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卜洛克问题回答
应某人之邀回答关于劳伦斯.卜洛克作品的观感某些问题,记录一份于此
1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各个系列之间的联系怎么看?你觉得各个系列的作品各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 你是否对于某个系列有偏爱?为什么?
3 对于《小城》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本非系列作的?
4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纽约?你觉得这样的纽约和其他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5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期待?
6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7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不同作品吸引人的点在于?或者为什么值得一看?
1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各个系列之间的联系怎么看?你觉得各个系列的作品各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蛮早之前,在豆瓣写过一篇叫做《劳伦斯.卜洛克的运势坐标系》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45846/),主要就是对密探谭纳系列、雅贼罗登拔系列、侦探斯卡德系列、杀手凯勒系列角色各自的特点表征叙述了自己的理解,发现在外观上很符合作者某一创作阶段的心境的代入。但现在回头去看,那篇评论虽然不能说全错,但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其中原因是当初并没有阅读多少本卜洛克的小说。自己写那篇评论时,还没有读到斯卡德加入匿名戒酒协会、罗登拔还没有盘下“巴尼嘉”书店成为老板、杀手凯勒还没有开始因竞争对手产生职业上的不安全感,因此,随着年龄与际遇而不断成长的作品的系列况味,并没有能够在那篇书评中体现出来,这是很遗憾的,如果现在让我重新来写相似的比较,也许我就绝对不会那样去写,当然考虑到作者自己还在成长,只要他不歇笔,也许自己的评论就只会是幼稚、片面和过时的。
除了还没有中译本的奇普.哈里森系列(Chip Harrison),这四个系列的大部分作品对于喜爱卜洛克的读者来说大部分都应该看全了(伊凡.谭纳的系列还有两三部没有中译本),我个人的建议是,阅读这四个系列时,比较好的做法是,首先挑一两本比较知名的阅读,阅读之后,如果发现你恰巧就是与喜欢这一类型作品的,那就最好是能够作者的写作年表,一本本的去读,不是说在某一个系列中按照写作顺序去读,而是将几大系列收集全,按照作者的写作年表去读。
谭纳的作品大多诞生在1970年前,你可以先读这个系列,感受一下冷战氛围,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用嘲讽和反英雄的笔法去写冒险和间谍小说的,当然,那段时间卜洛克的笔法远没有后来成熟,但是作者的智慧、幽默感和架构功力已经初见端倪。
原本在密探系列之后,我们应该去读奇普.哈里森系列的,这个系列的四、五部长短篇小说是像安乐椅神探致敬的,可以说在情色小说、早期非系列犯罪悬疑小说和间谍冒险小说之后,这是卜洛克进军推理小说殿堂的敲门砖,可惜的是,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没有办法读到中译本。
之后的情况比较复杂,卜洛克开始斯卡德和罗登拔系列双线作战了,很快我们便看到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卜洛克在七十年代末期奉献了斯卡德系列: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 、In the Midst of Death 《在死亡之中》 (1976)、.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 《谋杀与创造之时》(1977)的三部作品后,又推出了罗登拔系列: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 《别无选择的贼》 (1977)、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 《衣柜里的贼》 (1978)、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1979)三部作品。这个时候马修.斯卡德和伯尼.罗登拔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斯卡德一出场就被设定成生活一团糟,曾经不够格的前警察,不忠的丈夫,离婚又失去抚养权的糟糕男人,时而来一段“一夜情”,依赖于酒精救济的私家侦探,无力改变自身状况却对外部世界不失悲悯,这个时候的斯卡德,和我们看惯了的私家侦探小说主角设定还是非常的像,但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可能斯卡德便会成为另一个山姆史贝德。这个时期的斯卡德有一张侦探执照,有委托人,解决事件是他的职业。
这个时期的罗登拔和斯卡德不同,他的职业出于他自小的兴趣,“开锁职业”是他的某种癖好,而命案则是附加产物。
斯卡德破案是他的职业,而伯尼因为他的职业而遇到命案。
斯卡德遭遇的案子里的凶手,不管是连环杀手、精神创伤者、或者是为了财产,在小说里着重描写那些受害人的生活际遇,其笔触是很写实的,如果他们不是被害,成为案件的主角或导火索,那么就是一幅很生动的城市中生活痕迹的画卷,(纽约的清明上河图),这是非常独特的,小说中一部分的笔墨倾注在这些人身上,一部分的笔墨在斯卡德和他的朋友们身上,每部小说的主题由事件的当事人们刻画出来,整个系列的韵味则随着斯卡德和他的朋友们慢慢成长。他的职业和他的生活的交织处在于两者间给斯卡德的共通感悟。
罗登拔的系列开始时较为纯粹,开锁是他病态的爱好,从中可以感受到快感,收获颇丰还是寥寥则要看运气,但入室后的命案如影随形就像理想主义者自我完成过程里的波折与磨难,尽管伯尼本无意探查个究竟,但找上门来的凶杀和找上门来的财运、艳遇一样摆脱不掉,是他的命格属性,他如不找出真凶与事件缘由,这个黑锅他就要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杀手凯勒在完成他的生意时也会遇到的各种尴尬——他不愿意介入目标或者委托人的生活(当然他通常用很多时间去想象,就像伯尼入室时会做的),但是仍有他需要处理的麻烦命案。伯尼与凯勒是技艺高超的工匠,由于职业本身有违正义,因此他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是割裂的,只活在书籍、艺术、集邮这样的隐秘爱好里,具有保守主义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却不得不接受非社会化的人格,当然,在精神层面,他们活得像个贵族。
这是伯尼与凯勒让人羡慕的地方,卜洛克懂得心理,善于想象纸张油墨上方的读者,通常都对这样的生活抱怀艳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那些奇人异士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有独沽一味的怪异喜好,这也许是他们主动割离主流社会群落的一种暧昧的声明。同样在他笔下武侠小说中主角的那些“好巧不巧”的奇怪遭遇,往往都是在惯常性地去完成自己事务时遭遇的,并非刻意求之,麻烦与机运接踵而来。这是很吊诡的设计,也是很高超的小说写作技能——主角的命运从来不是自己能规划掌控的,作者让读者看到的剧本常常充满意外与转折,重点是,主角的个性、应对、处事和处世的态度往往在这些未曾预估得到的剧本中得以彰显出来。
进入八九十年代之后,斯卡德的系列和罗登拔的系列进入一种转折,马修加入了匿名戒酒协会,罗登拔成为二手书店的老板,同时各自的生活圈子稍稍扩大,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可以看到主角有各种各样人的聊天不断增多,可以认为卜洛克自己对于生活与社会的视线观点需要通过小说展现给读者,从《八百万种死法》以后,无论是马修的系列,还是雅贼的系列,小说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侦探与窃贼介入案件的缘由也越来越变化多端,马修不再是由委托人找上门,而有的时候是生活中遭遇到的事件,有的时候是自己遭遇到报复,有的时候是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主动去找寻案子的真凶,而他也不再挂靠一家侦探社,成为一个无证经营者,罗登拔则可以是因为恋爱、因为度假、因为二手书买卖、因为委托他行窃的客户而发生案件。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登场的杀手系列,第一部作品是连作短篇集,宥于篇幅的关系,还只是叙述他在履行委托业务时的各类奇怪遭遇,比方两个客户都找上凯勒互相委托谋杀,比如杀错人,比如救了目标的孙子,尽管凯勒的生活圈子没有办法展开(他和他的接案人的交流要到第二部《杀手打带跑》中才上演),但是卜洛克不会不给他主角展现生活状态与态度的机会,因此我们发现,在凯勒的这部作品中,作者让杀手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就和罗登拔开始的几部系列一样,在行窃的所在想象屋主的生活,也许不熟悉卜洛克的读者会对这些与主线无关的描述感到不耐,但是不要忘记,一个独行侠的私密世界正是由于这种遐想而变得充盈丰实,由此推想开去,卜洛克的创作生涯一定也正因为习惯于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才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这种想象能力,在马修与罗登拔的中后期作品,以及杀手全系列中都经常是神来之笔,只是因为从杀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开始,凯勒逐渐有了交换意见的对象,此后的想象慢慢减轻分量。在《杀手》中,我们看到凯勒的很多念头,想要找一个地方住下来结束他的业务,想要养一条狗,这都是他希望尝试过正常人生活的念头,在作品刚开始的地方这些念头出现,然后速速消泯,让我们看到人生道路上某些阶段必然会有需要静下来,慢下来,好好思考是否到了换个方向尝试一下,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被另一些风景所吸引,因此可以说,凯勒尽管也是很尽职的工匠,对其工作的喜好度似乎没有罗登拔来得不可或缺,杀人是他的职业,他会把这做好,但并不代表他以此为乐。
凯勒系列毕竟是卜洛克写作生涯技艺圆融时的产物,可以说结合了斯卡德、罗登拔系列之所长,进入2000年之后,这三个系列越来越像了,三位主角各自的躁动已经消失,马修甚至还结了婚,三者的共同关注更多的是在身边的社会、以及自身的兴趣,这个时候对于生命中的不尽人意的抗争似乎让渡于服膺并从中找到乐趣。但是在这之前,《杀手排行榜》却是值得一提的作品,我们看到在这部作品中,凯勒过着很正常化的生活,接到生意,处理生意,途中收集一个系列的邮票,回来与联系人喝酒聊天,合理安排社会义务(充当陪审员)与生意档期,职业与生活的关系处置得宜,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事值得书写了,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工作遭遇到了竞争对手的挑战,甚至逼得他差点收手。这也是很富有隐喻性的话题,不是吗?
关于几大系列的核心,我不想多说,因为这都是成长类的作品,随着写作年代的不同,作者的想法也不断成熟,并发生变化,无论眼下各类文宣是如何诠释这几大系列的,我想说都未必准确,真正的核心是生活的体悟,卜洛克用书中主角的思考、想象,主角身边发生的事,身边人所说的话像我们展现生活本身,充满意外也充满无奈,每一笔的记录汇集成册后是如此丰富多彩。
2 你是否对于某个系列有偏爱?为什么?
介于上一个问题中我的看法,很难说哪一个系列是我偏爱的,如果一个读者是卜洛克的书迷,而又顺着他的写作年代耐心一本本读来,我想每个阶段都有他喜欢与认同的地方。他会喜欢斯卡德系列中展现给我们的人生完整画卷,会崇拜罗登拔系列中的危机处理与机敏睿智,会敬佩凯勒的职业风范与调适能力,当然也不会忘记谭纳系列中留给我们的浪漫主义情怀。
3 对于《小城》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本非系列作的?
《小城》这部9.11之后,带有纪念味道的小说,首先他颠覆了通过某一角色视野去诠释去想象感悟的书写方式,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全知视野带给读者连环残杀案中各个角色的诠释,同性恋清洁工的事件发现者、身为平庸作家的嫌疑人、辩护律师、一个有疯狂性癖的画廊老板、政治前景的前警察局长、凶手等等,我们发现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在这部作品中都已经向这极致的夸张角度演绎,凶手是全家死于9.11的不幸孤独老人,清洁工的工作场所几乎都成为了屠宰场,穷困的作家嫌疑人因为自己的嫌疑而作品大卖,不由得开始感激自己陷入的灾祸。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凶杀,将一系列不合常理的思维串烧起来,尽管小说本身并不能说是卜洛克作品系列中最巅峰的,但是对于9.11留给世人的大哉问——纽约还是纽约吗?包括死者亲人在内的所有纽约人该如何继续此后的生活?卜洛克难以用任何一部系列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于是他跳出来,让那些系列歇一歇,写了这样一部作品。
《小城》起因于9.11,案子是缩微还原9.11的不可思议,所有的角色身上你别想寻到痛苦不堪,他们照常让生活继续,只是社会化渐渐界限暧昧了。如果说在《小城》中灾难前后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小城》与那些系列作有什么不同,我的认识是,9.11之后,一切变的不那么确定了,人的思维向不可控的方向大大跨进一步,其实在那些系列中,卜洛克一直在昭告这种不确定与不可控,但是《小城》里,是全方位大大上升了一个等级。我想,这是卜洛克想说的。
4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纽约?你觉得这样的纽约和其他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没有去过纽约,因此无法全然相信他笔下一条大道一个街区步行,一个个酒吧画廊流转的就是所有的纽约,卜洛克笔下的纽约与去过的巴黎在外貌上感觉不到太大的不同,反倒是我很喜欢的美剧《The Wire》中的巴尔的摩城市的独特感更让我过目不忘。卜洛克笔下的纽约,是不确定不安全随时可以遭遇莫测天意的城市,也是中产阶级人生品味的城市,但这样的城市在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都市的特征上,基本上都这样。不能因为“纽约有八百万人口,就有八百万死法”这句话(当然这话还是NB)就觉得心有戚戚焉,当然会很想去看一下他笔下的街区、酒吧与画廊,但这并不代表说他笔下的纽约是真的很成功的描述。他笔下最成功的是这个城市中某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于生活的态度,与城市真的没太大关系。
不想比较纽约和上海北京,前者没去过,后者已经不像城市了。
5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期待?
别让几大系列的主角在餐厅咖啡馆遇到就好了,因为他们很统一的不善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不愿意将观点强加于人),只善于聆听身边人的说话,要是遇到的话大概一定会冷场的。
6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果说对个人的影响的话,我不想拔高到精神领域的共鸣性,因为他笔下让人认同的地方并不能算真的独沽一味,而是说他选择了很巧妙的书写方式让人自己体悟到,非灌输非给与而是要你自己找到,这个多少会让人心有戚戚。所以说真正的影响是他的书写方式与写作技巧(无怪乎他出了好几本写作方法的书),真心觉得如果自己能写小说,一定会认真学习他的书写方式。
7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不同作品吸引人的点在于?或者为什么值得一看?
我觉得卜洛克是欧美的作家中非常善于说故事的一位,他可以把你不注意的地方告诉你存在值得好好思量的必要,可以把别的作家笔下书写出来平平无奇的地方换个方式写的奇趣横生或者震撼不已,他了然于书写的技巧、细节的巧妙安排、节奏缓急得宜、幽默感双关语冷笑话比比皆是、角色的想象力十足,他深切了解读者的心理并知道怎么操控读者。
1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各个系列之间的联系怎么看?你觉得各个系列的作品各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 你是否对于某个系列有偏爱?为什么?
3 对于《小城》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本非系列作的?
4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纽约?你觉得这样的纽约和其他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5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期待?
6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7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不同作品吸引人的点在于?或者为什么值得一看?
1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各个系列之间的联系怎么看?你觉得各个系列的作品各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蛮早之前,在豆瓣写过一篇叫做《劳伦斯.卜洛克的运势坐标系》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45846/),主要就是对密探谭纳系列、雅贼罗登拔系列、侦探斯卡德系列、杀手凯勒系列角色各自的特点表征叙述了自己的理解,发现在外观上很符合作者某一创作阶段的心境的代入。但现在回头去看,那篇评论虽然不能说全错,但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其中原因是当初并没有阅读多少本卜洛克的小说。自己写那篇评论时,还没有读到斯卡德加入匿名戒酒协会、罗登拔还没有盘下“巴尼嘉”书店成为老板、杀手凯勒还没有开始因竞争对手产生职业上的不安全感,因此,随着年龄与际遇而不断成长的作品的系列况味,并没有能够在那篇书评中体现出来,这是很遗憾的,如果现在让我重新来写相似的比较,也许我就绝对不会那样去写,当然考虑到作者自己还在成长,只要他不歇笔,也许自己的评论就只会是幼稚、片面和过时的。
除了还没有中译本的奇普.哈里森系列(Chip Harrison),这四个系列的大部分作品对于喜爱卜洛克的读者来说大部分都应该看全了(伊凡.谭纳的系列还有两三部没有中译本),我个人的建议是,阅读这四个系列时,比较好的做法是,首先挑一两本比较知名的阅读,阅读之后,如果发现你恰巧就是与喜欢这一类型作品的,那就最好是能够作者的写作年表,一本本的去读,不是说在某一个系列中按照写作顺序去读,而是将几大系列收集全,按照作者的写作年表去读。
谭纳的作品大多诞生在1970年前,你可以先读这个系列,感受一下冷战氛围,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用嘲讽和反英雄的笔法去写冒险和间谍小说的,当然,那段时间卜洛克的笔法远没有后来成熟,但是作者的智慧、幽默感和架构功力已经初见端倪。
原本在密探系列之后,我们应该去读奇普.哈里森系列的,这个系列的四、五部长短篇小说是像安乐椅神探致敬的,可以说在情色小说、早期非系列犯罪悬疑小说和间谍冒险小说之后,这是卜洛克进军推理小说殿堂的敲门砖,可惜的是,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没有办法读到中译本。
之后的情况比较复杂,卜洛克开始斯卡德和罗登拔系列双线作战了,很快我们便看到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卜洛克在七十年代末期奉献了斯卡德系列: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 、In the Midst of Death 《在死亡之中》 (1976)、.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 《谋杀与创造之时》(1977)的三部作品后,又推出了罗登拔系列: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 《别无选择的贼》 (1977)、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 《衣柜里的贼》 (1978)、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 《喜欢引用吉卜林的贼》(1979)三部作品。这个时候马修.斯卡德和伯尼.罗登拔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斯卡德一出场就被设定成生活一团糟,曾经不够格的前警察,不忠的丈夫,离婚又失去抚养权的糟糕男人,时而来一段“一夜情”,依赖于酒精救济的私家侦探,无力改变自身状况却对外部世界不失悲悯,这个时候的斯卡德,和我们看惯了的私家侦探小说主角设定还是非常的像,但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可能斯卡德便会成为另一个山姆史贝德。这个时期的斯卡德有一张侦探执照,有委托人,解决事件是他的职业。
这个时期的罗登拔和斯卡德不同,他的职业出于他自小的兴趣,“开锁职业”是他的某种癖好,而命案则是附加产物。
斯卡德破案是他的职业,而伯尼因为他的职业而遇到命案。
斯卡德遭遇的案子里的凶手,不管是连环杀手、精神创伤者、或者是为了财产,在小说里着重描写那些受害人的生活际遇,其笔触是很写实的,如果他们不是被害,成为案件的主角或导火索,那么就是一幅很生动的城市中生活痕迹的画卷,(纽约的清明上河图),这是非常独特的,小说中一部分的笔墨倾注在这些人身上,一部分的笔墨在斯卡德和他的朋友们身上,每部小说的主题由事件的当事人们刻画出来,整个系列的韵味则随着斯卡德和他的朋友们慢慢成长。他的职业和他的生活的交织处在于两者间给斯卡德的共通感悟。
罗登拔的系列开始时较为纯粹,开锁是他病态的爱好,从中可以感受到快感,收获颇丰还是寥寥则要看运气,但入室后的命案如影随形就像理想主义者自我完成过程里的波折与磨难,尽管伯尼本无意探查个究竟,但找上门来的凶杀和找上门来的财运、艳遇一样摆脱不掉,是他的命格属性,他如不找出真凶与事件缘由,这个黑锅他就要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杀手凯勒在完成他的生意时也会遇到的各种尴尬——他不愿意介入目标或者委托人的生活(当然他通常用很多时间去想象,就像伯尼入室时会做的),但是仍有他需要处理的麻烦命案。伯尼与凯勒是技艺高超的工匠,由于职业本身有违正义,因此他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是割裂的,只活在书籍、艺术、集邮这样的隐秘爱好里,具有保守主义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却不得不接受非社会化的人格,当然,在精神层面,他们活得像个贵族。
这是伯尼与凯勒让人羡慕的地方,卜洛克懂得心理,善于想象纸张油墨上方的读者,通常都对这样的生活抱怀艳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那些奇人异士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有独沽一味的怪异喜好,这也许是他们主动割离主流社会群落的一种暧昧的声明。同样在他笔下武侠小说中主角的那些“好巧不巧”的奇怪遭遇,往往都是在惯常性地去完成自己事务时遭遇的,并非刻意求之,麻烦与机运接踵而来。这是很吊诡的设计,也是很高超的小说写作技能——主角的命运从来不是自己能规划掌控的,作者让读者看到的剧本常常充满意外与转折,重点是,主角的个性、应对、处事和处世的态度往往在这些未曾预估得到的剧本中得以彰显出来。
进入八九十年代之后,斯卡德的系列和罗登拔的系列进入一种转折,马修加入了匿名戒酒协会,罗登拔成为二手书店的老板,同时各自的生活圈子稍稍扩大,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可以看到主角有各种各样人的聊天不断增多,可以认为卜洛克自己对于生活与社会的视线观点需要通过小说展现给读者,从《八百万种死法》以后,无论是马修的系列,还是雅贼的系列,小说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侦探与窃贼介入案件的缘由也越来越变化多端,马修不再是由委托人找上门,而有的时候是生活中遭遇到的事件,有的时候是自己遭遇到报复,有的时候是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主动去找寻案子的真凶,而他也不再挂靠一家侦探社,成为一个无证经营者,罗登拔则可以是因为恋爱、因为度假、因为二手书买卖、因为委托他行窃的客户而发生案件。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登场的杀手系列,第一部作品是连作短篇集,宥于篇幅的关系,还只是叙述他在履行委托业务时的各类奇怪遭遇,比方两个客户都找上凯勒互相委托谋杀,比如杀错人,比如救了目标的孙子,尽管凯勒的生活圈子没有办法展开(他和他的接案人的交流要到第二部《杀手打带跑》中才上演),但是卜洛克不会不给他主角展现生活状态与态度的机会,因此我们发现,在凯勒的这部作品中,作者让杀手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就和罗登拔开始的几部系列一样,在行窃的所在想象屋主的生活,也许不熟悉卜洛克的读者会对这些与主线无关的描述感到不耐,但是不要忘记,一个独行侠的私密世界正是由于这种遐想而变得充盈丰实,由此推想开去,卜洛克的创作生涯一定也正因为习惯于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才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这种想象能力,在马修与罗登拔的中后期作品,以及杀手全系列中都经常是神来之笔,只是因为从杀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开始,凯勒逐渐有了交换意见的对象,此后的想象慢慢减轻分量。在《杀手》中,我们看到凯勒的很多念头,想要找一个地方住下来结束他的业务,想要养一条狗,这都是他希望尝试过正常人生活的念头,在作品刚开始的地方这些念头出现,然后速速消泯,让我们看到人生道路上某些阶段必然会有需要静下来,慢下来,好好思考是否到了换个方向尝试一下,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被另一些风景所吸引,因此可以说,凯勒尽管也是很尽职的工匠,对其工作的喜好度似乎没有罗登拔来得不可或缺,杀人是他的职业,他会把这做好,但并不代表他以此为乐。
凯勒系列毕竟是卜洛克写作生涯技艺圆融时的产物,可以说结合了斯卡德、罗登拔系列之所长,进入2000年之后,这三个系列越来越像了,三位主角各自的躁动已经消失,马修甚至还结了婚,三者的共同关注更多的是在身边的社会、以及自身的兴趣,这个时候对于生命中的不尽人意的抗争似乎让渡于服膺并从中找到乐趣。但是在这之前,《杀手排行榜》却是值得一提的作品,我们看到在这部作品中,凯勒过着很正常化的生活,接到生意,处理生意,途中收集一个系列的邮票,回来与联系人喝酒聊天,合理安排社会义务(充当陪审员)与生意档期,职业与生活的关系处置得宜,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事值得书写了,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工作遭遇到了竞争对手的挑战,甚至逼得他差点收手。这也是很富有隐喻性的话题,不是吗?
关于几大系列的核心,我不想多说,因为这都是成长类的作品,随着写作年代的不同,作者的想法也不断成熟,并发生变化,无论眼下各类文宣是如何诠释这几大系列的,我想说都未必准确,真正的核心是生活的体悟,卜洛克用书中主角的思考、想象,主角身边发生的事,身边人所说的话像我们展现生活本身,充满意外也充满无奈,每一笔的记录汇集成册后是如此丰富多彩。
2 你是否对于某个系列有偏爱?为什么?
介于上一个问题中我的看法,很难说哪一个系列是我偏爱的,如果一个读者是卜洛克的书迷,而又顺着他的写作年代耐心一本本读来,我想每个阶段都有他喜欢与认同的地方。他会喜欢斯卡德系列中展现给我们的人生完整画卷,会崇拜罗登拔系列中的危机处理与机敏睿智,会敬佩凯勒的职业风范与调适能力,当然也不会忘记谭纳系列中留给我们的浪漫主义情怀。
3 对于《小城》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本非系列作的?
《小城》这部9.11之后,带有纪念味道的小说,首先他颠覆了通过某一角色视野去诠释去想象感悟的书写方式,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全知视野带给读者连环残杀案中各个角色的诠释,同性恋清洁工的事件发现者、身为平庸作家的嫌疑人、辩护律师、一个有疯狂性癖的画廊老板、政治前景的前警察局长、凶手等等,我们发现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在这部作品中都已经向这极致的夸张角度演绎,凶手是全家死于9.11的不幸孤独老人,清洁工的工作场所几乎都成为了屠宰场,穷困的作家嫌疑人因为自己的嫌疑而作品大卖,不由得开始感激自己陷入的灾祸。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凶杀,将一系列不合常理的思维串烧起来,尽管小说本身并不能说是卜洛克作品系列中最巅峰的,但是对于9.11留给世人的大哉问——纽约还是纽约吗?包括死者亲人在内的所有纽约人该如何继续此后的生活?卜洛克难以用任何一部系列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于是他跳出来,让那些系列歇一歇,写了这样一部作品。
《小城》起因于9.11,案子是缩微还原9.11的不可思议,所有的角色身上你别想寻到痛苦不堪,他们照常让生活继续,只是社会化渐渐界限暧昧了。如果说在《小城》中灾难前后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小城》与那些系列作有什么不同,我的认识是,9.11之后,一切变的不那么确定了,人的思维向不可控的方向大大跨进一步,其实在那些系列中,卜洛克一直在昭告这种不确定与不可控,但是《小城》里,是全方位大大上升了一个等级。我想,这是卜洛克想说的。
4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纽约?你觉得这样的纽约和其他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没有去过纽约,因此无法全然相信他笔下一条大道一个街区步行,一个个酒吧画廊流转的就是所有的纽约,卜洛克笔下的纽约与去过的巴黎在外貌上感觉不到太大的不同,反倒是我很喜欢的美剧《The Wire》中的巴尔的摩城市的独特感更让我过目不忘。卜洛克笔下的纽约,是不确定不安全随时可以遭遇莫测天意的城市,也是中产阶级人生品味的城市,但这样的城市在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都市的特征上,基本上都这样。不能因为“纽约有八百万人口,就有八百万死法”这句话(当然这话还是NB)就觉得心有戚戚焉,当然会很想去看一下他笔下的街区、酒吧与画廊,但这并不代表说他笔下的纽约是真的很成功的描述。他笔下最成功的是这个城市中某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于生活的态度,与城市真的没太大关系。
不想比较纽约和上海北京,前者没去过,后者已经不像城市了。
5 你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期待?
别让几大系列的主角在餐厅咖啡馆遇到就好了,因为他们很统一的不善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不愿意将观点强加于人),只善于聆听身边人的说话,要是遇到的话大概一定会冷场的。
6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果说对个人的影响的话,我不想拔高到精神领域的共鸣性,因为他笔下让人认同的地方并不能算真的独沽一味,而是说他选择了很巧妙的书写方式让人自己体悟到,非灌输非给与而是要你自己找到,这个多少会让人心有戚戚。所以说真正的影响是他的书写方式与写作技巧(无怪乎他出了好几本写作方法的书),真心觉得如果自己能写小说,一定会认真学习他的书写方式。
7 你认为劳伦斯布洛克的不同作品吸引人的点在于?或者为什么值得一看?
我觉得卜洛克是欧美的作家中非常善于说故事的一位,他可以把你不注意的地方告诉你存在值得好好思量的必要,可以把别的作家笔下书写出来平平无奇的地方换个方式写的奇趣横生或者震撼不已,他了然于书写的技巧、细节的巧妙安排、节奏缓急得宜、幽默感双关语冷笑话比比皆是、角色的想象力十足,他深切了解读者的心理并知道怎么操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