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评』里赫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四季》等独奏小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
![]() |
柴可夫斯基《四季》等钢琴独奏小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3,Op.39)
钢琴演奏者: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Melodiya) MEL CD 10 01664
1983年7月1日,莫斯科。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内外装修一新,尤其是那个透出美丽淡蓝色的音乐厅,在这一天,它在修葺后重新迎来了大批忠实的观众。因为当天及次日晚上,杰出的俄国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将献上两场音乐会,分别选择了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独奏小品。
三年之后,这个音乐厅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拉赫玛尼诺夫大厅”,籍此纪念伟大的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他同时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的校友。尽管这间大厅在音乐学院内部排名第三(其余的被称为大厅和小厅),但它的历史纪念意义并不亚于前两者。最初在1898年,它是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宗教声乐学院而建的,在为声乐合唱团提供演出、排练场所的同时,这间大厅也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与合唱指挥家尼古拉.达尼林(N.Danilin)聚会、畅谈的好地方,诸如拉赫晚期作品《晚课》的合唱稿修订工作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毫无疑问,当晚的选曲里赫特是为了向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两位作曲家表示敬意。值得注意的是,7月1日和7月2日两晚,里赫特几乎将他为数不多的柴可夫斯基钢琴保留曲目弹了个遍。这些曲目,比如《四季》、F大调夜曲、幽默曲(Op.10)、悲伤的歌曲(Op.40)都是里赫特早在30多年前就已驾轻就熟,但在80年代频频采用于音乐会的曲目。里赫特认为,柴可夫斯基的抒情小品非常迷人,“继承了俄国上个世纪的优雅传统”。那么,为什么他仅仅在《四季》中挑选了四首:五月、六月、十一月与一月呢?里赫特的想法是这样的:“五月”作为一个引子,具有慵懒和浪漫的气质,通过略带伤感的、威尼斯船歌形式的“六月”的过渡,抵达充满着希望的“十一月”,最终以充满沉思精神的“一月”收尾,整个曲目的安排有着一定哲学性的逻辑感,仿佛是一个旅者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在演奏中,里赫特完全没有强调柴可夫斯基忧郁而哀婉的那一面,恰恰相反,每处分句,每个呼吸,都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纯净而开朗的诗意。最美轮美奂的莫过于第二首——“六月”,在如此清纯透明的音色面前,你只能用“忘我”来形容这样的演奏,起码笔者的眼前已经没有了什么钢琴存在,而分明升起了俄国杰出风景画家列维坦笔下的月夜(有趣的是,列维坦也喜欢用季节或者月份命名画作),画面中空无一人,湖面被这皎洁的月光镀上一层银色,这时哪怕有一个人影的出现,恐怕都是多余。尽管曲子本身不具备什么大的难度,但是这些“简单直白”的小曲子却耗费了里赫特不少心思:“我不断地,耐心地将它们完善,逐步打磨,直到最终的演出能让我满意。”
熟悉里赫特的乐迷应该知道,在他的音乐会中往往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会紧随柴可夫斯基出现,以作为一个转折,或一种延伸。这并非出于巧合,里赫特认为,这两位作曲家都隶属于俄罗斯民族最抒情的脉络。“当你弹起拉赫玛尼诺夫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快乐,或许,他揭露了真正属于‘俄罗斯灵魂’的东西。”在这个套装中,里赫特两晚所演奏的《音画练习曲》Op.33和Op.39被分开放置在了两张唱片中。但笔者以为,没有什么能比第二晚,也就是这两场音乐会终了时的最后一首加演(Op.39,第九号)更能体现出钢琴家对短促音节快速跑动的细腻掌控,这个现场版本的和弦共鸣甚至比他同年在Olympia公司录制的同曲更饱满,更圆润。
在那个晚上,亲临现场者还向我们描述了一桩有趣的事:演出前,音乐厅内几乎坐满了人,所以许多没能早早抢到座位的人们只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挨着音乐厅的玻璃窗聆听到大师的演奏。可是,里赫特突然发现,观众席的第一排仍旧空着,便问工作人员是怎么回事。别人告诉他:“这是留给莫斯科共产主义协会的秘书长格里辛的座位,他说好会来看演出的。”里赫特思索片刻,就走到了音乐厅的窗边,将窗户打开,让人们陆续跨窗而入。他同时对负责秩序的保安说,如果他不放人进来,自己就拒绝演奏。当然,故事中的更多细节还有待核实,但是这个小故事至少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里赫特作为一个艺术家,坚定而慈悲的优秀人格。
今天,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每天都会迎来新的独奏家与合唱团体,但是,如果你想知道在它之中的第一场音乐会在听众的灵魂中镌刻下了什么样的记忆,那么请将这套Melodiya的里赫特独奏录音集启封,它在静静地等着你。 (nolix,注:唱片历史信息来源自唱片所附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