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竹 琴 禅
![]() |
(一)我和茶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茶,喜欢闻茶的芳香,喜欢看大人品茶时候陶醉的样子。可惜,大人们从来不让我喝一口,说是小孩子不能喝的。于是,便对茶有了份莫名的好奇。
小学三年级以后,学着大人,渐渐地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但那时候,泡茶并不只是为了“喝”,而是喜欢听开水冲入茶杯时的声音;喜欢通过透明的玻璃杯看着茶叶慢慢地展开、浮沉;喜欢凑在杯口上,使劲闻茶水的芳香。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享受。所以,那时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茉莉花茶,不为别的,就因为它那浓郁的清香。等到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享受了,便一口气喝干杯中的茶水,算是完成了“喝茶”的过程。
人渐渐地长大,学会了独立思考,也学会了品茶。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坐在桌前,泡一杯浓浓的绿茶,或放些悦耳的音乐,或看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者什么都不做,任凭思绪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缓缓地将茶杯送到口边,先做个深呼吸,让茶的芬芳充满肺腑,然后再小小地抿一口,用舌尖仔细品味那清苦的味道……这种感觉,怕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品茶之余,不觉为茶所思,为茶所想。如果做人能够象茶那样,或许才能算做完美吧。
茶,没有冬梅的傲气,没有苍松的铁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做人如果真想做到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不愿处处强人一头,也不甘事事矮人半肩;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大肚能容天下不容之事。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茶能解渴,也能解毒,还能提神醒脑。做人,就是要在朋友失意沮丧的时候,为其加油鼓劲,催其上进;在朋友功成名就的时候,指出他的不足,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第一泡茶水味淡,且没有什么清香。第二泡的,才真正显示茶的味道和芳香。做人,如果做到有一定“深度”——在最初接触时,只给人一点淡淡的印象;深交以后才能完全体会出其内涵——也许,才真正叫做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是完美的。
说了许多,有些乱了。如有可能,我愿意我是那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的都是清香。
(二)竹影婆娑
竹,乔本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木质,中空有节,叶似剑鞘,平行脉。竹性坚贞,刚烈不屈,虚心直节,不畏霜雪,和梅、松别誉为“岁寒三友”。因其具有崇高品质的象征,故又和兰、菊、梅并称“四君子”。
竹盛产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南方。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约有30多属500多品种。竹子具有很广泛的用途,其笋可食用,其枝竿可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甚至制作房屋、船只。中国的筷子以竹子作为主要材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蔡伦发明纸前,竹片被用作纸,记载文字。纸发明以后,竹子至今仍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可以说,竹在中国人生活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中国人也是最善于知竹、懂竹、爱竹、用竹的民族。竹子的坚韧挺拔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性的一种象征。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东坡老先生一句“无竹令人俗”道出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之处。
竹子虽无牡丹的富丽,松柏的伟岸,桃李的娇艳,杨柳的轻盈,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格高韵胜,明净而深邃。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绿满怀。晋代有“竹林七贤”在竹林中清谈,唐代“竹溪六逸”隐居于徂徕山的竹海中,纵酒酣歌,谈诗论文。竹径通幽处,人在画中游,郑板板赞曰:“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真恰如其分。
竹子除了清翠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的音韵之胜,更有含露吐雾,滴沥空庭的意境之妙。有人说竹子“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高度赞美了竹子的声、影、意、形“四趣”。“声趣”,贾岛诗“篱外青荫接药栏,晓风交嗄碧琅轩”;写影趣的有陆游诗“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表现意趣的是《红楼梦》潇湘馆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写形趣的有陈毅诗“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潇洒脱俗。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的品质常作为君子人格的写照,白居易《养竹记》一文中,更是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竹被喻为全德君子,“居有竹”成为文人雅士追求住所的最高境界,被认为是精神上一大享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古梅与竹就有扯不断诉不完的缕缕情缘。竹梅相映,有多少竹乡儿郎为之动情!昌硕大师少年远游求学,梦里几回出现站在梅山上泪水涟涟的表妹,泪水留不住一代宗师远游的脚步,却留下了他一生对竹的爱与怜。大师咏竹之作数不胜数,这些画,哪幅不是浸透了他对竹风竹骨的敬意呢!只愿修成人如竹,吾如竹矣……
(三)琴音袅绕
对于民乐,自己并无甚了解。在民族乐器中,最喜欢的是古筝,喜欢它那种古雅深邃能敲打灵魂的声音。它的音色低音区浑厚有力,宏如铜钟,中音区宏实宽润,犹如敲击玉磐,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声。
在古曲中,最喜欢的《高山流水》这曲子。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据《神奇秘谱》解: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流传的多为《天闻阁琴谱》(1876年)年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称。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心底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天能学会弹古筝,月夜坐小筑竹林下,与知己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或是琴箫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实是人间绝唱。
虽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的。
(四)痴人道禅
还记得第一次对佛有认识,是大学时代背厚厚的《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很喜欢其中的一句佛家偈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家解释说: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在,佛性无所不在,道亦无所不在;天如佛心,是本性,是镜台,云可看做物欲,是烦恼,是尘埃。万里无云,便是万里晴天,物欲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展现,尘垢除拭,明镜自然恢复光明。
佛教分很多流派,而禅宗是当代影响最大的一支。根据历史记载,公元661年,弘忍大师年事已高,他打破常规,让众弟子各作偈语,公开选定衣钵继承人。神秀大师先在南廊壁上作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到后认为神秀之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此时慧能请人代他书一偈于廊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到慧能大师的偈语后,大为赞赏,并将衣钵传给慧能。
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禅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每个人对禅的看法可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关注是人心。世界缤纷杂乱,往往容易只看到表象。如看山、看水,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执迷于是山还是水。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戏似梦一场,生活是需要有理念的支柱的,习禅则有助于修心养性。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你可能笑看人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