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掉粉?
今天听了一些掉粉的例子,比如这个就感觉好在意。。。而这个的起因则是这个,另外还有就不举了。我就是不知为何很想知道,有什么会让原来关注的人取消对楼主的关注呢?
随便举点例子:
1.不喜爱情公寓,看见楼主说几次了,这次终于受不了,不想再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2.不喜抄袭并认为这剧抄袭了,看见楼主竟然认为这是neta不是抄袭,无法忍受了。
3.对楼主的言论一直不中意,碰巧说到爱情公寓时到了某个“临界点”。
4.对楼主的想象因为楼主看爱情公寓破灭,认为楼主货不对板,遂取消。
5.喜欢爱情公寓并且最爱第三季,无法忍受楼主说前两季更好。
6.喜欢爱情公寓,并最看重感情戏,无法忍受楼主对感情戏的不屑。
7.同4一样破灭,但更进一步地认为玩style slalom,学哲学,听暗黑系的高帅富喜欢看爱情公寓摧毁了三观,丧失了玩豆瓣的信心,于是取消了对所有人的关注。
8.只是正好点错了。
9.每隔1个月都会随机取消一个关注,或者取消一堆关注,这次正好碰上了楼主。
10.关注者属于楼主不反关注就取消关注类型
11.和内容无关,但觉得楼主的广播太多了,无法承受。
.......
那么经过调查取证归纳分析等等等等,我最后可能会认为我证实了其中的一条或若干条或一条都没有。可如何叫做“证实”?
想了想具体操作,如果我真的去求证这事,我大概会在确定了是谁取消关注后,查看其所有的广播相册日志小组情况和发言。在我看见其对爱情公寓的一些评价后,我将会认为收获了符合上述其中一条假说的信息并直接确证。如果是关于自己关注模式啊,对豆瓣的评价啊,心情状态吐槽啊什么的,并且与这个取消关注的事情看起来很有联系,我也会认为其中一个假说获得了很好的“证实”。
先不谈什么相关,因果,假说可靠度对比等问题,在这种问题上我们似乎很相信本人陈词。那如果我获得了取消关注者本人对我假说的首肯,我获得了什么样的解释?
假设我确认了假说2:我得知取消关注的人认为爱情公寓抄袭并且讨厌抄袭,另外他认为这个抄袭一目了然,否认的都是别有用心,而承认抄袭还为抄袭辩护的当然更是不可饶恕;同时他坦承是楼主的这个“否认+辩护”的行为刺激了他,愤而取消关注。
那我就满意了?好像还不。我似乎并不很相信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后“朴素解释”。这一来出于我不相信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了解,二来出于我对这种“高层解释”的不满足。
关于一: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取消关注者今天本来“心情不好,易烦躁“,看见此言论,刺激了情绪(未必是愤怒,可能只是郁闷),产生了烦躁,而因为”没心情“去质问争辩,遂取消了关注,而这一过程行进中,行为人并没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很清楚地晓得自己是出于什么理由做了这一行动。而在事后的回忆里,其”回想起“自己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态度,给出了一个显得更完整有力的解释,把一种比较”偶然“的,有点像”过度反应“的过程,描述成了一种”充满必然性“的过程。可以做个类比,母亲因为例假心情烦躁,儿子因为欺负了学校女生被老师投诉,母亲遂爆发给予一顿海扁。这个过程本身很可能只是情绪上简单的负面叠加(原本的烦躁+又一桩要烦心去思考是教育好惩戒好等等如何处理为好的事)造成的“崩盘”,但在母亲后来给出的解释中,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其上升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高度。
拿ff的这篇所发出的,所提到的,以及跟帖的那些声音为例,大家是怎么给出自己挺或踩的理由的?我们应该看最后给出来的论证?恐怕未必吧。
大家的判断,恐怕在看完的那下已经有了。“值得同情”vs"这是做戏“,已经有了立场了。之后的说理,在很多时候,是在“把自己的判断解释出来”的路径上走的。当然会有在说着说着推翻自己的情况出现(这在私下的自说自话中当然比在网上摆明车马说的时候出现得多),但几乎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种“方向”在带动着说理的罢,无论这个方向是否不断地摇摆。
关于二:
即使做到了对自己心理状态形成脉络的更细致的捕捉,是否就够了?于我而言,这种解释仍然面临着”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这类”高级状态“,”还原“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能意识到的,认为如此的,是否就是如此?我似乎很希望这能被一个更底层,更”物理“的过程给解释。我现在相信有这么一个materialistic的世界。而对其的解释,在我们有对物理学信心的前提下,是可以最终给出的,没有什么不可还原的qualia。当然,我以前就说过,对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给出解释的可能性的质疑有很多种。可认为这些问题最终”本质上“不能由物理解释;可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阶段;可认为这样的最终解释不会被我们所”理解“。我认为第二者有可能,而第三者已经”很明显“了。即便今天,我们在试图给出一个”高级心理现象“,比如”对颜色的感知”的底层解释时,我们已经无法“简化”它们了。那厚厚的一系列的科学文献就是“解释”。可这种解释是无法“彻底理解”的。(最厉害的人也不可能把那些学科知识全部掌握到最前沿,一般人甭提了)
回想一下,自己对什么学科的好奇,都是出于这种想解释一个“小事”的冲动。大概也不止是我,大概很多(甚至全部?)的人在初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时,都指望着能“解释人心“,能”看懂别人在想什么“的罢。对社会学经济学什么的当然都是如此了。可每每的这种”小事“细究下去,都几乎可以涉及人类的一切知识。而大体每人都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深究。
可恰恰是这种学科分野,造成我看专业人士对小问题的解释时,往往有种不完整感。学科方法论的预设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就着走就是了。可这是真的么?面对着方法论不同的学科的所谓的”不同角度“而实则可以说是互不相容的解释路径时,我追求”专业“的基础在哪里?
自然,这些似乎还不是底层的问题罢,我还要面对一个我如何”确信“我能知道任何事情的问题罢。
如果从怀疑出发,认为我无法确知任何东西,是会面临悖论的。做出这种确信本身就是一种对“确知”的承认,而对这种确信的推论,应用,都需要引入逻辑。所以对怀疑的确认导致了对怀疑的否定。
如果从相信有确知出发,那我们引不引入”逻辑“?如果引入,确认简单的逻辑真理,罗素悖论就也被引入了。这个悖论的形式与从怀疑出发造成的那个其实是一致的。于是相信有获得确知的途径又导致了对这种途径的否定。如果不引入逻辑,没有简单的“真值”概念,似乎不存在”确认“与否的问题,其把确认同样给消解掉了。
那如果说这个问题本身超越”人类能力“呢?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了”可以获得某种知识“的前提,而当它回过头说我们不能知道是否有这个前提时,它又把自己的基础给挖掉了。大概我们可以诉诸一种”抛开这些看似逻辑的东西,你懂我的“态度,但这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似乎不能说我们确实在有意义地”谈论“这种问题,但”现象“地看,我似乎可以说我在一直出于这种提出-否定的状态中。我可以做这种描述,但我不能表达确信,是这样?
出路在哪?把逻辑还原成更低层的现象可不可以?什么叫”从怀疑出发“,我们去观察这时的某种物理状态可否?如果我们用着”逻辑“,完成了完整的观察,做出了完整的解释,我们能否用其回过头来解释”逻辑“?自指是有可能的罢,但这取决于最后完成的形态,而如果相信这点,就等于相信,“逻辑的性质要由科学发展本身来判断,即便不是由其解释”。
回到刚才那个解释的问题,最后的解释如果确实是复杂而不可理解的,那么我们的知识积累是在完成什么?我现在已经相信了那种不可理解性,那么我为什么还觉得想去看看究竟?嗯,如果我相信一个最后解释,我就会说,我的所有的这些琐碎的问题,在现在问都是不能被解答的;而最后的解答则一定是复杂的,我无法理解的。所以,这些问题,问了自然是“没用”的。可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问出了这些问题本身,就让人感觉玩下去有点意思了。那什么叫有意思?问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这是可以在目前被接受的答案么?其实也不是。但是有那么一种无法描述的东西,让我能纠缠下去。(即便我仍然无法解释每一个词)我总算感觉到诉诸某种“跳跃”,“你懂的” 的说辞的魅力了。在要逃遁的时候都想这么说啊,即便其实逃不走。
我这种既是民科又是民哲的人,似乎肯定就是这般闲得蛋疼了。但其实我觉得说“闲”不好。就是因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干,还能觉得这种蛋疼的想法重要得值得“记下来”,才显得我更蛋疼了不是么。
随便举点例子:
1.不喜爱情公寓,看见楼主说几次了,这次终于受不了,不想再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2.不喜抄袭并认为这剧抄袭了,看见楼主竟然认为这是neta不是抄袭,无法忍受了。
3.对楼主的言论一直不中意,碰巧说到爱情公寓时到了某个“临界点”。
4.对楼主的想象因为楼主看爱情公寓破灭,认为楼主货不对板,遂取消。
5.喜欢爱情公寓并且最爱第三季,无法忍受楼主说前两季更好。
6.喜欢爱情公寓,并最看重感情戏,无法忍受楼主对感情戏的不屑。
7.同4一样破灭,但更进一步地认为玩style slalom,学哲学,听暗黑系的高帅富喜欢看爱情公寓摧毁了三观,丧失了玩豆瓣的信心,于是取消了对所有人的关注。
8.只是正好点错了。
9.每隔1个月都会随机取消一个关注,或者取消一堆关注,这次正好碰上了楼主。
10.关注者属于楼主不反关注就取消关注类型
11.和内容无关,但觉得楼主的广播太多了,无法承受。
.......
那么经过调查取证归纳分析等等等等,我最后可能会认为我证实了其中的一条或若干条或一条都没有。可如何叫做“证实”?
想了想具体操作,如果我真的去求证这事,我大概会在确定了是谁取消关注后,查看其所有的广播相册日志小组情况和发言。在我看见其对爱情公寓的一些评价后,我将会认为收获了符合上述其中一条假说的信息并直接确证。如果是关于自己关注模式啊,对豆瓣的评价啊,心情状态吐槽啊什么的,并且与这个取消关注的事情看起来很有联系,我也会认为其中一个假说获得了很好的“证实”。
先不谈什么相关,因果,假说可靠度对比等问题,在这种问题上我们似乎很相信本人陈词。那如果我获得了取消关注者本人对我假说的首肯,我获得了什么样的解释?
假设我确认了假说2:我得知取消关注的人认为爱情公寓抄袭并且讨厌抄袭,另外他认为这个抄袭一目了然,否认的都是别有用心,而承认抄袭还为抄袭辩护的当然更是不可饶恕;同时他坦承是楼主的这个“否认+辩护”的行为刺激了他,愤而取消关注。
那我就满意了?好像还不。我似乎并不很相信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后“朴素解释”。这一来出于我不相信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了解,二来出于我对这种“高层解释”的不满足。
关于一: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取消关注者今天本来“心情不好,易烦躁“,看见此言论,刺激了情绪(未必是愤怒,可能只是郁闷),产生了烦躁,而因为”没心情“去质问争辩,遂取消了关注,而这一过程行进中,行为人并没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很清楚地晓得自己是出于什么理由做了这一行动。而在事后的回忆里,其”回想起“自己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态度,给出了一个显得更完整有力的解释,把一种比较”偶然“的,有点像”过度反应“的过程,描述成了一种”充满必然性“的过程。可以做个类比,母亲因为例假心情烦躁,儿子因为欺负了学校女生被老师投诉,母亲遂爆发给予一顿海扁。这个过程本身很可能只是情绪上简单的负面叠加(原本的烦躁+又一桩要烦心去思考是教育好惩戒好等等如何处理为好的事)造成的“崩盘”,但在母亲后来给出的解释中,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其上升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高度。
拿ff的这篇所发出的,所提到的,以及跟帖的那些声音为例,大家是怎么给出自己挺或踩的理由的?我们应该看最后给出来的论证?恐怕未必吧。
大家的判断,恐怕在看完的那下已经有了。“值得同情”vs"这是做戏“,已经有了立场了。之后的说理,在很多时候,是在“把自己的判断解释出来”的路径上走的。当然会有在说着说着推翻自己的情况出现(这在私下的自说自话中当然比在网上摆明车马说的时候出现得多),但几乎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种“方向”在带动着说理的罢,无论这个方向是否不断地摇摆。
关于二:
即使做到了对自己心理状态形成脉络的更细致的捕捉,是否就够了?于我而言,这种解释仍然面临着”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这类”高级状态“,”还原“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能意识到的,认为如此的,是否就是如此?我似乎很希望这能被一个更底层,更”物理“的过程给解释。我现在相信有这么一个materialistic的世界。而对其的解释,在我们有对物理学信心的前提下,是可以最终给出的,没有什么不可还原的qualia。当然,我以前就说过,对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给出解释的可能性的质疑有很多种。可认为这些问题最终”本质上“不能由物理解释;可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阶段;可认为这样的最终解释不会被我们所”理解“。我认为第二者有可能,而第三者已经”很明显“了。即便今天,我们在试图给出一个”高级心理现象“,比如”对颜色的感知”的底层解释时,我们已经无法“简化”它们了。那厚厚的一系列的科学文献就是“解释”。可这种解释是无法“彻底理解”的。(最厉害的人也不可能把那些学科知识全部掌握到最前沿,一般人甭提了)
回想一下,自己对什么学科的好奇,都是出于这种想解释一个“小事”的冲动。大概也不止是我,大概很多(甚至全部?)的人在初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时,都指望着能“解释人心“,能”看懂别人在想什么“的罢。对社会学经济学什么的当然都是如此了。可每每的这种”小事“细究下去,都几乎可以涉及人类的一切知识。而大体每人都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深究。
可恰恰是这种学科分野,造成我看专业人士对小问题的解释时,往往有种不完整感。学科方法论的预设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就着走就是了。可这是真的么?面对着方法论不同的学科的所谓的”不同角度“而实则可以说是互不相容的解释路径时,我追求”专业“的基础在哪里?
自然,这些似乎还不是底层的问题罢,我还要面对一个我如何”确信“我能知道任何事情的问题罢。
如果从怀疑出发,认为我无法确知任何东西,是会面临悖论的。做出这种确信本身就是一种对“确知”的承认,而对这种确信的推论,应用,都需要引入逻辑。所以对怀疑的确认导致了对怀疑的否定。
如果从相信有确知出发,那我们引不引入”逻辑“?如果引入,确认简单的逻辑真理,罗素悖论就也被引入了。这个悖论的形式与从怀疑出发造成的那个其实是一致的。于是相信有获得确知的途径又导致了对这种途径的否定。如果不引入逻辑,没有简单的“真值”概念,似乎不存在”确认“与否的问题,其把确认同样给消解掉了。
那如果说这个问题本身超越”人类能力“呢?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了”可以获得某种知识“的前提,而当它回过头说我们不能知道是否有这个前提时,它又把自己的基础给挖掉了。大概我们可以诉诸一种”抛开这些看似逻辑的东西,你懂我的“态度,但这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似乎不能说我们确实在有意义地”谈论“这种问题,但”现象“地看,我似乎可以说我在一直出于这种提出-否定的状态中。我可以做这种描述,但我不能表达确信,是这样?
出路在哪?把逻辑还原成更低层的现象可不可以?什么叫”从怀疑出发“,我们去观察这时的某种物理状态可否?如果我们用着”逻辑“,完成了完整的观察,做出了完整的解释,我们能否用其回过头来解释”逻辑“?自指是有可能的罢,但这取决于最后完成的形态,而如果相信这点,就等于相信,“逻辑的性质要由科学发展本身来判断,即便不是由其解释”。
回到刚才那个解释的问题,最后的解释如果确实是复杂而不可理解的,那么我们的知识积累是在完成什么?我现在已经相信了那种不可理解性,那么我为什么还觉得想去看看究竟?嗯,如果我相信一个最后解释,我就会说,我的所有的这些琐碎的问题,在现在问都是不能被解答的;而最后的解答则一定是复杂的,我无法理解的。所以,这些问题,问了自然是“没用”的。可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问出了这些问题本身,就让人感觉玩下去有点意思了。那什么叫有意思?问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这是可以在目前被接受的答案么?其实也不是。但是有那么一种无法描述的东西,让我能纠缠下去。(即便我仍然无法解释每一个词)我总算感觉到诉诸某种“跳跃”,“你懂的” 的说辞的魅力了。在要逃遁的时候都想这么说啊,即便其实逃不走。
我这种既是民科又是民哲的人,似乎肯定就是这般闲得蛋疼了。但其实我觉得说“闲”不好。就是因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干,还能觉得这种蛋疼的想法重要得值得“记下来”,才显得我更蛋疼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