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许法、不共许法、宗依
【共许法】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同认可立论之事物为实在,称为共许。又称立敌共许法、同许、俱许。反之,立、敌不共同认可者,称为不共许。因明论式中,宗依(命题所依以成立者,即命题之主词与述词,两者仍在单独各别、尚未联结之状态)与因(理由)为论辩之依据,故以立、敌共许为必要条件;宗体(命题之整体,即主词与述词之结合)系立论者所提出而尚未为对方所承认者,乃论辩之主体,故以立、敌不共许为必要条件。(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参见:不共许)967)p2196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不共许】
因明用语。许,同意、认可之意。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不共同认可立论中之条件。就宗依而论,作共比量时,两宗依皆须共许;在自比量或他比量中,可以不共许。不共许与共不许,其意义不相一致。立敌双方皆不许,或一方许一方不许,皆是不共许,故知共不许仅为不共许之一种。为分别起见,因明称立敌双方共不许为两俱不许,称一方许一方不许为随一不许。随一不许又分二种:(一)立不许而敌许,称为自随一不许。(二)立许而敌不许,称作他随一不许。共许即是极成,自随一不许,是他许自不许,若著眼于许者,则可称他极成;他随一不许,是自许他不许,依同样道理,可称为自极成。立敌共许其前陈(宗前段之主词)实有称有体,立敌共许其后陈(宗后段之宾词)实有称有义。立敌不共许其前陈实有称为无体,不共许后陈为实有称无义。体、义因位置不同而分称,其意义无别。不共许既可分为两俱不许与随一不许,无体与无义亦应分为二种:(一)两俱无体或无义,(二)随一无体或无义。随一无体或无义,与随一有体或有义相同,有无之名称虽相反,所指为同一事件,仅因从所观之角度不同,遂异其名称。两俱、随一无体或无义,虽表明共不许、一许一不许,然未能显示立敌之谁许谁不许,故有无体与有无义宜分四类:(一)立敌双方共许其为实有者,称为两俱有体或有义。(二)立敌双方共不许其为实有者,称为两俱无体或无义。(三)立者许其为实有而敌者不许,称为自有他无体或自有他无义。(四)敌者许其为实有而立者不许,称为他有自无体或他有自无义。(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共许法)2196、“因明”2276、“极成”5477)p967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宗依】
因明学用语。在因明的三支作法或五支作法中,成为立敌两方诤论标的的‘宗’,其构造与逻辑上的命题相同,概由前后两端及缀合前后两端的连系词所成。其两端中,有一端是指称事物的语词,其他一端是对于所指称的事物有所述说的语词。指事物的一端名叫前陈,另外一端名叫后陈。前陈和后陈是用以组成宗的材料凭依,故当它们各各分离、不相结合的时候,各可称为宗依,又名别宗。通常,所立的宗依必须为立敌两方所共许,否则无从建立其‘宗’。
又,宗依的前陈和后陈有三重关系。如以‘声是无常’为宗,声和无常的关系就有三重。第一,前陈为自性,后陈为差别;第二,前陈为有法,后陈为法;第三,前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今列表于下︰
┌(1)自性.......差别┐
前陈┼(2)有法.......法 ─┼后陈
└(3)所别.......能别┘
第一重关系是前陈为自性,后陈为差别。所谓自性,是如所谓‘声是无常’宗中,前陈‘声’,不过指称事物(声)的自身,并不另外显示什么义理,也不涉及其他事物。而所谓后陈的差别,则于显示前陈的分别之外,也还贯通到别的事物。例如‘声是无常’一例中,所谓声的前陈,虽只局限在声自体,不曾涉及其他,而所谓无常的后陈,却不是专属于声,而是通到别的事物。《因明入正理论疏》所谓‘局体名自性,通他名差别’,便是这个意思。因为可以通他,也许竟有千差万别的情状,所以就名差别。
第二重关系是前陈为有法,后陈为法。就是︰后陈对于前陈为‘法’,即属性。而前陈对于后陈为‘有法’,即有属性的。例如说‘声是无常’时,无常就是声的属性,而声就是含有无常属性的事物。
第三重关系是前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前陈和后陈本来有互相分别的功能。例如说‘声是无常’,此所谓‘无常’固能分别声,使和恒常等等有分别;而所谓‘声’其实也未尝不可以说它能够分别无常,而表明那时所说的无常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如味、香等。但从立敌诤论的主旨上看,立敌所诤论的究竟不是‘是声不是声’的分别,而是‘是无常不是无常’的分别。所以因明上就名前陈为所别,即受分别的;而名后陈为能别,即施分别的。
宗依的前陈和后陈,共有这样三重关系。而前陈实是立敌诤论的主体,后陈实是立敌所诤关于主体的义理。所以因明上也称前陈为体,后陈为义。以体和义相对望,就有如上所说前为自性,后为差别(或共相);前为有法,后为法;前为所别,后为能别等三重关系。自性、有法和所别三者,就是所谓‘体三名’;差别、法和能别三种,就是所谓‘义三名’。(陈望道)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待校)】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同认可立论之事物为实在,称为共许。又称立敌共许法、同许、俱许。反之,立、敌不共同认可者,称为不共许。因明论式中,宗依(命题所依以成立者,即命题之主词与述词,两者仍在单独各别、尚未联结之状态)与因(理由)为论辩之依据,故以立、敌共许为必要条件;宗体(命题之整体,即主词与述词之结合)系立论者所提出而尚未为对方所承认者,乃论辩之主体,故以立、敌不共许为必要条件。(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参见:不共许)967)p2196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不共许】
因明用语。许,同意、认可之意。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不共同认可立论中之条件。就宗依而论,作共比量时,两宗依皆须共许;在自比量或他比量中,可以不共许。不共许与共不许,其意义不相一致。立敌双方皆不许,或一方许一方不许,皆是不共许,故知共不许仅为不共许之一种。为分别起见,因明称立敌双方共不许为两俱不许,称一方许一方不许为随一不许。随一不许又分二种:(一)立不许而敌许,称为自随一不许。(二)立许而敌不许,称作他随一不许。共许即是极成,自随一不许,是他许自不许,若著眼于许者,则可称他极成;他随一不许,是自许他不许,依同样道理,可称为自极成。立敌共许其前陈(宗前段之主词)实有称有体,立敌共许其后陈(宗后段之宾词)实有称有义。立敌不共许其前陈实有称为无体,不共许后陈为实有称无义。体、义因位置不同而分称,其意义无别。不共许既可分为两俱不许与随一不许,无体与无义亦应分为二种:(一)两俱无体或无义,(二)随一无体或无义。随一无体或无义,与随一有体或有义相同,有无之名称虽相反,所指为同一事件,仅因从所观之角度不同,遂异其名称。两俱、随一无体或无义,虽表明共不许、一许一不许,然未能显示立敌之谁许谁不许,故有无体与有无义宜分四类:(一)立敌双方共许其为实有者,称为两俱有体或有义。(二)立敌双方共不许其为实有者,称为两俱无体或无义。(三)立者许其为实有而敌者不许,称为自有他无体或自有他无义。(四)敌者许其为实有而立者不许,称为他有自无体或他有自无义。(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共许法)2196、“因明”2276、“极成”5477)p967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宗依】
因明学用语。在因明的三支作法或五支作法中,成为立敌两方诤论标的的‘宗’,其构造与逻辑上的命题相同,概由前后两端及缀合前后两端的连系词所成。其两端中,有一端是指称事物的语词,其他一端是对于所指称的事物有所述说的语词。指事物的一端名叫前陈,另外一端名叫后陈。前陈和后陈是用以组成宗的材料凭依,故当它们各各分离、不相结合的时候,各可称为宗依,又名别宗。通常,所立的宗依必须为立敌两方所共许,否则无从建立其‘宗’。
又,宗依的前陈和后陈有三重关系。如以‘声是无常’为宗,声和无常的关系就有三重。第一,前陈为自性,后陈为差别;第二,前陈为有法,后陈为法;第三,前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今列表于下︰
┌(1)自性.......差别┐
前陈┼(2)有法.......法 ─┼后陈
└(3)所别.......能别┘
第一重关系是前陈为自性,后陈为差别。所谓自性,是如所谓‘声是无常’宗中,前陈‘声’,不过指称事物(声)的自身,并不另外显示什么义理,也不涉及其他事物。而所谓后陈的差别,则于显示前陈的分别之外,也还贯通到别的事物。例如‘声是无常’一例中,所谓声的前陈,虽只局限在声自体,不曾涉及其他,而所谓无常的后陈,却不是专属于声,而是通到别的事物。《因明入正理论疏》所谓‘局体名自性,通他名差别’,便是这个意思。因为可以通他,也许竟有千差万别的情状,所以就名差别。
第二重关系是前陈为有法,后陈为法。就是︰后陈对于前陈为‘法’,即属性。而前陈对于后陈为‘有法’,即有属性的。例如说‘声是无常’时,无常就是声的属性,而声就是含有无常属性的事物。
第三重关系是前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前陈和后陈本来有互相分别的功能。例如说‘声是无常’,此所谓‘无常’固能分别声,使和恒常等等有分别;而所谓‘声’其实也未尝不可以说它能够分别无常,而表明那时所说的无常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如味、香等。但从立敌诤论的主旨上看,立敌所诤论的究竟不是‘是声不是声’的分别,而是‘是无常不是无常’的分别。所以因明上就名前陈为所别,即受分别的;而名后陈为能别,即施分别的。
宗依的前陈和后陈,共有这样三重关系。而前陈实是立敌诤论的主体,后陈实是立敌所诤关于主体的义理。所以因明上也称前陈为体,后陈为义。以体和义相对望,就有如上所说前为自性,后为差别(或共相);前为有法,后为法;前为所别,后为能别等三重关系。自性、有法和所别三者,就是所谓‘体三名’;差别、法和能别三种,就是所谓‘义三名’。(陈望道)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待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井观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解读“唯是一心” (1人喜欢)
- 读书:读大乘法之一
- 读书:唯识指意 (2人喜欢)
- 读书:《圆觉经》之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1人喜欢)
- 读书:唯是一心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