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源动力
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励志的故事》(http://www.douban.com/note/225151540/?start=100#comments)我仿佛是这个励志故事里面唯一一位唱反调的发言人。但是幸运的是我没有遭到其它发言人和作者的攻击,反而遇到了支持者。因此想写点什么。
大致内容就是作者听到两个男孩子在公交车上的对话: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男孩子喜欢上一个学习很好的女生,表白后,女生说你配不上我。因为你学习不好。于是男生奋发图强,最后中考成绩分数相当高,比当时她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还高10分。
写这篇文章的人高度的钦佩这个男孩子,在所有的叙述结束后,呼吁大家,让孩子早恋吧!这样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可以考高分,考好学校了!
下面有很多回复,在我看到这些回复的时候,发现无一例外的认同,简直就是全民认同的一件事情啊!无论是从当事者本人,还是下面的观众,大家所持的态度完全一致。
我们先说说这位被追的女主角,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你配不上我,因为你学习不好。可见,这位女主角衡量一个男孩子配不配的上她的第一标准就是你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时代,甚至贯穿中国人对好孩子和坏孩子的第一衡量标准就是学习好不好。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眼里好像没有任何的争议,仿佛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对此发生质疑。我想照着这趋势发展下去,也许十年后还会在这个女主角身上演变出另一个故事。说不定她会遇到一个爱上了他的穷小子,也许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你配不上我,因为你没有钱。于是乎男孩子 又发奋图强变成了大款········
接下来,我们说说男主角,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高分学生。我的确佩服他,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他肯定不是那种笨孩子,只要认真付出努力去学习,就会收到成效的人。他的初中时代,为了一个女孩子发生了巨变。我不知道他对那个女孩内心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还是仇恨之情,但是通过哪位作者的描述,我发现这个男孩子,当拿到最终的高分时,对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子充满了不懈和报复心理。他赢了!在他心中他赢了!在别人心中他也赢了!甚至在所有中国人心中他都赢了!但我想问问,难道你学习成绩高低,会对这女孩子有一点影响吗?你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学习为了谁?你给谁学习呢?
最后,我们说说台下的观众们。观众们给男主角热烈的掌声一致的喝彩!大家为高分喝彩,大家为男孩子的发奋图强喝彩。
但是我唱了反调,我不能理解,这种带有仇恨报复式的动力,真的没有人怀疑吗?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人关心吗?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考高分?为了父母?还是人民?还是某位心仪的对象?有没有人去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在中国,我想大多数人没人想过学习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学习好能上好学校,为了好学校才学习,上了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将来挣大钱,所以好好学习。这样的价值观甚至没有任何人产生过质疑,甚至一直是很多人前进的动力。
因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证明得出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荒谬的
结论:学习好=挣钱多 学习为了挣钱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想再多写些什么了。因为我彻底不认同这种思想观念,我无力去反驳大众的价值观。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孩子对于求知的原动力是什么?对于感觉的喜爱在他们身上何处体现。我甚至为一些孩子从未体验过学习的快乐而感到难过。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好而放弃学习的孩子们,没有人去引导他们,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去感知那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很多人迫于学习成绩的和分数的束缚,最终甚至产生了叛逆心理,就这样他们再也不去学习了。至于那些天资聪明的孩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好是因为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才学习。而不是为了高分才去学习,不是为了大众价值观才去学习的。
我认为,真正的动力应该源自于自己的内心,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期待自己变得完善丰富而去求知。“这是为了知识而去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其他的效益”(本句引自亚里士多德全集序)
除此以外,我更希望孩子们不要不择手段的去拿高分,高分不等于爱学习。不要让高分的成绩掩盖一切事实的真相。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判断力,只限于猫抓耗子这件事情本身。我们不是猫,我们没有猫生存的那么简单。我们是人,我们不能只追求做事的目的,而且忽略了做事的初衷和源动力。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健康的心,要有“健康的”源动力。为了自我的强大而去强大。为了求知而去求知。
大致内容就是作者听到两个男孩子在公交车上的对话: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男孩子喜欢上一个学习很好的女生,表白后,女生说你配不上我。因为你学习不好。于是男生奋发图强,最后中考成绩分数相当高,比当时她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还高10分。
写这篇文章的人高度的钦佩这个男孩子,在所有的叙述结束后,呼吁大家,让孩子早恋吧!这样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可以考高分,考好学校了!
下面有很多回复,在我看到这些回复的时候,发现无一例外的认同,简直就是全民认同的一件事情啊!无论是从当事者本人,还是下面的观众,大家所持的态度完全一致。
我们先说说这位被追的女主角,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你配不上我,因为你学习不好。可见,这位女主角衡量一个男孩子配不配的上她的第一标准就是你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时代,甚至贯穿中国人对好孩子和坏孩子的第一衡量标准就是学习好不好。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眼里好像没有任何的争议,仿佛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对此发生质疑。我想照着这趋势发展下去,也许十年后还会在这个女主角身上演变出另一个故事。说不定她会遇到一个爱上了他的穷小子,也许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你配不上我,因为你没有钱。于是乎男孩子 又发奋图强变成了大款········
接下来,我们说说男主角,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高分学生。我的确佩服他,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他肯定不是那种笨孩子,只要认真付出努力去学习,就会收到成效的人。他的初中时代,为了一个女孩子发生了巨变。我不知道他对那个女孩内心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还是仇恨之情,但是通过哪位作者的描述,我发现这个男孩子,当拿到最终的高分时,对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子充满了不懈和报复心理。他赢了!在他心中他赢了!在别人心中他也赢了!甚至在所有中国人心中他都赢了!但我想问问,难道你学习成绩高低,会对这女孩子有一点影响吗?你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学习为了谁?你给谁学习呢?
最后,我们说说台下的观众们。观众们给男主角热烈的掌声一致的喝彩!大家为高分喝彩,大家为男孩子的发奋图强喝彩。
但是我唱了反调,我不能理解,这种带有仇恨报复式的动力,真的没有人怀疑吗?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人关心吗?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考高分?为了父母?还是人民?还是某位心仪的对象?有没有人去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在中国,我想大多数人没人想过学习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学习好能上好学校,为了好学校才学习,上了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将来挣大钱,所以好好学习。这样的价值观甚至没有任何人产生过质疑,甚至一直是很多人前进的动力。
因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证明得出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荒谬的
结论:学习好=挣钱多 学习为了挣钱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想再多写些什么了。因为我彻底不认同这种思想观念,我无力去反驳大众的价值观。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孩子对于求知的原动力是什么?对于感觉的喜爱在他们身上何处体现。我甚至为一些孩子从未体验过学习的快乐而感到难过。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好而放弃学习的孩子们,没有人去引导他们,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去感知那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很多人迫于学习成绩的和分数的束缚,最终甚至产生了叛逆心理,就这样他们再也不去学习了。至于那些天资聪明的孩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好是因为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才学习。而不是为了高分才去学习,不是为了大众价值观才去学习的。
我认为,真正的动力应该源自于自己的内心,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期待自己变得完善丰富而去求知。“这是为了知识而去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其他的效益”(本句引自亚里士多德全集序)
除此以外,我更希望孩子们不要不择手段的去拿高分,高分不等于爱学习。不要让高分的成绩掩盖一切事实的真相。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判断力,只限于猫抓耗子这件事情本身。我们不是猫,我们没有猫生存的那么简单。我们是人,我们不能只追求做事的目的,而且忽略了做事的初衷和源动力。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健康的心,要有“健康的”源动力。为了自我的强大而去强大。为了求知而去求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