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变成了我”
昨天是女儿的生日,早晨8点多她正乘坐公交车上班。我给她发了一条短信:
“生日快乐。你的小家和我们的大家都幸福!身体第一,小刘(女婿)也一样;健康才能多陪毛豆的人生。爸爸妈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现在正是你出生的时刻。”。
30多年前,她哭第一声,恰好屋外的大喇叭里传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乐曲声——这个时刻,我们记住了,她顾着哭,哪里听得见呢?
女儿出生在江西,很晚才来上海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我们的家就像一只小船,从鄱阳湖漂到了乐清湾,有惊而无险,最后终于停泊到了黄浦江畔。对于我们是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循环,可对于她却是一次真正的扬帆远航!回想起来,从前的生活真是草率,温饱成了唯一,没有诗情,没有画意,乃至我想找一点生命里的华彩乐段,挖空心思还是少有收获。女儿在上高中以前,连照片都很少,记忆清晰的只有半夜里拦着拖拉机带她去总场医院看病。有位朋友在博客里写过女儿出嫁那天自己无限的感伤。可是感伤以后,也就不知不觉地变得生分了。尤其在毛豆出世以后,我们老两口的称谓从“爸爸、妈妈”变成了“外公、外婆”;虽然孩子现在还是外婆带着,可是一个“外”字提醒你:这已经是两家人了。这是应该和必然的,我们现在也常常商量怎么来完成毛豆的“交接工作”。但是,当毛豆成了两代人最重要的话题以后,其它内容仿佛一下子都消失了。这让我不爽。有没有毛豆,女儿总是我们心头的肉呀,她的快乐和苦闷、她的憧憬和受挫、她的工作和同事……我们都关心,可是知道得越来越少了。唉,这让人无奈和苦笑的“中国国情”哟。
但血缘是掰不断,基因是“打不死”的。女儿长得像我。我自己看不出,可是到了哪里都这么说。从前带她坐火车,有旅客就会惊奇,说我们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很高兴。为什么?因为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人老了,到哪里去了?就“变成了你”!现在毛豆又像他妈妈,于是一个“我”就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地往下延伸,只会无限小,却不会彻底消失!难怪大人都爱说孩子像自己,不像也像,那是在“争取”自己生命的继续呀。是呀,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的身上,打下了烙印,就会踏实,就会温暖。
然而,这种延续又何止是血缘呢。5月20日,30年前农场的学生小英来看我。她在鹰潭当老师,特地赶来上海,当晚就回去。突然袭击,我不知说什么才好了。教师当然要把一碗水端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情感天平还是会有所倾斜的。小英个子纤巧,脸皮白净,农场毒辣的阳光都不能把她晒黑;她是语文课代表,话不多,有点娇,有点“小心眼”,不是太合群。她的作文词汇比较丰富,语言不直白,即使那些“豪言壮语”的套话,也写得很美(从初中学生的角度来说)。这在农场里显得不太协调,却和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感是合拍的。还有一点,她的父亲也是个和我差不多“出身不好”的小知识分子,在家乡被整得够呛,但依旧耿直,宁可逃亡,也不低头,就这样外流到农场。小英那和她贫苦生活不相称的“高贵”气质、对她父亲的“惺惺惜惺惺”,让我对这个女孩子多了一份关注。她也没有辜负我的希望,和班里另外两位女生成了学校的尖子。小英还记得30年前学校生活的许多细节。她说,当年我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课前五分钟讲演、做即兴作文、勤工俭学所得订杂志买书办图书角……现在普通,那时都很“超前”,有些她当了老师还在沿用。小英说,不光是教学手段,我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秉性对她都有影响,她说自己的精神世界受我影响很大,常常在同事前提及我,乃至同事都知道和羡慕她有这样一位老师……
送小英去南站后,我激动了好久。忽然发现,许多岁月自己以为就这样过去了、流失了,年华似水,其实有人还记得;不但记得,你的一部分也成了他的一部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这种幸福是多么地刻骨铭心。这也是一种基因的相传相承。有首歌唱:“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那是孩子对着老师唱的。可是反过来,长者一样可以对孩子说:“我老了,你就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也好,“你变成了我”也好,生命就因为这样的“变”而显得充实,而我也因为自己“变”女儿、“变”毛豆、“变”小英而欣慰。
.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