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随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以上文字摘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两段。最喜欢这两段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一对伉俪情深,情趣相投,琴瑟和鸣,恩爱夫妻的生活典范。他们既是情人又如同知己,怎不羡煞旁人。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一个妙龄女子特有的情怀,以及心如蕙兰的气质,无不深深吸引着赵明诚,也叫赵明诚倍加地疼爱她。赵明诚与李清照,可谓是天作之合,我想在李清照处于的那个时代,很难再找出另一个赵明诚,懂她爱她知她的男人。他们的姻缘真是月下老人牵下的红线,才子佳人,金童玉女的般配。在遇见赵明诚之前,李清照似乎也没有过任何惨痛的恋爱经历,就是那样一颗干净赤诚的心,把一生的青春都献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与李清照都有共同的一个品位志趣,就是特别喜爱收藏金石文物。我觉得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一对恋人,更是彼此的知己。想起鲁迅赠予瞿秋白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徐志摩也曾经写过:“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们说,找一位知己真有那么难吗?不仅仅是难,而是难能可贵,只可遇,不可求。比如说,英国王储查尔斯竟连对戴安娜王妃的美貌都不曾心动,而是爱上了相貌丑陋的卡米拉,可见,真正的爱情,不是建立在外表的基础上,而是内在的心灵相通。
在上面李清照的文字里,说的赵明诚”质衣取半千钱“,典当衣服,换来几个钱,到大相国寺去“寻宝”。而赵明诚也有独到的眼光,能够辨识文物的真假与价值。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幅南唐大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惊人地开出要价二十万。夫妻俩唯有彻夜望而兴叹,不甘不愿地还回去,还因此怅然了好几天。
李清照也大赞丈夫鉴赏文物的眼光,说他"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在那么多收藏家中,她相信他的丈夫肯定是第一名。每晚,他们还烧尽一支蜡烛为标准,孜孜不倦地品评,反复玩味着各种文物,可以足足聊一个晚上也不厌倦。甚至,还上演了一段“夫唱妇随”,每天都会玩一个游戏,猜猜谁能够准确说出某典故在书里的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而李清照的记忆是惊人的,每每猜中,便举杯大笑,茶也倒在怀中。我们看到,此时的李清照还是那么的调皮活泼,像当初她“争渡,争渡”时的清纯烂漫。赵明诚对她的好,更使她难以忘怀,甚而发出一句深刻的感怀:“甘心老是乡矣!”
人的一生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一个灵魂伴侣,是一种幸运。知己其实形同手足,他既是你的亲人,又是你的朋友,但因为他与你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比亲人来得更可贵,然而他比普通朋友更懂你,因此比朋友更胜一筹。20岁的自己,依然没有遇到任何知己。然而李清照在18岁就遇到了,不能不说她真的是一个幸运儿,比中奖万字票还幸运。而相遇知己的时间,或早或晚都一样,关键是,你遇得到吗?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以上文字摘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两段。最喜欢这两段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一对伉俪情深,情趣相投,琴瑟和鸣,恩爱夫妻的生活典范。他们既是情人又如同知己,怎不羡煞旁人。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一个妙龄女子特有的情怀,以及心如蕙兰的气质,无不深深吸引着赵明诚,也叫赵明诚倍加地疼爱她。赵明诚与李清照,可谓是天作之合,我想在李清照处于的那个时代,很难再找出另一个赵明诚,懂她爱她知她的男人。他们的姻缘真是月下老人牵下的红线,才子佳人,金童玉女的般配。在遇见赵明诚之前,李清照似乎也没有过任何惨痛的恋爱经历,就是那样一颗干净赤诚的心,把一生的青春都献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与李清照都有共同的一个品位志趣,就是特别喜爱收藏金石文物。我觉得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一对恋人,更是彼此的知己。想起鲁迅赠予瞿秋白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徐志摩也曾经写过:“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们说,找一位知己真有那么难吗?不仅仅是难,而是难能可贵,只可遇,不可求。比如说,英国王储查尔斯竟连对戴安娜王妃的美貌都不曾心动,而是爱上了相貌丑陋的卡米拉,可见,真正的爱情,不是建立在外表的基础上,而是内在的心灵相通。
在上面李清照的文字里,说的赵明诚”质衣取半千钱“,典当衣服,换来几个钱,到大相国寺去“寻宝”。而赵明诚也有独到的眼光,能够辨识文物的真假与价值。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幅南唐大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惊人地开出要价二十万。夫妻俩唯有彻夜望而兴叹,不甘不愿地还回去,还因此怅然了好几天。
李清照也大赞丈夫鉴赏文物的眼光,说他"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在那么多收藏家中,她相信他的丈夫肯定是第一名。每晚,他们还烧尽一支蜡烛为标准,孜孜不倦地品评,反复玩味着各种文物,可以足足聊一个晚上也不厌倦。甚至,还上演了一段“夫唱妇随”,每天都会玩一个游戏,猜猜谁能够准确说出某典故在书里的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而李清照的记忆是惊人的,每每猜中,便举杯大笑,茶也倒在怀中。我们看到,此时的李清照还是那么的调皮活泼,像当初她“争渡,争渡”时的清纯烂漫。赵明诚对她的好,更使她难以忘怀,甚而发出一句深刻的感怀:“甘心老是乡矣!”
人的一生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一个灵魂伴侣,是一种幸运。知己其实形同手足,他既是你的亲人,又是你的朋友,但因为他与你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比亲人来得更可贵,然而他比普通朋友更懂你,因此比朋友更胜一筹。20岁的自己,依然没有遇到任何知己。然而李清照在18岁就遇到了,不能不说她真的是一个幸运儿,比中奖万字票还幸运。而相遇知己的时间,或早或晚都一样,关键是,你遇得到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