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的歌(1) 荒凉是雪亮的镜子,照得人无法遁形
我不是个爱行路的人,但年岁催逼人长大、变老,也让人看到广阔土地上的事和人,几年下来,脸上不觉也开始添了隐秘的皱纹,远看天真,近看亘古,于是不得不自嘲。然而,人就是用脚步和皱纹来丈量时间的,不知不觉间,一个有限的身体堆积上无限的岁月,那细如牛毛的时间织补,让人美也让人难堪,于是所见之事、物、人,便离心越来越近,挥之不去,成为长夜折磨。
我知道,这大地上所发生的事,远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也远不是我可以诉说的。更有甚之,不是我所能看见和想象的。大多数时候,我在借着别人的眼、别人的手探知世界,在别人的理解中寻求自己的理解。那隐秘的部分曾让我有痛苦充塞胸口的幸福。而多数时候,我们饮食起居那个固步自封的小屋,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我恨这样的日子,冲它咬牙,却也享受。时间让我越来越知道,人就是在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中行走的,是在寻求调和的道路上坎坷而进的。倏忽之间,用来长大和变老的时间谱成行路的歌,呕呕轧轧不成曲调地唱着,人心就在这曲调的颠簸摇摆中生茧再剥落,被赋予了更充实的内容,也积累了用以对付以后漫长岁月的坚强。
1
荒凉是雪亮的镜子,照得人无法遁形
我对内蒙古西部的强烈印象,更胜于自己的故乡东部。在东部,你至少能看到红土板岩的山川,起伏丘陵的草坡,视野所到之处,总有什么截住你看下去,可是在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地下埋满肥沃黑金的土地上,却是一望无际的荒凉空芜,眼睛看久了,无所依凭,就向世界外滑去了。那是让人感到可怕的广阔啊,却又让你想一头扎进那广阔,仿佛里面才有着真正的自由,那是城市生活永远无法企及的无限,锥进人心里的无限。那与人的精神世界多么相像,在不经意的闭眼发呆中,思想就滑落进宇宙的深渊,漫过宇宙的边界,不小心就碰触了宇宙外真正的空无。那又与高原的空芜多么相像。
我们驱车向南。在多年踩出的土路上,偶然有一辆车开来,垛满高高的羊绒,蹒跚与你擦肩而过。那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时间空落,才是真正让你恍惚的事物。我坐在越野车上,努力想记住些什么,风景或是人,但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可是后来,还是有一样东西无法躲闪地冲进眼睛,那就是沙漠。夜鸣沙的意思,大概就是在完全的黑夜中才能听到的流沙鸣响的声音吧。除了少量的牧民和行游者知晓夜晚沙鸣究竟是什么外,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听到或知道。就像现在的我,有时夜深人静、窗外虫鸣,依然会想起那柔软光滑得像女人肌肤般的绵延沙丘,该如何击打冲没相邻的身体,发出自我湮没或自我超脱的声音呢?
我终是渡过了那样荒凉枯燥中的一点温柔,虽然心知更多的时候,这温柔不过是险境罢了,但那一刻还是感到黄沙的柔情,这种绝不像泥土粘连的沙粒间的独立相偎,最终却形成了泥土也没有的平滑相融。
渡过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盐碱滩,就到了黄河。黄河边上有一个不过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年前这里发了一场洪水,将村民的房屋财产掠夺一空。一年过去了,这里依旧保留着灾后的破败,倒塌的房屋和至今留在建筑物上的清晰的水位痕迹。然而,这里也有着最蓬松暄软的黄土,踩一踩就如在雾中,车开进去,整个变成了黄色的土驴子。我推开车门时,黄土也随着扑簌扑簌地落下,脚踩在地上像埋进面粉,但还是有一种亲近感啊,这黄土也像我家乡的红土一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也有和我一样的人吧。他们走进城市,重新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然后终其一生再不会回来。那些望乡寻根、百转千回的人看我们,大概就是对土地和故乡最薄情的人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想出去和想回来的人,总是这么错位着,也惆怅着。
我此行是为一对郭姓夫妇。他们的三间房因洪水塌了两间,至今未能重建。夫妇俩和一只猫挤在最小的一间厢房里。院子里摆着散了架生了锈的拖拉机,郭大嫂在屋中漆黑的火炉上炒菜,香味不时飘出来。我与他们聊水灾,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好在司机做翻译才慢慢地沟通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进城读书了,也要接他们走,但夫妇俩始终不想离开。他们先辈的祖坟在这里,几亩珍爱如宝的薄田在这里,纵使每隔几年,黄河就会夺走他们的一切财产,冲垮他们的祖先坟茔,但还是赶不走这些固守家乡和土地的人。他们贫穷啊,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但他们似乎并不痛苦。虽然洪水漫过家园时,他们很多人都站在避难的高地上哭了,但洪水过后,他们一如往常耕田般重建生活,却不曾在心里留下过悲伤的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什么样的心灵可以不被苦难和灾害夺走呢?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一度为此匪夷所思,然而,或许这就是有根的人天生被赋予的定静吧。就像一棵扎根深久的古树,无论经过怎样的风雨变迁,却依然安静怡然地繁盛着。因为在看不见的地下深处,他们的另一种心灵已紧紧握住身下的泥土,从土地的更深处获取营养,吸取智慧,倾听彼此的心声,这就是他们的世界吧。我无论怎么与他们说话,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这让我惭愧。被太多资讯和花花绿绿生活麻痹的我,还可以倾听别人的心灵、触摸他们的灵魂吗?如果不能,我活在世上这巨大的孤独该如何消解呢?那一刻,我多想冲破自我,与自己鲜血相见而走出囿锢啊。
可是,也许只有漫长的时间才能赋予我这一勇气吧,也许只有更漫长的时间才能赋予我这一智慧吧。我只能等待内心的巨树的生长,等它在我灵魂深处某个肥沃的地方扎根,慢慢滋养其他贫瘠的自我。
短短几十分钟,让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交错又分开。我离开时,那只侥幸逃脱洪水的猫蹲在院墙上,不知向何处看着。在荒凉的土地上,一只猫甚至也像人一样,开始了思考,也让自己的猫的灵魂延伸出类似思想的形态。与思想过剩的城市相比,这一点微不足道的生发,显得弥足珍贵。
离开时已是深夜12点,至今我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没有什么人生存的地方,时间会过得这么快。我明明黄昏时分到达,天边还有夕光,简单吃了顿饭离开,竟是深夜了?!我本想住在不远的县城里,但年轻的司机说这里的旅馆相当糟糕,脏不说,还经常有酒鬼深夜拍墙,所以建议飞车回去。20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况且与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子,在深夜漆黑如墨、荒无人烟的野外单独行车,总是听起来有点可怕吧。司机大概明白我的处境,所以虽然百般不愿住下,但还是表示听凭我决定。我用最短的时间想了想,决定回去。
就这样,深夜一点时,我们出发了。路上真是黑啊,周围什么也看不到,像处在天与地的黑箱子里。只有两盏车灯,照出光的甬路。司机将车里的音乐开到最大,浑厚强悍地撞击人心灵与脑膜的立体声,加上疾驰如飞的速度,减少了我的恐惧,甚至增加了深夜行车的快感。借着车灯,我看见前方有什么如巨大的雨点撞击着挡风玻璃,很快就将玻璃糊成一片。司机打开雨刷,刷去白色物,然而用不了几分钟,玻璃就又被糊满了。司机说,白天你问我,挡风玻璃上的白点是什么,现在知道了吧。我仔细看,那是如半只手掌大的白色飞蛾,遍布在这本该漆黑安静的荒野的空气中。然而,因这车的出现,它们拼尽生命扑向光热,死得陨去形体、天崩地裂。而更多的是被气流夹裹进来的飞蛾,还未来得及行使扑火的使命,就浑然不觉地碎裂了。那完全是因为车的奔突而被速度碾压掉的生命啊。虽然稀薄如此,死后也不过是一个雨滴状的白点,然而在这一刻,至少有一辆车,有一把雨刷,还有玻璃后的我们,证明着它们的生命。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为这平时感到恐惧的生物有点可惜呢。可是,因为我们而死的动物,还远不止它们。在灯光下,路面有类似老鼠和水貂一样的动物惊慌奔窜。那是黄鼠和水鼠。特别是水鼠,因为体长尺余,在这时候就格外不容易逃命。每隔一会儿,就听到司机说,又压死了一只。我说,你怎么能看见?他说,不是看见,我能感觉到车轮的震动。活的东西和石头,是不一样的。
活的东西和石头,是不一样的。热血和冷硬是不一样的。坚硬与柔软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次闯进了其他生命的世界,带来了破坏,然后迅速走掉,就像自然界的灾难卷走我们一样,卷走着别的生命。所以,在越发荒凉的土地上,这个世界的真谛和秘密就越发清晰啊。也只有在荒凉得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才不会有众多的“存在物”遮蔽事实、混淆视听,让自然的规则单一明朗地呈现。所以,荒古的时候,人们祭天拜地、敬祖求神,其实是最初与天地的对话吧。那是完全赤裸裸的生命与生命广义载体的融合,所以我们到头来,可能依然会无可救药地回到轮回的起点,重拾祖先的衣钵,就像从柏油路走回土地,了解土地,了解其他生命,然后重新澄澈我们的思想和心灵,那么到那时,我们也许可以像一棵巨树,因在肉体深处摸到定静的灵魂,而欣喜若狂。
接近城市时,迎面而来的大货车,像载着一座市镇般冲过来,八盏晃亮如巨眼的车灯照得人意识也空了。我只感到窄窄的路面向那因拥有更多重量而拥有了更滞重有力的时间的一面倾斜了过去。每一次迎面对接,几乎都是意志与意志,乃至命与命的直见。可深夜的行车者们竟享受着这速度交接的较量——看谁,更稳、更平滑、更自信地掌控着秩序与生命体的平衡。想到这里,就觉得世界的奇妙与丰满大概如此,有着剧烈速度与冲力的事物,有着强烈不稳定性的事物,其本质也被捏在沉静与有力中,并因此而呈现着更为活跃多元的、有所依凭的自己。
2012/07/04
PS;鄂尔多斯之行为2009年
我知道,这大地上所发生的事,远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也远不是我可以诉说的。更有甚之,不是我所能看见和想象的。大多数时候,我在借着别人的眼、别人的手探知世界,在别人的理解中寻求自己的理解。那隐秘的部分曾让我有痛苦充塞胸口的幸福。而多数时候,我们饮食起居那个固步自封的小屋,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我恨这样的日子,冲它咬牙,却也享受。时间让我越来越知道,人就是在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中行走的,是在寻求调和的道路上坎坷而进的。倏忽之间,用来长大和变老的时间谱成行路的歌,呕呕轧轧不成曲调地唱着,人心就在这曲调的颠簸摇摆中生茧再剥落,被赋予了更充实的内容,也积累了用以对付以后漫长岁月的坚强。
1
荒凉是雪亮的镜子,照得人无法遁形
我对内蒙古西部的强烈印象,更胜于自己的故乡东部。在东部,你至少能看到红土板岩的山川,起伏丘陵的草坡,视野所到之处,总有什么截住你看下去,可是在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地下埋满肥沃黑金的土地上,却是一望无际的荒凉空芜,眼睛看久了,无所依凭,就向世界外滑去了。那是让人感到可怕的广阔啊,却又让你想一头扎进那广阔,仿佛里面才有着真正的自由,那是城市生活永远无法企及的无限,锥进人心里的无限。那与人的精神世界多么相像,在不经意的闭眼发呆中,思想就滑落进宇宙的深渊,漫过宇宙的边界,不小心就碰触了宇宙外真正的空无。那又与高原的空芜多么相像。
我们驱车向南。在多年踩出的土路上,偶然有一辆车开来,垛满高高的羊绒,蹒跚与你擦肩而过。那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时间空落,才是真正让你恍惚的事物。我坐在越野车上,努力想记住些什么,风景或是人,但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可是后来,还是有一样东西无法躲闪地冲进眼睛,那就是沙漠。夜鸣沙的意思,大概就是在完全的黑夜中才能听到的流沙鸣响的声音吧。除了少量的牧民和行游者知晓夜晚沙鸣究竟是什么外,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听到或知道。就像现在的我,有时夜深人静、窗外虫鸣,依然会想起那柔软光滑得像女人肌肤般的绵延沙丘,该如何击打冲没相邻的身体,发出自我湮没或自我超脱的声音呢?
我终是渡过了那样荒凉枯燥中的一点温柔,虽然心知更多的时候,这温柔不过是险境罢了,但那一刻还是感到黄沙的柔情,这种绝不像泥土粘连的沙粒间的独立相偎,最终却形成了泥土也没有的平滑相融。
渡过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盐碱滩,就到了黄河。黄河边上有一个不过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年前这里发了一场洪水,将村民的房屋财产掠夺一空。一年过去了,这里依旧保留着灾后的破败,倒塌的房屋和至今留在建筑物上的清晰的水位痕迹。然而,这里也有着最蓬松暄软的黄土,踩一踩就如在雾中,车开进去,整个变成了黄色的土驴子。我推开车门时,黄土也随着扑簌扑簌地落下,脚踩在地上像埋进面粉,但还是有一种亲近感啊,这黄土也像我家乡的红土一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也有和我一样的人吧。他们走进城市,重新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然后终其一生再不会回来。那些望乡寻根、百转千回的人看我们,大概就是对土地和故乡最薄情的人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想出去和想回来的人,总是这么错位着,也惆怅着。
我此行是为一对郭姓夫妇。他们的三间房因洪水塌了两间,至今未能重建。夫妇俩和一只猫挤在最小的一间厢房里。院子里摆着散了架生了锈的拖拉机,郭大嫂在屋中漆黑的火炉上炒菜,香味不时飘出来。我与他们聊水灾,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好在司机做翻译才慢慢地沟通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进城读书了,也要接他们走,但夫妇俩始终不想离开。他们先辈的祖坟在这里,几亩珍爱如宝的薄田在这里,纵使每隔几年,黄河就会夺走他们的一切财产,冲垮他们的祖先坟茔,但还是赶不走这些固守家乡和土地的人。他们贫穷啊,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但他们似乎并不痛苦。虽然洪水漫过家园时,他们很多人都站在避难的高地上哭了,但洪水过后,他们一如往常耕田般重建生活,却不曾在心里留下过悲伤的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什么样的心灵可以不被苦难和灾害夺走呢?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一度为此匪夷所思,然而,或许这就是有根的人天生被赋予的定静吧。就像一棵扎根深久的古树,无论经过怎样的风雨变迁,却依然安静怡然地繁盛着。因为在看不见的地下深处,他们的另一种心灵已紧紧握住身下的泥土,从土地的更深处获取营养,吸取智慧,倾听彼此的心声,这就是他们的世界吧。我无论怎么与他们说话,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这让我惭愧。被太多资讯和花花绿绿生活麻痹的我,还可以倾听别人的心灵、触摸他们的灵魂吗?如果不能,我活在世上这巨大的孤独该如何消解呢?那一刻,我多想冲破自我,与自己鲜血相见而走出囿锢啊。
可是,也许只有漫长的时间才能赋予我这一勇气吧,也许只有更漫长的时间才能赋予我这一智慧吧。我只能等待内心的巨树的生长,等它在我灵魂深处某个肥沃的地方扎根,慢慢滋养其他贫瘠的自我。
短短几十分钟,让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交错又分开。我离开时,那只侥幸逃脱洪水的猫蹲在院墙上,不知向何处看着。在荒凉的土地上,一只猫甚至也像人一样,开始了思考,也让自己的猫的灵魂延伸出类似思想的形态。与思想过剩的城市相比,这一点微不足道的生发,显得弥足珍贵。
离开时已是深夜12点,至今我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没有什么人生存的地方,时间会过得这么快。我明明黄昏时分到达,天边还有夕光,简单吃了顿饭离开,竟是深夜了?!我本想住在不远的县城里,但年轻的司机说这里的旅馆相当糟糕,脏不说,还经常有酒鬼深夜拍墙,所以建议飞车回去。20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况且与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子,在深夜漆黑如墨、荒无人烟的野外单独行车,总是听起来有点可怕吧。司机大概明白我的处境,所以虽然百般不愿住下,但还是表示听凭我决定。我用最短的时间想了想,决定回去。
就这样,深夜一点时,我们出发了。路上真是黑啊,周围什么也看不到,像处在天与地的黑箱子里。只有两盏车灯,照出光的甬路。司机将车里的音乐开到最大,浑厚强悍地撞击人心灵与脑膜的立体声,加上疾驰如飞的速度,减少了我的恐惧,甚至增加了深夜行车的快感。借着车灯,我看见前方有什么如巨大的雨点撞击着挡风玻璃,很快就将玻璃糊成一片。司机打开雨刷,刷去白色物,然而用不了几分钟,玻璃就又被糊满了。司机说,白天你问我,挡风玻璃上的白点是什么,现在知道了吧。我仔细看,那是如半只手掌大的白色飞蛾,遍布在这本该漆黑安静的荒野的空气中。然而,因这车的出现,它们拼尽生命扑向光热,死得陨去形体、天崩地裂。而更多的是被气流夹裹进来的飞蛾,还未来得及行使扑火的使命,就浑然不觉地碎裂了。那完全是因为车的奔突而被速度碾压掉的生命啊。虽然稀薄如此,死后也不过是一个雨滴状的白点,然而在这一刻,至少有一辆车,有一把雨刷,还有玻璃后的我们,证明着它们的生命。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为这平时感到恐惧的生物有点可惜呢。可是,因为我们而死的动物,还远不止它们。在灯光下,路面有类似老鼠和水貂一样的动物惊慌奔窜。那是黄鼠和水鼠。特别是水鼠,因为体长尺余,在这时候就格外不容易逃命。每隔一会儿,就听到司机说,又压死了一只。我说,你怎么能看见?他说,不是看见,我能感觉到车轮的震动。活的东西和石头,是不一样的。
活的东西和石头,是不一样的。热血和冷硬是不一样的。坚硬与柔软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次闯进了其他生命的世界,带来了破坏,然后迅速走掉,就像自然界的灾难卷走我们一样,卷走着别的生命。所以,在越发荒凉的土地上,这个世界的真谛和秘密就越发清晰啊。也只有在荒凉得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才不会有众多的“存在物”遮蔽事实、混淆视听,让自然的规则单一明朗地呈现。所以,荒古的时候,人们祭天拜地、敬祖求神,其实是最初与天地的对话吧。那是完全赤裸裸的生命与生命广义载体的融合,所以我们到头来,可能依然会无可救药地回到轮回的起点,重拾祖先的衣钵,就像从柏油路走回土地,了解土地,了解其他生命,然后重新澄澈我们的思想和心灵,那么到那时,我们也许可以像一棵巨树,因在肉体深处摸到定静的灵魂,而欣喜若狂。
接近城市时,迎面而来的大货车,像载着一座市镇般冲过来,八盏晃亮如巨眼的车灯照得人意识也空了。我只感到窄窄的路面向那因拥有更多重量而拥有了更滞重有力的时间的一面倾斜了过去。每一次迎面对接,几乎都是意志与意志,乃至命与命的直见。可深夜的行车者们竟享受着这速度交接的较量——看谁,更稳、更平滑、更自信地掌控着秩序与生命体的平衡。想到这里,就觉得世界的奇妙与丰满大概如此,有着剧烈速度与冲力的事物,有着强烈不稳定性的事物,其本质也被捏在沉静与有力中,并因此而呈现着更为活跃多元的、有所依凭的自己。
2012/07/04
PS;鄂尔多斯之行为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