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景阳钟变》
刚听到《景阳钟变》这个名字时,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是什么,关于这个题材,叫煤山恨、崇祯归天、明末遗恨、甲申祭还是甲申之变,大概都会更明白讲什么。
看《景阳钟变》修订版时注意到开场字幕上写着李渔的名字,倒是被吓了一下。一般认为传统戏《铁冠图》来自三部传奇,顺治年间的《铁冠图》、康熙年间曹寅五十多出的《虎口余生》(一名《表忠记》)和乾隆年间署名遗民外史的四十多出的《虎口余生》,“这可能是根据曹寅的剧作改写而成的。有一种巾箱本遗民外史《虎口余生》,在内封上标明为《铁冠图》。清代中期以来的许多戏曲选本,如《纳书楹曲谱》、《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六也曲谱》、《昆曲萃存》、《集成曲谱》等,都分别收有上述剧作的若干出,去其重复,有十八出之多。但这些戏曲选本都把上述三种剧作中所选各出混为一谈,不加区别,统称为《铁冠图》。戏曲选本中这种统称的《铁冠图》,实际上是上述三种剧作的剧名,有别于顺治年间出现的《铁冠图》。
顺治年间出现的《铁冠图》,现存的大概只有《询图》、《撞钟》、《分宫》等出。在清初的戏曲作品中,写甲申之变,……这部剧是始作俑者,对曹寅的《虎口余生》等剧作都有影响。但是,这部在清初颇有影响的剧作,其作者长期以来不为人知,一般把它归之于无名氏。”(引自刘致中《<铁冠图>为李渔所作考》,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关于戏曲《铁冠图》的来源,刘致中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注释说可参见严敦易《铁冠图考》(见《元明清戏曲论文集》),幺书仪、吕薇芬《曲海探珠》(见《中国古代戏曲论集》)。)
刘文论述了顺治本《铁冠图》为李渔所作的一些证据,主要证据为康熙年间郑达《野史无文》中的记载:“巩永固(少保驸马都督)无子,一女适李国祯子,后随李南下。子号公藩,挈重资,逃居江南和州城南门内居住。奈村农夫(郑达)于康熙戊午年(十七年)二月,曾至其家访之,乃侯硕夫(原注:名庸,驸马之子)之书荐也。公藩以千金赂李渔笠翁,作《铁冠图记》,为父作尽忠死节,掩饰奸状,以愚草野耳目,人皆信之,尽属乌有也。”刘文接下来又提出了他人帮李国祯粉饰的资料,以及顺治本《铁冠图》颠倒事实的地方。
《景阳钟变》竟把《乱箭》中的周遇吉也改成李国祯。虽然是戏剧,但如果可以还是尽量不要有别事实。顺治年间的伶人还知道把戏文中被诬为兵部尚书的范景文临场改为“某”,虽然“某”当时在座,所以陈维崧在《贺新郎》词中写道“梨园白发潜悲吼。谁信道,千秋南董系诸伶口”。至于传统戏作者,三本之一的顺治本《铁冠图》是否为李渔所作也不好说是定论,还是说《景阳钟变》改编自传统戏《铁冠图》为妥。如果非要借用名人效应,还不如说是曹寅,虽然《撞钟》、《分宫》不是曹寅写的,其他场也不是古人写的,但曹家红得炙手可热,这届昆剧节两部《红楼梦》,一部《续琵琶》,简直可以叫曹家特场。
再说传统戏《铁冠图》,我看过一本亦安抄敬苍水馆的曲谱,目录为“上 询图 探山 营哄
捉闯 缴令 对刀 拜恳 别母 乱箭 借饷 下 观图 撞钟 分宫 守门 杀监 煤山 归位 刑敲 刺虎 夜乐”。
《申报》1926年2月17日18版(220)864报导:“昆剧传习所于元旦起借座徐园开演以来,不因天气关系而减少观众,足见昆曲高雅,已为一般人所注意,兹闻该所于初六日,准排明末故事全部《铁冠图》,其中节目,有《探山》、《警问》、《捉闯》、《借饷》、《对刀》、《步战》、《拜恳》、《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守门》、《杀监》、《刺虎》等十四出,有文有武,情节紧凑,并殿以朱传茗、张传芳之双双演《思凡》,如是好戏,盛况可卜。”我记得《幽兰雅韵赖传承》书中好像是说这戏分两天演。
北昆常演这戏,1943年的《三六九画报》有荫龄《关于《虎口余生》和《铁冠图》》,开头便说:“自韩君青红,刺虎一戏随见为人习知,自梅兰芳博士赴美而家喻户晓”。另有报道《昆曲铁冠图之命名 梆子班主王讃可名铁冠图》:“按昆曲中之铁冠图。应包括对刀步战。威震岱州。(韩世昌演此剧时。已抹去此折)。由一门忠烈起。中有闯王发兵。群臣饮宴。(但无借饷一折)。大战棋盘街。守门杀监。崇祯自缢。拷掳。及贞娥刺虎等数折。”
《景阳钟变》分六场。《廷议》、《夜披》是新编,也就是补个开始的情节。其实《撞钟》开头几句戏文,和随后夜访的一点情节就足够交代给观众剧情,戏曲看的不是剧情,而是人在剧情中是怎么表现的。头版节奏更紧些,但新编戏没什么花头好看,不紧怎么办,修改后虽然节奏舒缓了点,但还是没什么好看。新编戏的弱点在于程式弱。我没有看出主演在这两场戏中的程式表现,大官生没有大官生明显的步法、身段,官生不会比巾生高明或笨重,该什么家门就什么家门应工,否则角色的气质怎么体现。
《乱箭》改得稍微有点乱,背景也看得我眼花,而且没大看出武生的长靠功底。我觉得《别母乱箭》最可贵的还是那种忠义情感。
《撞钟分宫》当然是此戏的看点,所谓戏包人就是说只要演员达到了一定水准,这个戏就不会难看。黎安这几年是在官生上做出了努力,多学戏当然对演员是有益处的。但我不觉得他的官生比他的巾生好,也不能说官生本身就比巾生高明,而且每个演员有他自己合适的风格。这两折戏情绪激愤沉痛,唱做繁重,对演员身心要求都是吃重的。我记得看黎安首演时,有一两个瞬间他是进入了那种情绪状态的,比如《撞钟》结尾那种身心都已经被掏空的那种极虚弱状态,但同时又觉得他当时的做弱了点。首演中有些动作,比如跺脚就只有程式上的应付,而没有身心具到。虽然后来的演出更稳,但那种进入的状态在他后来的演出中没有感受到。我看黎安的戏时有时会觉得他状态不够稳定,还有感性和理性未能平衡,情绪和程式不能内外兼顾。戏曲在表现上比一般戏剧多了唱念做打的程式,有时程式到位了戏基本也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戏曲中情绪的表现有积累下来的固定程式,但演员在唱念做打时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身心的融汇。我在看裴艳玲戏时最大的感受是她的个人风格化,戏曲的歌舞在她身上是随着她的情绪活着的,而不像有些昆曲演员被规矩困死了。《乐府传声》中专有《曲情》一节:“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蓋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不但生旦醜淨,口氣各殊,凡忠義奸邪,風流鄙俗,悲歡思慕,事各不同,使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然此不僅於口訣中求之也。<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設身處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後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會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義曲折,則啟口之時,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只能尋腔依調者,雖極工亦不過樂工之末技,而不足語以感人動神之微義也。”戏曲虽然有程式,但程式也是用来表现的,由于缺乏阅历而对人物认识理解不够,有高亢而无沉郁,虚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人性内心,这戏恐怕还是不能够感人。但同时如果一味地去演而程式跟不上,也会拖累对人物的表现,而程式本身的美会增添戏的可看度。
《杀监》这折看的时候就觉得这和传统的戏曲意趣真是不大一样。看《守门杀监》戏文时觉得旧时的人在最危急时都有一份从容,一份固守。王承恩这个角色本来是老旦应工,现在改成老生,至少都有个老字。但我在看袁国良的戏时,常感觉他不够老成稳重,甚至连世故都欠缺。计老师倒是有种老而童心未泯的天真。袁的戏中,我比较有印象的是《弹词》和《搜山打车》,唱和做至少有一项程式是吃重的,但程式一旦不明显戏也就弱了下来。另外这折唱中的《一枝花》和《六转》似乎词与曲不太贴合,这也是新编戏常有的问题。
《景山》改后比初版好点,但那种总结式的讲大道理真是让人突然感觉转换了时空。戏曲什么时候脱离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形式。
整个戏觉得多闹少静。至于其他,比如舞台,我对现在的戏曲舞台只有一个大要求,不要防碍我看戏,所以只要不是太碍眼的舞美我都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灯光能让我看清演员,不把我眼睛闪花就行。想起一个戏曲的老段子,排《雪花飘》,有人主张用写实布景,飘落雪花也要像电影一样人为地坐实,裘盛戎说:“布景用实在的,再下雪,在台上要我干什么”。戏曲舞台的氛围应该是由演员营造的。头版的《景阳钟变》布景图案是斜的,大概是要造成压迫感,改了后不斜,但还是觉得布景大得有些笨重,像话剧舞台。还有开场那个宝座是斜的,不像是戏曲。
看《景阳钟变》修订版时注意到开场字幕上写着李渔的名字,倒是被吓了一下。一般认为传统戏《铁冠图》来自三部传奇,顺治年间的《铁冠图》、康熙年间曹寅五十多出的《虎口余生》(一名《表忠记》)和乾隆年间署名遗民外史的四十多出的《虎口余生》,“这可能是根据曹寅的剧作改写而成的。有一种巾箱本遗民外史《虎口余生》,在内封上标明为《铁冠图》。清代中期以来的许多戏曲选本,如《纳书楹曲谱》、《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六也曲谱》、《昆曲萃存》、《集成曲谱》等,都分别收有上述剧作的若干出,去其重复,有十八出之多。但这些戏曲选本都把上述三种剧作中所选各出混为一谈,不加区别,统称为《铁冠图》。戏曲选本中这种统称的《铁冠图》,实际上是上述三种剧作的剧名,有别于顺治年间出现的《铁冠图》。
顺治年间出现的《铁冠图》,现存的大概只有《询图》、《撞钟》、《分宫》等出。在清初的戏曲作品中,写甲申之变,……这部剧是始作俑者,对曹寅的《虎口余生》等剧作都有影响。但是,这部在清初颇有影响的剧作,其作者长期以来不为人知,一般把它归之于无名氏。”(引自刘致中《<铁冠图>为李渔所作考》,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关于戏曲《铁冠图》的来源,刘致中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注释说可参见严敦易《铁冠图考》(见《元明清戏曲论文集》),幺书仪、吕薇芬《曲海探珠》(见《中国古代戏曲论集》)。)
刘文论述了顺治本《铁冠图》为李渔所作的一些证据,主要证据为康熙年间郑达《野史无文》中的记载:“巩永固(少保驸马都督)无子,一女适李国祯子,后随李南下。子号公藩,挈重资,逃居江南和州城南门内居住。奈村农夫(郑达)于康熙戊午年(十七年)二月,曾至其家访之,乃侯硕夫(原注:名庸,驸马之子)之书荐也。公藩以千金赂李渔笠翁,作《铁冠图记》,为父作尽忠死节,掩饰奸状,以愚草野耳目,人皆信之,尽属乌有也。”刘文接下来又提出了他人帮李国祯粉饰的资料,以及顺治本《铁冠图》颠倒事实的地方。
《景阳钟变》竟把《乱箭》中的周遇吉也改成李国祯。虽然是戏剧,但如果可以还是尽量不要有别事实。顺治年间的伶人还知道把戏文中被诬为兵部尚书的范景文临场改为“某”,虽然“某”当时在座,所以陈维崧在《贺新郎》词中写道“梨园白发潜悲吼。谁信道,千秋南董系诸伶口”。至于传统戏作者,三本之一的顺治本《铁冠图》是否为李渔所作也不好说是定论,还是说《景阳钟变》改编自传统戏《铁冠图》为妥。如果非要借用名人效应,还不如说是曹寅,虽然《撞钟》、《分宫》不是曹寅写的,其他场也不是古人写的,但曹家红得炙手可热,这届昆剧节两部《红楼梦》,一部《续琵琶》,简直可以叫曹家特场。
再说传统戏《铁冠图》,我看过一本亦安抄敬苍水馆的曲谱,目录为“上 询图 探山 营哄
捉闯 缴令 对刀 拜恳 别母 乱箭 借饷 下 观图 撞钟 分宫 守门 杀监 煤山 归位 刑敲 刺虎 夜乐”。
《申报》1926年2月17日18版(220)864报导:“昆剧传习所于元旦起借座徐园开演以来,不因天气关系而减少观众,足见昆曲高雅,已为一般人所注意,兹闻该所于初六日,准排明末故事全部《铁冠图》,其中节目,有《探山》、《警问》、《捉闯》、《借饷》、《对刀》、《步战》、《拜恳》、《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守门》、《杀监》、《刺虎》等十四出,有文有武,情节紧凑,并殿以朱传茗、张传芳之双双演《思凡》,如是好戏,盛况可卜。”我记得《幽兰雅韵赖传承》书中好像是说这戏分两天演。
北昆常演这戏,1943年的《三六九画报》有荫龄《关于《虎口余生》和《铁冠图》》,开头便说:“自韩君青红,刺虎一戏随见为人习知,自梅兰芳博士赴美而家喻户晓”。另有报道《昆曲铁冠图之命名 梆子班主王讃可名铁冠图》:“按昆曲中之铁冠图。应包括对刀步战。威震岱州。(韩世昌演此剧时。已抹去此折)。由一门忠烈起。中有闯王发兵。群臣饮宴。(但无借饷一折)。大战棋盘街。守门杀监。崇祯自缢。拷掳。及贞娥刺虎等数折。”
《景阳钟变》分六场。《廷议》、《夜披》是新编,也就是补个开始的情节。其实《撞钟》开头几句戏文,和随后夜访的一点情节就足够交代给观众剧情,戏曲看的不是剧情,而是人在剧情中是怎么表现的。头版节奏更紧些,但新编戏没什么花头好看,不紧怎么办,修改后虽然节奏舒缓了点,但还是没什么好看。新编戏的弱点在于程式弱。我没有看出主演在这两场戏中的程式表现,大官生没有大官生明显的步法、身段,官生不会比巾生高明或笨重,该什么家门就什么家门应工,否则角色的气质怎么体现。
《乱箭》改得稍微有点乱,背景也看得我眼花,而且没大看出武生的长靠功底。我觉得《别母乱箭》最可贵的还是那种忠义情感。
《撞钟分宫》当然是此戏的看点,所谓戏包人就是说只要演员达到了一定水准,这个戏就不会难看。黎安这几年是在官生上做出了努力,多学戏当然对演员是有益处的。但我不觉得他的官生比他的巾生好,也不能说官生本身就比巾生高明,而且每个演员有他自己合适的风格。这两折戏情绪激愤沉痛,唱做繁重,对演员身心要求都是吃重的。我记得看黎安首演时,有一两个瞬间他是进入了那种情绪状态的,比如《撞钟》结尾那种身心都已经被掏空的那种极虚弱状态,但同时又觉得他当时的做弱了点。首演中有些动作,比如跺脚就只有程式上的应付,而没有身心具到。虽然后来的演出更稳,但那种进入的状态在他后来的演出中没有感受到。我看黎安的戏时有时会觉得他状态不够稳定,还有感性和理性未能平衡,情绪和程式不能内外兼顾。戏曲在表现上比一般戏剧多了唱念做打的程式,有时程式到位了戏基本也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戏曲中情绪的表现有积累下来的固定程式,但演员在唱念做打时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身心的融汇。我在看裴艳玲戏时最大的感受是她的个人风格化,戏曲的歌舞在她身上是随着她的情绪活着的,而不像有些昆曲演员被规矩困死了。《乐府传声》中专有《曲情》一节:“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蓋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不但生旦醜淨,口氣各殊,凡忠義奸邪,風流鄙俗,悲歡思慕,事各不同,使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然此不僅於口訣中求之也。<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設身處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後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會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義曲折,則啟口之時,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只能尋腔依調者,雖極工亦不過樂工之末技,而不足語以感人動神之微義也。”戏曲虽然有程式,但程式也是用来表现的,由于缺乏阅历而对人物认识理解不够,有高亢而无沉郁,虚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人性内心,这戏恐怕还是不能够感人。但同时如果一味地去演而程式跟不上,也会拖累对人物的表现,而程式本身的美会增添戏的可看度。
《杀监》这折看的时候就觉得这和传统的戏曲意趣真是不大一样。看《守门杀监》戏文时觉得旧时的人在最危急时都有一份从容,一份固守。王承恩这个角色本来是老旦应工,现在改成老生,至少都有个老字。但我在看袁国良的戏时,常感觉他不够老成稳重,甚至连世故都欠缺。计老师倒是有种老而童心未泯的天真。袁的戏中,我比较有印象的是《弹词》和《搜山打车》,唱和做至少有一项程式是吃重的,但程式一旦不明显戏也就弱了下来。另外这折唱中的《一枝花》和《六转》似乎词与曲不太贴合,这也是新编戏常有的问题。
《景山》改后比初版好点,但那种总结式的讲大道理真是让人突然感觉转换了时空。戏曲什么时候脱离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形式。
整个戏觉得多闹少静。至于其他,比如舞台,我对现在的戏曲舞台只有一个大要求,不要防碍我看戏,所以只要不是太碍眼的舞美我都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灯光能让我看清演员,不把我眼睛闪花就行。想起一个戏曲的老段子,排《雪花飘》,有人主张用写实布景,飘落雪花也要像电影一样人为地坐实,裘盛戎说:“布景用实在的,再下雪,在台上要我干什么”。戏曲舞台的氛围应该是由演员营造的。头版的《景阳钟变》布景图案是斜的,大概是要造成压迫感,改了后不斜,但还是觉得布景大得有些笨重,像话剧舞台。还有开场那个宝座是斜的,不像是戏曲。
-
豆友1039599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1 21:09:58
-
空不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0 02: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