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那些女人
第一个女人是在大理赵家银饰碰上的老板娘,姓氏不详。
前面三十回呢简单来说就是洒家一身轻闲在古镇上彳亍着,机缘巧合进得此店,店中有一个腆着大肚子的老板,一个声音激昂的台湾人,饮着山泉泡就的清茶侃侃而谈。大雨留客,逗留良久之后买得手镯耳环若干,也不见外地坐了下来,风吹雨斜中讲来的故事,慨叹和愤慨也长长短短。
那女人一直没有言语,仿佛不存在一样。直到临走那天,去取一副童镯才与她有了零星的交谈,她普通话不好。她给我挑好看的耳环,调成我可以戴的样式;她戴着的那个好看,我拿了同样的一副;她手编的小玩意,慷慨送我一个……清早的店堂里只有我们俩人,我看她四方的屋子里轻巧又舒展,自得自在。
这个女人像银子,不起眼的耐人寻味。
第二个女人,是束河古镇三眼井的老板娘。所有人都叫她“老板娘”,仿佛她天生就是金湘玉。
这个女人声音很特别,夹着鼻腔的细长发音,不用看就知道是她说话。每天进进出出,你刚刚开口,她已经把你刚去过的没去过的风景人情絮絮道来。你以为她对你特别的好,这边你还没走,她已经和新来的客人说起曾经相亲的经历。她像一个磁场,和所有的住客、店家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任谁都是一见如故的模样。
这天洗完衣服拿到后院去晾晒,才发现其实那是一间旧时的酒吧,此刻墙上的酒架空了,毫无铺垫的水泥地放了三两个大晾衣架靠边站着。白天的时候她会把我们的衣服用架子推到太阳下去。那一间房,就那样淡淡地空着。
早晨,看见老板娘拎了一盆的床单,上楼晒在栏杆上。蓝天,白布,木栏杆,女人,一低头的温柔。
我羡慕她,她的心好似这院落,有一个无功无利的所在,可以闲置也可以进退,它可以是一个场所也可以是一段过程,无言间造就了淡定安然。
第三个女人,是腾冲和顺古镇的老板娘,精明得很。
这个女人腰身已经成了梨型,眉眼很细,据说她是这镇上第一个女司机,夫妻俩一人一辆小面,跑运输办民居(家庭旅馆),还有景点、纪念品的回扣,家里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她早上出车早,专门带一些菜农和做小生意的商贩进城,趁机买点新鲜又便宜的米和菜;晚上很晚才回来,同一个镇上的外婆每天过来给外孙女做饭。
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内向得一天听不到一声言语,小女儿像只喜鹊问候所有的乡邻。8岁的小女儿放学之后就会带着住店的客人四处走走,是个免费的小导游。有时候倦懒,我会把相机交由她随意地拍,小孩会高兴一整天,回家的路上问我,“阿姨,你/为什么/对我/那么/好?”这小孩讲普通话就象朗诵课文一样,翻译过来的表达。小孩初拿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不能用,于是看到好风景的时候我会抓的比较紧,小孩又问了“阿姨,你/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无意间在厅堂看见了一张请柬,请柬内页的空白处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着“雪梅(小女儿),放学之后写作业,读课文,吃饭,擦桌子,扫地,收拾房间,洗澡,洗衣服,睡觉,不许出去玩。 妈妈”
这个女人不那么可爱,可也是一棵大树。
第四个女人,是勐腊供电局杨主任的娘子。
那天,我说什么也不去外面的酒局了,所以被安排在他们内部的聚餐。据说杨主任家是聚会最常去的据点。我是客人,饭快好了才过去,走到一排矮房子的尽头就是了。一路上的果树挂满了芒果、菠萝蜜。门廊下就是一张大餐桌,酒菜已经上了席面,男人们很快开始了觥筹交错的热闹,好客的女主人还在厨房内外进进出出添着碗筷和调料。
我作为唯一的女客,暗自忖度难道女人不上席吗,起身叫她,“大姐一起坐下来吃嘛。”
那一顿饭,男人们你来我往地消灭着五粮液。我很逍遥地被遗忘在鸡汤和鱼汤之中,女主人温婉细致地招呼我也招呼着所有人。入夜后凉风习习,我和她在门前的树荫下饮茶,看树根的茶几靠着粗壮的果木,仿佛天然一体。茶很好喝,还有刚从树上摘的果子,一张嘴满足不已。闲聊才得知,她有一个和我年龄相近的儿子,我很惭愧地说“我该叫你阿姨的”。
天黑了,男人们还是扎堆,扑克和麻将分别开会。我脱鞋进屋,地上铺了干净的凉席,一个人看电视。小院落里,宁静和喧闹各得其所。
临走时再去,还是好茶好饭,看见小小的梳妆台巧妙地搁在了天井边的屋檐下,看见了她后院更多更多的果树,有荔枝柚子李子和木瓜,看见了她给出门上班的儿子带了很多好吃的。
她保养得好,脾气也好。她说出门旅游的经历,不是炫耀的口吻,最好的是眼前的家。男人们聚会会自己做饭,也有自觉洗碗的。家里事情多的时候会叫临近的乡下女人来帮忙,她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要操心。不那么强势,但很包容。
离开才知道,男人们都管她叫“阿香婆”。问及这个称呼的来由,竟然已经久远得无人可以说清了。
阿香婆是一条河,静水深流。
淡而无味的故事吧?却写了很多。
前面三十回呢简单来说就是洒家一身轻闲在古镇上彳亍着,机缘巧合进得此店,店中有一个腆着大肚子的老板,一个声音激昂的台湾人,饮着山泉泡就的清茶侃侃而谈。大雨留客,逗留良久之后买得手镯耳环若干,也不见外地坐了下来,风吹雨斜中讲来的故事,慨叹和愤慨也长长短短。
那女人一直没有言语,仿佛不存在一样。直到临走那天,去取一副童镯才与她有了零星的交谈,她普通话不好。她给我挑好看的耳环,调成我可以戴的样式;她戴着的那个好看,我拿了同样的一副;她手编的小玩意,慷慨送我一个……清早的店堂里只有我们俩人,我看她四方的屋子里轻巧又舒展,自得自在。
这个女人像银子,不起眼的耐人寻味。
第二个女人,是束河古镇三眼井的老板娘。所有人都叫她“老板娘”,仿佛她天生就是金湘玉。
这个女人声音很特别,夹着鼻腔的细长发音,不用看就知道是她说话。每天进进出出,你刚刚开口,她已经把你刚去过的没去过的风景人情絮絮道来。你以为她对你特别的好,这边你还没走,她已经和新来的客人说起曾经相亲的经历。她像一个磁场,和所有的住客、店家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任谁都是一见如故的模样。
这天洗完衣服拿到后院去晾晒,才发现其实那是一间旧时的酒吧,此刻墙上的酒架空了,毫无铺垫的水泥地放了三两个大晾衣架靠边站着。白天的时候她会把我们的衣服用架子推到太阳下去。那一间房,就那样淡淡地空着。
早晨,看见老板娘拎了一盆的床单,上楼晒在栏杆上。蓝天,白布,木栏杆,女人,一低头的温柔。
我羡慕她,她的心好似这院落,有一个无功无利的所在,可以闲置也可以进退,它可以是一个场所也可以是一段过程,无言间造就了淡定安然。
第三个女人,是腾冲和顺古镇的老板娘,精明得很。
这个女人腰身已经成了梨型,眉眼很细,据说她是这镇上第一个女司机,夫妻俩一人一辆小面,跑运输办民居(家庭旅馆),还有景点、纪念品的回扣,家里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她早上出车早,专门带一些菜农和做小生意的商贩进城,趁机买点新鲜又便宜的米和菜;晚上很晚才回来,同一个镇上的外婆每天过来给外孙女做饭。
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内向得一天听不到一声言语,小女儿像只喜鹊问候所有的乡邻。8岁的小女儿放学之后就会带着住店的客人四处走走,是个免费的小导游。有时候倦懒,我会把相机交由她随意地拍,小孩会高兴一整天,回家的路上问我,“阿姨,你/为什么/对我/那么/好?”这小孩讲普通话就象朗诵课文一样,翻译过来的表达。小孩初拿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不能用,于是看到好风景的时候我会抓的比较紧,小孩又问了“阿姨,你/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无意间在厅堂看见了一张请柬,请柬内页的空白处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着“雪梅(小女儿),放学之后写作业,读课文,吃饭,擦桌子,扫地,收拾房间,洗澡,洗衣服,睡觉,不许出去玩。 妈妈”
这个女人不那么可爱,可也是一棵大树。
第四个女人,是勐腊供电局杨主任的娘子。
那天,我说什么也不去外面的酒局了,所以被安排在他们内部的聚餐。据说杨主任家是聚会最常去的据点。我是客人,饭快好了才过去,走到一排矮房子的尽头就是了。一路上的果树挂满了芒果、菠萝蜜。门廊下就是一张大餐桌,酒菜已经上了席面,男人们很快开始了觥筹交错的热闹,好客的女主人还在厨房内外进进出出添着碗筷和调料。
我作为唯一的女客,暗自忖度难道女人不上席吗,起身叫她,“大姐一起坐下来吃嘛。”
那一顿饭,男人们你来我往地消灭着五粮液。我很逍遥地被遗忘在鸡汤和鱼汤之中,女主人温婉细致地招呼我也招呼着所有人。入夜后凉风习习,我和她在门前的树荫下饮茶,看树根的茶几靠着粗壮的果木,仿佛天然一体。茶很好喝,还有刚从树上摘的果子,一张嘴满足不已。闲聊才得知,她有一个和我年龄相近的儿子,我很惭愧地说“我该叫你阿姨的”。
天黑了,男人们还是扎堆,扑克和麻将分别开会。我脱鞋进屋,地上铺了干净的凉席,一个人看电视。小院落里,宁静和喧闹各得其所。
临走时再去,还是好茶好饭,看见小小的梳妆台巧妙地搁在了天井边的屋檐下,看见了她后院更多更多的果树,有荔枝柚子李子和木瓜,看见了她给出门上班的儿子带了很多好吃的。
她保养得好,脾气也好。她说出门旅游的经历,不是炫耀的口吻,最好的是眼前的家。男人们聚会会自己做饭,也有自觉洗碗的。家里事情多的时候会叫临近的乡下女人来帮忙,她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要操心。不那么强势,但很包容。
离开才知道,男人们都管她叫“阿香婆”。问及这个称呼的来由,竟然已经久远得无人可以说清了。
阿香婆是一条河,静水深流。
淡而无味的故事吧?却写了很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