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可能不会爱你》:偶像剧中的诗性台北【文_咪蒙(刊于《南都周刊》)】
《我可能不会爱你》:偶像剧中的诗性台北
(2012-07-08 15:49:12)
转载▼
文_咪蒙(刊于《南都周刊》)
如果说,一部深刻电影常常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负面报道,血腥、暴力、假恶丑、脏乱差,没有世外桃源和乌托邦;而一部牛逼偶像剧却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广告,绚烂诱人。
讴歌台北是一种流行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一次。它的巅峰症状出现在今年5月,韩寒发表了一篇台湾游记《太平洋的风》,仁义礼智信的台北勾起了内地人文化上的“乡愁”,开始缅怀起死去的儒家礼仪来。在此之前,马英九竞选宣传片《爱情签证》拍得唯美又浪漫,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用樱木花道的口吻讲琼瑶式故事”,旺盛的荷尔蒙,躁动的青春期——装得下小清新、小猥琐,又装得下杨德昌和侯孝贤电影中的残酷、暗黑和压抑,那样多元化的台北,早已激起内地文青们的多重仰慕。
最近,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湖南台播出,拿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勾起了内地观众对台北的新一轮向往——“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走过你走过的路,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点”,这是剧中男主角李大仁的经典台词,很多女观众携带这句话,满腔热血地准备去台湾旅行了,李大仁要靠近他的程又青,她们要去台北靠近李大仁。
毕竟,傲娇、迟钝的程又青可以批量制造,忠贞、不二的李大仁却是限量发行。
《我可能不会爱你》是台剧中难得的小清新,不那么狗血、不那么歇斯底里,不那么急功近利,它把台北气质呈现得最为恰切——在台北,有家书店叫“懒得买书”、有家诊所叫“小王子牙医”、有家中医院叫“遇见”、有家咖啡馆的人气茶饮叫“我在偷看你是不是在偷看我在偷看你”、有家破破烂烂的糖水店墙面写满类似“我没钱,把影子抵押在这里行吗”的诗意留言,这座城市,吃个饭、喝个水、睡个觉,都会顺便买下萌、装下逼(装逼在这里是褒义词,谢谢)。这就是台北,知书达理、温柔敦厚又罗里吧嗦的台北;把市井气和文艺腔巧妙混搭的台北。
霸气外露的富二代迷上傻逼牌灰姑娘——《我可能不会爱你》不屑玩这种意淫游戏,它背叛了偶像剧的常规设置,卖点就是青梅竹马——这个词可以秒杀多少痴男怨女。男女主角从15岁认识,中学开始同班,穿着校服做各种傻事,言不由衷地吵架,目睹对方每一次出糗,熟悉对方每一位家人……他不仅仅是你的同学,而且,他是你的历史、你的记忆、你的青春、你的辉煌、你的痛感……自恋就是最核心的人性。观众不过是想在屏幕里,看到自己。
至于剧情,其实很欠扁,就是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一直爱你,但我就是不说,我就是不说,我就是不说……急死你丫的。
这样慢吞吞、碎碎念,就是台北的本色之一。陈升在《P.S. 是的,我在台北》那张专辑里不就说了吗,在台北,关于感情、关于道德,就是拿起来放下,放下再拿起来——不优柔寡断会死。
正因《我可能不会爱你》走的是文艺路线,才会有男主角在当代艺术展览的装置作品前深情表白的场景;才会植入一段段小剧场话剧;才会时不时就来一堆关于“初老”症状的小感悟和小抒情;才会有陈柏霖那样最具文艺气质的男主角——在偶像剧界,还有哪个男明星,可以随口就跟你谈加缪、谈保罗·奥斯特、谈修辞学?这样一个有脑的帅哥,演技上还懂得化繁就简、举重若轻,顶着思无邪的眼神,在15岁和30岁的李大仁之间自由穿越,与他搭戏的林依晨,也是偶像剧圈难得的有文化底蕴的高材生、女文青;导演又是拍过电影、拿过影展大奖的瞿友宁,编剧徐誉庭则是知名剧团艺术总监——你能想象廖一梅写偶像剧吗?在台北,这没什么不可以,雅和俗的界限,可以任意逾越,既世俗又诗意。
正因它有台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才会花大把时间来讲程又青和李大仁跟朋友、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各种亲密和各种纠结,才会出现击中泪点的亲情桥段。婚宴都定了,喜帖也发了,程又青却要和男二号丁立威退婚,她爸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老脸往哪搁,而是全力支持她:没事,你的幸福比我们的脸面重要,退!李大仁对程又青的狗腿,也都是生活化的:她在厕所里拉屎,他守在外面跟她聊天;她被小男友骗,在电话里哭,他长途跋涉把自己打包过去当慰安夫,任她鼻涕眼泪蹭自己一身;半夜明明已经睡着,接到她的电话,假装清醒,,买好啤酒李公公附体,连夜过去伺候老佛爷;她累了,筋疲力尽,他为她卸妆,简直是正版的妇女之友;她去小吃摊又一次忘了带钱,结果摊主提醒说他早就预留了2000台币……这些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体贴,胜过鲜花、胜过烟火、胜过一切以浪漫为名义的装逼。
相比之下,男二号丁立威就是炫技派情圣,大面积刺青、各种法式深吻、咬浴巾挑逗,就差没来点意大利吊灯托马斯全旋了,而李大仁像个乖巧的受,他的忠犬,24小时加班加点,永不打烊。他爱程又青,爱到忘我之境、无我之境,他为了让她不受困扰,甚至假装不爱她。他要的,不是得到她,而是成全她的快乐,面对情敌的威胁,他说出“订婚不是结局”、“结婚只是开始”,表达对女主角长久守候的决心,瞬间把那些急功近利式爱情一脚踢飞——很多人嫌李大仁太温吞,可是,他的慢,就是他的好。去台北就知道,这座城市的价值观,没有那么崇尚快速、颠覆和重建,他们有点恋旧,越老的房子,卖价越高,因为完整保留了他们儿时的记忆,中国文化性格中温良恭俭让的部分,在李大仁身上,在这部剧里,在台北,都得到了相对稳妥的保存。
事实上,台剧从《流星花园》的道明寺开始,到《王子变青蛙》、《恶魔在身边》、《命中注定我爱你》,男主角统统是霸气外露凶神恶煞24小时持续咆哮型,比赛谁的躁郁症更深重——只有这一次,不管从人物还是剧集风格上,都是小清新对重口味的完胜。
PS:我曾为《我可能不会爱你》写过史上最冗长的剧评,鉴于刊物篇幅所限,就高度提炼成这样,坦白说,我自己还是喜欢原文那种罗里吧嗦碎碎念的感觉,目前用2000字装完所有观点,像坨压缩饼干~~不过适合懒得看长文的同学啊:)
再PS:上次去唱K,钱柜居然没有大仁之歌,这样怎么可以,工商局也不管管
(2012-07-08 15:49:12)
转载▼
文_咪蒙(刊于《南都周刊》)
如果说,一部深刻电影常常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负面报道,血腥、暴力、假恶丑、脏乱差,没有世外桃源和乌托邦;而一部牛逼偶像剧却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广告,绚烂诱人。
讴歌台北是一种流行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一次。它的巅峰症状出现在今年5月,韩寒发表了一篇台湾游记《太平洋的风》,仁义礼智信的台北勾起了内地人文化上的“乡愁”,开始缅怀起死去的儒家礼仪来。在此之前,马英九竞选宣传片《爱情签证》拍得唯美又浪漫,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用樱木花道的口吻讲琼瑶式故事”,旺盛的荷尔蒙,躁动的青春期——装得下小清新、小猥琐,又装得下杨德昌和侯孝贤电影中的残酷、暗黑和压抑,那样多元化的台北,早已激起内地文青们的多重仰慕。
最近,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湖南台播出,拿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勾起了内地观众对台北的新一轮向往——“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走过你走过的路,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点”,这是剧中男主角李大仁的经典台词,很多女观众携带这句话,满腔热血地准备去台湾旅行了,李大仁要靠近他的程又青,她们要去台北靠近李大仁。
毕竟,傲娇、迟钝的程又青可以批量制造,忠贞、不二的李大仁却是限量发行。
《我可能不会爱你》是台剧中难得的小清新,不那么狗血、不那么歇斯底里,不那么急功近利,它把台北气质呈现得最为恰切——在台北,有家书店叫“懒得买书”、有家诊所叫“小王子牙医”、有家中医院叫“遇见”、有家咖啡馆的人气茶饮叫“我在偷看你是不是在偷看我在偷看你”、有家破破烂烂的糖水店墙面写满类似“我没钱,把影子抵押在这里行吗”的诗意留言,这座城市,吃个饭、喝个水、睡个觉,都会顺便买下萌、装下逼(装逼在这里是褒义词,谢谢)。这就是台北,知书达理、温柔敦厚又罗里吧嗦的台北;把市井气和文艺腔巧妙混搭的台北。
霸气外露的富二代迷上傻逼牌灰姑娘——《我可能不会爱你》不屑玩这种意淫游戏,它背叛了偶像剧的常规设置,卖点就是青梅竹马——这个词可以秒杀多少痴男怨女。男女主角从15岁认识,中学开始同班,穿着校服做各种傻事,言不由衷地吵架,目睹对方每一次出糗,熟悉对方每一位家人……他不仅仅是你的同学,而且,他是你的历史、你的记忆、你的青春、你的辉煌、你的痛感……自恋就是最核心的人性。观众不过是想在屏幕里,看到自己。
至于剧情,其实很欠扁,就是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一直爱你,但我就是不说,我就是不说,我就是不说……急死你丫的。
这样慢吞吞、碎碎念,就是台北的本色之一。陈升在《P.S. 是的,我在台北》那张专辑里不就说了吗,在台北,关于感情、关于道德,就是拿起来放下,放下再拿起来——不优柔寡断会死。
正因《我可能不会爱你》走的是文艺路线,才会有男主角在当代艺术展览的装置作品前深情表白的场景;才会植入一段段小剧场话剧;才会时不时就来一堆关于“初老”症状的小感悟和小抒情;才会有陈柏霖那样最具文艺气质的男主角——在偶像剧界,还有哪个男明星,可以随口就跟你谈加缪、谈保罗·奥斯特、谈修辞学?这样一个有脑的帅哥,演技上还懂得化繁就简、举重若轻,顶着思无邪的眼神,在15岁和30岁的李大仁之间自由穿越,与他搭戏的林依晨,也是偶像剧圈难得的有文化底蕴的高材生、女文青;导演又是拍过电影、拿过影展大奖的瞿友宁,编剧徐誉庭则是知名剧团艺术总监——你能想象廖一梅写偶像剧吗?在台北,这没什么不可以,雅和俗的界限,可以任意逾越,既世俗又诗意。
正因它有台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才会花大把时间来讲程又青和李大仁跟朋友、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各种亲密和各种纠结,才会出现击中泪点的亲情桥段。婚宴都定了,喜帖也发了,程又青却要和男二号丁立威退婚,她爸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老脸往哪搁,而是全力支持她:没事,你的幸福比我们的脸面重要,退!李大仁对程又青的狗腿,也都是生活化的:她在厕所里拉屎,他守在外面跟她聊天;她被小男友骗,在电话里哭,他长途跋涉把自己打包过去当慰安夫,任她鼻涕眼泪蹭自己一身;半夜明明已经睡着,接到她的电话,假装清醒,,买好啤酒李公公附体,连夜过去伺候老佛爷;她累了,筋疲力尽,他为她卸妆,简直是正版的妇女之友;她去小吃摊又一次忘了带钱,结果摊主提醒说他早就预留了2000台币……这些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体贴,胜过鲜花、胜过烟火、胜过一切以浪漫为名义的装逼。
相比之下,男二号丁立威就是炫技派情圣,大面积刺青、各种法式深吻、咬浴巾挑逗,就差没来点意大利吊灯托马斯全旋了,而李大仁像个乖巧的受,他的忠犬,24小时加班加点,永不打烊。他爱程又青,爱到忘我之境、无我之境,他为了让她不受困扰,甚至假装不爱她。他要的,不是得到她,而是成全她的快乐,面对情敌的威胁,他说出“订婚不是结局”、“结婚只是开始”,表达对女主角长久守候的决心,瞬间把那些急功近利式爱情一脚踢飞——很多人嫌李大仁太温吞,可是,他的慢,就是他的好。去台北就知道,这座城市的价值观,没有那么崇尚快速、颠覆和重建,他们有点恋旧,越老的房子,卖价越高,因为完整保留了他们儿时的记忆,中国文化性格中温良恭俭让的部分,在李大仁身上,在这部剧里,在台北,都得到了相对稳妥的保存。
事实上,台剧从《流星花园》的道明寺开始,到《王子变青蛙》、《恶魔在身边》、《命中注定我爱你》,男主角统统是霸气外露凶神恶煞24小时持续咆哮型,比赛谁的躁郁症更深重——只有这一次,不管从人物还是剧集风格上,都是小清新对重口味的完胜。
PS:我曾为《我可能不会爱你》写过史上最冗长的剧评,鉴于刊物篇幅所限,就高度提炼成这样,坦白说,我自己还是喜欢原文那种罗里吧嗦碎碎念的感觉,目前用2000字装完所有观点,像坨压缩饼干~~不过适合懒得看长文的同学啊:)
再PS:上次去唱K,钱柜居然没有大仁之歌,这样怎么可以,工商局也不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