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是给谁看的——简评王道乾先生和豆友艾洛的译文片段
法语原文:Un jour, j'étais âgée déjà, dans le hall d'un lieu public, un homme est venu vers moi. Il s'est fait connaître et il m'a dit: "Je vous connais depuis toujours. Tout le monde dit que vous étiez bell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je suis venu pour vous dire que pour moi je vous trouve plus belle maintenant qu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j'aimais moins votre 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 dévasté."
艾洛的译文:有一天,那时我已经老了,在一个公共场所的前厅里,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对我说:“我认识您很久了。所有人都说当您年轻的时候您很美,我来是为了跟您说对我而言我觉得您现在比您年轻的时候更美,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相较于您现在所拥有的这张,被摧毁的。”
简评:
1、标点符号、字词、句式的翻译太拘泥,翻译出来的译文远远不如王道乾先生。
2、“一个”重复,没有注意避免。
3、“当您年轻的时候”显然是翻译腔,极其糟糕的中文!
4、“我来是为了跟您说对我而言我觉得您现在比您年轻的时候更美,” 又是一句比较糟糕的中文。句子太长,这是照译原文的结果,应该像老先生那样截断。
5、“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相较于您现在所拥有的这张,被摧毁的。”
唯一的一处不按原文句式翻译。“中意”没有“爱”、“喜欢”好,且比较起来很缺乏力度,没有王译好。
对方是女子,“女子”应该省略”,改成“年轻时的脸庞”似乎要好些。好像还没有像你译文那么说话的,你太局限于原文的表达了。也许是杜拉斯自己表达的问题,法文中放在最后,独立一句,中文翻译不必放在最后独立成句。你不觉得读起来怪怪的!)
王道乾先生的译文如下: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简评:我已经老了(有傅雷所译“江声浩荡,自午后升起”渲染之高妙)。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避免重复“一个”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注意截断):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注意拆解)。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注意截断)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反向的更爱,很符合中文读者的口味)
对艾洛的几处反驳:
1、第一句。把点明时间的插入语“我已经老了”放在全文开头单独成句颇让人不解,我想这是对原文风格和意思的破坏。
翻译中调整语序很正常吧!插入语提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当今有些“不伦不类”的中西风格杂糅的句子正是糟糕“直译”的结果,可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原文风格和意思”是什么?如果照译像您那样的译法,《情人》应该不会好评如潮的。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您这翻译很初级,似乎是新手。我也有这种感觉。翻译就像做饭,要看吃饭的人是谁。您如果用中文翻译,就要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
2、陌生人之间需要用敬称“您”,全部改成你非常不合适。
陌生人之间需要用“您” ?未必吧!年龄大的对年龄小的说话需要用“您”吗?年纪相仿的说话也不需要用“您” 吧!即使有爱慕之心,也不需要过分客气用“您”吧!
3、、Je vous connais depuis toujours.相当于英语的I know you from long ago.这句翻译成“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我觉得相差实在太远。
这句实际上是老先生的妙笔,“认识”到“记得”是一个很大的递进。你不觉得“永远”比你的“很久”更好吗?又,拆开原文的句子,也是翻译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4、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这句是个不小的错误,不是说她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说她美,而是人人都说她年轻的时候美。
这有区别吗?用“中文”,你如何表达此种意思给中国的广大读者?
5、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句首先年轻女子的脸没有翻译,把j’aimais moins换成反向的更爱,其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问题,另外原文用未完成时表达的一直如此的持续性,在翻译中消失了,我的译文最后不添加原文省略掉的“脸庞”,为的是复制原文的风格,算是个尝试吧,也不一定成立。
“年轻女子的脸”不是翻译成“容貌”了吗?“容貌”和阁下的“脸庞”是对应的。我认为,“反向的更爱”可能更准确,你翻译的“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多么伤人家迟暮美人的心啊!翻译成“更爱”是更贴切的中文,很适合语境。“持续性”实际上暗含在字里行间,这也是中外文的明显差别。
结论:豆友艾洛没有看过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
请参阅:艾洛:http://www.douban.com/note/223600597/
艾洛的译文:有一天,那时我已经老了,在一个公共场所的前厅里,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对我说:“我认识您很久了。所有人都说当您年轻的时候您很美,我来是为了跟您说对我而言我觉得您现在比您年轻的时候更美,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相较于您现在所拥有的这张,被摧毁的。”
简评:
1、标点符号、字词、句式的翻译太拘泥,翻译出来的译文远远不如王道乾先生。
2、“一个”重复,没有注意避免。
3、“当您年轻的时候”显然是翻译腔,极其糟糕的中文!
4、“我来是为了跟您说对我而言我觉得您现在比您年轻的时候更美,” 又是一句比较糟糕的中文。句子太长,这是照译原文的结果,应该像老先生那样截断。
5、“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相较于您现在所拥有的这张,被摧毁的。”
唯一的一处不按原文句式翻译。“中意”没有“爱”、“喜欢”好,且比较起来很缺乏力度,没有王译好。
对方是女子,“女子”应该省略”,改成“年轻时的脸庞”似乎要好些。好像还没有像你译文那么说话的,你太局限于原文的表达了。也许是杜拉斯自己表达的问题,法文中放在最后,独立一句,中文翻译不必放在最后独立成句。你不觉得读起来怪怪的!)
王道乾先生的译文如下: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简评:我已经老了(有傅雷所译“江声浩荡,自午后升起”渲染之高妙)。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避免重复“一个”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注意截断):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注意拆解)。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注意截断)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反向的更爱,很符合中文读者的口味)
对艾洛的几处反驳:
1、第一句。把点明时间的插入语“我已经老了”放在全文开头单独成句颇让人不解,我想这是对原文风格和意思的破坏。
翻译中调整语序很正常吧!插入语提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当今有些“不伦不类”的中西风格杂糅的句子正是糟糕“直译”的结果,可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原文风格和意思”是什么?如果照译像您那样的译法,《情人》应该不会好评如潮的。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您这翻译很初级,似乎是新手。我也有这种感觉。翻译就像做饭,要看吃饭的人是谁。您如果用中文翻译,就要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
2、陌生人之间需要用敬称“您”,全部改成你非常不合适。
陌生人之间需要用“您” ?未必吧!年龄大的对年龄小的说话需要用“您”吗?年纪相仿的说话也不需要用“您” 吧!即使有爱慕之心,也不需要过分客气用“您”吧!
3、、Je vous connais depuis toujours.相当于英语的I know you from long ago.这句翻译成“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我觉得相差实在太远。
这句实际上是老先生的妙笔,“认识”到“记得”是一个很大的递进。你不觉得“永远”比你的“很久”更好吗?又,拆开原文的句子,也是翻译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4、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这句是个不小的错误,不是说她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说她美,而是人人都说她年轻的时候美。
这有区别吗?用“中文”,你如何表达此种意思给中国的广大读者?
5、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句首先年轻女子的脸没有翻译,把j’aimais moins换成反向的更爱,其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问题,另外原文用未完成时表达的一直如此的持续性,在翻译中消失了,我的译文最后不添加原文省略掉的“脸庞”,为的是复制原文的风格,算是个尝试吧,也不一定成立。
“年轻女子的脸”不是翻译成“容貌”了吗?“容貌”和阁下的“脸庞”是对应的。我认为,“反向的更爱”可能更准确,你翻译的“我一直不那么中意您那年轻女子的脸庞”多么伤人家迟暮美人的心啊!翻译成“更爱”是更贴切的中文,很适合语境。“持续性”实际上暗含在字里行间,这也是中外文的明显差别。
结论:豆友艾洛没有看过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
请参阅:艾洛:http://www.douban.com/note/22360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