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广受关注的张艺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在北美点映后遭遇“滑铁卢”
在中国大陆广受关注的张艺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在北美点映后遭遇“滑铁卢”,招致美国专业评论家的负面评论和诸多批评,出现内热外冷的尴尬局面。
在中国大陆广受关注的张艺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Flowers of War) 2011年12月21日正式在美国纽约上映。但与国内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部被定为中国申报2012年奥斯卡的影片招致多家英文媒体的恶评,甚至称得上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美国所得到的最恶劣评论。
据大陆媒体报导,《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2011年12月21日透露,根据奥斯卡的报名规则和要求,《十三钗》已经委托该片北美发行公司代表出品方新画面影业公司,日前向第84届奥斯卡评委会递交了影片将角逐的所有13个单项奖,贝尔、倪妮将角逐最佳男女主角。
在中国大陆上映后,票房收入(截止1月3日24时)创下5.4亿元人民币的《十三钗》,却在北美点映后遭遇“滑铁卢”,招致美国专业评论家的负面评论和诸多批评,出现内热外冷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今年有资格竞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选电影一共有265部,而最后成功入围的仅为10部。此外《十三钗》申报最佳影片的竞争远比申报外语片激烈得多。
北京电视台网站论坛影视剧转贴的腾讯评论指,《十三钗》虚假有硬伤口碑不好。大部份国外影评人都认为,《十三钗》的故事讲得有些过火了,他们也觉得张艺谋可能讲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像基督徒自杀、以及十二月份妓女们穿旗袍摇曳生姿等情节,也是硬伤。
他们也不理解张艺谋展现南京大屠杀中女性遭遇性暴力的良苦用心,《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目前《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 soap opera) ”。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好莱坞报告》的评论文章则称,如果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在1942年导演《十三钗》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十三钗》)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hokum)。
针对本月18号起在全球公映的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 有评论说:近日, 某国字号媒体的编辑电话约我给这部号称是张艺谋“迷途知返后最好的电影”写篇评论, 被我拒绝了。理由很简单, 尽管国内媒体上已经把它炒作成为“拯救中国电影”的“战争史诗”了, 但我没有看, 也不打算看这部电影, 因为在看过他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 我就决定不再看张艺谋的电影了。
凯迪社区作者肖鹰的文章说,约我写影评的这个编辑,是位年轻女士,非常的敬业,一再向我说明《金》片值得一看,为了不辜负她的好意,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评论发现,除了以新华社牵头的主流媒体关于本片的消息评论,都是什么“全球捷报”和“好评不断”以外,在国内媒体上,居然没有见到任何有说服力的好评文章。在浏览了国内对《金》片以美誉为主调的舆论之后,我又用心搜索了海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金》片的报道、评论。在一些媒体引述的外电报道中,人们感觉到,该片似乎已经被山姆大叔内定为明年84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了。
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与国内官媒的报道不同,我不仅没有在美国媒体上看到所谓“观众一致好评”的消息,而且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影评则显示:观众对《金》片的反映“冷淡”,普遍不看好其市场前景。在国际电影评论界享有权威信誉的《好莱坞记者报》和《纽约时报》发表各自专栏作家Todd McCarthy和MIKE HALE的标题文章评论《金》片,在这两位专栏作家的笔下,《金》片不仅没有得到一句好评,而且共同指出了该片的三个严重局限:
其一,《金》严重缺失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揭示和反思,不能让观众意识到为什么这是一场血腥丑恶的“灾难”;其二,张艺谋在电影中表现了完全违背历史真实和电影的现实性原则的“电影魔术师”的作风,将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肆意安置在电影中,像肥皂剧的恶搞一样;其三,为了表现全球化,尤其是为了向美国观众和影评人讨好,设置的“美国混混变英雄”的男主角约翰是一个虚假而无生命的角色,奥斯卡明星Christian Bale完全是承担了“一个错误的角色”。
两位专栏作家都指出整部电影在情色华丽下面,是缺少价值判断和艺术灵魂的空洞和虚假。无疑,这是一部企图成为“史诗巨片”的电影的致命内伤。美国媒体的这两篇对《金》片的评论文章,是严肃依据电影作品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评论,表现了令人尊重的专业性,与我所读到的国内影评的浮华空洞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我可以借此说一句前瞻性的话,《金陵十三钗》与奥斯卡影片的距离,并不比当年的《英雄》更近。
据悉,自从该片投拍以来,以张伟平为首的营销团队,始终以“妓女救国”作为该片的宣传噱头,来吊观众的胃口。随后,为了海外市场,又改成了用“美国混混救中国妓女”作为宣传主调,剧情也作了相应的更改。据媒体报道,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的底线是不让这位投资人无钱可赚。文章作者分析认为,张艺谋从文革中获得了一个电影家的眼睛,但却没有获得一个电影家的灵魂,当其自以为是的精彩被观众看破之后,他就只能用平庸的煽情来讨好大家了。
但问题在于,张艺谋这空心的电影罗卜,又遇到了信奉“票房才是硬道理”的电影商人张伟平,这位自称是卖张氏电影萝卜的高手,不仅能把罗卜卖成肉价钱,而且还把空心罗卜卖成脑白金的价钱。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三枪》的恶烂和《山楂树》的平庸,同样换得了“骄人”的亿万票房。张伟平的口头禅是“张艺谋的名字就是票房保证”,此话不虚,但是,还要加一个注:须得是在中国,须得有张伟平这样的卖罗卜高手。
因此,在缺少电影灵魂的意义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是翻版的《英雄》而己。
《金陵十三钗》由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主演,是中国大陆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影片涉及中国人熟悉的主题:1937年日军野蛮占领中国南京的事件。该片将于本周五在中国公映,并将在一周后登陆美国。
据《华尔街日报》称,中国观众也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观看这部电影。不过,这部电影场面也非常华丽,充满了好莱坞式的特效,但故事情节并不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的男一号是贝尔饰演的米勒(John Miller),他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美国殡葬师,来到南京为一位天主教神父举行葬礼。他试图解救在教堂中躲避日本占领军暴行的中国女学生和当地妓女各色人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金陵十三钗》的预算接近1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中国电影。按国际票房收入计算,中国电影产业排名全球第九,2010年票房收入总计达人民币101.7亿元(约合15亿美元)。美国以98.7亿美元的总收入雄居全球票房榜首。
张艺谋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已经因奉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当局以及后者对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的偏颇观点而招致批评。《金陵十三钗》可能无助于改变他的这种名声。
卫报:《金陵十三钗》的商业和政治含意
2012年01月01日
(张东光编译报导)《金陵十三钗》这部中国耗资最贵、描写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钜片近期在中国境内的戏院上映,该片已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外语片,是**官方运用“软实力”来影响全球的又一体现。
《卫报》报导,**官方希望,该片能成为破除早期影评对中国影片情节不佳、演技僵硬与宣传导向的刻板印象的中国新兴电影工业代表作。片中的主角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扮演美国的殡葬人员,他试图在1937年12月13日拯救遭到日军入侵南京市强暴与屠杀的妇女与小孩。
首映的时间恰巧选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夕,颇有想激起全国对这段悲惨历史同仇敌忾,同时让中国的电影迈向现代化的野心。对于西方来说,没有一个中国近代史的题材比“南京大屠杀”所传递的讯息更敏感了。历史学家估计,这场日军大屠杀中,约有15~30万的南京平民死亡。
自毛**时代的黑白宣传片以来,杀戮的剧情一直都是中国影片的主轴。而这部新的《金陵十三钗》加入了种族话题、形象改造与高科技手法的因素。
导演张艺谋至今仍未赢得奥斯卡奖项,影评涛涛(Taotao)认为:“人们都会去看张艺谋的影片,但我们已不再有太高的期望。”海外的影评认为,这部影片仍然结合了商业的粗糙与政治的宣传。
好莱坞影评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写道:“这是一部你只会在好莱坞制片看到的影片--将性的情节强加入一个南京大屠杀这样令人惊悚的事件中。”中国影评人则说,该片剧情薄弱,贝尔的表现也难令人信服。
在该片首映之后,贝尔表示:“这部片探讨的远远不仅是人类与人类对危机的反应,也探讨人类如何降低兽性行为,和如何提升至最光荣的行为。”但许多中国观众认为,张艺谋与****太亲近,也太汲汲营营于商业利益了。
近几年来,由于****大力支持,加上许多外国演员的加入配合,中国电影工业不论在制片数量与票房收入上,都已挤身全球第三大,仅次于美国好莱坞与印度宝莱坞。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当局金援电影工业的理由兼具政治与商业的考量。他说:“有人说,好莱坞是真正的美国外交部,这凸显电影工业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中国近期很少拍出高品质的影片给国外观众看。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工业的推广是我们国家强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导演强中原(音译)指出,由于当局政策的补助,他们今年稍早拍片的预算较两年前增加一倍,“现在我们可以拍出3千万至4千万人民币的大片,有的甚至可拍出1亿人民币的片子。”
据报导,中国民生银行是《金陵十三钗》赞助的金主之一。影评担心,****支持这样的题材,可能会引导导演去拍摄更多这种类型的影片。周雷蒙(音译)说:“目前已有10多部电影拍摄南京大屠杀的题材,”“拍摄该主题的中国导演与拍摄大屠杀的犹太导演没什么两样。他们就是不会喊停。”
在中国大陆广受关注的张艺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Flowers of War) 2011年12月21日正式在美国纽约上映。但与国内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部被定为中国申报2012年奥斯卡的影片招致多家英文媒体的恶评,甚至称得上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美国所得到的最恶劣评论。
据大陆媒体报导,《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2011年12月21日透露,根据奥斯卡的报名规则和要求,《十三钗》已经委托该片北美发行公司代表出品方新画面影业公司,日前向第84届奥斯卡评委会递交了影片将角逐的所有13个单项奖,贝尔、倪妮将角逐最佳男女主角。
在中国大陆上映后,票房收入(截止1月3日24时)创下5.4亿元人民币的《十三钗》,却在北美点映后遭遇“滑铁卢”,招致美国专业评论家的负面评论和诸多批评,出现内热外冷的尴尬局面
据了解,今年有资格竞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选电影一共有265部,而最后成功入围的仅为10部。此外《十三钗》申报最佳影片的竞争远比申报外语片激烈得多。
北京电视台网站论坛影视剧转贴的腾讯评论指,《十三钗》虚假有硬伤口碑不好。大部份国外影评人都认为,《十三钗》的故事讲得有些过火了,他们也觉得张艺谋可能讲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像基督徒自杀、以及十二月份妓女们穿旗袍摇曳生姿等情节,也是硬伤。
他们也不理解张艺谋展现南京大屠杀中女性遭遇性暴力的良苦用心,《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目前《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 soap opera) ”。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好莱坞报告》的评论文章则称,如果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在1942年导演《十三钗》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十三钗》)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hokum)。
针对本月18号起在全球公映的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 有评论说:近日, 某国字号媒体的编辑电话约我给这部号称是张艺谋“迷途知返后最好的电影”写篇评论, 被我拒绝了。理由很简单, 尽管国内媒体上已经把它炒作成为“拯救中国电影”的“战争史诗”了, 但我没有看, 也不打算看这部电影, 因为在看过他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 我就决定不再看张艺谋的电影了。
凯迪社区作者肖鹰的文章说,约我写影评的这个编辑,是位年轻女士,非常的敬业,一再向我说明《金》片值得一看,为了不辜负她的好意,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评论发现,除了以新华社牵头的主流媒体关于本片的消息评论,都是什么“全球捷报”和“好评不断”以外,在国内媒体上,居然没有见到任何有说服力的好评文章。在浏览了国内对《金》片以美誉为主调的舆论之后,我又用心搜索了海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金》片的报道、评论。在一些媒体引述的外电报道中,人们感觉到,该片似乎已经被山姆大叔内定为明年84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了。
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与国内官媒的报道不同,我不仅没有在美国媒体上看到所谓“观众一致好评”的消息,而且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影评则显示:观众对《金》片的反映“冷淡”,普遍不看好其市场前景。在国际电影评论界享有权威信誉的《好莱坞记者报》和《纽约时报》发表各自专栏作家Todd McCarthy和MIKE HALE的标题文章评论《金》片,在这两位专栏作家的笔下,《金》片不仅没有得到一句好评,而且共同指出了该片的三个严重局限:
其一,《金》严重缺失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揭示和反思,不能让观众意识到为什么这是一场血腥丑恶的“灾难”;其二,张艺谋在电影中表现了完全违背历史真实和电影的现实性原则的“电影魔术师”的作风,将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肆意安置在电影中,像肥皂剧的恶搞一样;其三,为了表现全球化,尤其是为了向美国观众和影评人讨好,设置的“美国混混变英雄”的男主角约翰是一个虚假而无生命的角色,奥斯卡明星Christian Bale完全是承担了“一个错误的角色”。
两位专栏作家都指出整部电影在情色华丽下面,是缺少价值判断和艺术灵魂的空洞和虚假。无疑,这是一部企图成为“史诗巨片”的电影的致命内伤。美国媒体的这两篇对《金》片的评论文章,是严肃依据电影作品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评论,表现了令人尊重的专业性,与我所读到的国内影评的浮华空洞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我可以借此说一句前瞻性的话,《金陵十三钗》与奥斯卡影片的距离,并不比当年的《英雄》更近。
据悉,自从该片投拍以来,以张伟平为首的营销团队,始终以“妓女救国”作为该片的宣传噱头,来吊观众的胃口。随后,为了海外市场,又改成了用“美国混混救中国妓女”作为宣传主调,剧情也作了相应的更改。据媒体报道,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的底线是不让这位投资人无钱可赚。文章作者分析认为,张艺谋从文革中获得了一个电影家的眼睛,但却没有获得一个电影家的灵魂,当其自以为是的精彩被观众看破之后,他就只能用平庸的煽情来讨好大家了。
但问题在于,张艺谋这空心的电影罗卜,又遇到了信奉“票房才是硬道理”的电影商人张伟平,这位自称是卖张氏电影萝卜的高手,不仅能把罗卜卖成肉价钱,而且还把空心罗卜卖成脑白金的价钱。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三枪》的恶烂和《山楂树》的平庸,同样换得了“骄人”的亿万票房。张伟平的口头禅是“张艺谋的名字就是票房保证”,此话不虚,但是,还要加一个注:须得是在中国,须得有张伟平这样的卖罗卜高手。
因此,在缺少电影灵魂的意义上,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是翻版的《英雄》而己。
《金陵十三钗》由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主演,是中国大陆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影片涉及中国人熟悉的主题:1937年日军野蛮占领中国南京的事件。该片将于本周五在中国公映,并将在一周后登陆美国。
据《华尔街日报》称,中国观众也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观看这部电影。不过,这部电影场面也非常华丽,充满了好莱坞式的特效,但故事情节并不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的男一号是贝尔饰演的米勒(John Miller),他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美国殡葬师,来到南京为一位天主教神父举行葬礼。他试图解救在教堂中躲避日本占领军暴行的中国女学生和当地妓女各色人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金陵十三钗》的预算接近1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中国电影。按国际票房收入计算,中国电影产业排名全球第九,2010年票房收入总计达人民币101.7亿元(约合15亿美元)。美国以98.7亿美元的总收入雄居全球票房榜首。
张艺谋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已经因奉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当局以及后者对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的偏颇观点而招致批评。《金陵十三钗》可能无助于改变他的这种名声。
卫报:《金陵十三钗》的商业和政治含意
2012年01月01日
(张东光编译报导)《金陵十三钗》这部中国耗资最贵、描写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钜片近期在中国境内的戏院上映,该片已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外语片,是**官方运用“软实力”来影响全球的又一体现。
《卫报》报导,**官方希望,该片能成为破除早期影评对中国影片情节不佳、演技僵硬与宣传导向的刻板印象的中国新兴电影工业代表作。片中的主角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扮演美国的殡葬人员,他试图在1937年12月13日拯救遭到日军入侵南京市强暴与屠杀的妇女与小孩。
首映的时间恰巧选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夕,颇有想激起全国对这段悲惨历史同仇敌忾,同时让中国的电影迈向现代化的野心。对于西方来说,没有一个中国近代史的题材比“南京大屠杀”所传递的讯息更敏感了。历史学家估计,这场日军大屠杀中,约有15~30万的南京平民死亡。
自毛**时代的黑白宣传片以来,杀戮的剧情一直都是中国影片的主轴。而这部新的《金陵十三钗》加入了种族话题、形象改造与高科技手法的因素。
导演张艺谋至今仍未赢得奥斯卡奖项,影评涛涛(Taotao)认为:“人们都会去看张艺谋的影片,但我们已不再有太高的期望。”海外的影评认为,这部影片仍然结合了商业的粗糙与政治的宣传。
好莱坞影评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写道:“这是一部你只会在好莱坞制片看到的影片--将性的情节强加入一个南京大屠杀这样令人惊悚的事件中。”中国影评人则说,该片剧情薄弱,贝尔的表现也难令人信服。
在该片首映之后,贝尔表示:“这部片探讨的远远不仅是人类与人类对危机的反应,也探讨人类如何降低兽性行为,和如何提升至最光荣的行为。”但许多中国观众认为,张艺谋与****太亲近,也太汲汲营营于商业利益了。
近几年来,由于****大力支持,加上许多外国演员的加入配合,中国电影工业不论在制片数量与票房收入上,都已挤身全球第三大,仅次于美国好莱坞与印度宝莱坞。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当局金援电影工业的理由兼具政治与商业的考量。他说:“有人说,好莱坞是真正的美国外交部,这凸显电影工业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中国近期很少拍出高品质的影片给国外观众看。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工业的推广是我们国家强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导演强中原(音译)指出,由于当局政策的补助,他们今年稍早拍片的预算较两年前增加一倍,“现在我们可以拍出3千万至4千万人民币的大片,有的甚至可拍出1亿人民币的片子。”
据报导,中国民生银行是《金陵十三钗》赞助的金主之一。影评担心,****支持这样的题材,可能会引导导演去拍摄更多这种类型的影片。周雷蒙(音译)说:“目前已有10多部电影拍摄南京大屠杀的题材,”“拍摄该主题的中国导演与拍摄大屠杀的犹太导演没什么两样。他们就是不会喊停。”
-
Freed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1 04: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