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南都周刊》】为什么可以不读科幻小说
从 《南都周刊》
文_曹疏影
我不懂天文,也算不上严格的科普爱好者,却每每被讲述宇宙的书和图册所吸引,读这些书,有时比读一本小说要认真多了。吸引我的,并非科学上的爱好,倒是对于经历诗意的上瘾。人类历史,亦即诗意所存在的历史,宇宙学或关于宇宙、时空的认识的拓展,总会延伸出与以往不同的诗意。当你读到宇宙是泡沫状的,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起伏幻灭的泡沫,有的瞬息破灭,有的膨胀无休,每一个便是一处宇宙,“有的宇宙包含有星系,其他一些宇宙是空荡荡的,还有一些地方刚出生不久……”泡沫里还可以生出泡沫,只不知它们能否相互透“视”。这样的宇宙,其实不止在《多重宇宙》里读到,以前在别的宇宙学的书里也见到过,还有婴儿宇宙、果壳里的宇宙,每种描述都带来一种巨大诗意的撞击。
可是我从《多重宇宙》里还读来别的。譬如泡沫宇宙在宇宙学家铁马克的描绘中只是第二级多重宇宙,而“第三级”多重宇宙,“众世界不再是并排于物理空间内,而是处于数学的‘组态空间’里”,可被想象成“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世界发展生生不息地分枝抽条。各个枝条在彼此完全长开之前,根据量子力学的规则互相影响。”到了第四级多重宇宙,“再没有哪个自然法则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总括型物理学。只要是在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的一切,都确确实实存在着。有些宇宙是由一根会说话的咖喱香肠和数字‘7’构成的。不可能有更多的多重宇宙了。”
这里所说的第四重宇宙设想就是《多重宇宙》主力讲述的: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其他的宇宙中都有个貌合神似者。我们居住于其中的宇宙,只是多元宇宙中的一处蜗居。任何一个可以设想的世界都实际存在着,任何可能发生的故事都会在某处发生。在其他宇宙里某个地方,“一个貌合神似者正在实施骇人的谋杀;另一个貌合神似者去年生意上冒出了一个天才绝伦的想法……”甚至在这个世界中死去的人,在另外的宇宙里继续活着。只是,那些宇宙的那些“我”无论比这个此时此刻的我更幸运还是更不幸,都同我没什么关系,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只能如此,继续。
听上去相当异想天开,但《多重宇宙》整本书在讲的,就是如何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不是在幻想这个说法,而是来真的!这些支持多重宇宙说的科学家,“他们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他们在举世闻名的专业刊物上撰文里说,他们属于理论物理学的领路精英。”本书“实况报道一场科学革命”,回溯“多重宇宙”这一看似疯狂的想法点滴形成的历史,一些人物出场,落幕,一直到最近几年的学界现状。这时我们发现,永不落幕的,仍是实证和猜想的博弈。
那些真实计算过的数据,开启的机器,都赋予这一宇宙解释、想象以最具刺激性的魅力—这里聚集了最大胆的科学家,在他们发挥猜想、幻想能力的同时,也必须不断通过专业操作来反驳自己的幻想冲动。这是众多自我反驳的科学幻想家所共同具有的魅力。计算和推想在这里既是科学的(符合实证),又是幻想的(既然根据经验原则没有人亲眼看到)—这仿佛是由一系列确定的知识共同链接而成的不确定的知识链。
而诗意那不确定的知识,即由此而生。也就是说,“多重宇宙”的诗意不仅来自场景描绘和语言命名的奇异,更来自于这种确定所形成的不确定,诗意在此是超越真实的,如同这里的知识超越了确定与不确定。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要说,这种诗意是大部分科幻小说无法满足的。不需要情节,只需要知道科学家的描述或设想,这也是我选择这类科学读物而非科幻小说来读的理由—它没有情节,但有横生于情节、人物、心理、起承转合、叙事方法与节奏之外的蓬然诗意。
而大部分科幻小说却都是人本主义的,无论对宇宙和人类持有怎样的伦理见解与科学想象,很多作品都还是将人类的情节和情感加诸宇宙背景之上,由此构成小说的情节发展。我们是否有能力用生自人类经验的语言去描述非人类、宇宙的一个个“故事”—既然“故事”。这个词在人类的经验中与“时间”几乎无法分割开来,那么我们的语言是否也可以讲述时间之外非时间的某种形态,一些完全没有人类经验、人类情节和人类心理参与其中的“故事”这重重不灭的、虚无的泡沫,它们自己的起伏与历史,完全没有人参与其中,我们要想描述它们,恐怕得为我们的书写创造无尽的语言,而这也正是我们关于语言的想象力可堪锻炼的维度之一。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文_曹疏影
我不懂天文,也算不上严格的科普爱好者,却每每被讲述宇宙的书和图册所吸引,读这些书,有时比读一本小说要认真多了。吸引我的,并非科学上的爱好,倒是对于经历诗意的上瘾。人类历史,亦即诗意所存在的历史,宇宙学或关于宇宙、时空的认识的拓展,总会延伸出与以往不同的诗意。当你读到宇宙是泡沫状的,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起伏幻灭的泡沫,有的瞬息破灭,有的膨胀无休,每一个便是一处宇宙,“有的宇宙包含有星系,其他一些宇宙是空荡荡的,还有一些地方刚出生不久……”泡沫里还可以生出泡沫,只不知它们能否相互透“视”。这样的宇宙,其实不止在《多重宇宙》里读到,以前在别的宇宙学的书里也见到过,还有婴儿宇宙、果壳里的宇宙,每种描述都带来一种巨大诗意的撞击。
可是我从《多重宇宙》里还读来别的。譬如泡沫宇宙在宇宙学家铁马克的描绘中只是第二级多重宇宙,而“第三级”多重宇宙,“众世界不再是并排于物理空间内,而是处于数学的‘组态空间’里”,可被想象成“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世界发展生生不息地分枝抽条。各个枝条在彼此完全长开之前,根据量子力学的规则互相影响。”到了第四级多重宇宙,“再没有哪个自然法则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总括型物理学。只要是在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的一切,都确确实实存在着。有些宇宙是由一根会说话的咖喱香肠和数字‘7’构成的。不可能有更多的多重宇宙了。”
这里所说的第四重宇宙设想就是《多重宇宙》主力讲述的: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其他的宇宙中都有个貌合神似者。我们居住于其中的宇宙,只是多元宇宙中的一处蜗居。任何一个可以设想的世界都实际存在着,任何可能发生的故事都会在某处发生。在其他宇宙里某个地方,“一个貌合神似者正在实施骇人的谋杀;另一个貌合神似者去年生意上冒出了一个天才绝伦的想法……”甚至在这个世界中死去的人,在另外的宇宙里继续活着。只是,那些宇宙的那些“我”无论比这个此时此刻的我更幸运还是更不幸,都同我没什么关系,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只能如此,继续。
听上去相当异想天开,但《多重宇宙》整本书在讲的,就是如何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不是在幻想这个说法,而是来真的!这些支持多重宇宙说的科学家,“他们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他们在举世闻名的专业刊物上撰文里说,他们属于理论物理学的领路精英。”本书“实况报道一场科学革命”,回溯“多重宇宙”这一看似疯狂的想法点滴形成的历史,一些人物出场,落幕,一直到最近几年的学界现状。这时我们发现,永不落幕的,仍是实证和猜想的博弈。
那些真实计算过的数据,开启的机器,都赋予这一宇宙解释、想象以最具刺激性的魅力—这里聚集了最大胆的科学家,在他们发挥猜想、幻想能力的同时,也必须不断通过专业操作来反驳自己的幻想冲动。这是众多自我反驳的科学幻想家所共同具有的魅力。计算和推想在这里既是科学的(符合实证),又是幻想的(既然根据经验原则没有人亲眼看到)—这仿佛是由一系列确定的知识共同链接而成的不确定的知识链。
而诗意那不确定的知识,即由此而生。也就是说,“多重宇宙”的诗意不仅来自场景描绘和语言命名的奇异,更来自于这种确定所形成的不确定,诗意在此是超越真实的,如同这里的知识超越了确定与不确定。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要说,这种诗意是大部分科幻小说无法满足的。不需要情节,只需要知道科学家的描述或设想,这也是我选择这类科学读物而非科幻小说来读的理由—它没有情节,但有横生于情节、人物、心理、起承转合、叙事方法与节奏之外的蓬然诗意。
而大部分科幻小说却都是人本主义的,无论对宇宙和人类持有怎样的伦理见解与科学想象,很多作品都还是将人类的情节和情感加诸宇宙背景之上,由此构成小说的情节发展。我们是否有能力用生自人类经验的语言去描述非人类、宇宙的一个个“故事”—既然“故事”。这个词在人类的经验中与“时间”几乎无法分割开来,那么我们的语言是否也可以讲述时间之外非时间的某种形态,一些完全没有人类经验、人类情节和人类心理参与其中的“故事”这重重不灭的、虚无的泡沫,它们自己的起伏与历史,完全没有人参与其中,我们要想描述它们,恐怕得为我们的书写创造无尽的语言,而这也正是我们关于语言的想象力可堪锻炼的维度之一。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