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如,一声叹息,穿越半个世纪
我在知乎里提问张公子,求书单。张公子按我要求开了十本“篇幅不太长,句子很漂亮”的书。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在列。
朱生豪的书我买过,不是别的(现在知道大概也不会有别的),就是莎士比亚戏剧集。我记得是一本盗版书,蛮厚,没怎么翻过。张公子既然推荐,于是就上网找,很快就找到了。同时也看到一本《朱生豪书信集》,顺手就下载了。
在我想象中,朱生豪应该是哪位著名大学的老教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对着雨打芭蕉的小院子铺开稿纸,几十年如一日的乐在其中翻译着自己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直到垂垂老矣。看到这本书,又百度下,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朱生豪居然只活了32岁,而他翻译卷叠浩繁煌煌31卷莎著居然总共只用了三年。
朱生豪自然是值得敬佩的,短短时间译出了莎翁大部分的著作。珠玉在前,直到现在后人还难望项背,真正是与生命赛跑。但宋清如,与朱生豪结婚3年多的时间里,大概每天只能端茶烧饭看到丈夫伏案疾书的背影,朱生豪撒手人寰,除了留给她一个13个月的孩子什么都没有。
宋清如在书信集的前言写道:“男女(父母子女间之外)之间的书信,都是情书。从广义上来说,似也合乎逻辑。但就事论事,朱生豪的书信,主要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并非执着于异性的追求。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所谓爱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不一定真实存在。换句话说,无非是寻求心灵的寄托。我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否定他感情的专注,或者怀疑他的虚假,而是同情他的身世,尊重他的言行。”
关于两人婚后的生活,宋清如仅仅写了一段,心酸尽在其中。“1941年5月1日,我和生豪于困顿中在上海结婚。原想婚后赴内地谋生,结果迫于形势而未成行。于是,先回江苏常熟我的老家,后定居嘉兴南门。朱生豪潜心翻译莎士比亚。1944年12月26日,在他译完了莎剧36个中的31个之后,贫病辞世。不到一个月,我又料理了他二弟陆奎的后事,抱着儿子尚刚除外谋生。直至抗战胜利,我才重返家园。”
这本书的署名时间是,1994年生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宋清如出生于1911年,彼时已经是83岁的老太了,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时光覆盖其身的凄苦潜入深处,她终于可以淡定了。但我仿佛还是听到了一声叹息。
宋清如从认识朱生豪到结婚,历经十年,这十年中除了作为之江大学校友的2年之外,其它时候两个人都不在一起,只以书信通联。而婚后的情况正如前文所述。我想到最后,宋清如都不能确定这是否是爱情吧。
宋清如其后一生未婚,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史,生有一女,直至1997年仙逝。
朱生豪的书我买过,不是别的(现在知道大概也不会有别的),就是莎士比亚戏剧集。我记得是一本盗版书,蛮厚,没怎么翻过。张公子既然推荐,于是就上网找,很快就找到了。同时也看到一本《朱生豪书信集》,顺手就下载了。
在我想象中,朱生豪应该是哪位著名大学的老教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对着雨打芭蕉的小院子铺开稿纸,几十年如一日的乐在其中翻译着自己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直到垂垂老矣。看到这本书,又百度下,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朱生豪居然只活了32岁,而他翻译卷叠浩繁煌煌31卷莎著居然总共只用了三年。
朱生豪自然是值得敬佩的,短短时间译出了莎翁大部分的著作。珠玉在前,直到现在后人还难望项背,真正是与生命赛跑。但宋清如,与朱生豪结婚3年多的时间里,大概每天只能端茶烧饭看到丈夫伏案疾书的背影,朱生豪撒手人寰,除了留给她一个13个月的孩子什么都没有。
宋清如在书信集的前言写道:“男女(父母子女间之外)之间的书信,都是情书。从广义上来说,似也合乎逻辑。但就事论事,朱生豪的书信,主要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并非执着于异性的追求。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所谓爱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不一定真实存在。换句话说,无非是寻求心灵的寄托。我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否定他感情的专注,或者怀疑他的虚假,而是同情他的身世,尊重他的言行。”
关于两人婚后的生活,宋清如仅仅写了一段,心酸尽在其中。“1941年5月1日,我和生豪于困顿中在上海结婚。原想婚后赴内地谋生,结果迫于形势而未成行。于是,先回江苏常熟我的老家,后定居嘉兴南门。朱生豪潜心翻译莎士比亚。1944年12月26日,在他译完了莎剧36个中的31个之后,贫病辞世。不到一个月,我又料理了他二弟陆奎的后事,抱着儿子尚刚除外谋生。直至抗战胜利,我才重返家园。”
这本书的署名时间是,1994年生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宋清如出生于1911年,彼时已经是83岁的老太了,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时光覆盖其身的凄苦潜入深处,她终于可以淡定了。但我仿佛还是听到了一声叹息。
宋清如从认识朱生豪到结婚,历经十年,这十年中除了作为之江大学校友的2年之外,其它时候两个人都不在一起,只以书信通联。而婚后的情况正如前文所述。我想到最后,宋清如都不能确定这是否是爱情吧。
宋清如其后一生未婚,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史,生有一女,直至1997年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