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骑士王小波
转眼间,王小波去世已经15年了。每当我问起同龄人是否知道王小波时,他们总是一脸茫然,睁着可爱的眼睛,摇着头说不知道。这时我的心里就很失落,想:“你怎么竟然连王小波都不知道呢?太可恨了。”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在批评那些同龄人,从而炫耀自己多么有学问 。这一切,只是出于我对王小波的偏爱。是的,中国优秀的作家有很多,不止王小波一个,而且有很多作家甚至比王小波更优秀,这些我都承认,但相比其他作家,哪怕是那些比王小波更优秀的作家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他。这,就是所谓的偏爱吧。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人世间自有百媚千种,而我独爱你一种。”
我偏爱王小波,首先是因为他为人为文率性、坦荡,不做作。正如他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的那样:“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在我的心中,王小波就是一个小孩,并且还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他总是用他的坦诚、勇敢来反衬他人以及这个时代的虚荣和可笑。记得有一次三联的策划会上正在讨论一个关于教师节的策划,这时突然进来一个领导,他大剌剌地坐下让在座的策划们都先讲讲自己的老师是如何敬业如何令人感动,别人都讲完之后轮到小波了,他于是把这个形式主义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欢乐海洋,他说:“我的老师总让我感动,因为他每次上课都身上涂满了黑色,脸上涂红白蓝三色像个汉堡包,上课时头上插着鸡毛,如同一个印第安土著,很让我能够体味印第安人民的艰苦。”话说完,大家都笑了,那位领导则脸色铁青。你说,这样的人可不可爱?反正我认为这比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学到的“最可爱的人”还可爱。
其次是因为喜欢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和仅属于他的“王氏幽默”。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中,随处可见这种幽默。比如他在小说《三十而立》中,男主人公对自己喜欢的女主人公说:“假如你想红杏出墙的话,可别忘了我呀。” 、”有好多人家破人亡,家里的猫就出去自谋生路”以及“女人认为男人身高达到一米八才算正常,那像我这种身高只有一米六几的男人在女人眼中岂不成了微生物”等等这些王氏幽默俯拾皆是。当然,在有些人眼中可能觉得这些一点都不幽默,甚至还有点无聊。 这很正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幽默。我觉得,不懂幽默的人比不解风情的人更无趣乏味。至于王小波的特立独行,除了前面说过的教师节例子外,也可以从他与李银河在恋爱时期写的信中可窥见一斑。在信中他写道:“干吗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我不知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我想,要做到这些非有大勇气不能为,特别是在中国。
王小波不仅幽默,特立独行,而且浪漫。我所说的浪漫不是指一对恋人在豪华的西餐厅一起共进烛光晚餐或者男朋友在情人节送999朵玫瑰给自己的女朋友等这种浪漫,而是一种智力上和精神上的浪漫。王小波自称“浪漫骑士”。在他和李银河恋爱时期,他曾经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并在情书上说:“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上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想,任何一位少女,如果收到这样的情书,都会感动的吧?在写给李银河的另一封信里他说:“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在如今这个物质的、女的和男的结婚必须要求男方有房有车的时代,这样的两心相契,这样的浪漫古典的爱情愈加显得珍贵和动人。
以上所谈论的这些当然不能全面概括王小波,否则未免显得肤浅。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一直都在追求这样两样东西,即自由和智慧。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对他人的设置以及愚昧。他曾经说过:“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智慧本身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他的许多话,如今都已成为名言和许多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例如:“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必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等等。他倡导追求智慧,但不赞成那种为追求而追求,他喜欢的是在追求智慧中享受思维的乐趣的过程。他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我想,我们作为学习知识的学生,虽然一直在学习知识,但很少感到学习的快乐,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给我们灌下去吗?他还不无悲哀地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哎,十五年过去了,现在与十五年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一点都没进步。
在王小波的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他最后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如今,一看到有些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利禄,逐渐犬儒化,甚至有些可耻的御用文人还为那些设置别人生活的人歌功颂德,我就特别怀念你,你不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吗?(我只是想说你特立独行,不是说你是猪),小波,没有你的世界,是多么寂寞和乏味啊!
我偏爱王小波,首先是因为他为人为文率性、坦荡,不做作。正如他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的那样:“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在我的心中,王小波就是一个小孩,并且还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他总是用他的坦诚、勇敢来反衬他人以及这个时代的虚荣和可笑。记得有一次三联的策划会上正在讨论一个关于教师节的策划,这时突然进来一个领导,他大剌剌地坐下让在座的策划们都先讲讲自己的老师是如何敬业如何令人感动,别人都讲完之后轮到小波了,他于是把这个形式主义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欢乐海洋,他说:“我的老师总让我感动,因为他每次上课都身上涂满了黑色,脸上涂红白蓝三色像个汉堡包,上课时头上插着鸡毛,如同一个印第安土著,很让我能够体味印第安人民的艰苦。”话说完,大家都笑了,那位领导则脸色铁青。你说,这样的人可不可爱?反正我认为这比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学到的“最可爱的人”还可爱。
其次是因为喜欢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和仅属于他的“王氏幽默”。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中,随处可见这种幽默。比如他在小说《三十而立》中,男主人公对自己喜欢的女主人公说:“假如你想红杏出墙的话,可别忘了我呀。” 、”有好多人家破人亡,家里的猫就出去自谋生路”以及“女人认为男人身高达到一米八才算正常,那像我这种身高只有一米六几的男人在女人眼中岂不成了微生物”等等这些王氏幽默俯拾皆是。当然,在有些人眼中可能觉得这些一点都不幽默,甚至还有点无聊。 这很正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幽默。我觉得,不懂幽默的人比不解风情的人更无趣乏味。至于王小波的特立独行,除了前面说过的教师节例子外,也可以从他与李银河在恋爱时期写的信中可窥见一斑。在信中他写道:“干吗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我不知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我想,要做到这些非有大勇气不能为,特别是在中国。
王小波不仅幽默,特立独行,而且浪漫。我所说的浪漫不是指一对恋人在豪华的西餐厅一起共进烛光晚餐或者男朋友在情人节送999朵玫瑰给自己的女朋友等这种浪漫,而是一种智力上和精神上的浪漫。王小波自称“浪漫骑士”。在他和李银河恋爱时期,他曾经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并在情书上说:“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上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想,任何一位少女,如果收到这样的情书,都会感动的吧?在写给李银河的另一封信里他说:“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在如今这个物质的、女的和男的结婚必须要求男方有房有车的时代,这样的两心相契,这样的浪漫古典的爱情愈加显得珍贵和动人。
以上所谈论的这些当然不能全面概括王小波,否则未免显得肤浅。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一直都在追求这样两样东西,即自由和智慧。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对他人的设置以及愚昧。他曾经说过:“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智慧本身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他的许多话,如今都已成为名言和许多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例如:“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必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等等。他倡导追求智慧,但不赞成那种为追求而追求,他喜欢的是在追求智慧中享受思维的乐趣的过程。他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我想,我们作为学习知识的学生,虽然一直在学习知识,但很少感到学习的快乐,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给我们灌下去吗?他还不无悲哀地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哎,十五年过去了,现在与十五年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一点都没进步。
在王小波的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他最后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如今,一看到有些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利禄,逐渐犬儒化,甚至有些可耻的御用文人还为那些设置别人生活的人歌功颂德,我就特别怀念你,你不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吗?(我只是想说你特立独行,不是说你是猪),小波,没有你的世界,是多么寂寞和乏味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