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谈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在壮美的庐山,因为人们看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姿态不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实际上,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因人而异的,从而一部作品才用不断讨论的魅力,人们才用无限的探讨的热情。东北师大外国文学教授刘建军说过:《玩偶之家》在挪威是讨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文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矛盾问题,而在中国却成了倡导妇女解放的经典了。推广开来,文学欣赏普遍来说都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无论对作家还是读者而言,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是一个有待解释的‘文本’。”人们更强调的是“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i]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所以文学作品是向读者开放的,其价值也是通过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作家的体验,即“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ii]读者的欣赏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对作品的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而作者的体验一般因为其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年龄、性别;个性特点、欣赏趣味;想象、思考与情绪;境遇与心情等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我们说,不同人眼里,蒙诺丽莎的笑是不一样的。正如刘勰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iii]同理,人们读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掺入了自己的体悟,理解和希望等等,这就相当于对原来的作品进行了再创作。
再者,文艺创作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对于生活形象绝不是依样画葫芦的。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iv]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带有“虚构”成分,也就是留下“空白”,所以文学欣赏也不能依样画葫芦,照搬作品的形象。作家把作品创作出来后,还只是创造了其潜在价值。要变为使用价值,还要靠读者的能动性的欣赏和创造。正是文学作品的“不似”之处把现实生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么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读者完全应该有自己的发挥,因为客观现实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余地。
但是,这种再创作活动并不是随意的,如果我们把哈姆莱特阐释为孙悟空般桀骜不驯的人物,那就是把庐山看成大海了。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文学欣赏活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文学作品只能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活动和形象记忆。我们的文学欣赏活动就是要在这个范围内与作者达成共鸣。也正是有了共鸣,我们才可以顺利进入作品本身,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赏析和阐述,从而达到与作者“合作”的效果,成功实现再创造。
因此,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生活体验,在文学作品中多做对人生、世界的价值叩问,在作者创设的开放舞台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在与作者沟通中 深入领悟发觉,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形象世界,在雄奇的庐山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景!
[i] 《文学欣赏导论》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ii] 《经验、体验与文学》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
[iii] 《文心雕龙》刘勰著 周锋、 王运熙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装本) 2010年
[iv] 引自《艺苑谈美》 陈望衡著 重庆出版社 1985年
“无论对作家还是读者而言,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是一个有待解释的‘文本’。”人们更强调的是“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i]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所以文学作品是向读者开放的,其价值也是通过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作家的体验,即“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ii]读者的欣赏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对作品的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而作者的体验一般因为其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年龄、性别;个性特点、欣赏趣味;想象、思考与情绪;境遇与心情等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我们说,不同人眼里,蒙诺丽莎的笑是不一样的。正如刘勰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iii]同理,人们读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掺入了自己的体悟,理解和希望等等,这就相当于对原来的作品进行了再创作。
再者,文艺创作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对于生活形象绝不是依样画葫芦的。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iv]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带有“虚构”成分,也就是留下“空白”,所以文学欣赏也不能依样画葫芦,照搬作品的形象。作家把作品创作出来后,还只是创造了其潜在价值。要变为使用价值,还要靠读者的能动性的欣赏和创造。正是文学作品的“不似”之处把现实生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么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读者完全应该有自己的发挥,因为客观现实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余地。
但是,这种再创作活动并不是随意的,如果我们把哈姆莱特阐释为孙悟空般桀骜不驯的人物,那就是把庐山看成大海了。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文学欣赏活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文学作品只能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活动和形象记忆。我们的文学欣赏活动就是要在这个范围内与作者达成共鸣。也正是有了共鸣,我们才可以顺利进入作品本身,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赏析和阐述,从而达到与作者“合作”的效果,成功实现再创造。
因此,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生活体验,在文学作品中多做对人生、世界的价值叩问,在作者创设的开放舞台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在与作者沟通中 深入领悟发觉,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形象世界,在雄奇的庐山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景!
[i] 《文学欣赏导论》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ii] 《经验、体验与文学》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
[iii] 《文心雕龙》刘勰著 周锋、 王运熙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装本) 2010年
[iv] 引自《艺苑谈美》 陈望衡著 重庆出版社 1985年
-
尽管如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1 1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