管联合后爱尔兰各郡可以选举自己的议员进入伦敦的议会参政,但进入议会的这100名下议员议员和32名上议院册封贵族中,没有一人是代表爱尔兰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他们被称为“英国化的爱尔兰人”(Anglo-Irish)。因此历史上不乏爱尔兰裔的英国名人,击败拿破仑的战争英雄威灵顿公爵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英国化爱尔兰贵族,他们没有爱尔兰口音,举止和礼仪与英格兰乡绅并无二致。大量的天主教爱尔兰农民变成了依附于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对于英国来说,殖民地至少有悉心经营的价值,但这个名义上与联合王国中其他部分享有同等地位的“王国”,实质上变成了不列颠的半附庸国、半殖民地。
英国虽然击败了拿破仑,却没有阻止拿破仑的幽灵化身为革命和暴动,继续搅动欧洲秩序。首先在1828年,爱尔兰选出了第一名天主教议员,直接导致了威灵顿内阁敦促议会尽快通过《天主教解放法案》。后来在此基础上,1844年,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呼吁立法保护所有爱尔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却遭到党内极端分子的反对,被迫下台。接替皮尔上台的罗素伯爵,在1846年因土豆歉收引起的饥荒中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不是饿死就是背井离乡逃亡美洲,三年里人口锐减了近三百万。
走向血腥的民族抗争
终于,灾难催生了动乱,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从武装斗争到合法选举,爱尔兰人用民意包围前来镇压的英国军队,这片“后花园”成为了不列颠的负担。一战的爆发让英国元气大伤,无法继续被拖入发生在爱尔兰的游击战。1921年,爱尔兰32个郡中的26个宣布独立,其余6个仍然留在联合王国。
从王国到自治领到独立共和国,爱尔兰的这一系列蜕变过程极富“英国特色”。 “自治领”这个概念就是英国法律下的特殊产物,它的历史地位是为后来独立的英联邦国家提供过渡。各英帝国自治领内政和贸易自治,但宪法必须由英国议会制定。最重要的是,各自治领的宣战权,仍然有英王把持。于是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之后,便自动卷入了与澳洲、加拿大和新西兰的战争。
但事实证明爱尔兰与不列颠之间的感情,还不及各英属亚非殖民地来的牢靠。首先,自治但并未完全脱离英国王室的爱尔兰并不叫“自治领”(Dominion),而是自取了个称号叫“自由邦”(Free State),并且在二战中选择中立。二战结束后,1949年,独立的爱尔兰26郡单方面将国名改为“爱尔兰共和国”,并承认英国在东北6郡的存在。这次英国人再也没有延续其镇压的历史,也很爽快地立即抛出了《爱尔兰法案》,承认共和国完全脱离英国的独立地位。
爱尔兰的民族独立并未给这片百年来充满苦难的岛屿带来和平。在1998年之前,爱尔兰共和国政府一直不愿放弃对北方6郡 的主权要求。激进的新芬党主张通过暴力统一爱尔兰全岛,真正实现“爱尔兰人的爱尔兰”。即便是在今天的北爱议会里,新芬党这个“外国政党”却是议会第二大党,反而在“祖国”爱尔兰已经退居议会大党之外。即便属于英国的北爱仍然没有多少天主教徒,但新芬党仍然在利用各种机会唤醒民众的“爱尔兰人”情结。
英爱间难以忘记的仇恨,继续在让北爱流血。1972年1月30日,北爱的天主教徒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德里集会游行,抗议英国在北爱不合理的收容制度。集会中一群情绪激动的青少年开始执意冲破当局拦起的路障,起初和平的示威开始演变成暴力冲突,与新芬党关系紧密的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介入。当天下午,在此地应对骚乱的英军伞兵接到消息,在骚乱地区发现一名爱尔兰共和军的狙击手,指挥部下令军队可以实弹射击。英军共向人群发射了一百多发子弹,12人当场死亡,这起事件史称“血腥星期日”,是英国陆军史上难以抹去的一个污点。
原本被北爱民众当成前来保护他们的英军,突然之间成为全民公敌。官方最初的调查报告认为军方的行动是正当还击,这激起了北爱民众难以抑制的怒火。也正是因为这起事件,爱尔兰共和军趁机壮大,但已经不再仅仅吸引铁杆民族主义分子了,它成为了极端主义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暴徒聚集的温床。此后,暗杀和暴力开始蔓延到不列颠,这难以了断的冤冤相报,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蒙巴顿勋爵,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在针对她的布莱顿饭店爆炸案中得以幸免。
妥协与和解
到了1998年,北爱僵局才迎来真正的转机,当时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与爱尔兰共和国签订了《贝尔法斯特协议》(Good Friday Argument)。英国承诺开始启动在北爱的分权计划,让其与苏格兰一样拥有自己的议会,作为交换,爱尔兰共和国放弃对北爱的主权主张。这是第一次,英国与爱尔兰合作将北爱的和平拉入政治轨道。但北爱内部,亲英 的联合派拒绝与新芬党在同一个议会里共事,除非后者承诺让爱尔兰共和军放下武器。最终在2005年,在国际调停下,爱尔兰共和军宣布解除武装,不再诉诸武力寻求北爱脱离英国。
今天的北爱青年,政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谈资,让政治滚出民众的私人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政治。南部那个独立的爱尔兰,今天的英国人乐于去那里享受不列颠岛所没有的美景,还有特色的吉尼斯啤酒,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可以坐在一个屋檐下共庆爱尔兰的民族节日,圣帕特里克节。2010年,卡梅伦发表声明,正式代表英国政府向1972年的“血腥星期日”道歉,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一片欢呼。这两年来英国的爱尔兰动作,向世界显示再苦再深的家仇国恨,也能用诚意和妥协解决。把仇恨和分歧的脏水,全部泼到议会里,让政客代表人性之恶去不流血地斗争。妥协后的政治博弈中即使是败者,也能挺直腰板谢幕;而不是用子弹或燃烧瓶,跪着写下自己的血泪史。
-
nakeds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6 00: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