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佳人 倾世而独立
晚间,正在浏览博客的老公问我:“你知道张爱玲的姑姑吗?”我说,知道啊,她很了不起。老公说,她一直到78岁才嫁人。我说,是啊,她一直等着那个她初恋的人。老公又说,你知道她长什么样吗?——这我真不知道。于是老公给我看张茂渊年轻时的照片,很美。美过张爱玲。然而不同于侄女的以文字鸣世,张茂渊用她漫长的一生完成了一部作品——一个不流于凡俗的女人不可复制的人生故事。
海上有佳人 倾世而独立
——品评张茂渊的人生传奇
张爱玲不是个乐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在她散文集里,仅有几篇涉及到旁人的思想。除去与苏青一起参与的那篇对谈,再有就是《炎樱语录》和《姑姑语录》。
我极喜欢张爱玲通过语录白描而出的姑姑形象。幸好这世界还存有这寥寥几笔的《姑姑语录》,使我能管中窥见张茂渊性情之一角,否则怕也会被误导,轻易相信张茂渊的人生真的就是一出感人的民国版鸳鸯蝴蝶梦。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在留洋的轮船上与26岁的英俊才子李开弟一见钟情,这原是一出才子佳人式的恋爱喜剧,谁知李开弟得知张茂渊的外祖父是李鸿章后,李开弟由一腔热情转而冷若冰霜,后来干脆斩断情丝,很快娶了另一个女人。奇怪的是,张茂渊并没有因爱成恨,相反,她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守望。——我爱你是我的事,“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世”。在这样的坚持下,李开弟如何不动容?令人尊敬的是,在往后漫长的等待里,终生非李不嫁的张茂渊和已为人夫的李开弟,均各自恪守伦理道德,从不越雷池半步。
从花样年华,等到白发苍苍。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右派,旁人避之不及,张茂渊却几施援手。张茂渊78岁时,李开弟的老伴离世,两个垂暮老人终于有机会结合在一起。张茂渊用了半个世纪的等待,换得12年相守相依。
笃信爱情的人从故事里读到生死不渝,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我更尊敬张茂渊的为人态度与独立精神,还有那份永恒的坚持。
张茂渊早年与张爱玲的母亲一道留洋,与张爱玲父亲那种旧式才子的立场不同,显然,张茂渊是不能容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
回到上海的张茂渊,选择做职业女性,尽管对工作很挑。张爱玲提到她曾说过,“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可以想见,张茂渊挑工作,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她活得真实。
她在职场上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我相信她的情商。因为她曾揶揄过张爱玲,“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而且自大”。可见,张茂渊在应对细碎的生活琐事上是干练的,这与张爱玲曾自嘲过的“低能”正好产生对照。她也对着张爱玲议论过职场,她说“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她说得何其到位,这段话即便是放在当下的职场,也一样使职业女性受教。她甚至打算写本职场秘笈,讲入职时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这完全就是工作方法论嘛。只不过她是不稀罕文人的,终究要将自己与文人撇清,哪怕侄女深为认可她的“清平机智”和周作人式的“冲淡之气”。她说她在公事房里打惯了电报,养成了省字的习惯,所以“拿起稿费太不上算了!”。
她把冬日里急于就寝形容成“视睡如归”,把期期艾艾的演讲比作“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她在恹恹的天气里拖着病体,自嘲“整个人象一首词了”。可见她天性里是个聪敏而有趣味的人。
这样一个美而有趣味的人却孤独了大半辈子,我坚信绝不会无人追求,而是她不愿意。她有她的坚持。我猜她内心不是没有纠结过,那块鸡肋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披霞,费她几番思量,“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着生命没有意义”。
生命当真没有意义吗?当然不。生命无用武之地才是真没有意义。
她那样头脑清明,对生命有着通透的了解,所以她会对张爱玲说自己母亲的婚姻,“我想奶奶(李鞠耦)是不愿意的”,想想十几岁的青春少女嫁与半大老翁,即使传说中是段佳话,当事人又怎会心甘情愿呢?同时,她又是如此地忠实于自己,对工作甚至对亲朋间不必要的应酬,她都不肯轻易屈就,对自己爱的人,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念及这些,就不由得肃然起敬。这实在是一个由内而外不肯依附于任何人的中国式独立女性的先驱,直至今日,对现世中追求个人境界的女性,仍具指导意义。
![]() |
年轻时眉目清秀的张茂渊。 |
海上有佳人 倾世而独立
——品评张茂渊的人生传奇
张爱玲不是个乐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在她散文集里,仅有几篇涉及到旁人的思想。除去与苏青一起参与的那篇对谈,再有就是《炎樱语录》和《姑姑语录》。
我极喜欢张爱玲通过语录白描而出的姑姑形象。幸好这世界还存有这寥寥几笔的《姑姑语录》,使我能管中窥见张茂渊性情之一角,否则怕也会被误导,轻易相信张茂渊的人生真的就是一出感人的民国版鸳鸯蝴蝶梦。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在留洋的轮船上与26岁的英俊才子李开弟一见钟情,这原是一出才子佳人式的恋爱喜剧,谁知李开弟得知张茂渊的外祖父是李鸿章后,李开弟由一腔热情转而冷若冰霜,后来干脆斩断情丝,很快娶了另一个女人。奇怪的是,张茂渊并没有因爱成恨,相反,她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守望。——我爱你是我的事,“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世”。在这样的坚持下,李开弟如何不动容?令人尊敬的是,在往后漫长的等待里,终生非李不嫁的张茂渊和已为人夫的李开弟,均各自恪守伦理道德,从不越雷池半步。
从花样年华,等到白发苍苍。十年浩劫中,年近古稀的李开弟被打成右派,旁人避之不及,张茂渊却几施援手。张茂渊78岁时,李开弟的老伴离世,两个垂暮老人终于有机会结合在一起。张茂渊用了半个世纪的等待,换得12年相守相依。
笃信爱情的人从故事里读到生死不渝,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我更尊敬张茂渊的为人态度与独立精神,还有那份永恒的坚持。
张茂渊早年与张爱玲的母亲一道留洋,与张爱玲父亲那种旧式才子的立场不同,显然,张茂渊是不能容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
回到上海的张茂渊,选择做职业女性,尽管对工作很挑。张爱玲提到她曾说过,“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可以想见,张茂渊挑工作,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她活得真实。
她在职场上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我相信她的情商。因为她曾揶揄过张爱玲,“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而且自大”。可见,张茂渊在应对细碎的生活琐事上是干练的,这与张爱玲曾自嘲过的“低能”正好产生对照。她也对着张爱玲议论过职场,她说“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凤,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她说得何其到位,这段话即便是放在当下的职场,也一样使职业女性受教。她甚至打算写本职场秘笈,讲入职时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这完全就是工作方法论嘛。只不过她是不稀罕文人的,终究要将自己与文人撇清,哪怕侄女深为认可她的“清平机智”和周作人式的“冲淡之气”。她说她在公事房里打惯了电报,养成了省字的习惯,所以“拿起稿费太不上算了!”。
她把冬日里急于就寝形容成“视睡如归”,把期期艾艾的演讲比作“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她在恹恹的天气里拖着病体,自嘲“整个人象一首词了”。可见她天性里是个聪敏而有趣味的人。
这样一个美而有趣味的人却孤独了大半辈子,我坚信绝不会无人追求,而是她不愿意。她有她的坚持。我猜她内心不是没有纠结过,那块鸡肋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披霞,费她几番思量,“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着生命没有意义”。
生命当真没有意义吗?当然不。生命无用武之地才是真没有意义。
她那样头脑清明,对生命有着通透的了解,所以她会对张爱玲说自己母亲的婚姻,“我想奶奶(李鞠耦)是不愿意的”,想想十几岁的青春少女嫁与半大老翁,即使传说中是段佳话,当事人又怎会心甘情愿呢?同时,她又是如此地忠实于自己,对工作甚至对亲朋间不必要的应酬,她都不肯轻易屈就,对自己爱的人,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念及这些,就不由得肃然起敬。这实在是一个由内而外不肯依附于任何人的中国式独立女性的先驱,直至今日,对现世中追求个人境界的女性,仍具指导意义。
-
flora182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7:09:42
-
Sponge苗苗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8 23:27: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2 12:37:32
-
Figobrenn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8 16:48:40
-
zy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8 17: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