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写【科普“普”的是什么】
0. intro
起因文: fateface:《科普“普”的是什么?》
我其实一直都是 fateface 老师(为行文简便,以下皆称ff)的脑残粉,因为我觉得她有两点特别值得颂扬:1.时效而高产,把问题快而具体地带给公众,至少苦劳高高;2.开放,不玻璃心,于是哪怕有时(或者说时而)观点有叵,其原文下的回帖仍然会把问题导向一个好方向,作者、讨论者、围观者都未必不受益。
但惜乎这次原楼的评论已经关闭了。这当然不能说没有恶意地图炮的木遥老师的责任(这也符合一个本质上就有闹事淘气欲求的火相男的特点)。但毕竟至此原楼的良性拓展空间已经没了,可有些话还没有说透。鉴于我的友邻圈也都颇关注此事,本着对ff、特别是上述两点优秀品质的一贯支持,我就在尚未见到 木遥老师长文 的此刻,写点儿我的评价。
我首先批评(不是否定)ff的文章。然后借题发挥谈点儿感想。
1. 对ff文的批评
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继续对ff这篇文章的讨论——像我在木遥的状态下留言里提到的那样。一、科普普什么;二、双重标准的怀疑论;三、“铬超标无妨言论”的解读失焦。
1.1 科普普什么
简言之,科普既是普科学精神,又是普科学成果。
(1)非常简单粗暴地说,科学是按照理性的规范从事思考和探究的活动,理性的规范使得科学和迷信的关键区别在于科学精神的开放性和反思性。而对一种活动的普及,自然是应该逻辑上首先(不等于事实展开上的首先)普及其“规范”。比如普及篮球,应该逻辑上首先普及篮球怎么打,才算普及了篮球运动是什么,才可能去发现篮球运动的意思。此类科普,是启蒙的科普,或者说,就是启蒙活动的一种形态,对手是“迷信”。这显然是重要的,并且逻辑上在先的。科学精神的“首先”,是“不确定”:对一切既有信念的不确定,从而要去研究它们,尽力确定或否定它们。我觉得这种启蒙观有着广泛共识,并且越发广泛。也正是ff文章的积极方面:她提醒这种开放性和反思性。
相关的文章,我要再一次推荐 同人于野 博客“骇版科普”标签下的全部文章。
(2)对科学结果的科普也很重要。这一点我之前也认识不够。
假设,我们现在不需要启蒙了,那我们还需要科普么?需要,当然需要。因为我们总是想要了解人类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也需要科学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基于某些尽管可能并不绝对但足够充分的理由,我们每个人无法去自行研究所有问题,那就只能期待专业人士的讲解、传播。而自己如果也从事一些研究,那么就也可以为其他圈外人提供这种服务。这时的科普不是启蒙的,而是服务性的,可能也是相互的,一如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互相为对方服务。
以科学精神指导的活动的产物——科学成果——来指导实践,而非以迷信来指导实践,正是为科学精神所做的背书。一边是迄今尽力研究过的科学结论,哪怕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另一边是迷信、朴素直觉、道听途说……等等未经理性规范控制而产生的结论,我们相信哪个?出于科学精神和对科学精神的认可,不可能选择后者。而这个选择中,没有第三方道路,无非是为行动选一个“更科学”和“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理由。唯一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认证某个具体研究结论是“尽力”得出的。
如前所述,分工和专门化是一个时代现实。基于这种现实,科学活动对人类的作用,通过“知识代议制”实现:社会通过专门的并一般为理性人所认可的合法制度选拔、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科研。专业领域不但生产专门的科研成果,而且同时就认证专门科研成果的“尽力”性,或者说这种认证就是生产科研成果的一部分、一环节。无论是生产科研成果还是进行这个生产中的一环——认证其“尽力”性,都不是非专业人士有能力做的——这是一个语义必然,一旦你被其他人认证为有能力如此,你就是专业人士了。所以我们求助于心理医生,求助于内科医生,不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持着唯一正确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我们只是相信“知识代议制”,相信医生培养制度、相信药品从试验到临床应用整个检验过程的谨慎度和合理度。我们当然总会疑惑自己遇到的医生是不是足够好,但是坦白说作为不懂医学的人,没什么科学的办法来化解这个疑惑,只能诉诸迷信(对“朋友”的迷信、对所有和你自己一样不懂的人的“口碑”的迷信、对“传统”的迷信……)。医学毕竟有短期效果,治了一个月有没有更好病人自己理论上可以评价——因为观察失当归因不清而错怪医生的事也是笔笔;有些没有立竿见影实践效果的科学活动成果,更加没法凭自己的非专业能力去全面评价了,能做的也只是看看逻辑,这固然必要,但离充分还太远了。
1.2 双重标准的怀疑论
现在回到ff的文章。此点批评紧承1.1(2)。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科学结论没有一步到位货,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寻找行动理由的时候也并不是在找绝对正确的那个,我们只是在找各种方案里相对最科学的那个。而这种“找”,非专业人士基本没有足够能力。幸运的时候非专业人可以发现哪个方案是不行的,但是很难发现哪个方案“更行”。这一点1.1(2)中已有说明。
ff批评各种公开的科普文章、专家言论、特别是铬胶囊言论的质疑,一方面是就其缺乏“绝对正确性”进行质疑,我们说这种质疑多余,因为这本身是对“迷信”的质疑,进入科学话语内部以后这就根本不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上述质疑的出发点却是“迷信”——比如对个人观察的偏误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偏信自己的信息来源,偏信自己的分析策略,乃至偏信历史事实……它们的形式常常是“xx说”、“自古以来”。当然这些具体形式不一定是ff文都有的,只是ff文有这种问题,这点已经有人指出——比如 Elliot 说:【“专家没有做过实验”“他没有精确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在根本没有做过研究的前提下”“我打赌他手里都没有数据表明胶囊里微量的铬长期服用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试问这些话说得如何崇实贵确慎断了。】
1.3 “铬超标无妨言论”解读的失焦
这个例子的失焦,我想说,首先是冷月如霜的文章自己造成的。
仅对“超标”做语义分析,我们就知道,说超标,首先是有“标”,而“标”是为了“好”的目的而订立的,所以“超标”不好——这是一个一般理智就容易得到的且很可持信的结论。这时候说“超标也没问题”,并没有回应到从“超标”的语义自然生发的质问,就像素食者质问食品中为何包含动物成分而有人站出来说“动物成分对健康没有危害”一样令人不快,因为这显得没有体现出对质问者的立场乃至智力的足够尊重。
而冷文写道,【为了迎合民众愤怒的情绪,把真的说成假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声称服用含有铬的胶囊即便是很少的剂量也会有很大的危害,固然迎合了民众的愤怒情绪,恐怕还会被冠上“敢说真话的专家”之名。但这样的“真话”,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有立“民众”为“稻草人”的嫌疑,并且不能说没有可能被解读为某种“智识二元论”:精英vs民众。而ff在批评冷月无霜的文章时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相”和“立场”之间怎么平衡的问题,因为在媒体上回答问题的专家根本自己都不知道真相】,把问题全然归到了真相层面,然后开始了双重标准的怀疑论,就更是一偏再偏。我要说,前半句话作为对冷文的反驳,是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真相和立场之间怎么平衡的问题”,但后半句应该是,这完全是一个“立场”问题。
为什么立场问题重要?这算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了吧。正巧最近有个例子, 加藤嘉一对南京事件的评论 ,容易说明问题。也许他说的内容没有什么问题,符合一定程度的科学精神,但他所在的立场使他不应该如此谈论问题——我设想,不同的立场代表了不同的context和目的,需要据以为思考素材的东西也就不尽相同,认识到这种不同,根据这种不同来思索如何行动,这可能才是更科学的。当然,“立场不当引发问题”首先只是一个直觉,这种直觉能否得到科学的确证,还需要研究——只是这种科学问题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了。
2. 感想
(1)
无论ff文还是冷月无霜的文,都聚焦到了同一个问题上:科普;而二者都混淆了两种科普:启蒙的,服务的。而启蒙式科普,尚有逻辑优先性。
一直以来,松鼠会/果壳做的工作,以介绍科研成果为主(但同人于野是个非常令人惊喜的意外),这种天然地是服务性科普。它们是否会起到启蒙的作用?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不能直接就回答“是”。但是在果壳/松鼠会以“死理性派”、“冷浪漫”这种建立于对稻草人式的悬设参照物(难免不是“文科”)的“迷信”式想象上的措辞进行自我宣传时,在一些具体的科普作者时有时无地对“文科生”鄙视时,都忽视了一点:自然科学、形式科学、农学、医学、工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都不过是分工不同,而非等第高下,更无关乎启蒙状态——是否自觉且开放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如果某学科的研究现实地有大范围的问题,那克服的办法是推进这个学科走上健康的科学轨道(当然这要靠真的现身这个学科的人,而且具体的轨道会因研究对象的性质而异),而非否定在这个学科中运用理性的可能性——这种否定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如前所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启蒙,这是专门的科学问题,并非从事其他科学研究就自然可以得到一个对这一问题的充分可靠结论。历史学家,数学家,卖白菜的大叔,都可以谈论,但是没有谁谈论的结果会因其作为历史学家、作为数学家、作为卖白菜的大叔的身份而自然拥有较高价值,因为所有人都不是专业的。只有经长期关注这个问题的共同体认证而成为(包括事后成为)专业人士的人。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具体的、凭我们自己一样不那么专业的一般理性去看,去和同好交流,去默默思索。
(2)
人是不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
起初我们可能觉得,是的,人人都应该有科学精神。否则就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精神是“好”的。
然后我们就发现,什么是“好”是一个问题。人生有限,而科学的质疑无限,这种无限质疑对有限人生是不是有最好的效能,是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最好的效能,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还不能设想一个评价的标准。在选择了都参加科学活动以后,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尽可以按科学活动的标准去争论问题;但在没有这个前提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人人都有权认为具有科学精神、按照科学精神办事是“好”的,但是人人也都有权不这么认为。无论是否如此认为,大家都应该去寻求一个公认的框架,在这个共同的框架下各行其是。
但马上我们似乎就又发现,“在共同的框架下各行其是”是不可能的。我们似乎又发现,科学精神不是要不要有,而是人人反正都有,只是程度问题;这世界上没有迷信,只有相对而言不那么科学的科学。一个人怎么出于也只能出于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另一个人是需要改造的朋友还是需要拒绝的敌人?或者,这根本不是“人”层面的事而是“人的诸面相”层面的事?如果是“人的诸面相”层面的事,我们力主科学和启蒙的人,自己其实是真的在全面秉持科学精神吗?有一种可能,一个人,而不只是她的一个面相,可以全面秉持科学精神吗?
这个问题序列,也许只能像一切科学问题一样,无限地开放下去。
==============================
p.s.后来有人指出,铬超标只是一种风向标,并不仅仅或者说并不主要关乎铬本身的毒性。(这里)
冷月如霜作为一个植物细胞生物学理科生,把这个问题始作俑者地引向了全体文科生蛋疼的境地,实在是让人对理科生的节操表示无语。什么?文科生的节操?文科生的专职就是出卖节操的。。。。。。
p.s.2,据说已经变成无奈的人情推了。。。
起因文: fateface:《科普“普”的是什么?》
我其实一直都是 fateface 老师(为行文简便,以下皆称ff)的脑残粉,因为我觉得她有两点特别值得颂扬:1.时效而高产,把问题快而具体地带给公众,至少苦劳高高;2.开放,不玻璃心,于是哪怕有时(或者说时而)观点有叵,其原文下的回帖仍然会把问题导向一个好方向,作者、讨论者、围观者都未必不受益。
但惜乎这次原楼的评论已经关闭了。这当然不能说没有恶意地图炮的木遥老师的责任(这也符合一个本质上就有闹事淘气欲求的火相男的特点)。但毕竟至此原楼的良性拓展空间已经没了,可有些话还没有说透。鉴于我的友邻圈也都颇关注此事,本着对ff、特别是上述两点优秀品质的一贯支持,我就在尚未见到 木遥老师长文 的此刻,写点儿我的评价。
我首先批评(不是否定)ff的文章。然后借题发挥谈点儿感想。
1. 对ff文的批评
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继续对ff这篇文章的讨论——像我在木遥的状态下留言里提到的那样。一、科普普什么;二、双重标准的怀疑论;三、“铬超标无妨言论”的解读失焦。
1.1 科普普什么
简言之,科普既是普科学精神,又是普科学成果。
(1)非常简单粗暴地说,科学是按照理性的规范从事思考和探究的活动,理性的规范使得科学和迷信的关键区别在于科学精神的开放性和反思性。而对一种活动的普及,自然是应该逻辑上首先(不等于事实展开上的首先)普及其“规范”。比如普及篮球,应该逻辑上首先普及篮球怎么打,才算普及了篮球运动是什么,才可能去发现篮球运动的意思。此类科普,是启蒙的科普,或者说,就是启蒙活动的一种形态,对手是“迷信”。这显然是重要的,并且逻辑上在先的。科学精神的“首先”,是“不确定”:对一切既有信念的不确定,从而要去研究它们,尽力确定或否定它们。我觉得这种启蒙观有着广泛共识,并且越发广泛。也正是ff文章的积极方面:她提醒这种开放性和反思性。
相关的文章,我要再一次推荐 同人于野 博客“骇版科普”标签下的全部文章。
(2)对科学结果的科普也很重要。这一点我之前也认识不够。
假设,我们现在不需要启蒙了,那我们还需要科普么?需要,当然需要。因为我们总是想要了解人类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也需要科学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基于某些尽管可能并不绝对但足够充分的理由,我们每个人无法去自行研究所有问题,那就只能期待专业人士的讲解、传播。而自己如果也从事一些研究,那么就也可以为其他圈外人提供这种服务。这时的科普不是启蒙的,而是服务性的,可能也是相互的,一如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互相为对方服务。
以科学精神指导的活动的产物——科学成果——来指导实践,而非以迷信来指导实践,正是为科学精神所做的背书。一边是迄今尽力研究过的科学结论,哪怕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另一边是迷信、朴素直觉、道听途说……等等未经理性规范控制而产生的结论,我们相信哪个?出于科学精神和对科学精神的认可,不可能选择后者。而这个选择中,没有第三方道路,无非是为行动选一个“更科学”和“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理由。唯一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认证某个具体研究结论是“尽力”得出的。
如前所述,分工和专门化是一个时代现实。基于这种现实,科学活动对人类的作用,通过“知识代议制”实现:社会通过专门的并一般为理性人所认可的合法制度选拔、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科研。专业领域不但生产专门的科研成果,而且同时就认证专门科研成果的“尽力”性,或者说这种认证就是生产科研成果的一部分、一环节。无论是生产科研成果还是进行这个生产中的一环——认证其“尽力”性,都不是非专业人士有能力做的——这是一个语义必然,一旦你被其他人认证为有能力如此,你就是专业人士了。所以我们求助于心理医生,求助于内科医生,不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持着唯一正确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我们只是相信“知识代议制”,相信医生培养制度、相信药品从试验到临床应用整个检验过程的谨慎度和合理度。我们当然总会疑惑自己遇到的医生是不是足够好,但是坦白说作为不懂医学的人,没什么科学的办法来化解这个疑惑,只能诉诸迷信(对“朋友”的迷信、对所有和你自己一样不懂的人的“口碑”的迷信、对“传统”的迷信……)。医学毕竟有短期效果,治了一个月有没有更好病人自己理论上可以评价——因为观察失当归因不清而错怪医生的事也是笔笔;有些没有立竿见影实践效果的科学活动成果,更加没法凭自己的非专业能力去全面评价了,能做的也只是看看逻辑,这固然必要,但离充分还太远了。
1.2 双重标准的怀疑论
现在回到ff的文章。此点批评紧承1.1(2)。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科学结论没有一步到位货,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寻找行动理由的时候也并不是在找绝对正确的那个,我们只是在找各种方案里相对最科学的那个。而这种“找”,非专业人士基本没有足够能力。幸运的时候非专业人可以发现哪个方案是不行的,但是很难发现哪个方案“更行”。这一点1.1(2)中已有说明。
ff批评各种公开的科普文章、专家言论、特别是铬胶囊言论的质疑,一方面是就其缺乏“绝对正确性”进行质疑,我们说这种质疑多余,因为这本身是对“迷信”的质疑,进入科学话语内部以后这就根本不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上述质疑的出发点却是“迷信”——比如对个人观察的偏误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偏信自己的信息来源,偏信自己的分析策略,乃至偏信历史事实……它们的形式常常是“xx说”、“自古以来”。当然这些具体形式不一定是ff文都有的,只是ff文有这种问题,这点已经有人指出——比如 Elliot 说:【“专家没有做过实验”“他没有精确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在根本没有做过研究的前提下”“我打赌他手里都没有数据表明胶囊里微量的铬长期服用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试问这些话说得如何崇实贵确慎断了。】
1.3 “铬超标无妨言论”解读的失焦
这个例子的失焦,我想说,首先是冷月如霜的文章自己造成的。
仅对“超标”做语义分析,我们就知道,说超标,首先是有“标”,而“标”是为了“好”的目的而订立的,所以“超标”不好——这是一个一般理智就容易得到的且很可持信的结论。这时候说“超标也没问题”,并没有回应到从“超标”的语义自然生发的质问,就像素食者质问食品中为何包含动物成分而有人站出来说“动物成分对健康没有危害”一样令人不快,因为这显得没有体现出对质问者的立场乃至智力的足够尊重。
而冷文写道,【为了迎合民众愤怒的情绪,把真的说成假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声称服用含有铬的胶囊即便是很少的剂量也会有很大的危害,固然迎合了民众的愤怒情绪,恐怕还会被冠上“敢说真话的专家”之名。但这样的“真话”,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有立“民众”为“稻草人”的嫌疑,并且不能说没有可能被解读为某种“智识二元论”:精英vs民众。而ff在批评冷月无霜的文章时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相”和“立场”之间怎么平衡的问题,因为在媒体上回答问题的专家根本自己都不知道真相】,把问题全然归到了真相层面,然后开始了双重标准的怀疑论,就更是一偏再偏。我要说,前半句话作为对冷文的反驳,是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真相和立场之间怎么平衡的问题”,但后半句应该是,这完全是一个“立场”问题。
为什么立场问题重要?这算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了吧。正巧最近有个例子, 加藤嘉一对南京事件的评论 ,容易说明问题。也许他说的内容没有什么问题,符合一定程度的科学精神,但他所在的立场使他不应该如此谈论问题——我设想,不同的立场代表了不同的context和目的,需要据以为思考素材的东西也就不尽相同,认识到这种不同,根据这种不同来思索如何行动,这可能才是更科学的。当然,“立场不当引发问题”首先只是一个直觉,这种直觉能否得到科学的确证,还需要研究——只是这种科学问题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了。
2. 感想
(1)
无论ff文还是冷月无霜的文,都聚焦到了同一个问题上:科普;而二者都混淆了两种科普:启蒙的,服务的。而启蒙式科普,尚有逻辑优先性。
一直以来,松鼠会/果壳做的工作,以介绍科研成果为主(但同人于野是个非常令人惊喜的意外),这种天然地是服务性科普。它们是否会起到启蒙的作用?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不能直接就回答“是”。但是在果壳/松鼠会以“死理性派”、“冷浪漫”这种建立于对稻草人式的悬设参照物(难免不是“文科”)的“迷信”式想象上的措辞进行自我宣传时,在一些具体的科普作者时有时无地对“文科生”鄙视时,都忽视了一点:自然科学、形式科学、农学、医学、工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都不过是分工不同,而非等第高下,更无关乎启蒙状态——是否自觉且开放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如果某学科的研究现实地有大范围的问题,那克服的办法是推进这个学科走上健康的科学轨道(当然这要靠真的现身这个学科的人,而且具体的轨道会因研究对象的性质而异),而非否定在这个学科中运用理性的可能性——这种否定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如前所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启蒙,这是专门的科学问题,并非从事其他科学研究就自然可以得到一个对这一问题的充分可靠结论。历史学家,数学家,卖白菜的大叔,都可以谈论,但是没有谁谈论的结果会因其作为历史学家、作为数学家、作为卖白菜的大叔的身份而自然拥有较高价值,因为所有人都不是专业的。只有经长期关注这个问题的共同体认证而成为(包括事后成为)专业人士的人。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具体的、凭我们自己一样不那么专业的一般理性去看,去和同好交流,去默默思索。
(2)
人是不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
起初我们可能觉得,是的,人人都应该有科学精神。否则就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精神是“好”的。
然后我们就发现,什么是“好”是一个问题。人生有限,而科学的质疑无限,这种无限质疑对有限人生是不是有最好的效能,是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最好的效能,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还不能设想一个评价的标准。在选择了都参加科学活动以后,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尽可以按科学活动的标准去争论问题;但在没有这个前提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人人都有权认为具有科学精神、按照科学精神办事是“好”的,但是人人也都有权不这么认为。无论是否如此认为,大家都应该去寻求一个公认的框架,在这个共同的框架下各行其是。
但马上我们似乎就又发现,“在共同的框架下各行其是”是不可能的。我们似乎又发现,科学精神不是要不要有,而是人人反正都有,只是程度问题;这世界上没有迷信,只有相对而言不那么科学的科学。一个人怎么出于也只能出于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另一个人是需要改造的朋友还是需要拒绝的敌人?或者,这根本不是“人”层面的事而是“人的诸面相”层面的事?如果是“人的诸面相”层面的事,我们力主科学和启蒙的人,自己其实是真的在全面秉持科学精神吗?有一种可能,一个人,而不只是她的一个面相,可以全面秉持科学精神吗?
这个问题序列,也许只能像一切科学问题一样,无限地开放下去。
==============================
p.s.后来有人指出,铬超标只是一种风向标,并不仅仅或者说并不主要关乎铬本身的毒性。(这里)
冷月如霜作为一个植物细胞生物学理科生,把这个问题始作俑者地引向了全体文科生蛋疼的境地,实在是让人对理科生的节操表示无语。什么?文科生的节操?文科生的专职就是出卖节操的。。。。。。
p.s.2,据说已经变成无奈的人情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