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随想
忙疲之际寻觅开谐排愁之良方。近看90版《封神榜》电视剧,其中最出彩的部分莫过于讲述了商周对垒双方诸多文臣武将间的斗智斗勇故事了,最后诸多阵亡的将领与仙家道士都是被封了神,其修炼法术的经过,其仰仗的种种道家法宝与其各有特色的法力历来为大家津津乐道。此处自不详述。
原著乃是明人许仲琳之《封神演义》。其文笔虽显繁杂,然其内容玄幻多彩。神鬼在其间哭啼欢笑如常人,其于介绍诸多修仙成道的人物间略有详述相关道教的历史与传统。殷周角逐在其笔下已然非仅是世俗之争端,乃是元始天尊与女娲等大神们委托姜尚组织的一次封神活动了。
先是纣王因好色开罪了女娲娘娘,于是乎受女娲指派的狐妖化身妲己,进入纣王身边后,使足媚劲把纣王迷得神魂颠倒,而后祸乱朝纲,残杀忠良,民不聊生。这时候西岐的周国则在奉行仁义治国理念的周文王等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周国的声望很大,怎奈周国较殷商实力是国小而将寡才乏,难以与之抗衡。眼看尘世将有大难,元始天尊特地委派弟子姜子牙下凡拯救人间。
书中还对道家的截教与阐教之争颇费笔墨。《演义》里大约截教通天教主下的弟子不是利欲熏心,就是逞强好胜,助纣为虐,结果大都被杀掉或收了。相反的是阐教原始天尊座下的玉虚十二子,一个个是修行高深,深明大义,派出金吒,木吒,杨戬与雷震子等弟子助武王伐纣。
截教与阐教教义颇有不同,纷争历来不断,然而何至于演化成斗个你死我活的境地呢?
为何阐教要道高一丈呢?这要追溯要许仲琳所生活的明朝的一件大事了。
明嘉靖年间,喜好道术的明世宗曾赐给他所宠信的道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的玉印。于是乎阐教的声势完全盖过了截教,于是乎在许仲琳的笔下阐教势必就要较截教高明了。且阐教是顺天承运的了,理当占据主导。(虽说嘉靖皇帝是个一心想依靠道家炼丹法术求得长生不老的昏君,其因为喜好青词(道士写给天神的文章)而重用奸臣严嵩,但他这次授印于阐教道士是让截教在演义里教破人亡啊。
截教的人多数阵亡,阐教的弟子死伤也不少。毕竟都是道家的弟子啊,于是乎封神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借着秉承仁义的周国翦灭残暴的商纣统治集团的契机,元始天尊等将散落在人间,修隐于名山大川的奇仙异道们全都给找出来,依其法力高低与道术之不同由姜太公在封神台上封神拜仙,最后竟建构起一个道家的神仙体系来。所以说《封神榜》堪称《西游记》的前传。
如此言来,尘世间的历史不过是在道家神仙指引下的发展罢了,许仲琳在这部《封神演义》里真是煞费苦心啊。借着武王伐纣这段历史,浓墨重彩地把道家阐教截教之争描述了一遍,最后是把道家的地位抬得老高。
其虽名号演义,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样都是历史的演义版本,当有其历史的色彩在里面。恰好眼下对西周历史感兴趣,于是找来书来看,才觉其名其事都很有意思,然而细细想来,以前看书看电视都太唐突,囫囵吞枣一点也没看出其中的故事。
先从周国的将相说起:
散宜生,在《演义》里说是周国的大臣。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散氏盘”中铭文上记述了夨国(虞国)与散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则散国其地理位置在今宝鸡市一带,恰在位于渭河流域的周国相近,宝鸡著名关隘要塞散关之名当由散国而来。那么散宜生当是西周时期归附周国的散国的领袖或者散部落的领袖了,或者说散国是灭掉了商朝的周王朝封给散宜生的封国。
杨戬:
《演义》里的杨戬乃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玉虚十二子之一的玉鼎真人的弟子,他在演义里真是了不起,长得又帅,法术高。有七十二般变化不说,还有第三只神眼。每每临强敌他总能化险为夷,险有不敌的对手,堪称是姜子牙手下的一员虎将。民间与神话中关于杨戬的传说是非常之多,供奉他的庙宇也是广布海内。
杨戬后来被封二郎神,传说是居住在灌江口,其地在今四川境内。其师傅乃是玉鼎真人,据说他居住在青羊宫。
《史记》中记载巴蜀矛濮等国家参与武王伐纣。考虑到古代的交通与殷周时代的范围,巴蜀必不在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巴蜀乃是西南方向的部落或国家。到了后世,随着中原王朝向西南方向开拓的范围变大,巴蜀的名义与范围也被我们人为地向西南扩展了。或许杨戬说代表的真是这一支来自西南方的力量了。
李靖 乃是托塔天王了。他是道教神话里的守护神。 《新唐书》与《旧唐书》里面都有提起他和道家神仙的交往,诸多逸史里都说他曾是道士,后来演变修炼法术成仙了。所以我觉得许仲琳应该是把唐代演变成道家神仙的李靖,往前送到了西周那段历史中去封神了。
黄飞虎 这位弃商投周的武成王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的共同祖先:飞(蜚)廉。据古史记载,飞廉属于东方的夷族,他与其子恶来为纣王服务,后来武王灭掉了商朝杀掉了恶来,飞廉退到了霍太山并死在了那里。古史记载有“飞廉在野”。另有说周国追逐飞廉到海边杀死了他的说法。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从考》里就提到了当时的山东境内有很多祭祀黄飞虎的庙宇。可见黄飞虎本是东方的重量级人物。
有一点更是明确的:秦赵部落先是在东方,而后是西迁并逐渐被周王朝重用。如为周穆王驾驭马车的赵造以及为周夷王养马的(秦)非子等。这段历史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加工与不断传说,飞廉后代的历史被人加到了飞廉身上去了,最后就演变成了《封神榜》里面所说的:黄飞虎先是为纣王服务,而后归附了周国。
如李靖的故事一样,飞廉演变成黄飞虎,就是后世的历史被补充到了前段历史中去了。
姜太公 他在演义里是谋士与丞相的形象,但是在典籍记载中他是武将的形象。是率领姜姓武士为西周征战商朝的军事首领。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太姜(文王之母)一支的,即是文王之母太姜这一支姜姓部落的代表人物,他们当然是通过联姻与周国结盟的。至于说什么“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不知是那段历史的传说版本了,只可体周文王求贤若渴之情,不可信其实。
我比较认同钱穆先生的观点,认为周国最初当在山西境内,姜姓最初也是起源于山西境内。而后姜太公被封在了东方的齐国,靠近海边。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言:姜太公是东海边上的人。这又是据其后世的历史推言其以前的历史。《史记》中的古史记载多如此类,内容肯定都是历史资料,然而司马迁却没有辨别其时间,辨别真实的人物。后来到了
到了后世,周王朝要向南方开拓(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干旱迫使周王朝向江汉流域扩展疆土),周王还是要仰仗姜姓的武士,请他们率部南迁,在今南阳一带建立了申国与吕国。这也是为什么姜姓的姜子牙也叫吕尚的缘故。这部分具体的内容在《诗经》中有详述。
商纣王阵营:
纣王:名号为帝辛。他是商王帝乙的嫡长子,而非长子。根据古史看真实的纣王其实很有才干,他早年曾与东方的夷族作战,率兵攻到淮河流域,扩大了商朝的活动范围。
真实的历史是:纣王统治时期,商朝与东方的夷族交兵不断。周武王趁商朝军队主力在东方与夷族作战的时候,偷袭了朝歌,牧野之战纣王战败而自焚,商朝随之灭亡。这是纣王战略上的失误了。
《尚书》里记载说纣王想加强自己的统治,收罗从大臣那里下逃走的奴隶等为自己所用,因此招致了群臣的不满。张光直先生在《商代文明史》里面根据历代商王的名号提出了商朝的王族是分乙与丁2支的假设,如武丁与帝乙等。就是说可能商朝的王族是分为2支来轮流执政的。这么看来的话,商朝的内患或许是来源于纣王为了加强统治而没能团结商王朝的力量。
如此看来纣王与隋炀帝杨广乃是有很多相通之处了,同样是个人很有才干,同样是好大喜功,对外征战不断,同样是在历史上遗留下了暴虐的坏名声,同样是被李唐或姬周占了个大便宜,
同样被历史误解。
箕子 传说他是纣王的兄弟,后来因为反对纣王的暴虐而装避难。等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后将他封在了朝鲜(此地名与现在之朝鲜半岛相去甚远,当时的河北北部都是其他部族霸占的,商朝曾多次与北方的游牧异族作战,齐桓公的时候率齐燕联军征讨林胡的时候才到达今天辽宁东部一带,由此看来周朝的封国不会跨的这么远。其当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东部一带,具体地址难以推知了)。
傅斯年先生在《民族与中国古代史》里认为是商族本起源于东北方向,而后逐步向南向西迁徙。《山海经》与《史记》里讲述了商族祖先王亥的故事,表明商人活动在渤海湾到易水流域一带,其地望相对朝歌来说就是东北方向了。
箕子的故事反应的真实历史可能是商朝的部分残余势力向东北方向撤退,退回了祖先之故地。这与后世元朝灭亡了,元顺帝帅残部逃到了漠北蒙古故地;金朝灭亡了,残部逃保了混龙江(今黑龙江)一带的女真部落等是一个道理。
朝鲜的地名我觉得很有可能是随着我们祖先向东北方向开拓疆土的时候把一个原来属于中原的边疆的地名带到了东北方向新开拓的殖民地去了。
秦汉时代在今朝鲜北部设立的乐浪郡,带方郡中丝毫找不到朝鲜的痕迹。《史记》等只是提到了中原人卫满在秦汉之际逃到了朝鲜半岛上夺了当地原住民建立的王国的王权,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自立为朝鲜王。卫满本是燕人,他难道要用异国的名号?用的当是自己熟悉的名号了。
(至棒子们说自己是商朝的后代之类的狂言纯是胡说八道。那里什么甲骨文也没有出土,相近地区也没什么商人的遗迹发现。由此看来棒子们乃是抛弃自己的祖宗热脸贴我们祖先的冷屁股了。屁股坚决不让你贴。他们自己的丑样子都改没了,恐怕他们的高丽祖先也不认他们了哦。)
微子 传说是商纣王的长兄,其是庶出所以没有被立为商王。传说他因为劝谏纣王而被关押起来了。商朝灭亡后,他被封在了商丘一带,号为宋国。周朝在宋国周边封了很多诸侯国,像鲁,陈等是从东西把宋国给围了起来。由此可见周朝对宋国是很防备的。
殷洪 商纣王的儿子,悲剧人物。我觉得他的原型是《史记》说说的纣王的儿子武庚。纣王被杀,但是商的王族部落还是很有实力。,于是乎武王把纣王的儿子封为邶伯(《诗经.国风》里有《邶风》)。武王把自己2个弟弟管叔与蔡叔留在了商朝朝歌一带监视武庚,自己退回渭河流域。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管叔与蔡叔起来反叛周朝,被周公率部平定,邶国也随着北迁,青铜器铭文中有记述周朝曾多次向北进攻邶国。邶国受周王朝进攻犹在河北境内,何况是箕子在与周朝和睦的时候向北迁徙,其封地必不远。总之棒子们就是在意淫。
费仲 纣王身边的大奸臣。我觉得他的原型是东方古老的费国首领。曹操的父亲不是被封为费亭侯吗?费国的位置大体也在那一带,即现在山东南部的费亭一带。费国后来灭亡,鲁国定都于附近的曲阜被。据《逸周书》记载武庚叛乱之时,东方有很多夷族也更着反叛其来,周公联合姜太公消灭了很多古国与古代部落。费仲则就是这一与周国为难的费国的人物版本了。
综上看来,许仲琳乃是将古史,神话与传说杂糅在一起,将古人今事,祖先的业绩与其子孙后代的努力都混在了同一段历史的同一个人物上了。当然他还不忘将道教这面大旗高高竖起。由此看来,《封神演义》乃是一部巨作了。不可不读啊!
下面也是我细想以上内容得到的一点体会。
就是古史里的德行之说可能表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风俗趋向罢了。一国即有一德,各国有异,诸国不同,然列国皆有兴衰,所以孟子等才动不动就拿德说事。孟子等所说上古时代的黄金时代乃是虚言了。三皇五帝与尧舜禹时代等等或许都是华夏民族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罢了。古史里的一个人物,可能代表的就是一个部落,一方势力,一个古代国家。
原著乃是明人许仲琳之《封神演义》。其文笔虽显繁杂,然其内容玄幻多彩。神鬼在其间哭啼欢笑如常人,其于介绍诸多修仙成道的人物间略有详述相关道教的历史与传统。殷周角逐在其笔下已然非仅是世俗之争端,乃是元始天尊与女娲等大神们委托姜尚组织的一次封神活动了。
先是纣王因好色开罪了女娲娘娘,于是乎受女娲指派的狐妖化身妲己,进入纣王身边后,使足媚劲把纣王迷得神魂颠倒,而后祸乱朝纲,残杀忠良,民不聊生。这时候西岐的周国则在奉行仁义治国理念的周文王等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周国的声望很大,怎奈周国较殷商实力是国小而将寡才乏,难以与之抗衡。眼看尘世将有大难,元始天尊特地委派弟子姜子牙下凡拯救人间。
书中还对道家的截教与阐教之争颇费笔墨。《演义》里大约截教通天教主下的弟子不是利欲熏心,就是逞强好胜,助纣为虐,结果大都被杀掉或收了。相反的是阐教原始天尊座下的玉虚十二子,一个个是修行高深,深明大义,派出金吒,木吒,杨戬与雷震子等弟子助武王伐纣。
截教与阐教教义颇有不同,纷争历来不断,然而何至于演化成斗个你死我活的境地呢?
为何阐教要道高一丈呢?这要追溯要许仲琳所生活的明朝的一件大事了。
明嘉靖年间,喜好道术的明世宗曾赐给他所宠信的道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的玉印。于是乎阐教的声势完全盖过了截教,于是乎在许仲琳的笔下阐教势必就要较截教高明了。且阐教是顺天承运的了,理当占据主导。(虽说嘉靖皇帝是个一心想依靠道家炼丹法术求得长生不老的昏君,其因为喜好青词(道士写给天神的文章)而重用奸臣严嵩,但他这次授印于阐教道士是让截教在演义里教破人亡啊。
截教的人多数阵亡,阐教的弟子死伤也不少。毕竟都是道家的弟子啊,于是乎封神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借着秉承仁义的周国翦灭残暴的商纣统治集团的契机,元始天尊等将散落在人间,修隐于名山大川的奇仙异道们全都给找出来,依其法力高低与道术之不同由姜太公在封神台上封神拜仙,最后竟建构起一个道家的神仙体系来。所以说《封神榜》堪称《西游记》的前传。
如此言来,尘世间的历史不过是在道家神仙指引下的发展罢了,许仲琳在这部《封神演义》里真是煞费苦心啊。借着武王伐纣这段历史,浓墨重彩地把道家阐教截教之争描述了一遍,最后是把道家的地位抬得老高。
其虽名号演义,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样都是历史的演义版本,当有其历史的色彩在里面。恰好眼下对西周历史感兴趣,于是找来书来看,才觉其名其事都很有意思,然而细细想来,以前看书看电视都太唐突,囫囵吞枣一点也没看出其中的故事。
先从周国的将相说起:
散宜生,在《演义》里说是周国的大臣。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散氏盘”中铭文上记述了夨国(虞国)与散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则散国其地理位置在今宝鸡市一带,恰在位于渭河流域的周国相近,宝鸡著名关隘要塞散关之名当由散国而来。那么散宜生当是西周时期归附周国的散国的领袖或者散部落的领袖了,或者说散国是灭掉了商朝的周王朝封给散宜生的封国。
杨戬:
《演义》里的杨戬乃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玉虚十二子之一的玉鼎真人的弟子,他在演义里真是了不起,长得又帅,法术高。有七十二般变化不说,还有第三只神眼。每每临强敌他总能化险为夷,险有不敌的对手,堪称是姜子牙手下的一员虎将。民间与神话中关于杨戬的传说是非常之多,供奉他的庙宇也是广布海内。
杨戬后来被封二郎神,传说是居住在灌江口,其地在今四川境内。其师傅乃是玉鼎真人,据说他居住在青羊宫。
《史记》中记载巴蜀矛濮等国家参与武王伐纣。考虑到古代的交通与殷周时代的范围,巴蜀必不在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巴蜀乃是西南方向的部落或国家。到了后世,随着中原王朝向西南方向开拓的范围变大,巴蜀的名义与范围也被我们人为地向西南扩展了。或许杨戬说代表的真是这一支来自西南方的力量了。
李靖 乃是托塔天王了。他是道教神话里的守护神。 《新唐书》与《旧唐书》里面都有提起他和道家神仙的交往,诸多逸史里都说他曾是道士,后来演变修炼法术成仙了。所以我觉得许仲琳应该是把唐代演变成道家神仙的李靖,往前送到了西周那段历史中去封神了。
黄飞虎 这位弃商投周的武成王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的共同祖先:飞(蜚)廉。据古史记载,飞廉属于东方的夷族,他与其子恶来为纣王服务,后来武王灭掉了商朝杀掉了恶来,飞廉退到了霍太山并死在了那里。古史记载有“飞廉在野”。另有说周国追逐飞廉到海边杀死了他的说法。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从考》里就提到了当时的山东境内有很多祭祀黄飞虎的庙宇。可见黄飞虎本是东方的重量级人物。
有一点更是明确的:秦赵部落先是在东方,而后是西迁并逐渐被周王朝重用。如为周穆王驾驭马车的赵造以及为周夷王养马的(秦)非子等。这段历史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加工与不断传说,飞廉后代的历史被人加到了飞廉身上去了,最后就演变成了《封神榜》里面所说的:黄飞虎先是为纣王服务,而后归附了周国。
如李靖的故事一样,飞廉演变成黄飞虎,就是后世的历史被补充到了前段历史中去了。
姜太公 他在演义里是谋士与丞相的形象,但是在典籍记载中他是武将的形象。是率领姜姓武士为西周征战商朝的军事首领。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太姜(文王之母)一支的,即是文王之母太姜这一支姜姓部落的代表人物,他们当然是通过联姻与周国结盟的。至于说什么“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不知是那段历史的传说版本了,只可体周文王求贤若渴之情,不可信其实。
我比较认同钱穆先生的观点,认为周国最初当在山西境内,姜姓最初也是起源于山西境内。而后姜太公被封在了东方的齐国,靠近海边。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言:姜太公是东海边上的人。这又是据其后世的历史推言其以前的历史。《史记》中的古史记载多如此类,内容肯定都是历史资料,然而司马迁却没有辨别其时间,辨别真实的人物。后来到了
到了后世,周王朝要向南方开拓(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干旱迫使周王朝向江汉流域扩展疆土),周王还是要仰仗姜姓的武士,请他们率部南迁,在今南阳一带建立了申国与吕国。这也是为什么姜姓的姜子牙也叫吕尚的缘故。这部分具体的内容在《诗经》中有详述。
商纣王阵营:
纣王:名号为帝辛。他是商王帝乙的嫡长子,而非长子。根据古史看真实的纣王其实很有才干,他早年曾与东方的夷族作战,率兵攻到淮河流域,扩大了商朝的活动范围。
真实的历史是:纣王统治时期,商朝与东方的夷族交兵不断。周武王趁商朝军队主力在东方与夷族作战的时候,偷袭了朝歌,牧野之战纣王战败而自焚,商朝随之灭亡。这是纣王战略上的失误了。
《尚书》里记载说纣王想加强自己的统治,收罗从大臣那里下逃走的奴隶等为自己所用,因此招致了群臣的不满。张光直先生在《商代文明史》里面根据历代商王的名号提出了商朝的王族是分乙与丁2支的假设,如武丁与帝乙等。就是说可能商朝的王族是分为2支来轮流执政的。这么看来的话,商朝的内患或许是来源于纣王为了加强统治而没能团结商王朝的力量。
如此看来纣王与隋炀帝杨广乃是有很多相通之处了,同样是个人很有才干,同样是好大喜功,对外征战不断,同样是在历史上遗留下了暴虐的坏名声,同样是被李唐或姬周占了个大便宜,
同样被历史误解。
箕子 传说他是纣王的兄弟,后来因为反对纣王的暴虐而装避难。等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后将他封在了朝鲜(此地名与现在之朝鲜半岛相去甚远,当时的河北北部都是其他部族霸占的,商朝曾多次与北方的游牧异族作战,齐桓公的时候率齐燕联军征讨林胡的时候才到达今天辽宁东部一带,由此看来周朝的封国不会跨的这么远。其当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东部一带,具体地址难以推知了)。
傅斯年先生在《民族与中国古代史》里认为是商族本起源于东北方向,而后逐步向南向西迁徙。《山海经》与《史记》里讲述了商族祖先王亥的故事,表明商人活动在渤海湾到易水流域一带,其地望相对朝歌来说就是东北方向了。
箕子的故事反应的真实历史可能是商朝的部分残余势力向东北方向撤退,退回了祖先之故地。这与后世元朝灭亡了,元顺帝帅残部逃到了漠北蒙古故地;金朝灭亡了,残部逃保了混龙江(今黑龙江)一带的女真部落等是一个道理。
朝鲜的地名我觉得很有可能是随着我们祖先向东北方向开拓疆土的时候把一个原来属于中原的边疆的地名带到了东北方向新开拓的殖民地去了。
秦汉时代在今朝鲜北部设立的乐浪郡,带方郡中丝毫找不到朝鲜的痕迹。《史记》等只是提到了中原人卫满在秦汉之际逃到了朝鲜半岛上夺了当地原住民建立的王国的王权,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自立为朝鲜王。卫满本是燕人,他难道要用异国的名号?用的当是自己熟悉的名号了。
(至棒子们说自己是商朝的后代之类的狂言纯是胡说八道。那里什么甲骨文也没有出土,相近地区也没什么商人的遗迹发现。由此看来棒子们乃是抛弃自己的祖宗热脸贴我们祖先的冷屁股了。屁股坚决不让你贴。他们自己的丑样子都改没了,恐怕他们的高丽祖先也不认他们了哦。)
微子 传说是商纣王的长兄,其是庶出所以没有被立为商王。传说他因为劝谏纣王而被关押起来了。商朝灭亡后,他被封在了商丘一带,号为宋国。周朝在宋国周边封了很多诸侯国,像鲁,陈等是从东西把宋国给围了起来。由此可见周朝对宋国是很防备的。
殷洪 商纣王的儿子,悲剧人物。我觉得他的原型是《史记》说说的纣王的儿子武庚。纣王被杀,但是商的王族部落还是很有实力。,于是乎武王把纣王的儿子封为邶伯(《诗经.国风》里有《邶风》)。武王把自己2个弟弟管叔与蔡叔留在了商朝朝歌一带监视武庚,自己退回渭河流域。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管叔与蔡叔起来反叛周朝,被周公率部平定,邶国也随着北迁,青铜器铭文中有记述周朝曾多次向北进攻邶国。邶国受周王朝进攻犹在河北境内,何况是箕子在与周朝和睦的时候向北迁徙,其封地必不远。总之棒子们就是在意淫。
费仲 纣王身边的大奸臣。我觉得他的原型是东方古老的费国首领。曹操的父亲不是被封为费亭侯吗?费国的位置大体也在那一带,即现在山东南部的费亭一带。费国后来灭亡,鲁国定都于附近的曲阜被。据《逸周书》记载武庚叛乱之时,东方有很多夷族也更着反叛其来,周公联合姜太公消灭了很多古国与古代部落。费仲则就是这一与周国为难的费国的人物版本了。
综上看来,许仲琳乃是将古史,神话与传说杂糅在一起,将古人今事,祖先的业绩与其子孙后代的努力都混在了同一段历史的同一个人物上了。当然他还不忘将道教这面大旗高高竖起。由此看来,《封神演义》乃是一部巨作了。不可不读啊!
下面也是我细想以上内容得到的一点体会。
就是古史里的德行之说可能表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风俗趋向罢了。一国即有一德,各国有异,诸国不同,然列国皆有兴衰,所以孟子等才动不动就拿德说事。孟子等所说上古时代的黄金时代乃是虚言了。三皇五帝与尧舜禹时代等等或许都是华夏民族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罢了。古史里的一个人物,可能代表的就是一个部落,一方势力,一个古代国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