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场沙龙
如果你不去做,你永远都只能在别人的演讲中体会二手人生,感受二手经验,时间久了,你很可能会麻痹自己,以为那些别人的经验都是你的,别人的故事因为你的讲述仿佛也成了你的,那些你见过的成功人士,仿佛因为你见过,他们的成功,你也都与有荣焉。
在喧嚣浮躁的社会,年轻人大多喜欢看些名人传记,成功人士的生活指南之类的,仿佛因为他一方面的成功,其他的人生经验都可以借鉴,比如,他事业成功,那么他对于家庭幸福的指导都是可圈可点,值得参照的。读过名人传记的这些年轻人,尤其是读过那些可以复制的成功人生的传记的那些人,要么见贤思齐奔着那成功努力去了,要么就一句I don't care,过自己的屌丝生活去了,然后把梦想留给下代人,用那些自己读过的经历去教育子子孙孙。
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影响他人,要改变点什么,不能只是述而不作,只有那些亲历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一直坐在书斋里的人生导师的话,他们说得再深刻,也感动不了自己,至多只能骗得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谎话”。而我,也越来越明白,我其实并不想改变什么,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先。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理想,但也是现实可以依赖的指南,不见得你一定要做到,或者说一定能做到,但心向往之,它就是最好的人生坐标。
青年创业沙龙的几点感受:
要创业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找准一条产业链的一个关键环节突破
* 找准你的潜在目标用户群(市场)
* 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Team)
* 挖条护城河,抵御别人的竞争
我想那些充分条件还应该有:
* 运气
* 坚持
那几位青年创业导师给的最后的话:
1. 找准你的方向,然后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2.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3. 要勇敢;如果找不到目标,暂时坐地观望也是可以的;
4. 做人当做乔布斯,一生做好一件事;
5. 努力才能成功。
在互联网行业,最关键的两大理论是:
* 短板理论
* 长尾理论
主持人是个博士,也是青年创业协会的副会长,串词讲得很不错,尤其是对嘉宾讲话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说很多人对别人会说这么一句话:“这事挺好,你去干吧!”在他看来,是大家缺乏责任感,对于很多事情只是述而不作,不去努力实现。替别人分析头头是道,可是对自己却完全没有信心。我感觉这样的人的建议实在不足取,因为如果他不曾尝试过,那么他又怎么确定这事可行的呢?
(想必主持人至少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对各个行业的企业家们的演讲做个中肯贴切的点评)
《哈佛幸福课》里面提到彼得 德鲁克的一个观点是:很多时候,问题在于,没有提对问题。即就是说,No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而到底什么是正确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套路,或者公式,可以去对所有的演讲进行正确但不一定有价值的提问?还是说根本不存在模式,好问题是,对演讲内容的深入了解后,冒出来的那些困扰自己许久的东西?
今天沙龙,让我觉得,青年创业协会是一个急功近利,希望能把技术转化为现钞的孵化器,当然,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会场很多人提的问题,不能算好,但绝对是典型的投机问题。
比如说——你们如果投资创业团队,最看重团队的哪些因素?又如,对于国内互联网行业只是copy国外创意,并且大平台吃掉小草根的行为的看法?提问题的人很急功近利,没有去自己想一个值得开始的创意,而一开始就只想着模仿,抄袭。回答的人,也偏偏没有给出提问者到位的回答,而是大谈微创新,要努力之类的。
再比如,有人问,如何在创业之初组建自己的良好的有价值的团队或说人脉?而回答是:年轻人要学会做人,放下自己的“高贵”,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够成功。
在喧嚣浮躁的社会,年轻人大多喜欢看些名人传记,成功人士的生活指南之类的,仿佛因为他一方面的成功,其他的人生经验都可以借鉴,比如,他事业成功,那么他对于家庭幸福的指导都是可圈可点,值得参照的。读过名人传记的这些年轻人,尤其是读过那些可以复制的成功人生的传记的那些人,要么见贤思齐奔着那成功努力去了,要么就一句I don't care,过自己的屌丝生活去了,然后把梦想留给下代人,用那些自己读过的经历去教育子子孙孙。
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影响他人,要改变点什么,不能只是述而不作,只有那些亲历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一直坐在书斋里的人生导师的话,他们说得再深刻,也感动不了自己,至多只能骗得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谎话”。而我,也越来越明白,我其实并不想改变什么,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先。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理想,但也是现实可以依赖的指南,不见得你一定要做到,或者说一定能做到,但心向往之,它就是最好的人生坐标。
青年创业沙龙的几点感受:
要创业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找准一条产业链的一个关键环节突破
* 找准你的潜在目标用户群(市场)
* 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Team)
* 挖条护城河,抵御别人的竞争
我想那些充分条件还应该有:
* 运气
* 坚持
那几位青年创业导师给的最后的话:
1. 找准你的方向,然后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2.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3. 要勇敢;如果找不到目标,暂时坐地观望也是可以的;
4. 做人当做乔布斯,一生做好一件事;
5. 努力才能成功。
在互联网行业,最关键的两大理论是:
* 短板理论
* 长尾理论
主持人是个博士,也是青年创业协会的副会长,串词讲得很不错,尤其是对嘉宾讲话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说很多人对别人会说这么一句话:“这事挺好,你去干吧!”在他看来,是大家缺乏责任感,对于很多事情只是述而不作,不去努力实现。替别人分析头头是道,可是对自己却完全没有信心。我感觉这样的人的建议实在不足取,因为如果他不曾尝试过,那么他又怎么确定这事可行的呢?
(想必主持人至少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对各个行业的企业家们的演讲做个中肯贴切的点评)
《哈佛幸福课》里面提到彼得 德鲁克的一个观点是:很多时候,问题在于,没有提对问题。即就是说,No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而到底什么是正确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套路,或者公式,可以去对所有的演讲进行正确但不一定有价值的提问?还是说根本不存在模式,好问题是,对演讲内容的深入了解后,冒出来的那些困扰自己许久的东西?
今天沙龙,让我觉得,青年创业协会是一个急功近利,希望能把技术转化为现钞的孵化器,当然,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会场很多人提的问题,不能算好,但绝对是典型的投机问题。
比如说——你们如果投资创业团队,最看重团队的哪些因素?又如,对于国内互联网行业只是copy国外创意,并且大平台吃掉小草根的行为的看法?提问题的人很急功近利,没有去自己想一个值得开始的创意,而一开始就只想着模仿,抄袭。回答的人,也偏偏没有给出提问者到位的回答,而是大谈微创新,要努力之类的。
再比如,有人问,如何在创业之初组建自己的良好的有价值的团队或说人脉?而回答是:年轻人要学会做人,放下自己的“高贵”,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够成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