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看周云蓬演唱会
初识周云蓬,也不过几个月之前的事,刚刚开始我对中国独立音上的上下求索。人惯叫他“老周”,一听就带着股楼下大哥般的亲切感。而他的风趣幽默,那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行的创作旅途,也让他的音乐接满地气儿。于是乎,我在虾米豆瓣和微博上把他统统加了关注。这次周云蓬“候鸟北飞”演出,能来到赫兹酒吧,也确实结结实实为这兴奋了一把。
从8点半开始,中间休息10分钟左右,结束了出门,11点了。一场超长的演出,保证能让听者满载而归。还在演出的时候,手机要没电了,微博人人QQ统统歇菜,就连照片都没存上。回了家想想,老周的这场现出,绝对值得为之写篇日志,140字的方块格不要也罢。
差点酿成的遗憾
豆瓣上的演出信息关注了好久,前期做的功夫可谓扎实。但在找伴儿一起看演出的过程中,却备受挫折,而且最终也没有半个人愿意去。我这人吧,好玩好凑热闹。一向信奉,玩什么不要紧,关键看和谁一起玩。难题摆在眼前,一个人看演出,演出前将有3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发,晚上还得半夜打车回家。到底被这些不重要的事蒙了眼,预售票就这样飞了飞了飞了……
还是在北京的老张歪打正着帮我这个严重拖延症和拿不定症患者做了决定。作为广告人的老张,总是踏实又从容,而且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这样的他,对民谣有着天然的好感与亲近。周云蓬,首当其冲在他的民谣雷达之内。对于演出,他说,你能有好音乐听啦,多爽!是啊,有好音乐听,干嘛不去。Now or never.谁知道下次有机会亲眼亲耳去看“老周”会是什么时候?一咬牙,妈的,没人一起那就自己去!不管在演出之前的纠结是多么令人沮丧,到了现场,只会专注于音乐。
唯一遗憾的是,出场了,看见回声的书店主人拿着老周的书。然后在心里重重地拍了一下大腿,什么脑子,买书签名(因为比起他的专辑,对他的书更有兴趣)这档子有纪念意义的事,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来的时候就忘了一回,这回还不长记性!有机会再拜读吧。
镜头里看的演出
老周,无疑是备受欢迎的。本来就狭小的赫兹酒吧,这一晚,变成了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车。一个字,挤!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旁边人动作一大,就会飘来头油的味道。老周演出很按时,说好8点半开场,8点20就在台上试音准备,一到点就开唱。检票队伍很长,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慢。他都开唱好几句了,我才买了票,一头扎进人堆。
这么说吧,前两首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心急,这成何体统?现场演出竟然连人都没看到,太赔了。不动声色地往前面挤,终于找到一个发挥不稳定的制高点,一会儿能看到老周的脸,一会儿只看见一个男生汗水淋漓的背影。还算是有些欣慰。
高兴的是,很多人都在照相。尤其是那些拿单方相机和pad的,最让我喜闻乐见。他们在拍照时,都会把镜头举过头顶,焦距拉近,正好可以照到不加人头遮挡的舞台,清楚极了。每当那些拿单反和pad拍照时,我都会直接看着镜头里的老周和鼓手。比起踮着脚才能看见一闪而过的老周发髻的视觉效果,那镜头里的舞台呈现对我简直就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待遇。
老周的换词儿、段子和音乐
老周很会照顾当地的观众。他很热络地向观众提到了回声书店和赫兹酒吧店主参与的惘闻乐队。唱歌的时候,把地名换成大连的地名。歌间聊天的时候,还说大连很热情,要跟郭龙和张玮玮推荐来大连演出。而且很与时俱进,07年的那首“买房子”,本来是“花了30万”,今天唱来,就是花了“100万”。
每唱一首歌,老周会用一个段子来介绍这首歌。他给我们介绍北京出租车的傲慢以及在大连同样的遭遇,迎合台湾观众的歌词和他们对此的欢喜回应,丹东鸭绿江边充繁华的无聊以及朝鲜的海鲜,用他家乡沈阳话和李白调侃重庆红歌,给大学生们出馊主意今晚以艺术的名义追姑娘。听着他随性发挥的歌词,还有孩子般直率坦白的调侃,总能笑出声来。
老周的现场,比专辑听起来更有趣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鼓手制造的传统乐器效果。小锤子般的鼓槌,让鼓声深邃浑厚,节奏强劲干脆,在现场更具有穿透力。架子鼓显然具有了更多的用处,做出了锣、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的效果。现场一种乐器的多种余音绕梁的使用,都为这场演出增加了可看性。
更为有趣的事,显然好多男生都对老周的歌耳熟能详,唱到酣处也随之合唱。男孩子的嗓音低沉,竟然有种仿若和声一般的假象。一开始我还纳闷,翘脚一看舞台上也就老周自己在唱,没别人啊。周围瞄了一圈,原来是旁边的男孩。还合计着,哟,嗓子不错啊,值得发展一下。
总之,很是庆幸自己没错过这场演出。
从8点半开始,中间休息10分钟左右,结束了出门,11点了。一场超长的演出,保证能让听者满载而归。还在演出的时候,手机要没电了,微博人人QQ统统歇菜,就连照片都没存上。回了家想想,老周的这场现出,绝对值得为之写篇日志,140字的方块格不要也罢。
差点酿成的遗憾
豆瓣上的演出信息关注了好久,前期做的功夫可谓扎实。但在找伴儿一起看演出的过程中,却备受挫折,而且最终也没有半个人愿意去。我这人吧,好玩好凑热闹。一向信奉,玩什么不要紧,关键看和谁一起玩。难题摆在眼前,一个人看演出,演出前将有3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发,晚上还得半夜打车回家。到底被这些不重要的事蒙了眼,预售票就这样飞了飞了飞了……
还是在北京的老张歪打正着帮我这个严重拖延症和拿不定症患者做了决定。作为广告人的老张,总是踏实又从容,而且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这样的他,对民谣有着天然的好感与亲近。周云蓬,首当其冲在他的民谣雷达之内。对于演出,他说,你能有好音乐听啦,多爽!是啊,有好音乐听,干嘛不去。Now or never.谁知道下次有机会亲眼亲耳去看“老周”会是什么时候?一咬牙,妈的,没人一起那就自己去!不管在演出之前的纠结是多么令人沮丧,到了现场,只会专注于音乐。
唯一遗憾的是,出场了,看见回声的书店主人拿着老周的书。然后在心里重重地拍了一下大腿,什么脑子,买书签名(因为比起他的专辑,对他的书更有兴趣)这档子有纪念意义的事,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来的时候就忘了一回,这回还不长记性!有机会再拜读吧。
镜头里看的演出
老周,无疑是备受欢迎的。本来就狭小的赫兹酒吧,这一晚,变成了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车。一个字,挤!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旁边人动作一大,就会飘来头油的味道。老周演出很按时,说好8点半开场,8点20就在台上试音准备,一到点就开唱。检票队伍很长,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慢。他都开唱好几句了,我才买了票,一头扎进人堆。
这么说吧,前两首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心急,这成何体统?现场演出竟然连人都没看到,太赔了。不动声色地往前面挤,终于找到一个发挥不稳定的制高点,一会儿能看到老周的脸,一会儿只看见一个男生汗水淋漓的背影。还算是有些欣慰。
高兴的是,很多人都在照相。尤其是那些拿单方相机和pad的,最让我喜闻乐见。他们在拍照时,都会把镜头举过头顶,焦距拉近,正好可以照到不加人头遮挡的舞台,清楚极了。每当那些拿单反和pad拍照时,我都会直接看着镜头里的老周和鼓手。比起踮着脚才能看见一闪而过的老周发髻的视觉效果,那镜头里的舞台呈现对我简直就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待遇。
老周的换词儿、段子和音乐
老周很会照顾当地的观众。他很热络地向观众提到了回声书店和赫兹酒吧店主参与的惘闻乐队。唱歌的时候,把地名换成大连的地名。歌间聊天的时候,还说大连很热情,要跟郭龙和张玮玮推荐来大连演出。而且很与时俱进,07年的那首“买房子”,本来是“花了30万”,今天唱来,就是花了“100万”。
每唱一首歌,老周会用一个段子来介绍这首歌。他给我们介绍北京出租车的傲慢以及在大连同样的遭遇,迎合台湾观众的歌词和他们对此的欢喜回应,丹东鸭绿江边充繁华的无聊以及朝鲜的海鲜,用他家乡沈阳话和李白调侃重庆红歌,给大学生们出馊主意今晚以艺术的名义追姑娘。听着他随性发挥的歌词,还有孩子般直率坦白的调侃,总能笑出声来。
老周的现场,比专辑听起来更有趣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鼓手制造的传统乐器效果。小锤子般的鼓槌,让鼓声深邃浑厚,节奏强劲干脆,在现场更具有穿透力。架子鼓显然具有了更多的用处,做出了锣、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的效果。现场一种乐器的多种余音绕梁的使用,都为这场演出增加了可看性。
更为有趣的事,显然好多男生都对老周的歌耳熟能详,唱到酣处也随之合唱。男孩子的嗓音低沉,竟然有种仿若和声一般的假象。一开始我还纳闷,翘脚一看舞台上也就老周自己在唱,没别人啊。周围瞄了一圈,原来是旁边的男孩。还合计着,哟,嗓子不错啊,值得发展一下。
总之,很是庆幸自己没错过这场演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