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领谈谈理想主义
自从月初工作以来,我便愈来愈少在网路上出现。友人纷纷关心询问,担心我加班劳累者有之,担心我被“异化”,变成“资本主义链条上的小螺丝钉”者有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种种好意我虽然感念,但也觉得毫无必要,因为目前来说我工作并不累,我只是逐渐把花在刷人人上的时间又重新用在了读书上。
说来也可笑,从前有大把闲暇时间的时候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不是呼朋引伴逛街谈天,就是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工作了以后反而全然变了个样,也许正如失去自由的人才更渴求自由吧,当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谋生以后,便深感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是何等可贵。上下班挤地铁的时候拿着kindle看得浑然不觉周遭喧闹拥挤,午饭时间简单吃过以后就回到位子上看唯一一本放在办公室的纸质书《普通读者》,回家吃饭洗澡以后从八九点钟开始看书一直到凌晨一点左右,熄灯睡觉。有时也不是连续几小时全部用来看书,也写日记,看着黑色墨水的字迹慢慢填满藏青色软皮封面的本子的每一行,心里感到一种难言的宁静与喜乐。
从前读书很感焦虑,总是觉得要读的书很多,怎么也读不完。那大概是因为还抱有目的,那时候想过去做学术,研究文学,因而阅读便成了一种自觉应当带来教益与长进的事。现在到外企工作了,心里反而感到轻松,读文学没什么用,故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完全只为了审美的愉悦,自由得很。而且另一方面,正因为觉得这是“无用之事”,却反而更感到一种“不应当”的乐趣了。曾经很喜欢廖一梅剧本里的一句话,“我从来不屑于做正确的事,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有勇气的时候”。
上周的一天,午饭时候到中信附近的后街吃饭,那是一条小资情调颇浓的地下商业街,在最深处有一家唐宁书店。书店不大,但布置得有模有样,木质书架,轻轻的爵士乐,兼售许多文艺小玩意。书的挑选颇为不错,最好的还是有两张长长的矮桌,围着一圈的座椅,供人休憩看书用。我时常来,那天中午翻看到一本《大问题》,是本简明哲学导论,名字取得俗气,但内容深入浅出,倒也适合我这种不读原著许多年的伪哲学爱好者。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我坐在中信楼下的麦当劳里边吃超值晚餐,边读这本书,在各种哲学思想的简单叙述中寻找多年前对哲学的趣味与喜爱时,突然萌生了一种违和感。我想,作为一个小白领,像友人嘲讽我的那样,“孜孜不倦地读着各种文学哲学书籍”,大概要破坏掉许多人的预期与想象。
当一帮理想主义青年在武汉热热闹闹地聚会,讨论着“理想的边界”这样的问题时,我正端坐在冷气开得很足的办公室里,用excel做着各种数据分析与统计,开始一份毫无“理想主义”色彩可言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我的工作庸庸碌碌,没什么意义,简直就像杜拉拉升职记里面那种满怀小野心与成功学想法的小职员。说实在话,现在我已经倦于谈“理想主义”,在我看来,凡是什么后面加上“主义”这个词,总是显得很可疑,似乎让它看起来很像是空谈——理想主义啦,共产主义啦,精英主义啦……概莫如是。对我来说,理想不是一种主义,它是用来实现的。有时我甚至不愿意与大部分人讨论,它是很隐秘的一件事情,像皮肤一样亲密而不可剥离,我想花上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实现,而不是高谈阔论让它听起来像一个可笑的空想。
入职培训的时候做过一个小游戏,从一百多个词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再一个一个划去,划到最后,我发现留下来的是“独立”这个词。而在它之前被划去的,是“自由”。虽然我觉得这是两个很难相互割裂的词,但也许从某个层面来说,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才是我所不能捐弃的信念吧。而对目前的我来说,经济独立也是独立的一个重要支点。所以我喜欢这份薪水尚可的工作,因为它为我提供了独立的经济条件。
从麦当劳走出来,迎面就是一家卖水晶玉石首饰的小店,店名是一个大大的单词“pilgrim”,之前几次我一直觉得这个词很熟却总是想不起来。那时竟一下子记了起来,是“朝圣者”,以前在叶芝的诗里读过,“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原句已不大记得,只是牢牢记住了两句译文,“只有一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想,对于我来说,所谓的理想主义也许就是这样的“pilgrim soul in you”,一个人只要葆有这样的初心,那么不论她正在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她的理想也始终不会被磨灭。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理想是潜心研究经济学,他曾说,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去当一个小白领。而我有另外的一些朋友,他们打定主意要去浪迹天涯,过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们都认为我走在离理想越来越远的路上。而我却觉得,指摘我的他们,才是一些伪理想主义者。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形式高于实质。理想未成先把自己饿死了,却偏偏还要为自己贴上“理想主义殉道者”一类的标签,许多“理想主义青年”,没有苏格拉底的知识水平,也没有苏格拉底的影响力,却先叫嚣开了要像苏格拉底一样为捍卫自己的价值信念而死云云。我想,理想主义的核心并非一种为之而死的盲目激情,而是一份为之而生的坚持与勇气。
其实说来说去,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能为外人言的理想。我最大的理想只有两个:一个是像收割机一样读书,我总是想象有天我到图书馆去,提着一个大编织袋,哗啦啦把一整列书架的书全扫到袋子里去,然后哗啦啦把它们全读完,再去收割下一列书架,周而复始,我像置身于博尔赫斯描述的六角形的、无穷无尽螺旋状回旋的“宇宙图书馆”中,书没有读完的时候,而阅读的乐趣也将永不枯竭;另一个理想则是像鸡毛一样飘来又飘去,永远没有落地的时候,我做做这个,又做做那个,住住这里,又住住那里,一辈子只用来做一件事多没意思啊,理想本来就应该是两脚不着地的事情。
而现在的生活,虽然谈不上“理想得很”,我却觉得自己始终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说来也可笑,从前有大把闲暇时间的时候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不是呼朋引伴逛街谈天,就是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工作了以后反而全然变了个样,也许正如失去自由的人才更渴求自由吧,当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谋生以后,便深感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是何等可贵。上下班挤地铁的时候拿着kindle看得浑然不觉周遭喧闹拥挤,午饭时间简单吃过以后就回到位子上看唯一一本放在办公室的纸质书《普通读者》,回家吃饭洗澡以后从八九点钟开始看书一直到凌晨一点左右,熄灯睡觉。有时也不是连续几小时全部用来看书,也写日记,看着黑色墨水的字迹慢慢填满藏青色软皮封面的本子的每一行,心里感到一种难言的宁静与喜乐。
从前读书很感焦虑,总是觉得要读的书很多,怎么也读不完。那大概是因为还抱有目的,那时候想过去做学术,研究文学,因而阅读便成了一种自觉应当带来教益与长进的事。现在到外企工作了,心里反而感到轻松,读文学没什么用,故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完全只为了审美的愉悦,自由得很。而且另一方面,正因为觉得这是“无用之事”,却反而更感到一种“不应当”的乐趣了。曾经很喜欢廖一梅剧本里的一句话,“我从来不屑于做正确的事,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有勇气的时候”。
上周的一天,午饭时候到中信附近的后街吃饭,那是一条小资情调颇浓的地下商业街,在最深处有一家唐宁书店。书店不大,但布置得有模有样,木质书架,轻轻的爵士乐,兼售许多文艺小玩意。书的挑选颇为不错,最好的还是有两张长长的矮桌,围着一圈的座椅,供人休憩看书用。我时常来,那天中午翻看到一本《大问题》,是本简明哲学导论,名字取得俗气,但内容深入浅出,倒也适合我这种不读原著许多年的伪哲学爱好者。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我坐在中信楼下的麦当劳里边吃超值晚餐,边读这本书,在各种哲学思想的简单叙述中寻找多年前对哲学的趣味与喜爱时,突然萌生了一种违和感。我想,作为一个小白领,像友人嘲讽我的那样,“孜孜不倦地读着各种文学哲学书籍”,大概要破坏掉许多人的预期与想象。
当一帮理想主义青年在武汉热热闹闹地聚会,讨论着“理想的边界”这样的问题时,我正端坐在冷气开得很足的办公室里,用excel做着各种数据分析与统计,开始一份毫无“理想主义”色彩可言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我的工作庸庸碌碌,没什么意义,简直就像杜拉拉升职记里面那种满怀小野心与成功学想法的小职员。说实在话,现在我已经倦于谈“理想主义”,在我看来,凡是什么后面加上“主义”这个词,总是显得很可疑,似乎让它看起来很像是空谈——理想主义啦,共产主义啦,精英主义啦……概莫如是。对我来说,理想不是一种主义,它是用来实现的。有时我甚至不愿意与大部分人讨论,它是很隐秘的一件事情,像皮肤一样亲密而不可剥离,我想花上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实现,而不是高谈阔论让它听起来像一个可笑的空想。
入职培训的时候做过一个小游戏,从一百多个词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再一个一个划去,划到最后,我发现留下来的是“独立”这个词。而在它之前被划去的,是“自由”。虽然我觉得这是两个很难相互割裂的词,但也许从某个层面来说,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才是我所不能捐弃的信念吧。而对目前的我来说,经济独立也是独立的一个重要支点。所以我喜欢这份薪水尚可的工作,因为它为我提供了独立的经济条件。
从麦当劳走出来,迎面就是一家卖水晶玉石首饰的小店,店名是一个大大的单词“pilgrim”,之前几次我一直觉得这个词很熟却总是想不起来。那时竟一下子记了起来,是“朝圣者”,以前在叶芝的诗里读过,“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原句已不大记得,只是牢牢记住了两句译文,“只有一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想,对于我来说,所谓的理想主义也许就是这样的“pilgrim soul in you”,一个人只要葆有这样的初心,那么不论她正在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她的理想也始终不会被磨灭。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理想是潜心研究经济学,他曾说,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去当一个小白领。而我有另外的一些朋友,他们打定主意要去浪迹天涯,过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们都认为我走在离理想越来越远的路上。而我却觉得,指摘我的他们,才是一些伪理想主义者。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形式高于实质。理想未成先把自己饿死了,却偏偏还要为自己贴上“理想主义殉道者”一类的标签,许多“理想主义青年”,没有苏格拉底的知识水平,也没有苏格拉底的影响力,却先叫嚣开了要像苏格拉底一样为捍卫自己的价值信念而死云云。我想,理想主义的核心并非一种为之而死的盲目激情,而是一份为之而生的坚持与勇气。
其实说来说去,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能为外人言的理想。我最大的理想只有两个:一个是像收割机一样读书,我总是想象有天我到图书馆去,提着一个大编织袋,哗啦啦把一整列书架的书全扫到袋子里去,然后哗啦啦把它们全读完,再去收割下一列书架,周而复始,我像置身于博尔赫斯描述的六角形的、无穷无尽螺旋状回旋的“宇宙图书馆”中,书没有读完的时候,而阅读的乐趣也将永不枯竭;另一个理想则是像鸡毛一样飘来又飘去,永远没有落地的时候,我做做这个,又做做那个,住住这里,又住住那里,一辈子只用来做一件事多没意思啊,理想本来就应该是两脚不着地的事情。
而现在的生活,虽然谈不上“理想得很”,我却觉得自己始终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