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外国作品的翻译问题 (2011-07-05 00:18:28)
刚才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些事情,想在这里罗列一下
首先,我不了解出版社的运作模式,所以关于书名的翻译,我不知道是翻译一个人做主还是有出版社的参与,但无论是谁最后决定西方作品的中文书名,有些做法真的让我有点费解
举一些例子
《Coal Black Horse》到中国来就变成了《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The Alchemist》则成为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知道这样做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为了吸引读者,可是我觉得我宁愿这两本书分别被叫做《黑炭马》和《炼金术师》,而且这样也未见得忒显乏味,反而在整体结构增加了小说的气质。可是那两个中文名字,却让我提不起一点兴趣,若不是看到作者的名字以及一些媒体的评价,我当初恐怕根本就不会去读它们。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就算了,还比较符合小说内容,可是《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呢?《Coal Black Horse》这部小说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4岁少年罗比只身踏上寻父之路。漫长旅途中,他遭遇骗子、奴隶、杀人犯、搜尸者,世界比他想象中的更残忍。他看着少女Rachel被蹂躏却无能为力,他帮怀孕的女子埋葬与自己同龄的少年。千难万险,他终于找到父亲,父亲却已危在旦夕。走过漫漫长路,男孩成为了男人。如此现实且深刻的故事,到了中文版的书名里,就变了“秘境之旅”。 我至今都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称之为“秘境”,难道是想增添一点奇幻的味道吗?
再追溯的早一点,初中我迷了三年的《指环王》,然后我就眼睁睁地看着译林出版社把这部宏伟得如同交响圣诗般的作品彻底毁掉了,且不说译林出版的《指环王》的封面有多么蛋疼多么幼稚,更可怕是书中对一些少见的名词的翻译,由于时间太久了有很多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刻,也是最严重的一个翻译问题,就是gobin居然被翻译成“戈布林”,我不知道为什么翻译者会把goblin当成类似人名的东西..难道Tolkin的原著里的goblin全部都是大写的吗? 由于《指环王》里会多次出现goblin这种生物,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不断地戈布林戈布林,当时作为铁杆粉丝的我恨不得把三本书外加前传全部都吃掉再放把火烧了译林出版社。
最后一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这个名字源于The Beatles乐队的经典歌曲Norweigian Wood,在小说中也曾多次出现,我记得是“我”渡边君、直子、玲子坐在一起,玲子抱着吉他在疗养院的黑夜里轻轻弹奏。出于对小说的喜爱我认真地听了很多遍Norweigian Wood,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我不知道是村上先生翻译错了于是国内就跟着错了,还是国内首先翻译错了,因为根据歌词来看,这里把wood翻译成森林根本就说不通,一些翻译为“像挪威的森林一样冷清”在我看来太过牵强,这里的wood指的应该就是木头、木料。我们看看部分歌词:.....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再到歌曲最后....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igian Wood. 这样就很明了了:女孩带“我”去她的家,醒来后却发现独自一人在浴室里,昨晚的一切仿佛就是喝醉之后做的美梦,迷离而且易碎,“我”爱的人早就离开了,于是“我”干脆放了把火,把房子烧了。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房子是用挪威的木料做的,那里的木材来自挪威。而把Norwegian wood翻译成“挪威的森林”再强加到歌词里去,未免过于牵强并且令人费解,我想the Beatles创作它的本意绝非如此。
例子就举到这里。
但我并不是在否认全部,只是对于一些我个人感到不完美的地方表示遗憾,以及小小的较真,望谅解。其实有很多国内的翻译都还是蛮成功的,例如把Inception变成了《盗梦空间》,把the Pristige变成《致命魔术》,气势和吸引力一下子就出来了,不难理解这样做可以多赚很多钱,
但我本人最希望的是,这种彻头彻尾改变标题的做法只出现在商业电影的行当中,而不会涉及到一些纯文学或纯艺术的作品。
首先,我不了解出版社的运作模式,所以关于书名的翻译,我不知道是翻译一个人做主还是有出版社的参与,但无论是谁最后决定西方作品的中文书名,有些做法真的让我有点费解
举一些例子
《Coal Black Horse》到中国来就变成了《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The Alchemist》则成为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知道这样做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为了吸引读者,可是我觉得我宁愿这两本书分别被叫做《黑炭马》和《炼金术师》,而且这样也未见得忒显乏味,反而在整体结构增加了小说的气质。可是那两个中文名字,却让我提不起一点兴趣,若不是看到作者的名字以及一些媒体的评价,我当初恐怕根本就不会去读它们。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就算了,还比较符合小说内容,可是《少年罗比的秘境之旅》呢?《Coal Black Horse》这部小说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4岁少年罗比只身踏上寻父之路。漫长旅途中,他遭遇骗子、奴隶、杀人犯、搜尸者,世界比他想象中的更残忍。他看着少女Rachel被蹂躏却无能为力,他帮怀孕的女子埋葬与自己同龄的少年。千难万险,他终于找到父亲,父亲却已危在旦夕。走过漫漫长路,男孩成为了男人。如此现实且深刻的故事,到了中文版的书名里,就变了“秘境之旅”。 我至今都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称之为“秘境”,难道是想增添一点奇幻的味道吗?
再追溯的早一点,初中我迷了三年的《指环王》,然后我就眼睁睁地看着译林出版社把这部宏伟得如同交响圣诗般的作品彻底毁掉了,且不说译林出版的《指环王》的封面有多么蛋疼多么幼稚,更可怕是书中对一些少见的名词的翻译,由于时间太久了有很多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刻,也是最严重的一个翻译问题,就是gobin居然被翻译成“戈布林”,我不知道为什么翻译者会把goblin当成类似人名的东西..难道Tolkin的原著里的goblin全部都是大写的吗? 由于《指环王》里会多次出现goblin这种生物,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不断地戈布林戈布林,当时作为铁杆粉丝的我恨不得把三本书外加前传全部都吃掉再放把火烧了译林出版社。
最后一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这个名字源于The Beatles乐队的经典歌曲Norweigian Wood,在小说中也曾多次出现,我记得是“我”渡边君、直子、玲子坐在一起,玲子抱着吉他在疗养院的黑夜里轻轻弹奏。出于对小说的喜爱我认真地听了很多遍Norweigian Wood,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我不知道是村上先生翻译错了于是国内就跟着错了,还是国内首先翻译错了,因为根据歌词来看,这里把wood翻译成森林根本就说不通,一些翻译为“像挪威的森林一样冷清”在我看来太过牵强,这里的wood指的应该就是木头、木料。我们看看部分歌词:.....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再到歌曲最后....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igian Wood. 这样就很明了了:女孩带“我”去她的家,醒来后却发现独自一人在浴室里,昨晚的一切仿佛就是喝醉之后做的美梦,迷离而且易碎,“我”爱的人早就离开了,于是“我”干脆放了把火,把房子烧了。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房子是用挪威的木料做的,那里的木材来自挪威。而把Norwegian wood翻译成“挪威的森林”再强加到歌词里去,未免过于牵强并且令人费解,我想the Beatles创作它的本意绝非如此。
例子就举到这里。
但我并不是在否认全部,只是对于一些我个人感到不完美的地方表示遗憾,以及小小的较真,望谅解。其实有很多国内的翻译都还是蛮成功的,例如把Inception变成了《盗梦空间》,把the Pristige变成《致命魔术》,气势和吸引力一下子就出来了,不难理解这样做可以多赚很多钱,
但我本人最希望的是,这种彻头彻尾改变标题的做法只出现在商业电影的行当中,而不会涉及到一些纯文学或纯艺术的作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