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里的一群人
暑假之后开始坐地铁去实习,每周一、三、五三次来回,一号线到人民广场转二号线。不敢说对上下班时间的上海地铁了解甚多,但是我也觉得自己在上下班时间算是半个职场人了。
起初看到很多坐地铁的人手里有报纸,觉得很有趣,想到以前也见过地铁站有一些架子号称有报纸从来都是空的,就想大概是高峰的时间才有报纸。但是因为自己习惯搭地铁时站车头或者车尾,所以都看不到那些架子。也就一直没拿到过报纸。
后来发现我想错了,不全是这样的,至少在人民广场站的换乘通道里我看到了几个发报纸的人。而且在我去的那几天都没变过。我每天8点到8点半之间经过那里,能看到大概五六个人,主要是男性,年轻的大概二三十岁,年纪大一点的也有四五十吧。他们以墙为半径站成一个半圆,穿着一样的橘黄色马夹,戴着橘黄色的帽子,手里是一叠报纸,身边是很多报纸。来来往往的人走向被隔离带保护起来的他们,拿起报纸快速离开,没有语言交流或眼神交流,他们好像和架子也差不多。
我猜想(我怎么总是猜想)他们每天也就是早上这段时间发发报纸,应该是有报酬的吧。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人流量大,工作也算是辛苦的。我也是做过发报纸的兼职的,很多报纸叠起来会很重,发完报纸手上也会都是油墨,不好玩的。
这是地铁站里的一群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很特别的存在。
但是让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并不是这群人。
拿了一份报纸,坐上2号线。我在张江高科站下车,每天都是靠近车头的第三个或是第四个门。下车之后可以看到四五个手里拿着一叠报纸的人,但是与人民广场的那些很不同。这些人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女的为主,男的好像只有一个,看起来有七十了吧。都是瘦瘦的样子,穿的也有点旧,但还算干净。他们不是发报纸的,他们是收报纸的。他们收的,主要就是你在人民广场拿上的、看过了的、现在不想要了的那个报纸。
他们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站位,那个婆婆会在车头第四五个门的位置;那个大妈会在电梯的左手边;那个老爷爷会在自动扶梯的右边。那些婆婆大妈都是差不多的,站在那里看着你,你给她报纸了她会谢谢你。但是不会说其他的话,也不常会主动来要。
与众不同的是那个爷爷。他看起来肯定有七十岁了,精神特别好,嗓门也很大。他站在自动扶梯边上,并不是离地铁门最近的位置,却总是可以收到最多的报纸。因为他有自己的口号。
他每天都站在那里喊“报纸留下,快乐带走!报纸带走是累赘,把报纸留下,快乐带走!一周工作顺利!”
一开始我觉得他很好玩,很认真的在那里来来回回的讲这句口号,也收到了很多的报纸。慢慢的我就觉得他很棒了,尽管这在我看来都算不上一份“工作”,但是他还是努力了,想了自己的口号,认真的讲着,也因此得到了回报。就好像我偶尔会不自觉的把那些婆婆和捡垃圾收破烂的联系起来,却不太会觉得这个大爷也是捡垃圾的。就是那种职业尊严的感觉。好像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倾注心力,把它做得很好很好。
这些收报纸的人,对于乘客而言完全不会造成麻烦,甚至真的可以解决掉看过的报纸这个累赘。而对于地铁站而言他们也很自律,还可以防止大家随地丢报纸。对他们自己来说,可以吹空调、打发时间,还可以赚一点外快。说真的,如果每天在短时间内浪费这么多报纸的行为已成事实且暂时不准备改变,那么这条“报纸链”真的还是不错的了。有人生产、有人发放、有人消费、有人回收。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做得格外好。
地铁站里的这一群人和那一群人,通力合作,在上班高峰过后,看似一片平静,却有很多报纸、新闻、资讯已经在无数乘客的脑海中留下印记。这个城市多么有趣。
起初看到很多坐地铁的人手里有报纸,觉得很有趣,想到以前也见过地铁站有一些架子号称有报纸从来都是空的,就想大概是高峰的时间才有报纸。但是因为自己习惯搭地铁时站车头或者车尾,所以都看不到那些架子。也就一直没拿到过报纸。
后来发现我想错了,不全是这样的,至少在人民广场站的换乘通道里我看到了几个发报纸的人。而且在我去的那几天都没变过。我每天8点到8点半之间经过那里,能看到大概五六个人,主要是男性,年轻的大概二三十岁,年纪大一点的也有四五十吧。他们以墙为半径站成一个半圆,穿着一样的橘黄色马夹,戴着橘黄色的帽子,手里是一叠报纸,身边是很多报纸。来来往往的人走向被隔离带保护起来的他们,拿起报纸快速离开,没有语言交流或眼神交流,他们好像和架子也差不多。
我猜想(我怎么总是猜想)他们每天也就是早上这段时间发发报纸,应该是有报酬的吧。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人流量大,工作也算是辛苦的。我也是做过发报纸的兼职的,很多报纸叠起来会很重,发完报纸手上也会都是油墨,不好玩的。
这是地铁站里的一群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很特别的存在。
但是让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并不是这群人。
拿了一份报纸,坐上2号线。我在张江高科站下车,每天都是靠近车头的第三个或是第四个门。下车之后可以看到四五个手里拿着一叠报纸的人,但是与人民广场的那些很不同。这些人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女的为主,男的好像只有一个,看起来有七十了吧。都是瘦瘦的样子,穿的也有点旧,但还算干净。他们不是发报纸的,他们是收报纸的。他们收的,主要就是你在人民广场拿上的、看过了的、现在不想要了的那个报纸。
他们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站位,那个婆婆会在车头第四五个门的位置;那个大妈会在电梯的左手边;那个老爷爷会在自动扶梯的右边。那些婆婆大妈都是差不多的,站在那里看着你,你给她报纸了她会谢谢你。但是不会说其他的话,也不常会主动来要。
与众不同的是那个爷爷。他看起来肯定有七十岁了,精神特别好,嗓门也很大。他站在自动扶梯边上,并不是离地铁门最近的位置,却总是可以收到最多的报纸。因为他有自己的口号。
他每天都站在那里喊“报纸留下,快乐带走!报纸带走是累赘,把报纸留下,快乐带走!一周工作顺利!”
一开始我觉得他很好玩,很认真的在那里来来回回的讲这句口号,也收到了很多的报纸。慢慢的我就觉得他很棒了,尽管这在我看来都算不上一份“工作”,但是他还是努力了,想了自己的口号,认真的讲着,也因此得到了回报。就好像我偶尔会不自觉的把那些婆婆和捡垃圾收破烂的联系起来,却不太会觉得这个大爷也是捡垃圾的。就是那种职业尊严的感觉。好像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倾注心力,把它做得很好很好。
这些收报纸的人,对于乘客而言完全不会造成麻烦,甚至真的可以解决掉看过的报纸这个累赘。而对于地铁站而言他们也很自律,还可以防止大家随地丢报纸。对他们自己来说,可以吹空调、打发时间,还可以赚一点外快。说真的,如果每天在短时间内浪费这么多报纸的行为已成事实且暂时不准备改变,那么这条“报纸链”真的还是不错的了。有人生产、有人发放、有人消费、有人回收。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做得格外好。
地铁站里的这一群人和那一群人,通力合作,在上班高峰过后,看似一片平静,却有很多报纸、新闻、资讯已经在无数乘客的脑海中留下印记。这个城市多么有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