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世界
最近看了两集the newsroom,对新闻行业重视收视率的思路很有感触,因为我所在的行业也是一样。
大致可以简单地认为,收视率/同时在线/pv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数据,它们代表着有多少人愿意使用你制造出来的内容,而这个数字越大,它也就越接近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当下网民的现实,数目越大,结构就越接近于平均分布。
我觉得能看到这篇的人,都应该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人。面对着广大的平均水准人群,可以有两种做法,
其一,运用你高出他们的智商,从他们的口袋里直接掏出钱来,此所谓“增值服务”,或者至少是摸准他们喜欢什么,然后把这些一股脑地大量推送给他们,再把这些被吸引进来的流量想办法变现,此所谓“精准推荐”。
其二,因为你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摆脱这些不如你的人,你做出了一些只有你和你之上的人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会带来叫好不叫座的后果,甚至更多的时候连叫好的人都没有,于是一个产品或项目默默地死在角落里。
第一个做法,稳妥、安全,但是缺少爱和动力,这是做生意的方式,第二种,这是自私的方式,也是能让世界进步的方式。
会想这些是因为在腾讯的内刊上看到一个说法,说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人们思维的结构,大量小的信息在不断冲击你的大脑,它们甚至改变了你思维的方式。人开始变得大量应对一些细碎又匆忙的事情,很少能有专注起来用高效率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了。
我在工作中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样,需要70%的时间处理大量纷至沓来的需求和相互确认,20%的时间完成一个文档或需求,还有10%的时候在回想,我脑子里的上一个念头究竟是什么。
这甚至也不只是在工作中了,我上网的习惯,是打开一个网站,将所有感兴趣的内容全部单开新页面,将网站目录浏览完以后再回头挨个看每个新网页的内容,如此说来至少有一丝逻辑可循,但我也会经常面对我刚刚要干嘛的疑惑。更多的人也许是直接从当前页面跳转到新页面,然后一路跳转下去,到最后你一定不记得哪里是开始。
我现在觉得这就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细碎和只顾眼前的趋势,并且我亲手制作过和正在制作着更多强化这个趋势的东西。
所以我才会在看到the newsroom第一集最后的时候有久违的激动。我也很怀念一个有足够的内容,能让我安静地坐上一个下午的游戏。
大致可以简单地认为,收视率/同时在线/pv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数据,它们代表着有多少人愿意使用你制造出来的内容,而这个数字越大,它也就越接近当下的社会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当下网民的现实,数目越大,结构就越接近于平均分布。
我觉得能看到这篇的人,都应该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人。面对着广大的平均水准人群,可以有两种做法,
其一,运用你高出他们的智商,从他们的口袋里直接掏出钱来,此所谓“增值服务”,或者至少是摸准他们喜欢什么,然后把这些一股脑地大量推送给他们,再把这些被吸引进来的流量想办法变现,此所谓“精准推荐”。
其二,因为你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摆脱这些不如你的人,你做出了一些只有你和你之上的人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会带来叫好不叫座的后果,甚至更多的时候连叫好的人都没有,于是一个产品或项目默默地死在角落里。
第一个做法,稳妥、安全,但是缺少爱和动力,这是做生意的方式,第二种,这是自私的方式,也是能让世界进步的方式。
会想这些是因为在腾讯的内刊上看到一个说法,说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人们思维的结构,大量小的信息在不断冲击你的大脑,它们甚至改变了你思维的方式。人开始变得大量应对一些细碎又匆忙的事情,很少能有专注起来用高效率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了。
我在工作中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样,需要70%的时间处理大量纷至沓来的需求和相互确认,20%的时间完成一个文档或需求,还有10%的时候在回想,我脑子里的上一个念头究竟是什么。
这甚至也不只是在工作中了,我上网的习惯,是打开一个网站,将所有感兴趣的内容全部单开新页面,将网站目录浏览完以后再回头挨个看每个新网页的内容,如此说来至少有一丝逻辑可循,但我也会经常面对我刚刚要干嘛的疑惑。更多的人也许是直接从当前页面跳转到新页面,然后一路跳转下去,到最后你一定不记得哪里是开始。
我现在觉得这就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细碎和只顾眼前的趋势,并且我亲手制作过和正在制作着更多强化这个趋势的东西。
所以我才会在看到the newsroom第一集最后的时候有久违的激动。我也很怀念一个有足够的内容,能让我安静地坐上一个下午的游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Orphe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50327:关于李翊云 (8人喜欢)
- 250317 (10人喜欢)
- 250106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