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嘴的书店
“没有书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歪嘴说这句话时表情平静,语速平缓,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铮亮的钢钉,把脸上写满“茫然”二字的父亲牢牢钉在原地。等他缓过神儿来,歪嘴已经扬长而去——那一刻,歪嘴福楼拜灵魂附体,大师范儿笼罩,就如福老师穿透岁月的迷雾呢喃着那句著名的“阅读是为了活着”。
或许因为这句话,虽几次搬家,但父亲始终都为我的那些书划定专柜存放,并明言除我之外,任何人不得乱动——而这些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歪嘴所开办的那家“共益书屋”。
现在想来,歪嘴这家“共益书屋”的风雨历程可谓一部中国私营实体小书店兴衰史:我认识他时,他那盘店铺还不足十平米,两架书、一个玻璃柜台、两条长凳就把一个小屋塞得膨胀到变形。书店亦买亦租,主要经营各类教辅,儿童读物,武侠、言情小说,因为时代氛围,加之歪嘴个人喜好,也兜售若干哲学、古典文学、外国现代派作品。当时,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当地国营新华书店,无论时代更迭,新华书店店员永葆仇视图书,敌视读者的优良传统:男店员目不转睛,用监控器探头一般冷漠的目光审视每一位顾客;女店员不是在打着永无止境的毛衣,就是三五成群鸡婆着家常。相比冰冷、傲慢的国营书店,歪嘴的书店要人性化、亲民化的多——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屁孩,买不起也租不起,只能待在他店里看书,看书的收费机制与当今网吧类似,按时结算,省下五毛钱早点钱就能美美看上整整一个下午。在这些结束于余晖落落的下午,我沉浸在文字世界不能自拔。某天,我翻到一本叫《庄子》的书,那篇叫《逍遥游》的文章将我引入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开阔的地方,直到今天,那篇文章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虽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却已被那神游天地外的想象力彻底征服。
后来,店铺几易其地,从最开始的小店,到最阔时包了整整一层楼,规模堪于县新华书店叫板。不过我与他熟起来,是他把书店搬迁到学校附近。除了买书,我还经常去找他吹牛。歪嘴虽然嘴歪,但话却很多,只要有人在他的店里,哪怕你不搭理他,他也要自言自语半天。他像是一位热情过度的本地导游,不遗余力地为你介绍着每一本他感兴趣的书。如果居然,居然有人不知天高地厚接了话茬,那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不是一下午听他布道,就是被他倒豆子般凌厉的话语攻势搞得头晕目眩。我和他吹牛,除了较平和的坐而论道,更多时候是充满火药味的互相抬杠:那个年代,我们都很偏激,也都激愤,一旦观点相左,立刻剑拔弩张,恶语相向。我瞧不上他言必称尼采,他也经常鄙视我读辜鸿铭,说我年纪轻轻就成了抱残守缺的前清遗老。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持续很久,当我再次光临他的书店,他又会热情地指着摆在书架高处,新鲜上市的《尤利西斯》,大力推荐。
某年大年初一,给亲戚拜完年后,我百无聊赖地踱到他的小书店,发现居然还在正常营业,走进去环堵萧然,除了四堵书墙,唯有歪嘴一人围坐在炉火旁独自看书,伴随左右的是一壶嘶嘶作响的开水和几个在灶下灰中发散诱人焦香的白薯。他见我进来很是兴奋,拉住我不让走,陪他喝开水、吃白薯、吹散牛。当时觉得好玩,现在想来,未免凄凉。认识久了,也道听途说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歪嘴之前嘴并不歪,小伙不但相貌清朗,而且才思敏捷,成绩优秀,言谈举止幽默风趣,为当时广大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所喜闻乐见。一次意外的中风毁掉了他的外貌,也毁了他的内心。从此他性格大变,乖张且顽固,敌视周围的一切,生活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次永远不会终止的防守反击战,他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命运,白天愤世嫉俗,粪土当今万户侯,晚上“深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乱弹手风琴,成心扰民。
他似乎至今未婚,这么多年过来,没发财,甚至养老保险都没买,留下来的只有几架自己藏的书和一爿小店。而且,更要命的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网购的发展,实体书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少,愿意思考的人近乎绝迹,更多的人选择活色生香的网络,而非清汤寡水的书页。而唯一还算有些市场的少儿读物和教辅资料也被后起的众多新开书店以价格低廉的盗版书而瓜分得干干净净。他的书店已经开到了一条偏僻的小巷里,某天路过,如果不是一个哥们指给我看,几乎没认出来。歪嘴认识我父亲,有时遇上还会和他聊聊天,问问我的现状。前几年回家,有几次想去看下他,看下他的小书店,可都吃了闭门羹。我一直惦记着,不知道当年我读过的那些书是否还摆在书架的最高处——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孩子坐在靠窗的条凳上一丝不苟的看书,偶尔呆呆望望天空。
或许因为这句话,虽几次搬家,但父亲始终都为我的那些书划定专柜存放,并明言除我之外,任何人不得乱动——而这些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歪嘴所开办的那家“共益书屋”。
现在想来,歪嘴这家“共益书屋”的风雨历程可谓一部中国私营实体小书店兴衰史:我认识他时,他那盘店铺还不足十平米,两架书、一个玻璃柜台、两条长凳就把一个小屋塞得膨胀到变形。书店亦买亦租,主要经营各类教辅,儿童读物,武侠、言情小说,因为时代氛围,加之歪嘴个人喜好,也兜售若干哲学、古典文学、外国现代派作品。当时,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当地国营新华书店,无论时代更迭,新华书店店员永葆仇视图书,敌视读者的优良传统:男店员目不转睛,用监控器探头一般冷漠的目光审视每一位顾客;女店员不是在打着永无止境的毛衣,就是三五成群鸡婆着家常。相比冰冷、傲慢的国营书店,歪嘴的书店要人性化、亲民化的多——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屁孩,买不起也租不起,只能待在他店里看书,看书的收费机制与当今网吧类似,按时结算,省下五毛钱早点钱就能美美看上整整一个下午。在这些结束于余晖落落的下午,我沉浸在文字世界不能自拔。某天,我翻到一本叫《庄子》的书,那篇叫《逍遥游》的文章将我引入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开阔的地方,直到今天,那篇文章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虽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却已被那神游天地外的想象力彻底征服。
后来,店铺几易其地,从最开始的小店,到最阔时包了整整一层楼,规模堪于县新华书店叫板。不过我与他熟起来,是他把书店搬迁到学校附近。除了买书,我还经常去找他吹牛。歪嘴虽然嘴歪,但话却很多,只要有人在他的店里,哪怕你不搭理他,他也要自言自语半天。他像是一位热情过度的本地导游,不遗余力地为你介绍着每一本他感兴趣的书。如果居然,居然有人不知天高地厚接了话茬,那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不是一下午听他布道,就是被他倒豆子般凌厉的话语攻势搞得头晕目眩。我和他吹牛,除了较平和的坐而论道,更多时候是充满火药味的互相抬杠:那个年代,我们都很偏激,也都激愤,一旦观点相左,立刻剑拔弩张,恶语相向。我瞧不上他言必称尼采,他也经常鄙视我读辜鸿铭,说我年纪轻轻就成了抱残守缺的前清遗老。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持续很久,当我再次光临他的书店,他又会热情地指着摆在书架高处,新鲜上市的《尤利西斯》,大力推荐。
某年大年初一,给亲戚拜完年后,我百无聊赖地踱到他的小书店,发现居然还在正常营业,走进去环堵萧然,除了四堵书墙,唯有歪嘴一人围坐在炉火旁独自看书,伴随左右的是一壶嘶嘶作响的开水和几个在灶下灰中发散诱人焦香的白薯。他见我进来很是兴奋,拉住我不让走,陪他喝开水、吃白薯、吹散牛。当时觉得好玩,现在想来,未免凄凉。认识久了,也道听途说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歪嘴之前嘴并不歪,小伙不但相貌清朗,而且才思敏捷,成绩优秀,言谈举止幽默风趣,为当时广大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所喜闻乐见。一次意外的中风毁掉了他的外貌,也毁了他的内心。从此他性格大变,乖张且顽固,敌视周围的一切,生活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次永远不会终止的防守反击战,他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命运,白天愤世嫉俗,粪土当今万户侯,晚上“深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乱弹手风琴,成心扰民。
他似乎至今未婚,这么多年过来,没发财,甚至养老保险都没买,留下来的只有几架自己藏的书和一爿小店。而且,更要命的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网购的发展,实体书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少,愿意思考的人近乎绝迹,更多的人选择活色生香的网络,而非清汤寡水的书页。而唯一还算有些市场的少儿读物和教辅资料也被后起的众多新开书店以价格低廉的盗版书而瓜分得干干净净。他的书店已经开到了一条偏僻的小巷里,某天路过,如果不是一个哥们指给我看,几乎没认出来。歪嘴认识我父亲,有时遇上还会和他聊聊天,问问我的现状。前几年回家,有几次想去看下他,看下他的小书店,可都吃了闭门羹。我一直惦记着,不知道当年我读过的那些书是否还摆在书架的最高处——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孩子坐在靠窗的条凳上一丝不苟的看书,偶尔呆呆望望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