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人还活着吗? by:李皖
![]() |
这是《WAVE音乐时空》7月号“乐评人时代”采访。电邮形式,书面回复。题目为我所加——
1·在以往,大家都觉得乐评人的牛逼之处是在于能给咱们推荐很多没听过的好音乐,但在互联网时代,乐评人对资讯的占有优势,已经没有了。举个例子,现在有的豆瓣网友,他听过的专辑甚至比乐评人听的专辑还要多。那么,你觉得乐评人现在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在哪里?
若只有对资讯的占有优势,乐评人就不是真正的乐评人,实质上是别的角色。
乐评人的价值在于提供洞察、标准、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体验。无论什么时代,乐评人都是稀缺的,都有其被人类永恒珍视的价值。
持“乐评无用论”观点的人,应该读读美国乐评人格雷尔·马库斯(Greit Marcus),他十几年前、甚至三十几年前的作品,会告诉你什么是乐评,它的永恒性、伟大性、启示性、高度,是与音乐、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同样的。
音乐、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会变得无用吗?会因为资讯条件、媒介的变化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吗?除非扯淡,这个问题连提都不要提。
2·互联网SNS时代,乐评人传播自己观点的途径多了好多,除了传统的博客之外,还有微博、G+、FB、推特更各种社交工具,像马芳也还有在玩博客等,这是否意味着乐评人影响他人的方式也在改变?在影评界,像Roger Ebert(就是那个大拇指),他最开始是用电视媒介,后来癌症之后切除了下巴,同时转玩博客和推特,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而且还很享受。请问你觉得自己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同时,对于你自己的影响,有怎样的感慨或者……想说的话?
乐评人的最有价值的方式,就是其经典方式——写乐评,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
乐评人影响他人的方式,是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一直都是如此。如果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为你说的这些,突然改变。新发明可能产生别的东西,像电影之于文学、戏剧,但文学继续。
乐评人的其他方式,是其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所参与的游戏,它们既不会扩大乐评的影响力,也不会真正为乐评人这种职业带来光荣。
新媒体带来的许多新的评论方式都是临时性的,它本身就要接受检验,绝大部分都会被时间无情淘汰。至今,我看不出微博、G+、FB、推特作为乐评形式,有任何可持续性。它们就像是过节,热闹一下也就过去了。日常生活——这里我用它比喻人类那些永恒事业——恢复了它亘古如一的面貌,才是时间的真正主宰。
比如,VJ,还记得这个名词吧。作为MV——一种新媒介新鲜劲十足、如日中天时诞生的乐评角色和乐评形式,现在还有任何意义吗?
3·你是否会认为网络的发展在降低了乐评写作的门槛的同时,从负面的角度来说,也让不专业的乐评充斥了互联网,让“乐评”本身遭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也是促发了现在许多人的“乐评无用论”的原因。
这只是一时的现象。最终,人们会重新出发,去寻找、关注、重新聚焦那些真正的乐评人,建立起新的、凝聚众人目光的乐评平台,而让低门槛的乐评写作自生自灭。
真正的乐评其实不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听不到赞美和掌声,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
打比方说,博客写作没有消灭作家,只是使作家的队伍和平台扩大了。经过原始开拓的博客时代后,历史已经宣告了人人博客人人写作的荒诞。没有才能的人,不会写博客;才能平庸的人,写博客也没人看;拥有天才的人,通过博客途径脱颖而出,成为新的作家。
乐评也是这样,无才和庸才,尽可以写乐评,但写了不会有人看。这与前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写东西锁在抽屉里或给三五好友看是一样的。
4·我们换个角度,从收到的稿约来说,这几年是多了还是少了?或者详细地说,纯正音乐类的媒体约稿会不会少了(含传统的报刊副刊)?时尚类、其他的消费类媒体约稿是不是反倒多了?这是我个人作为一个乐评作者后辈的比较直观的感觉,不知道是否是一个大趋势。而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从我个人来说,收到的稿约一直都在增加,从来都应付不过来,只能择其一二。
纯正音乐类的稿约一直都不多,一直都缺少平台。专业音乐本来就是极少数人关心的,大众不关心这,像钱锺书说的,“学术本来就是三五素心人的事”,这方面约稿少,正常不过。
以前,文化类/城市类报刊的约稿多。近年,经济类/消费类报刊稿约上升。这不是大趋势,而是一时的时势使然,是资本力量的一种表现——经济类/消费类报刊是近十年来媒体资本的投资重点。
5·设想一下今后音乐评论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现在是一潭浑水,越搅越浑。之后,慢慢澄清,新力量加入。坚固的依然坚固,秩序的依然秩序,当然喽,不是反动秩序。
2012年6月25日
李皖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26181043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