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米拉波桥》兼论其中文翻译(附新译)
Le Pont Mirabeau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先把原文摆放到这里,实在是证明一种无力。当初读到闻家驷的翻译,立即喜欢上了这首诗。直到后来学习法语,仅仅学了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要翻译这首诗。当初读不懂,但仍感到有必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就像幼年背的唐诗,会潜移默化地对一个人的语言产生影响。之后屡次翻译,都以失败告终。这首诗太好听,不止遣词造句极其流畅,声音韵律也异常和谐。因此保留原诗的这种特点,难度可想而知。
前几天准备翻译的时候,搜集了一些已有的译本。因为对这首诗第二段的误译(也许是另一种解读)耿耿于怀,于是我想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翻译。结果第二天早上看到艾洛兄的新译本出来,我就不打算再等了,抱着比试一下的心态,翻译了三个版本出来。但我翻译出这三个版本之前,并没想要正式翻译,而是想做一种尝试,或者寻求一下戏谑和幽默。从我那个用古诗翻译的版本中可以看出。
前三个版本中,我最早用的是散文诗来翻译的,目的是想彻底从形式和韵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放任自己自由地选择语言,可是结果翻译得并不好,无论如何诗歌是无法丢掉声音的,即使不追求韵律,但也要把诗译得好听,对我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第一种尝试失败了,开始向另一个极端走去,用古体诗来翻译。这次尝试有些艰难,但也勉强完成了,这次翻译则摆脱了“直译”的束缚,只要翻译出来和原诗的字句能构建出相似的意境即可。但结果也未如我意,只当做自娱自乐了,顺便以此来反对一下以往的译本中那种半文不白的翻译。因此我的选择是,要么全都用现代诗翻译,要么全都用古诗翻译。最后本想正式翻译一个版本出来,于是选择了现代诗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没有抗拒形式和韵律的诱惑,在翻译完初稿之后,又调整了一些字句,把这些诗行和韵尾摆放整齐。结果当然是以某些地方的不自然为代价,做到了这样的整齐,但这个译本还算是很忠实原诗的。不论如何,我还是把这次的翻译当成了第三次尝试,或者当成游戏的第三种玩法。
但娱乐一番过后,正式地翻译一次这首诗的念头依然在纠缠着我。于是又翻译了第四个版本出来,当我尝试从押韵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发现根本不可能。当我把第一个出现的押韵强行拆解之后,发现这首诗的美感瞬间消失了(或许我还没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所以最后决定只保留句尾的押韵,而不再要求音节的数量一致。但这次尽力保持“直译”。这次的翻译结果如下: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淌
我们的爱情
还是否值得怀想
悲伤过后总是欢畅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让我们手牵着手面对面
可是在我们
臂弯桥下流过的波澜
却对这长久的凝视感到厌倦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爱情逝去了如这河水般流淌
爱情逝去了
生命多么漫长
愿望如此难以抵挡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一天天过去一周周过往
流走的时光
逝去的爱情不会再重访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淌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现在来逐字逐句地读一下这首诗。第一段的前两行没有疑义,第三行中faut-il,各个译本十分不统一,我把这个句段翻译成了“值得”。其他译本有翻译成“应当”“必须”和“何苦”等等。另外,在程抱一的译本中,faut-il也翻译成了“值得”。我和艾洛之间聊过这个词的翻译,现把我当初的观点原封不动地附在下面:
“faut-il我译成“值得”,我觉得用汉语翻译这首诗构成的语境中,“值得”和“必须”或“应该”能构成等值的效应。要说细微差别,“应该”和“必须”也有分别,但在法语里il me faut和je dois有时却可以替换,这里是觉得我的翻译远没有做到那么精确,所以选择了一个我觉得更有意味的词。
“il faut我译成“值得”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但之所以选“值得”,是因为我感觉“值得”所包含的情绪更多一些,会产生一种恍然之感,仿佛这段逝去的爱情,折磨诗人已久,而诗人看到塞纳河水不停地流去,毫无眷恋之情,于是开始自问,这段折磨自己已久的爱情,还有没有必要沉浸其中,但这时诗人看到塞纳河之后显然已经看开,决定抽身而去,并叹息自己当初那么不醒悟,于是对着过去的自己说出一句“这值得吗?”“有必要吗?”“必须要这样吗?”“应该这样吗?”,所以这些意义罗列在一起,让我觉得“值得”是最强烈的。”
副歌部分也没什么争议,只是在众多译本中,都有一种文言化的倾向,如戴望舒、程抱一和郑克鲁的译本,艾洛的译本也有排除口语化的倾向。考虑到这段副歌的特殊性,更换一种语体也是种选择。我在这段的翻译上仍统一为口语。第一行的两个命令式,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黑夜尽管到来吧,白昼尽管逝去吧,钟声尽管不停地敲响吧,不管时光怎样无情地流逝,我也不会动摇我的信念,像你们一样匆匆改变。
第二段的争议最大。第一行的face à face翻译成“面对面”和“眼对眼”都可成立。关键在后面两行,第二行的tandis que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二人手牵着手四目相视,这一定是诗人回想起的过去的某段场景,因此诗人用另一个命令式的动词reston,意欲把这样的场景留住:让我们的手永远相牵,让我们永远凝视着对方的双眼。然而这一切都早已逝去,无法挽留,塞纳河不停地奔流,在它看来,一切都不停地变换,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当两个人在桥上四目相视,并想要留住这永恒的瞬间之时,塞纳河却从他们手臂结成的桥梁下面奔流而过。即使他们的手臂像一座桥一样,牢牢握在一起,永远不会分离,在塞纳河的眼中,这永恒则是虚幻的,于是它厌倦了这对恋人永恒的凝视,奔涌向前。诗人无奈地意识到,时间可以摧毁一切,就像这塞纳河一样永不停息。因此在第一行和最后两行的对比转折中,“永恒”无情地被“变化”摧毁。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这段诗里面的语法规则也就一目了然,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这句话中,l'onde(波浪)做passe(经过)的主语,其余的则都是l'onde的定语成分,先是在l'onde est si l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这样的结构中把est省略,于是lasse(疲倦的、厌倦的)可以成为l'onde的修饰成分,后面的des éternels regards(永恒的凝视)则是lasse的形容词补语,即être las de qqch的结构。如果把des éternels regards直接理解成l'onde的修饰成分,即l'onde de les éternels regards,则把l'onde当成了二人互相凝视的眼波,而不是当成塞纳河的波浪,这样理解起来未免牵强。而在这十多种中文译本当中,都是按照后一种理解来翻译的,艾洛的翻译后来改成了前一种情况。因此众译本都把lasse当成l'onde的状态(疲倦的波浪),而不是把lasse当成l'onde的态度(波浪对...感到厌倦)。
第三段的翻译中,争议之处在comme一词的理解上,各家翻译分成两种。阿波利奈尔的诗歌从来不用标点符号,从诗人本人的朗读当中也听不出任何强调的语气,这是诗人为了扩大文本的开放性,而排除了阐释性的因素。因此这段当中的后两句我们无法直观看到是什么样的语气。但我认为此处comme一句应理解为感叹句。我尝试过把comme理解成“正如”或“就像”,但这种理解会产生矛盾。我不能既说爱情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又像生命一样缓缓逝去,再与最后一句作比,就更不恰当。l'amour s'en va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存在爱情流逝的过程。我可以说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痛苦有一个缓慢的消失过程,当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痛苦之时,觉得生命何其漫长,仿佛痛苦只能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逝。但这里并没有说痛苦的逝去,而是说爱情的逝去,爱情的逝去已经是事实,一个完成的状态,因此感到生命漫长,愿望强烈,都是爱情逝去之后的状态。把comme理解成“正如”,会表达出爱情逝去和生命漫长、愿望强烈是同时进行的,是一种延续状态,这在意义上就显得不通顺。而把comme一句理解成感叹句,则表明了生命漫长和愿望强烈是爱情逝去之后的结果,因此爱情逝去之后,忽然感到生命如此漫长,痛苦该何时结束;愿望何等强烈,逝去的爱情还会不会回来。这后两句才应该视为一种延续状态。
另外,翻译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这一句的时候,为了凑韵,做了很多种尝试,如“心愿多么狂放”“心中充溢着愿望”“心愿难以消亡”,都是想借此表达出“愿望如此强烈”,最后选定了“愿望如此难挡”也是权益之举,他日还将重译。
第四段没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把semaine(周、星期)改成“月”比较好,毕竟汉语诗中“星期”很少成为表达时间的意向,而是更习惯使用“日”“月”“年”来表达时间,从时长上来考虑,“月”与“星期”比较接近,但我这里为了保持直译,所以舍弃了这种选择。第二三行中的temps passé和les amours是个双关用法,passé(过去的)不只修饰temps(时间),也修饰les amours(爱情),只是没有直接说出les amours passés罢了。最后一句的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与第一句重复,但这里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道出了一种更深远的意境,提醒读者塞纳河从始至终一直在不停地奔流着,从未停息。同时也对本段中的前三行做出回应,时光和爱情都一去不复返,这也不必去慨叹,你看,塞纳河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奔流,它何时曾回过头?在第一段中诗人明明知道痛苦过后快乐终会到来,也曾自问,那段折磨着他的爱情是否还值得去反复回忆。但第二段、第三段诗人果然没有忍住去想,这种痛苦依然存在,仿佛诗人在理性上已经知道这毫无必要,但情感上依然纠葛于其中。一直到第四段的前三行诗人仿佛还沉湎其中,直到写出最后一行,心里这个结仿佛忽然松动了一下,但这个结究竟有没有彻底打开,诗人不曾道出,但这恰是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仿佛从想开到没有想开之间,各种程度的想开都包含其中,任由读者选择。
文中所引内容见前一篇日志:
http://www.douban.com/note/221530569/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先把原文摆放到这里,实在是证明一种无力。当初读到闻家驷的翻译,立即喜欢上了这首诗。直到后来学习法语,仅仅学了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要翻译这首诗。当初读不懂,但仍感到有必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就像幼年背的唐诗,会潜移默化地对一个人的语言产生影响。之后屡次翻译,都以失败告终。这首诗太好听,不止遣词造句极其流畅,声音韵律也异常和谐。因此保留原诗的这种特点,难度可想而知。
前几天准备翻译的时候,搜集了一些已有的译本。因为对这首诗第二段的误译(也许是另一种解读)耿耿于怀,于是我想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翻译。结果第二天早上看到艾洛兄的新译本出来,我就不打算再等了,抱着比试一下的心态,翻译了三个版本出来。但我翻译出这三个版本之前,并没想要正式翻译,而是想做一种尝试,或者寻求一下戏谑和幽默。从我那个用古诗翻译的版本中可以看出。
前三个版本中,我最早用的是散文诗来翻译的,目的是想彻底从形式和韵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放任自己自由地选择语言,可是结果翻译得并不好,无论如何诗歌是无法丢掉声音的,即使不追求韵律,但也要把诗译得好听,对我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第一种尝试失败了,开始向另一个极端走去,用古体诗来翻译。这次尝试有些艰难,但也勉强完成了,这次翻译则摆脱了“直译”的束缚,只要翻译出来和原诗的字句能构建出相似的意境即可。但结果也未如我意,只当做自娱自乐了,顺便以此来反对一下以往的译本中那种半文不白的翻译。因此我的选择是,要么全都用现代诗翻译,要么全都用古诗翻译。最后本想正式翻译一个版本出来,于是选择了现代诗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没有抗拒形式和韵律的诱惑,在翻译完初稿之后,又调整了一些字句,把这些诗行和韵尾摆放整齐。结果当然是以某些地方的不自然为代价,做到了这样的整齐,但这个译本还算是很忠实原诗的。不论如何,我还是把这次的翻译当成了第三次尝试,或者当成游戏的第三种玩法。
但娱乐一番过后,正式地翻译一次这首诗的念头依然在纠缠着我。于是又翻译了第四个版本出来,当我尝试从押韵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发现根本不可能。当我把第一个出现的押韵强行拆解之后,发现这首诗的美感瞬间消失了(或许我还没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所以最后决定只保留句尾的押韵,而不再要求音节的数量一致。但这次尽力保持“直译”。这次的翻译结果如下: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淌
我们的爱情
还是否值得怀想
悲伤过后总是欢畅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让我们手牵着手面对面
可是在我们
臂弯桥下流过的波澜
却对这长久的凝视感到厌倦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爱情逝去了如这河水般流淌
爱情逝去了
生命多么漫长
愿望如此难以抵挡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一天天过去一周周过往
流走的时光
逝去的爱情不会再重访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淌
让夜晚降临吧让钟声响起
日子匆匆过去我留在原地
现在来逐字逐句地读一下这首诗。第一段的前两行没有疑义,第三行中faut-il,各个译本十分不统一,我把这个句段翻译成了“值得”。其他译本有翻译成“应当”“必须”和“何苦”等等。另外,在程抱一的译本中,faut-il也翻译成了“值得”。我和艾洛之间聊过这个词的翻译,现把我当初的观点原封不动地附在下面:
“faut-il我译成“值得”,我觉得用汉语翻译这首诗构成的语境中,“值得”和“必须”或“应该”能构成等值的效应。要说细微差别,“应该”和“必须”也有分别,但在法语里il me faut和je dois有时却可以替换,这里是觉得我的翻译远没有做到那么精确,所以选择了一个我觉得更有意味的词。
“il faut我译成“值得”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但之所以选“值得”,是因为我感觉“值得”所包含的情绪更多一些,会产生一种恍然之感,仿佛这段逝去的爱情,折磨诗人已久,而诗人看到塞纳河水不停地流去,毫无眷恋之情,于是开始自问,这段折磨自己已久的爱情,还有没有必要沉浸其中,但这时诗人看到塞纳河之后显然已经看开,决定抽身而去,并叹息自己当初那么不醒悟,于是对着过去的自己说出一句“这值得吗?”“有必要吗?”“必须要这样吗?”“应该这样吗?”,所以这些意义罗列在一起,让我觉得“值得”是最强烈的。”
副歌部分也没什么争议,只是在众多译本中,都有一种文言化的倾向,如戴望舒、程抱一和郑克鲁的译本,艾洛的译本也有排除口语化的倾向。考虑到这段副歌的特殊性,更换一种语体也是种选择。我在这段的翻译上仍统一为口语。第一行的两个命令式,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黑夜尽管到来吧,白昼尽管逝去吧,钟声尽管不停地敲响吧,不管时光怎样无情地流逝,我也不会动摇我的信念,像你们一样匆匆改变。
第二段的争议最大。第一行的face à face翻译成“面对面”和“眼对眼”都可成立。关键在后面两行,第二行的tandis que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二人手牵着手四目相视,这一定是诗人回想起的过去的某段场景,因此诗人用另一个命令式的动词reston,意欲把这样的场景留住:让我们的手永远相牵,让我们永远凝视着对方的双眼。然而这一切都早已逝去,无法挽留,塞纳河不停地奔流,在它看来,一切都不停地变换,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当两个人在桥上四目相视,并想要留住这永恒的瞬间之时,塞纳河却从他们手臂结成的桥梁下面奔流而过。即使他们的手臂像一座桥一样,牢牢握在一起,永远不会分离,在塞纳河的眼中,这永恒则是虚幻的,于是它厌倦了这对恋人永恒的凝视,奔涌向前。诗人无奈地意识到,时间可以摧毁一切,就像这塞纳河一样永不停息。因此在第一行和最后两行的对比转折中,“永恒”无情地被“变化”摧毁。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这段诗里面的语法规则也就一目了然,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这句话中,l'onde(波浪)做passe(经过)的主语,其余的则都是l'onde的定语成分,先是在l'onde est si l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这样的结构中把est省略,于是lasse(疲倦的、厌倦的)可以成为l'onde的修饰成分,后面的des éternels regards(永恒的凝视)则是lasse的形容词补语,即être las de qqch的结构。如果把des éternels regards直接理解成l'onde的修饰成分,即l'onde de les éternels regards,则把l'onde当成了二人互相凝视的眼波,而不是当成塞纳河的波浪,这样理解起来未免牵强。而在这十多种中文译本当中,都是按照后一种理解来翻译的,艾洛的翻译后来改成了前一种情况。因此众译本都把lasse当成l'onde的状态(疲倦的波浪),而不是把lasse当成l'onde的态度(波浪对...感到厌倦)。
第三段的翻译中,争议之处在comme一词的理解上,各家翻译分成两种。阿波利奈尔的诗歌从来不用标点符号,从诗人本人的朗读当中也听不出任何强调的语气,这是诗人为了扩大文本的开放性,而排除了阐释性的因素。因此这段当中的后两句我们无法直观看到是什么样的语气。但我认为此处comme一句应理解为感叹句。我尝试过把comme理解成“正如”或“就像”,但这种理解会产生矛盾。我不能既说爱情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又像生命一样缓缓逝去,再与最后一句作比,就更不恰当。l'amour s'en va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存在爱情流逝的过程。我可以说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痛苦有一个缓慢的消失过程,当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痛苦之时,觉得生命何其漫长,仿佛痛苦只能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逝。但这里并没有说痛苦的逝去,而是说爱情的逝去,爱情的逝去已经是事实,一个完成的状态,因此感到生命漫长,愿望强烈,都是爱情逝去之后的状态。把comme理解成“正如”,会表达出爱情逝去和生命漫长、愿望强烈是同时进行的,是一种延续状态,这在意义上就显得不通顺。而把comme一句理解成感叹句,则表明了生命漫长和愿望强烈是爱情逝去之后的结果,因此爱情逝去之后,忽然感到生命如此漫长,痛苦该何时结束;愿望何等强烈,逝去的爱情还会不会回来。这后两句才应该视为一种延续状态。
另外,翻译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这一句的时候,为了凑韵,做了很多种尝试,如“心愿多么狂放”“心中充溢着愿望”“心愿难以消亡”,都是想借此表达出“愿望如此强烈”,最后选定了“愿望如此难挡”也是权益之举,他日还将重译。
第四段没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把semaine(周、星期)改成“月”比较好,毕竟汉语诗中“星期”很少成为表达时间的意向,而是更习惯使用“日”“月”“年”来表达时间,从时长上来考虑,“月”与“星期”比较接近,但我这里为了保持直译,所以舍弃了这种选择。第二三行中的temps passé和les amours是个双关用法,passé(过去的)不只修饰temps(时间),也修饰les amours(爱情),只是没有直接说出les amours passés罢了。最后一句的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与第一句重复,但这里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道出了一种更深远的意境,提醒读者塞纳河从始至终一直在不停地奔流着,从未停息。同时也对本段中的前三行做出回应,时光和爱情都一去不复返,这也不必去慨叹,你看,塞纳河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奔流,它何时曾回过头?在第一段中诗人明明知道痛苦过后快乐终会到来,也曾自问,那段折磨着他的爱情是否还值得去反复回忆。但第二段、第三段诗人果然没有忍住去想,这种痛苦依然存在,仿佛诗人在理性上已经知道这毫无必要,但情感上依然纠葛于其中。一直到第四段的前三行诗人仿佛还沉湎其中,直到写出最后一行,心里这个结仿佛忽然松动了一下,但这个结究竟有没有彻底打开,诗人不曾道出,但这恰是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仿佛从想开到没有想开之间,各种程度的想开都包含其中,任由读者选择。
文中所引内容见前一篇日志:
http://www.douban.com/note/221530569/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75篇内容 · 111.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5.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51篇内容 · 155.2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6篇内容 · 80.4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3.3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21篇内容 · 898.1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0篇内容 · 182.9万次浏览
覺得譯作的節奏比原作快。畢竟原作裏一堆長元音,悠遠綿長的感覺。 還有選擇“江陽韻”好像有點太明快了?似乎古詩詞裏“江陽韻”一般表示昂揚之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9bee0102dqkv.html
第三段的翻译中,争议之处在comme一词的理解上,各家翻译分成两种。阿波利奈尔的诗歌从来不用标点符号,从诗人本人的朗读当中也听不出任何强调的语气,这是诗人为了扩大文本的开放性,而排除了阐释性的因素。因此这段当中的后两句我们无法直观看到是什么样的语气。但我认为此处comme一句应理解为感叹句。
这一点说得很有意思啊。。我现在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啊。 其实这里的comme 也许就是as 的意思, 表示同时并列进行, 并不一定要做类比。 可能诗人就是说了几个现象,把它们列在一起,其间的动态关系自然呈现, 不需点明, 也不能用言语和逻辑穷尽。。
我在想,應該不同的句法也和節奏的快慢有關係。。。某些句法也許可以拉慢詩的速度。。
突然想問,關於這個快慢問題,哪家文學理論有明白的分說? 記得最清楚的只是卡爾維諾《美國講稿》關於速度的一章。
我很少读文学理论。。
@木頭記 以前上英文课诗歌老师经常说快慢的问题(主要涉及元音长度), 貌似一般介绍诗歌阅读的书籍都会提到一下这个问题
莫老師,多謝:)。 好像一般都是從元音長度的角度來説,那麽還有沒有句法(或者其它?)和文字速度關係的論述呢。。
我感觉这个快慢是一种心理感受,有些句子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加速,有些句子又让人情不自禁地慢下来,比如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不可能让人慢下来,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样的五言句子在心理上却比前面的七言句子花的时间更长。再比如有时加一个“君不见”,尽管字数增多了,但在心理上的感觉却加快了。个人感觉有些句法确实会像滑梯一样情不自禁地快起来,有些句法又像脚镣一样拖着你行走的速度,目前也没有做过此类总结,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取决于语义。纯粹愚见,请批评。。
补充一下:是取决于整体篇章的语义,不是句段的语义。
同意您的感觉。
俄耳甫斯兄不妨找篇法语对此诗的疏解文章,最好是逐句乃至逐词阐释的,把文章翻译了,然后再回过头来翻译这首诗。
回Dasha兄,手中一直没有这样的资料,也没有在网上详细找过,本以为这首诗并不难懂,只是节奏韵律难以转化,窃以为注疏家倘若阐释,也未免不是仁者见仁。从注疏家那里我只了解到这首诗阿波利奈尔还写过另一个版本,以及副歌里面有一句是从维庸那里获得的灵感,此外再没有让我受益之处......Dasha兄的严谨实在让人敬佩,改日翻译阿氏其他诗歌的时候,一定参考注疏。
Dasha所说的“直译”,或者说鲁迅先生所说的“硬译”,应该至少不同于机械翻译。Dasha细究过自己所说的“直译”,其实就是字面直译,不要把谜底说破。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用汉语说,人家雅,咱就雅,人家俗,咱就俗,人家说得啰嗦,咱也没有资格精简,人家说得华美,咱也没有权利质朴。究其根本,Dasha建议兄先翻译相关注疏,将诗放在其原文语境里综合考察,如果译文与阐释文字不能浑然一体,那么,一定是某些词译得不对。这,其实就是变形了的“回译”,如果译成的汉语“回译”不成原文,那么,译文也就与原文无关,不过是掺杂使假的山寨品罢啦。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孙周兴译海德格尔中的里尔克,孙译出的里尔克,在海氏汉译文本里显得浑然一体,但是,抽出来放回里尔克的文本,却完全不是那回事…… 跟在兄的日记后面胡乱说话,是因为兄对那几个“无关紧要”的“小词”有太多的发挥,想提请兄注意,因为Dasha看里尔克的注疏的时候,经常遇到德国人大范围高频率谈论一些“虚词”的用法,这些“小词”,如果没有译出或者不准确或者不统一,人家评述的话就无法翻译。
感谢Dasha兄不吝时间和力气与某谈论“直译”,我大概赞同Dasha兄对“直译"所做的”细究“,我也认为忠实是最首要的,原文的文体还是风格都要如实地展现出来,译者无权对原作做出改变,正如翻译界评价傅雷,说傅的译文要胜过巴尔扎克的原文,我没读过原文,不敢妄自评论,但窃以为这样的评价实在不是好的评价,因为已经明显地道出了傅雷对原文所做的歪曲。说句老生常谈的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信“,但窃以为”雅“也是不得不追求的,如果原文不雅,那自然不必追求。我所赞同的意译就是对”雅“的追求,若直译太拙,就要用意译来补充,但意译并不是译者擅自重写,而是更深层次的探寻,仿佛译者阅读一个外文句子,把这个句子的语义从词语的外壳里面倒出来,然后再倒入自己母语的模子当中。这就是我所谓的意译。但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译者自己在说,而是设法让作者开口去说出译者的母语。我不知道这样啰嗦的表达是否让Dasha兄满意。至于Dasha兄说的”回译“,我认为这难以做到,再拿长句子举例,一个英文的长句译成汉语之后变成若干短句,要是再进行回译,恐怕就和原文有些差距了。其实我感觉直译有时未必会有好的意译更忠实于原文。 Dasha兄再次提到翻译注疏,若肯给予时日,一定会做一次尝试。我对原文中那些小词太多发挥,也许是我太过啰嗦,想把所有我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嘿嘿,dasha兄,你说得没错,德语里最难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小品词了,这是我的感受。我之前学德语的时候对小品词感觉不错,然后就比另一个朋友理解许多艰涩的文本容易了很多,我觉得这是要靠大量阅读和好的语感达到的,当然也要看专门讲小品词的参考著作,古希腊语也一样,小品词特别特别重要,断句分判意思等等往往就是靠小品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