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独白
昨天在讲堂看贾樟柯电影十年回顾暨与陈丹青对话活动,按邦妮的话说,这阵势像是全城的文艺青年都出动了。其间完整放映了十年前拍摄的16mm影片《小武》,第一次看,还是有点惊喜的感觉,我不知道他电影中的山西县城和无所事事的小偷还是体制内他们的形象是真正的真实——是复杂丰厚的人情人性还是令人厌恶或者戏谑的单薄形象真正属于县城的一个小偷所有。也许只是导演所要表达的那些想要追寻自己内心信念却总还处于没有付诸实践的无所事事的表象特质恰巧找到了一个小偷这样的合理依托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小武》弥合了不同的人生经验,让我真的能够感同身受,能够在小武左右持续注视着他。
陈丹青并没有说什么,顶多表现的像个年老的愤青,敢说话的学者而已,倒是贾樟柯回应的几个问题让我很赞同,他说如果演员表演怎么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时他会去反省剧本,一定是剧本提供的台词或反映并不是生活的真实;他说他不爱去回看或比较自己的电影,因为它们就像导演内心吐出的石头,他不会再去翻拣哪块儿大一些哪块儿小一些。
提及《三峡好人》中夫妻十六年后重逢的那场戏,陈丹青夸那第一句台词:“你吃饭了吗?没吃我给你下碗面吧!”,而不是什么矫情的表现或者解释。这让我想起《神雕》里杨过小龙女十六年后重逢那句“我的过儿长大了”,都是一样的,这是面对自己真正爱的人的时候,想要弥合十六年分离时间的断裂感、以及背后更深广的人生经验行动思想的差异或隔绝时的无意识表达。至于贾樟柯说这段台词其实是演员的要求(要照原来贾的剧本就是矫情而所谓“合理”的解释,我真伤心)改过的,言下之意正是如此才获得了今天的真实感(再多插一句,这就是苏牧同志所谓“榨取演员的人生经验”,我居然会记得他的话-_____-b)。其实我觉得他们所造成的真实感,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非职业性或者说群众性所具有的真实,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改了剧本后,表现得是自我身份的真实,而不是导演的真实。
很喜欢《小武》里边几个场景,他在歌厅林立的县城夜晚里游荡,和梅梅在庸俗破旧的ktv里唱着很老很老的歌。前者是一眼可知的落寞,后者则是潜伏的,将在灯红酒绿之后必然泛上的寂寞。
陈丹青并没有说什么,顶多表现的像个年老的愤青,敢说话的学者而已,倒是贾樟柯回应的几个问题让我很赞同,他说如果演员表演怎么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时他会去反省剧本,一定是剧本提供的台词或反映并不是生活的真实;他说他不爱去回看或比较自己的电影,因为它们就像导演内心吐出的石头,他不会再去翻拣哪块儿大一些哪块儿小一些。
提及《三峡好人》中夫妻十六年后重逢的那场戏,陈丹青夸那第一句台词:“你吃饭了吗?没吃我给你下碗面吧!”,而不是什么矫情的表现或者解释。这让我想起《神雕》里杨过小龙女十六年后重逢那句“我的过儿长大了”,都是一样的,这是面对自己真正爱的人的时候,想要弥合十六年分离时间的断裂感、以及背后更深广的人生经验行动思想的差异或隔绝时的无意识表达。至于贾樟柯说这段台词其实是演员的要求(要照原来贾的剧本就是矫情而所谓“合理”的解释,我真伤心)改过的,言下之意正是如此才获得了今天的真实感(再多插一句,这就是苏牧同志所谓“榨取演员的人生经验”,我居然会记得他的话-_____-b)。其实我觉得他们所造成的真实感,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非职业性或者说群众性所具有的真实,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改了剧本后,表现得是自我身份的真实,而不是导演的真实。
很喜欢《小武》里边几个场景,他在歌厅林立的县城夜晚里游荡,和梅梅在庸俗破旧的ktv里唱着很老很老的歌。前者是一眼可知的落寞,后者则是潜伏的,将在灯红酒绿之后必然泛上的寂寞。
-
霂璇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5 14: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