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07
上回:教学笔记06
接下来的这个设计叫做双重奏。
双重奏,顾名思义,是两个交叉重叠的空间。学生们在几轮修改之后,决定使用两个狭长而平行的体块。他们花了不少的时间和功夫,做了一大堆模型去讨论这两个体块的交叉关系,讨论通过交叉所形成的空间,以及对这些空间的处理。
在设计阶段每一轮的修改中,被讨论最多的是两个体块交叠的部位。这里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应该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在各种方案之间摇摆不定。先前他们一直倾向于把一些功能空间比如厨房厕所什么的塞在这里,后来他们移走了厨房厕所,将连接处理成交通空间,放了一个通透的楼梯,给予这个空间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个处理方式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不用多做讨论的事情,但过程中无数的方案也展示了诸多其它的可能。
同样,两个长方形体块交叠的方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互相重合的程度,建筑的朝向,与地貌的关系,也被一一表达了出来。这几个学生无疑是勤奋的,仿佛不完成全部的罗列就不足以找出最合理的结果,让我看着都替他们累。然而这也许是某种小组作业的产物:要说服组里其它的成员采纳自己的方案,就必须告诉他们其它任何方案都是不可行的,不管事实是否如此。
甚至在这一阶段,方案一个很大的弱点就已经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考虑两个交叠的体块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一个木结构的建筑。巨大的悬挑,交叠部位的厚重剪力墙,都将这个弱点暴露无疑。
然而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们又会饱含感情地提起木头。比如在设计立面时,学生们提到要用密集的扁平木柱作为表皮,并且这个表皮应该作为承重元件出现。当然,“表皮=结构构件=装饰元素”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学生在设计时也乐于使用这一概念,一来精心设计的立面图案多了点儿结构逻辑的支撑,二来外立面承重,室内就不再需要柱子,何乐而不为。这种概念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在平时的学生设计中,老师也不会多跟他们较真儿。但是这一次,老K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一做法:首先,木头在作为承重构件的时候,其体量在某一程度上是无法压缩的,起码不能象学生们设想的那样做到薄薄的一片。在这个前提下,要做出学生所需的立面效果,就要用掉很多木头,大大提高造价,而实际上这样的密集程度又是毫无必要的,大部分甲方看到这样的设计都会毫不犹豫地砍掉起码3/4的柱子,立面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所以老K提出要么直接自己阉割,去掉一定数量的柱子,重新设计立面;要么就做两层表皮:一层承重,是体量正常的木柱;另一层是薄木片做成的表皮构件,只有装饰和遮阳的功能。学生当然大大不服,D小姐立即吼起来:但这两个措施都太平庸了,作为建筑师,你可以去追求更多的!老K皮笑肉不笑地说:我们当工程师的,解决问题就是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D小姐立马被憋了个大红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哎。那维也纳式的皮笑肉不笑,在Adolf Loos那些专栏豆腐块似的文章里也是多么似曾相识啊。
其实我想,确实,作为建筑师,你可以去追求更多的也应该去追求更多的。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这些设计是要被实际修建起来的,而且是在施工建造水准都极差的中国(惭愧!),他们应该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做设计。一个承重并且好看花哨的木结构立面,在不差钱也不差木头也不差工程师和技艺高超的木匠的德国,应该是完全可以去挑战的项目。但在这个项目里,老K希望学生能用平凡的结构做出不平庸的设计。但遗憾的是,一直到最后,理解这一点的学生也不多。
这个立面,在悬挑的体块这一侧落了地。学生在深化的时候不满意这个“粗壮大腿”的设计,把“大腿”全部齐腰砍断了,但最后就是这些差点被遗忘了的大腿,重新拯救了这个设计。
接下来要说:教学笔记08
接下来的这个设计叫做双重奏。
![]() |
双重奏,顾名思义,是两个交叉重叠的空间。学生们在几轮修改之后,决定使用两个狭长而平行的体块。他们花了不少的时间和功夫,做了一大堆模型去讨论这两个体块的交叉关系,讨论通过交叉所形成的空间,以及对这些空间的处理。
![]() |
![]() |
![]() |
在设计阶段每一轮的修改中,被讨论最多的是两个体块交叠的部位。这里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应该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在各种方案之间摇摆不定。先前他们一直倾向于把一些功能空间比如厨房厕所什么的塞在这里,后来他们移走了厨房厕所,将连接处理成交通空间,放了一个通透的楼梯,给予这个空间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个处理方式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不用多做讨论的事情,但过程中无数的方案也展示了诸多其它的可能。
![]() |
同样,两个长方形体块交叠的方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互相重合的程度,建筑的朝向,与地貌的关系,也被一一表达了出来。这几个学生无疑是勤奋的,仿佛不完成全部的罗列就不足以找出最合理的结果,让我看着都替他们累。然而这也许是某种小组作业的产物:要说服组里其它的成员采纳自己的方案,就必须告诉他们其它任何方案都是不可行的,不管事实是否如此。
![]() |
甚至在这一阶段,方案一个很大的弱点就已经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考虑两个交叠的体块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一个木结构的建筑。巨大的悬挑,交叠部位的厚重剪力墙,都将这个弱点暴露无疑。
![]() |
然而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们又会饱含感情地提起木头。比如在设计立面时,学生们提到要用密集的扁平木柱作为表皮,并且这个表皮应该作为承重元件出现。当然,“表皮=结构构件=装饰元素”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学生在设计时也乐于使用这一概念,一来精心设计的立面图案多了点儿结构逻辑的支撑,二来外立面承重,室内就不再需要柱子,何乐而不为。这种概念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在平时的学生设计中,老师也不会多跟他们较真儿。但是这一次,老K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一做法:首先,木头在作为承重构件的时候,其体量在某一程度上是无法压缩的,起码不能象学生们设想的那样做到薄薄的一片。在这个前提下,要做出学生所需的立面效果,就要用掉很多木头,大大提高造价,而实际上这样的密集程度又是毫无必要的,大部分甲方看到这样的设计都会毫不犹豫地砍掉起码3/4的柱子,立面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所以老K提出要么直接自己阉割,去掉一定数量的柱子,重新设计立面;要么就做两层表皮:一层承重,是体量正常的木柱;另一层是薄木片做成的表皮构件,只有装饰和遮阳的功能。学生当然大大不服,D小姐立即吼起来:但这两个措施都太平庸了,作为建筑师,你可以去追求更多的!老K皮笑肉不笑地说:我们当工程师的,解决问题就是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D小姐立马被憋了个大红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哎。那维也纳式的皮笑肉不笑,在Adolf Loos那些专栏豆腐块似的文章里也是多么似曾相识啊。
其实我想,确实,作为建筑师,你可以去追求更多的也应该去追求更多的。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这些设计是要被实际修建起来的,而且是在施工建造水准都极差的中国(惭愧!),他们应该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做设计。一个承重并且好看花哨的木结构立面,在不差钱也不差木头也不差工程师和技艺高超的木匠的德国,应该是完全可以去挑战的项目。但在这个项目里,老K希望学生能用平凡的结构做出不平庸的设计。但遗憾的是,一直到最后,理解这一点的学生也不多。
![]() |
这个立面,在悬挑的体块这一侧落了地。学生在深化的时候不满意这个“粗壮大腿”的设计,把“大腿”全部齐腰砍断了,但最后就是这些差点被遗忘了的大腿,重新拯救了这个设计。
![]() |
![]() |
![]() |
接下来要说:教学笔记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