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以来占优势的欧洲 (六)
XI
美国:从均势外交走向争夺霸权
珍珠港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改变了美国百年来的孤立主义,使其走上了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
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在物资、原料、市场方面,美国对欧洲没有依赖,不需要对外掠夺来获取关乎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必要非打败别国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这期间美国的主要策略是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争斗,利用海洋屏障以及四周无强敌的有利条件,致力于从美洲获得更多的领土。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著名的1796年告别演说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原则。华盛顿的外交政策,被美国的第三位总统杰弗逊加入了他的外交政策声明,并在拉美运动时期被美国的第五位总统门罗进一步发展充实(1823),形成了“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美国不涉入欧洲的权力斗争,但欧洲也不得涉人美国事务,美国人的事务包括整个西半球。那时,美国还不具备足够实力在国际问题发出有份量的声音,所以门罗主义实际上是被忽略了的。
但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后经南北战争(1861-1865)及60年代战后重建,美国北部工业迅速扩展,经过70至9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美国已经奠定了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与此相对应,开始了新一轮领土扩张:从俄罗斯那里夺得阿拉斯加、从英国、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那里不断夺得土地。1898年的美西战争,开始了美国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时期。这时期美国国内出现的“全球主义”思潮认为,美国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更多地卷入海外事务或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在欧洲国家早已大行其道的均势外交这时也开始运用于美国的外交实践中,开始“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
1899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均势外交的初步尝试。当时,欧洲帝国强疯狂瓜分中国,争夺在中国的利益。美国认为,列强之间在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被肢解将破坏东亚地区的均势,不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势将妨碍美国在该地区获得利益。“因为亚洲有中国这个板块存在有利于以保持亚洲均势。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会出现大的政治黑洞,这对美国反倒不利。”在这种情况下,1899年美国麦金莱政府(25任总统)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就是明确美国在东亚的根本国家利益,扩展美国的商业利益,并提出通过“保持东亚地区的战略均势,不使英日俄任何一方在东亚称霸。该政策既可满足美国的商业利益,又有助于美国的战略需要,也符合美国当时在远东的实力地位。
麦金莱之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放弃孤立主义,积极奉行扩张主义,推行均势外交,极力争取美国的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如果说麦金莱政府是以维持“中国完整”以保持均势的话,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希望让日俄双方互相消耗后达成均势,但战争规模扩大不利于美国,所以罗斯福希望中国保持中立,将日俄战争局部化。当日俄酝酿议和的时候,罗斯福惟恐中国参加日俄和谈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均势计划,因而断然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出席和会的要求。在罗斯福的斡旋下,1905年8、9月间,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普茨茅斯召开和会。罗斯福在把俄国在南满的一切利权交给日本的同时,却反对日本向俄国勒索赔款,且有意将库页岛一分为二,让日俄南北对垒。
因此,基辛格对罗斯福的均势外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斯福发掘了汉密尔顿把势力均衡当作国际关系特征的思想,并使美国在形成这种势力均衡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是自先辈们建国立业以来第一位使这种思想得以发扬光大的总统。他认为,美国的使命就是维护全球均势,如同英国的使命是保护欧洲的势力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欧洲事务。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在战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远远超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防御思想。
但当时美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逐渐衰退,及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扩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罗斯福总统利用了美国的恐惧,将美国带上了争霸世界的不归路。
二战后,理想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迅速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理论。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昆西•赖特、阿诺德•沃尔弗斯、基辛格等,对美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其中汉斯•摩根索最为著名。摩根索在他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中,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性原则,其中特别对均势原则作了精辟的阐述。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在国际社会里,“共识微弱,中央权威不存在,国际社会的稳定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均势的作用。”“若干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必然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结构及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从战后初期乔治•凯南推出的“遏制理论”和“冷战政策”到50年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再到60年代的“灵活反应战略”和“核威慑战略”理论以及70年代尼克松上台后为挽救美国实力的下降而推出的“尼克松主义”、“均势战略”和“缓和政策”等,都是现实主义理论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VIII
中东伊朗问题引爆“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的大俄罗斯主义已经在苏联党内根深蒂固。把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对外政策战略中的最高地位,是斯大林的一贯方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斯大林才心安理得地与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并建立起“东方阵线”,发动对芬兰战争,尔后解散共产国际。
战后初期,斯大林的愿望是维持与西方盟国在战时结成的伙伴关系。特别是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共同构筑的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得名于1945年2月召开的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最主要结果是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战后的世界格局。德国投降后,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对此又进一步做了确认和补充。10月英、苏双方签订百分比协定,单独划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对这一现状是很满意的,因为从芬兰经波罗的海三国到东欧,从近东经蒙古、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到日本北方诸岛,都成为了广阔的环俄罗斯安全缓冲带,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非常有利。
雅尔塔体系本质上是因循历史上由主要战胜国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的传统做法,是取代凡尔赛体系而重建以美苏两国为主宰的宣言。苏联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在国际事务上受到压抑和歧视的“孤岛”心态,以及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而形成的俄罗斯复仇心理,使战后的斯大林产生了一种参与主宰世界的优越感。但是,苏联与西方大国把对方视作竞争对手,在行动中竭力遏制和损伤对方,力图增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分歧和冲突升级逐渐加大。
争端首先出现在东欧问题上。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欧紧靠着苏联的欧洲领土,也即苏联的中心地区,从北至南依次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是历史上外敌入侵俄国的主要通道。所以,东欧便成为斯大林建立战后苏联安全带和势力范围的必争之地。斯大林对东欧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苏联红军越境在东欧作战的有利时机,支持和帮助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建立起亲苏政府或苏联模式的政权组织,完成苏联对外政策中保证国家安全和实现世界革命两大战略目标。惟其如此,苏联在东欧问题上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寸步不让。
在德国问题上,苏联的基本考虑是要使苏占区成为保证苏联西部安全的前沿,在巩固苏占区的基础上,增强苏联在全德国的地位,并防止西占区成为依附于西方的独立国家。1946年3月,斯大林在评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时,甚至不屑于理会丘吉尔把东欧国家说成是苏联势力范围的观点,因为在雅尔塔体系中,东欧本来就划分给了苏联。
在雅尔塔体系尚未予以确定或调整的高加索以南地区,成为了分歧和冲突升级的根源。发生在土耳其(黑海控制权)和伊朗(石油租赁权及撤军问题)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自古就是欧亚交汇之处,也是拜占庭、波斯、阿拉伯、沙皇俄国和欧洲文明必争之地。19世纪英国亟须在世界其他地区推销产品,而黑海、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是维系其欧洲到南亚的商路安全的战略区域。此时俄国,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俄罗斯大帝国的领土扩张需要,也同样为了原料和可能的广阔市场,制定了侵略扩张的方针。其中,南下把触角伸向波斯湾暖水海域,并控制通往印度与中国的道路,是其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侵略和控制波斯(后改称伊朗),征服中亚,是俄国实现其国策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在整个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从土耳其到阿富汗展开了反复的战略争夺,伊朗北部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
20世纪初,英国人在伊朗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从此以后,石油便成为影响这个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英国石油公司在许多年里完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生产,它拥有并经营着油田、运输网和石油精炼,每年只付给伊朗所获利润的1%。伊朗有时甚至得不到用于国内消费的石油,不得不从苏联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石油并没有给伊朗带来多少益处,而只是激发了列强对伊朗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伊朗统治阶层一般倾向出卖国家资产以自保,包括石油开采权。这一倾向有时引来其他列强的干预,更多的时候是引起国内知识界、宗教界人士和公众的反对,引发了一次次的政变和革命。
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后,驻伊朗的俄国军队开始撤离,到1918年3月俄军完全撤出了伊朗,北部呈现力量“真空,英国则将势力范围深入了北部油田,并为进攻苏维埃政权做准备。但是协约国扼杀苏维埃政权的军事行动遭到惨败,俄国军队在打击叛军的借口下于1920年重新开进伊朗,英国也被俄国赶出了刚刚进入的伊朗北部地区。
1925年通过政变上台的礼萨•巴列维国王,企图以石油租让权为诱饵,把美国石油公司吸引进来制衡英俄在伊朗的势力,减少对英伊石油公司的财政依赖。但是,那时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盛行,在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地区,美国奉行的是政治上不介入、经济上相往来的外交政策。在英俄两国强烈反对下,美国并没有卷入伊朗事务。
二战爆发后,伊朗立即宣布中立,表示要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作为一个此前与德、英等参战国关系比较微妙的弱国、小国,伊朗在战争初始阶段局势还不明朗之际保持中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那时伊朗的中立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的,那就是礼萨王对德国有所偏重。德国在历史上没有像英、俄那样对伊朗推行过帝国主义政策,而且伊朗人对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非常推崇,所以伊朗与德国迅速发展了关系。在30年代,英、苏在伊朗的势力旗鼓相当,都很担心礼萨王会偏袒另一方,所以对伊朗的亲德政策保持容忍态度。可是随着二战的进展,英苏面临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两国对礼萨王的亲德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急需盟国的援助。当时通过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克港的运输船只非常容易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通过远东港口运输,又面临日本袭击的危险;通过黑海海峡的线路也被德国控制;伊朗就成为最理想的助苏通道。同时,一旦伊朗落入德国的怀抱,苏联将会遭到希特勒的两面夹击,苏联南部的产油区和产粮区就有被德军占领的危险;英国作战需要的大量伊朗石油也会丧失,并且它与印度次大陆的联系也会被割断;那时伊朗刚刚建好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大铁路,也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援苏大通道,于是苏联和英国同时出兵,分别占领了伊朗北部和南部。
占领伊朗后不久,苏联就向伊朗提出北部石油租让权问题,并还把该地区大部分资源用于苏德战场,培植亲苏力量,制造混乱。而美国获知,英、苏对伊朗都有所图谋:俄国人可能要将伊朗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而英国对这此表现得非常的轻视,这使得美方怀疑英苏已经达成了处置伊朗的密约。所以从1944年开始,美国决心在伊朗和整个中东谋取政治势力。
对外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就伊朗而言,它不仅有美国需要的商业、航空利益,更有石油利益。作为战略资源,石油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但是伊朗持续的动荡以及英、苏的反对都会影响到美国在伊朗获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私有公司不愿意到那里投资。那么美国到底应该如何争取保护自己在伊朗的利益呢?于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要求盟国停止对伊朗内部事务的干涉,放弃对伊朗国内运输的控制,撤出在伊朗的军队,并表示当伊朗主权受到(苏联)威胁时支持伊朗。苏联非但不准备撤军,反而还加大了对伊朗有分裂倾向的阿塞拜疆、库尔德人的支持力度。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自治政府和库尔德自治政府先后于1945年末和1946年初宣告成立,严重威胁了美国中东利益。
向着有利于苏联方向发展欧亚均势,使美国充满恐惧。标志冷战启动的“杜鲁门主义”外交政策随之而出,9天以后,官方授权的反共迫害《联邦雇员忠诚计划》9835号行政命令也出台。
美国:从均势外交走向争夺霸权
珍珠港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改变了美国百年来的孤立主义,使其走上了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
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在物资、原料、市场方面,美国对欧洲没有依赖,不需要对外掠夺来获取关乎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必要非打败别国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这期间美国的主要策略是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争斗,利用海洋屏障以及四周无强敌的有利条件,致力于从美洲获得更多的领土。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著名的1796年告别演说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原则。华盛顿的外交政策,被美国的第三位总统杰弗逊加入了他的外交政策声明,并在拉美运动时期被美国的第五位总统门罗进一步发展充实(1823),形成了“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美国不涉入欧洲的权力斗争,但欧洲也不得涉人美国事务,美国人的事务包括整个西半球。那时,美国还不具备足够实力在国际问题发出有份量的声音,所以门罗主义实际上是被忽略了的。
但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后经南北战争(1861-1865)及60年代战后重建,美国北部工业迅速扩展,经过70至9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美国已经奠定了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与此相对应,开始了新一轮领土扩张:从俄罗斯那里夺得阿拉斯加、从英国、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那里不断夺得土地。1898年的美西战争,开始了美国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时期。这时期美国国内出现的“全球主义”思潮认为,美国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更多地卷入海外事务或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在欧洲国家早已大行其道的均势外交这时也开始运用于美国的外交实践中,开始“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
1899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均势外交的初步尝试。当时,欧洲帝国强疯狂瓜分中国,争夺在中国的利益。美国认为,列强之间在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被肢解将破坏东亚地区的均势,不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势将妨碍美国在该地区获得利益。“因为亚洲有中国这个板块存在有利于以保持亚洲均势。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会出现大的政治黑洞,这对美国反倒不利。”在这种情况下,1899年美国麦金莱政府(25任总统)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就是明确美国在东亚的根本国家利益,扩展美国的商业利益,并提出通过“保持东亚地区的战略均势,不使英日俄任何一方在东亚称霸。该政策既可满足美国的商业利益,又有助于美国的战略需要,也符合美国当时在远东的实力地位。
麦金莱之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放弃孤立主义,积极奉行扩张主义,推行均势外交,极力争取美国的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如果说麦金莱政府是以维持“中国完整”以保持均势的话,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希望让日俄双方互相消耗后达成均势,但战争规模扩大不利于美国,所以罗斯福希望中国保持中立,将日俄战争局部化。当日俄酝酿议和的时候,罗斯福惟恐中国参加日俄和谈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均势计划,因而断然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出席和会的要求。在罗斯福的斡旋下,1905年8、9月间,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普茨茅斯召开和会。罗斯福在把俄国在南满的一切利权交给日本的同时,却反对日本向俄国勒索赔款,且有意将库页岛一分为二,让日俄南北对垒。
因此,基辛格对罗斯福的均势外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斯福发掘了汉密尔顿把势力均衡当作国际关系特征的思想,并使美国在形成这种势力均衡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是自先辈们建国立业以来第一位使这种思想得以发扬光大的总统。他认为,美国的使命就是维护全球均势,如同英国的使命是保护欧洲的势力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欧洲事务。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在战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远远超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防御思想。
但当时美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逐渐衰退,及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扩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罗斯福总统利用了美国的恐惧,将美国带上了争霸世界的不归路。
二战后,理想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迅速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理论。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昆西•赖特、阿诺德•沃尔弗斯、基辛格等,对美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其中汉斯•摩根索最为著名。摩根索在他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中,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性原则,其中特别对均势原则作了精辟的阐述。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在国际社会里,“共识微弱,中央权威不存在,国际社会的稳定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均势的作用。”“若干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必然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结构及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从战后初期乔治•凯南推出的“遏制理论”和“冷战政策”到50年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再到60年代的“灵活反应战略”和“核威慑战略”理论以及70年代尼克松上台后为挽救美国实力的下降而推出的“尼克松主义”、“均势战略”和“缓和政策”等,都是现实主义理论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VIII
中东伊朗问题引爆“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的大俄罗斯主义已经在苏联党内根深蒂固。把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对外政策战略中的最高地位,是斯大林的一贯方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斯大林才心安理得地与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并建立起“东方阵线”,发动对芬兰战争,尔后解散共产国际。
战后初期,斯大林的愿望是维持与西方盟国在战时结成的伙伴关系。特别是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共同构筑的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得名于1945年2月召开的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最主要结果是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战后的世界格局。德国投降后,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对此又进一步做了确认和补充。10月英、苏双方签订百分比协定,单独划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对这一现状是很满意的,因为从芬兰经波罗的海三国到东欧,从近东经蒙古、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到日本北方诸岛,都成为了广阔的环俄罗斯安全缓冲带,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非常有利。
雅尔塔体系本质上是因循历史上由主要战胜国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的传统做法,是取代凡尔赛体系而重建以美苏两国为主宰的宣言。苏联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在国际事务上受到压抑和歧视的“孤岛”心态,以及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而形成的俄罗斯复仇心理,使战后的斯大林产生了一种参与主宰世界的优越感。但是,苏联与西方大国把对方视作竞争对手,在行动中竭力遏制和损伤对方,力图增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分歧和冲突升级逐渐加大。
争端首先出现在东欧问题上。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欧紧靠着苏联的欧洲领土,也即苏联的中心地区,从北至南依次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是历史上外敌入侵俄国的主要通道。所以,东欧便成为斯大林建立战后苏联安全带和势力范围的必争之地。斯大林对东欧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苏联红军越境在东欧作战的有利时机,支持和帮助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建立起亲苏政府或苏联模式的政权组织,完成苏联对外政策中保证国家安全和实现世界革命两大战略目标。惟其如此,苏联在东欧问题上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寸步不让。
在德国问题上,苏联的基本考虑是要使苏占区成为保证苏联西部安全的前沿,在巩固苏占区的基础上,增强苏联在全德国的地位,并防止西占区成为依附于西方的独立国家。1946年3月,斯大林在评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时,甚至不屑于理会丘吉尔把东欧国家说成是苏联势力范围的观点,因为在雅尔塔体系中,东欧本来就划分给了苏联。
在雅尔塔体系尚未予以确定或调整的高加索以南地区,成为了分歧和冲突升级的根源。发生在土耳其(黑海控制权)和伊朗(石油租赁权及撤军问题)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自古就是欧亚交汇之处,也是拜占庭、波斯、阿拉伯、沙皇俄国和欧洲文明必争之地。19世纪英国亟须在世界其他地区推销产品,而黑海、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是维系其欧洲到南亚的商路安全的战略区域。此时俄国,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俄罗斯大帝国的领土扩张需要,也同样为了原料和可能的广阔市场,制定了侵略扩张的方针。其中,南下把触角伸向波斯湾暖水海域,并控制通往印度与中国的道路,是其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侵略和控制波斯(后改称伊朗),征服中亚,是俄国实现其国策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在整个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从土耳其到阿富汗展开了反复的战略争夺,伊朗北部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
20世纪初,英国人在伊朗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从此以后,石油便成为影响这个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英国石油公司在许多年里完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生产,它拥有并经营着油田、运输网和石油精炼,每年只付给伊朗所获利润的1%。伊朗有时甚至得不到用于国内消费的石油,不得不从苏联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石油并没有给伊朗带来多少益处,而只是激发了列强对伊朗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伊朗统治阶层一般倾向出卖国家资产以自保,包括石油开采权。这一倾向有时引来其他列强的干预,更多的时候是引起国内知识界、宗教界人士和公众的反对,引发了一次次的政变和革命。
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后,驻伊朗的俄国军队开始撤离,到1918年3月俄军完全撤出了伊朗,北部呈现力量“真空,英国则将势力范围深入了北部油田,并为进攻苏维埃政权做准备。但是协约国扼杀苏维埃政权的军事行动遭到惨败,俄国军队在打击叛军的借口下于1920年重新开进伊朗,英国也被俄国赶出了刚刚进入的伊朗北部地区。
1925年通过政变上台的礼萨•巴列维国王,企图以石油租让权为诱饵,把美国石油公司吸引进来制衡英俄在伊朗的势力,减少对英伊石油公司的财政依赖。但是,那时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盛行,在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地区,美国奉行的是政治上不介入、经济上相往来的外交政策。在英俄两国强烈反对下,美国并没有卷入伊朗事务。
二战爆发后,伊朗立即宣布中立,表示要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作为一个此前与德、英等参战国关系比较微妙的弱国、小国,伊朗在战争初始阶段局势还不明朗之际保持中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那时伊朗的中立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的,那就是礼萨王对德国有所偏重。德国在历史上没有像英、俄那样对伊朗推行过帝国主义政策,而且伊朗人对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非常推崇,所以伊朗与德国迅速发展了关系。在30年代,英、苏在伊朗的势力旗鼓相当,都很担心礼萨王会偏袒另一方,所以对伊朗的亲德政策保持容忍态度。可是随着二战的进展,英苏面临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两国对礼萨王的亲德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急需盟国的援助。当时通过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克港的运输船只非常容易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通过远东港口运输,又面临日本袭击的危险;通过黑海海峡的线路也被德国控制;伊朗就成为最理想的助苏通道。同时,一旦伊朗落入德国的怀抱,苏联将会遭到希特勒的两面夹击,苏联南部的产油区和产粮区就有被德军占领的危险;英国作战需要的大量伊朗石油也会丧失,并且它与印度次大陆的联系也会被割断;那时伊朗刚刚建好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大铁路,也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援苏大通道,于是苏联和英国同时出兵,分别占领了伊朗北部和南部。
占领伊朗后不久,苏联就向伊朗提出北部石油租让权问题,并还把该地区大部分资源用于苏德战场,培植亲苏力量,制造混乱。而美国获知,英、苏对伊朗都有所图谋:俄国人可能要将伊朗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而英国对这此表现得非常的轻视,这使得美方怀疑英苏已经达成了处置伊朗的密约。所以从1944年开始,美国决心在伊朗和整个中东谋取政治势力。
对外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就伊朗而言,它不仅有美国需要的商业、航空利益,更有石油利益。作为战略资源,石油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但是伊朗持续的动荡以及英、苏的反对都会影响到美国在伊朗获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私有公司不愿意到那里投资。那么美国到底应该如何争取保护自己在伊朗的利益呢?于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要求盟国停止对伊朗内部事务的干涉,放弃对伊朗国内运输的控制,撤出在伊朗的军队,并表示当伊朗主权受到(苏联)威胁时支持伊朗。苏联非但不准备撤军,反而还加大了对伊朗有分裂倾向的阿塞拜疆、库尔德人的支持力度。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自治政府和库尔德自治政府先后于1945年末和1946年初宣告成立,严重威胁了美国中东利益。
向着有利于苏联方向发展欧亚均势,使美国充满恐惧。标志冷战启动的“杜鲁门主义”外交政策随之而出,9天以后,官方授权的反共迫害《联邦雇员忠诚计划》9835号行政命令也出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