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厨房
关于回忆、细节、观察与想象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地方就是厨房。“——吉本芭娜娜
大概没有哪个人如香蕉小姐一样,此话一出,人尽皆知。有时候,我也这么觉得。
关于厨房的最早记忆是住在70时候的后阳台改造的,用木条和玻璃封了的阳台,木条被涂上红色油漆,整个厨房从外面开起来,热闹又斑驳。
长方形的厨房,长边正对着通往室内的门,用水泥砌成两层的台面,记不得有没有贴白瓷砖,因为台面上总是摞满锅碗瓢盆,台面的隔层用一块布遮住,最大限度的保证从外面开过来,不会太凌乱。上面一层依旧是摞放锅碗瓢盆,下面一层则用来存储蔬菜、水果、鸡蛋。依稀记得那里经常放着一个菜篮,不是竹坯编制的,而是用来扎捆箱子的带子。我对蔬菜水果最早的季节认知便起源于这里。常常是经过漫长的一冬加上青黄不接的初春,对春天新下的蔬菜便记忆模糊了,所以每每在那里看到新品种。角落里放着木质蒜臼子,吃饺子,凉拌黄瓜的时候,便把它拿出来,洗干净,放进大蒜和一小撮盐巴,叩叩叩的敲起来。小孩子的力气很难把砵儿稳稳按住,所以每次敲蒜,不是敲到手指就是打翻蒜砵。除了日常的蔬菜储藏和不常用器皿收纳之外,这里常常在节日时被征作他用。一只半大铝制小盆偶尔会被放在这层,盆里泡着鱼翅或是发着燕窝、海参,这是我对高级食材的最初记忆。也许是对小铝盆发燕窝的记忆太深刻,以至于我日后吃到燕窝就会联想起我家老旧厨房里的那只铝盆。
左手边是灶台,双孔煤气灶,下面是煤气罐,上面是油烟机,我竟然还记得,我家油烟机是老板牌。煤气灶的记忆跟曾经用过的很多灶台的记忆串联起来了,可能也是老板牌,黑色。左边放炒锅,右边是高压锅或者蒸锅,或者汤锅,总之,左边永远都是炒锅,右边根据烹饪需求不停变换锅子类型。炒锅左边的窗台上是调味品,一个调味盒,里面有一组四个还是五个小盒,分别装着味精、盐巴、花椒、大料等调味料。然后依次摆放着酱油、醋、油、香油。那时候酱油只有一种酱油、醋也只有一种醋,不像现在,生抽、老抽、海鲜酱油。。。饺子醋、凉拌醋。。。
最靠近门的地方,挂着一只巨大的金华火腿,是一整只猪腿腌制而成的。火腿的下部已经被切掉了很多,露出雪白的肥肉,深红的瘦肉,和灰黄色的猪骨。我最早吃到的火腿炖冬瓜就是从这一根上切下的肉,顺便想起来,我小的时候真是极度厌恶冬瓜这种蔬菜,本身寡淡不吸油烟也就算了,还带着一股生味,那时候,父母哄我吃冬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上海这么一盘火腿炖冬瓜有多贵。。。小时候我真心讨厌冬瓜炖火腿这道菜,火腿味、冬瓜味应该是超出孩子味觉喜好的范围,非常成人化的口味。成人化的口味是不是就是被社会建构的口味呢?跑题了。。。
进门右手边是料理台,姑且这么叫吧,其实只是一块菜板而已,常用的刀有两把,都是铁制,因为氧化的远古,除了闪光的刀刃之外,其他部分都呈青灰色。每次使用之后,要用布擦拭干净,然后放在火上烤一下,避免生锈,可是潮湿的季节还是免不了使用之前再细细清洗。记忆力唯一一把光可鉴人刀是不锈钢刀,黑色的刀柄,又沉又油,因为这把刀常常是用来取猪油的。我曾经试图清洗这把刀,然后用这么晶亮的刀来切菜,但是洗了很久,加了洗洁精和热水,仍然油腻腻。右边的墙上挂着漏勺、蒸锅篦子,麦秸篦子,还有勺。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地方就是厨房。“——吉本芭娜娜
大概没有哪个人如香蕉小姐一样,此话一出,人尽皆知。有时候,我也这么觉得。
关于厨房的最早记忆是住在70时候的后阳台改造的,用木条和玻璃封了的阳台,木条被涂上红色油漆,整个厨房从外面开起来,热闹又斑驳。
长方形的厨房,长边正对着通往室内的门,用水泥砌成两层的台面,记不得有没有贴白瓷砖,因为台面上总是摞满锅碗瓢盆,台面的隔层用一块布遮住,最大限度的保证从外面开过来,不会太凌乱。上面一层依旧是摞放锅碗瓢盆,下面一层则用来存储蔬菜、水果、鸡蛋。依稀记得那里经常放着一个菜篮,不是竹坯编制的,而是用来扎捆箱子的带子。我对蔬菜水果最早的季节认知便起源于这里。常常是经过漫长的一冬加上青黄不接的初春,对春天新下的蔬菜便记忆模糊了,所以每每在那里看到新品种。角落里放着木质蒜臼子,吃饺子,凉拌黄瓜的时候,便把它拿出来,洗干净,放进大蒜和一小撮盐巴,叩叩叩的敲起来。小孩子的力气很难把砵儿稳稳按住,所以每次敲蒜,不是敲到手指就是打翻蒜砵。除了日常的蔬菜储藏和不常用器皿收纳之外,这里常常在节日时被征作他用。一只半大铝制小盆偶尔会被放在这层,盆里泡着鱼翅或是发着燕窝、海参,这是我对高级食材的最初记忆。也许是对小铝盆发燕窝的记忆太深刻,以至于我日后吃到燕窝就会联想起我家老旧厨房里的那只铝盆。
左手边是灶台,双孔煤气灶,下面是煤气罐,上面是油烟机,我竟然还记得,我家油烟机是老板牌。煤气灶的记忆跟曾经用过的很多灶台的记忆串联起来了,可能也是老板牌,黑色。左边放炒锅,右边是高压锅或者蒸锅,或者汤锅,总之,左边永远都是炒锅,右边根据烹饪需求不停变换锅子类型。炒锅左边的窗台上是调味品,一个调味盒,里面有一组四个还是五个小盒,分别装着味精、盐巴、花椒、大料等调味料。然后依次摆放着酱油、醋、油、香油。那时候酱油只有一种酱油、醋也只有一种醋,不像现在,生抽、老抽、海鲜酱油。。。饺子醋、凉拌醋。。。
最靠近门的地方,挂着一只巨大的金华火腿,是一整只猪腿腌制而成的。火腿的下部已经被切掉了很多,露出雪白的肥肉,深红的瘦肉,和灰黄色的猪骨。我最早吃到的火腿炖冬瓜就是从这一根上切下的肉,顺便想起来,我小的时候真是极度厌恶冬瓜这种蔬菜,本身寡淡不吸油烟也就算了,还带着一股生味,那时候,父母哄我吃冬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上海这么一盘火腿炖冬瓜有多贵。。。小时候我真心讨厌冬瓜炖火腿这道菜,火腿味、冬瓜味应该是超出孩子味觉喜好的范围,非常成人化的口味。成人化的口味是不是就是被社会建构的口味呢?跑题了。。。
进门右手边是料理台,姑且这么叫吧,其实只是一块菜板而已,常用的刀有两把,都是铁制,因为氧化的远古,除了闪光的刀刃之外,其他部分都呈青灰色。每次使用之后,要用布擦拭干净,然后放在火上烤一下,避免生锈,可是潮湿的季节还是免不了使用之前再细细清洗。记忆力唯一一把光可鉴人刀是不锈钢刀,黑色的刀柄,又沉又油,因为这把刀常常是用来取猪油的。我曾经试图清洗这把刀,然后用这么晶亮的刀来切菜,但是洗了很久,加了洗洁精和热水,仍然油腻腻。右边的墙上挂着漏勺、蒸锅篦子,麦秸篦子,还有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