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批评(布氏文学原理梳理一)
引子部分是四个学生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某一章节的不同评论。学生甲认为这一章节的内容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学生乙认为应该注重小说的现实意义;学生丙认为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心灵成长的故事;学生丁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放进了小说。学生甲采用的是新批评的方法。而其他三位运用的方法属于读者反应的范畴。
读者反应批评兴于上世纪70年代,但远在20-30年代就已露端倪,甚至更远地追溯到文学的肇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但在柏拉图、亚氏看来读者对于文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到1800年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人们将批评的重心由文本转向了作者,作者是创造文学奇迹的天才,对文本有权威的解读;到了上世纪20年代,重心又重新回归到文本,从而也有了新批评30年的辉煌。读者的力量却一直都被忽视了。
说到读者反映批评的历史,就得提到I A理查德。此人和艾略特并称为新批评的鼻祖,然而正是此人为读者反应批评拉开了序幕的一角。他做了一个试验,发给学生一些隐匿了作者的诗作让学生评论,结果评论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慨叹:科学指向真理,而诗不过是些假论述。尔后又借用了马修阿诺尔德的观点,说诗虽然不真,却可以替代宗教给人心灵的慰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虽然意识到了读者对文本的不同反应,但理查德却将这个发现丢在了一边,高举新批评的大旗奋勇前进了。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是路易斯M 罗森布拉特。此人对阅读过程深有研究,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读者和文本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意义,就此撼动了新批评以文本为重心的基石。然而他的理论在当时过于前卫,直到70年代新批评没落,才得浓墨重彩,重见天日。此人称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经验中产生了“诗”,双方审美的互动就是“诗化”的过程;阅读分为两种:以信息的获取为目的,和以审美为目的阅读。在审美阅读中,文本和读者经历了一个双向选择、限制、高亮的过程,“诗”不是任意供双方取舍的自助餐。
罗氏与新批评的分歧在于:是文本作为唯一的因素决定了意义,还是读者也参与的意义的产生。这个分歧是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否定,文本不再是一个意义的自足体,读者和文本一起作为积极的因素创造了意义。
读者反应批评兴于上世纪70年代,但远在20-30年代就已露端倪,甚至更远地追溯到文学的肇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但在柏拉图、亚氏看来读者对于文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到1800年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人们将批评的重心由文本转向了作者,作者是创造文学奇迹的天才,对文本有权威的解读;到了上世纪20年代,重心又重新回归到文本,从而也有了新批评30年的辉煌。读者的力量却一直都被忽视了。
说到读者反映批评的历史,就得提到I A理查德。此人和艾略特并称为新批评的鼻祖,然而正是此人为读者反应批评拉开了序幕的一角。他做了一个试验,发给学生一些隐匿了作者的诗作让学生评论,结果评论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慨叹:科学指向真理,而诗不过是些假论述。尔后又借用了马修阿诺尔德的观点,说诗虽然不真,却可以替代宗教给人心灵的慰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虽然意识到了读者对文本的不同反应,但理查德却将这个发现丢在了一边,高举新批评的大旗奋勇前进了。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是路易斯M 罗森布拉特。此人对阅读过程深有研究,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读者和文本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意义,就此撼动了新批评以文本为重心的基石。然而他的理论在当时过于前卫,直到70年代新批评没落,才得浓墨重彩,重见天日。此人称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经验中产生了“诗”,双方审美的互动就是“诗化”的过程;阅读分为两种:以信息的获取为目的,和以审美为目的阅读。在审美阅读中,文本和读者经历了一个双向选择、限制、高亮的过程,“诗”不是任意供双方取舍的自助餐。
罗氏与新批评的分歧在于:是文本作为唯一的因素决定了意义,还是读者也参与的意义的产生。这个分歧是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否定,文本不再是一个意义的自足体,读者和文本一起作为积极的因素创造了意义。
-
象牙白雾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17: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