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写黄沾 选自《香港词人词话》
准备把林才子(绝对不是反语)的词评文章集全了看。。
一、黄沾有时是杜甫,有时是李白。可惜的是,后者的态度只能急就出李白的污点。
杜甫求工炼而李白好飘逸。现在的词人在创作过程上似乎大都选礼拜,但却更接近好逸,尤其填词这游戏,追求速度与急就,往往在飘逸与草率之间画上等号。
在创作态度方面,黄沾有时是杜甫,有时是李白。可惜的是,后者的态度只能急就出李白的污点。
黄沾的词往往令人技痒,因为有待改善的地方太多。
……
黄沾以杜甫的态度创作时,却写出了白居易的风格。《当你寂寞》(罗文主唱)就是用字浅白,语气自然而不用经太多消化和咀嚼的作品“当你寂寞,当你苦闷,你心中可有飘过我”以至“所以日后,当你苦闷,请把歌声再听,记住我”都没有脱离日常用语的范围,没有过分复杂的句法,把“死寂”、“沉闷”、“苦楚”、“寂寥”、“落寞”这些较近文学用语的字眼和“寂寞”、“苦闷”比较一下,就知道《当你寂寞》的好处。《明星》是另一例子:“当你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可有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是“星星”,而不是冷月、孤星、繁星,令语气更接近口语,“星星”纵然拗音也不枉此拗了。《问我》也是一例,可惜的是“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的“悲哭声”未够自然。
自然,论深意,《明星》和《当你寂寞》不及《找不着借口》,论新趣和修辞又不及林振强的风采,但《明星》、《问我》却像元曲,元曲所重所贵在于坦率、自然、平实而不平庸。
——原载于《词汇》的《九流十家集坛》专栏,作于一九八五年九月。
二、之后,他就努力于满足于甘心于重复同一角度同一笔调同一概念同一境界同一层面的同意“句”
记不清是哪时哪人哪处的评语,说卢国沾的词有佳句而无佳篇。一些实在是涂鸦的行货撇开不谈,就卢氏大部分力作而言,以上评论很可能造成对歌词所谓“篇”所谓“结构”的误解。
举黄沾这位写主题曲高手的几首作品为例。《旧梦不须记》全首环绕着放开过去,随缘面对将来的主题,“逝去种种昨日经以死”、“事过境迁以后不再提起”、“在今天里让我尽还你”、都是笼罩全篇的,重复概念,结构不可谓不紧,但反复“叙述”主题之后,词意仍停留在表现主题的重要字眼上面。如“不须记”、“不再提起”、“不必苦于悲”等等。再如《情爱几多哀》、《肯去承担爱》,扣紧了一个不错的主题:明知爱有害而甘进恨海,之后,就努力于满足于甘心于重复同一角度同一笔调同一概念同一境界同一层面的同意“句”,例如:
(1) 情和爱,几多哀,几度痛苦无奈……
(2) 明明知,爱有害,可是我偏也期待……
(3) 几多次枉痴心,换了几多伤害来……
(4) 为换到,她的爱,甘心冲尽恨海……
以上几句分布全篇,带给读者的是一条平坦大道,虽然畅通无阻,却非四通八达,沿路所见只是同出一辙,不能伸展到不同层面。
这种过分受制于主题,只局限于和主题有关的概念化字句,执着于表面化的首尾呼应的歌词,虽然能够符合所谓结构井然有序的要求,但只属平行式的发展,从耐看度出发,显然不及变化多端的开展式结构。平行式结构的歌词通常纯粹描情,可惜三步一回头,五句一重复,容易流于抽象化。另外,句与句的词意异常衔接,当然,毫无变化与逃脱,又怎不停留于一套听来十分顺畅的老调之中。
《两忘烟水里》的主题不及《旧梦不须记》明晰,结构也不及其严谨,但语气的变化、意想的多端,却造成佳句纷呈的局面,而且《两》词虽繁,时而“枕畔诗”,时而“笑莫笑”;时而“乘风远去”,却在多方照应下围绕着“虚幻”这个中心主题。所以,《旧梦不须记》只为黄沾带来听众,《两忘烟水里》则兼夺最佳歌词奖。
三、黄沾由“爱你变成害你”写到“爱你爱到发晒狂”,由国语而粤语,经历了两次歌曲主题的变化,也经历了多次口味的转变。
第一次接触“千般爱,万般恨”时可能还会慑于千万的威势,但时间和次数却壮大了听众的胆量。这是口味因过腻而转变。
从前多杨柳,多衣襟,现在多电话,升降机,所以有“伤心的电话”、“白金升降机”,这是口味因时代而转变。
从前冷风寒风一起已足以令人动容,现在则非指明怎样的冷风、风和人的感情关系不可。这是口味随审美能力提高而转变。
现在要求画面多,安排于抽象说理之间。但黄沾的词却倾向于分析、解脱而忽略画面呈现,即使有罕见的画面形象,却又止于“风里泪流叹别离”的阶段,从前大抵还可赚人唏嘘,现在却非《捕风的汉子》和《夏日寒风》不可了。
我们看《长夜My love good night》的“再听当天一起选的唱片”便可以知道,粤语流行曲其实也是时代曲,需要这个时代的时代感。
四、黄沾的词虽然不似“时代曲”,却肯定是“流行”曲。他写的杂文、旋律和歌词都告诉我们他的创作方针:争取群众,以易于感动群众的手法和题材来写,创作的主人是听众而非作者。
我们从黄沾三种歌词的风格大可窥到流行歌词流行的窍门。
第一类是民族歌。要决是口语化、口号化,不必太深刻触及实情,探究真相,流行曲听众最多只会爱国,怎样爱、爱什么样的国已大大超越了关心和认识的范畴。《中国梦》追求的是民谣式平实的美:“要中国人人见欢乐,笑声笑面长伴黄河”,加一点具煽情的号召:“冲天开觅向前路,巨龙挥出自我”,但词里面的“何时睡狮吼响惊世歌”、“五千年无数中国梦,在河中滔滔过”却略须咀嚼,非如《勇敢的中国人》般即食,所以《勇敢的中国人》更为流行。《同途万里人》前段写景,走过“天苍苍山隐隐茫茫路途”之后,黄沾还是选择了较安全的、较表面的路,写最多人可理解的丝路精神:“愿共你同去踏开新丝路”、“莫怕恶风高”,因为这条路较易为人发现。
第二类是情歌。黄沾的情歌往往不用《零时十分》的香摈《长夜》的唱片去装饰,也不写《情若无花不结果》、《陪你一起不是我》的心理变化和矛盾,而是直接的一板一眼的写爱情。而且往往是省悟后的结论,略去省悟的挣扎过程。例如《男人女人》:“男人错几千次万次仍是走运,女人错一次回误你终身”……《倚天屠龙记》:“常人只许让爱恨缠心中”……。这些爱情真谛式结论的优越条件是:有类似经历人较多。说“我因爱而误终身”,总有许多听众是过来人,说“我因某红衣女郎爱我爱别人而感情甚矛盾而悲剧收场”却较少过来人,但这些过来人拍案叫绝之声却更响。
第三类是古装剧主题曲。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刚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用字过于艰僻,只有学贯五经才懂欣赏,过于浅近平庸,又流于风花雪月、残月春风,连不文或不懂文字的都嫌陈旧。但看《万水千山纵横》的“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谁知心醉朱颜,消逝于烟雨间”便很能允执中庸。当然“霜杯雪盏”可能太深,于是便有“凭谁忆;意无限。别万山,不再返”照顾读者,“凭谁”“却笑他……”“意无限”显然是古典诗词的惯调,加上浅近的意思,便令多种读者都会称心满意。
《两忘烟水里》的“塞外约,枕畔诗,心中也留多少醉”、“磊落志,天地心,倾出挚诚不会悔”以至“他朝两忘烟水里”都是只求丽,不求深。因为连“笑莫笑、悲莫悲”这样禅趣逼人的佳句也受人非议,不知所云,黄沾又奈何?
这个启示是:不要小觑听众的主宰权,不要高估听众的欣赏力。
—— 一九八六年一月 林夕
一、黄沾有时是杜甫,有时是李白。可惜的是,后者的态度只能急就出李白的污点。
杜甫求工炼而李白好飘逸。现在的词人在创作过程上似乎大都选礼拜,但却更接近好逸,尤其填词这游戏,追求速度与急就,往往在飘逸与草率之间画上等号。
在创作态度方面,黄沾有时是杜甫,有时是李白。可惜的是,后者的态度只能急就出李白的污点。
黄沾的词往往令人技痒,因为有待改善的地方太多。
……
黄沾以杜甫的态度创作时,却写出了白居易的风格。《当你寂寞》(罗文主唱)就是用字浅白,语气自然而不用经太多消化和咀嚼的作品“当你寂寞,当你苦闷,你心中可有飘过我”以至“所以日后,当你苦闷,请把歌声再听,记住我”都没有脱离日常用语的范围,没有过分复杂的句法,把“死寂”、“沉闷”、“苦楚”、“寂寥”、“落寞”这些较近文学用语的字眼和“寂寞”、“苦闷”比较一下,就知道《当你寂寞》的好处。《明星》是另一例子:“当你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可有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是“星星”,而不是冷月、孤星、繁星,令语气更接近口语,“星星”纵然拗音也不枉此拗了。《问我》也是一例,可惜的是“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的“悲哭声”未够自然。
自然,论深意,《明星》和《当你寂寞》不及《找不着借口》,论新趣和修辞又不及林振强的风采,但《明星》、《问我》却像元曲,元曲所重所贵在于坦率、自然、平实而不平庸。
——原载于《词汇》的《九流十家集坛》专栏,作于一九八五年九月。
二、之后,他就努力于满足于甘心于重复同一角度同一笔调同一概念同一境界同一层面的同意“句”
记不清是哪时哪人哪处的评语,说卢国沾的词有佳句而无佳篇。一些实在是涂鸦的行货撇开不谈,就卢氏大部分力作而言,以上评论很可能造成对歌词所谓“篇”所谓“结构”的误解。
举黄沾这位写主题曲高手的几首作品为例。《旧梦不须记》全首环绕着放开过去,随缘面对将来的主题,“逝去种种昨日经以死”、“事过境迁以后不再提起”、“在今天里让我尽还你”、都是笼罩全篇的,重复概念,结构不可谓不紧,但反复“叙述”主题之后,词意仍停留在表现主题的重要字眼上面。如“不须记”、“不再提起”、“不必苦于悲”等等。再如《情爱几多哀》、《肯去承担爱》,扣紧了一个不错的主题:明知爱有害而甘进恨海,之后,就努力于满足于甘心于重复同一角度同一笔调同一概念同一境界同一层面的同意“句”,例如:
(1) 情和爱,几多哀,几度痛苦无奈……
(2) 明明知,爱有害,可是我偏也期待……
(3) 几多次枉痴心,换了几多伤害来……
(4) 为换到,她的爱,甘心冲尽恨海……
以上几句分布全篇,带给读者的是一条平坦大道,虽然畅通无阻,却非四通八达,沿路所见只是同出一辙,不能伸展到不同层面。
这种过分受制于主题,只局限于和主题有关的概念化字句,执着于表面化的首尾呼应的歌词,虽然能够符合所谓结构井然有序的要求,但只属平行式的发展,从耐看度出发,显然不及变化多端的开展式结构。平行式结构的歌词通常纯粹描情,可惜三步一回头,五句一重复,容易流于抽象化。另外,句与句的词意异常衔接,当然,毫无变化与逃脱,又怎不停留于一套听来十分顺畅的老调之中。
《两忘烟水里》的主题不及《旧梦不须记》明晰,结构也不及其严谨,但语气的变化、意想的多端,却造成佳句纷呈的局面,而且《两》词虽繁,时而“枕畔诗”,时而“笑莫笑”;时而“乘风远去”,却在多方照应下围绕着“虚幻”这个中心主题。所以,《旧梦不须记》只为黄沾带来听众,《两忘烟水里》则兼夺最佳歌词奖。
三、黄沾由“爱你变成害你”写到“爱你爱到发晒狂”,由国语而粤语,经历了两次歌曲主题的变化,也经历了多次口味的转变。
第一次接触“千般爱,万般恨”时可能还会慑于千万的威势,但时间和次数却壮大了听众的胆量。这是口味因过腻而转变。
从前多杨柳,多衣襟,现在多电话,升降机,所以有“伤心的电话”、“白金升降机”,这是口味因时代而转变。
从前冷风寒风一起已足以令人动容,现在则非指明怎样的冷风、风和人的感情关系不可。这是口味随审美能力提高而转变。
现在要求画面多,安排于抽象说理之间。但黄沾的词却倾向于分析、解脱而忽略画面呈现,即使有罕见的画面形象,却又止于“风里泪流叹别离”的阶段,从前大抵还可赚人唏嘘,现在却非《捕风的汉子》和《夏日寒风》不可了。
我们看《长夜My love good night》的“再听当天一起选的唱片”便可以知道,粤语流行曲其实也是时代曲,需要这个时代的时代感。
四、黄沾的词虽然不似“时代曲”,却肯定是“流行”曲。他写的杂文、旋律和歌词都告诉我们他的创作方针:争取群众,以易于感动群众的手法和题材来写,创作的主人是听众而非作者。
我们从黄沾三种歌词的风格大可窥到流行歌词流行的窍门。
第一类是民族歌。要决是口语化、口号化,不必太深刻触及实情,探究真相,流行曲听众最多只会爱国,怎样爱、爱什么样的国已大大超越了关心和认识的范畴。《中国梦》追求的是民谣式平实的美:“要中国人人见欢乐,笑声笑面长伴黄河”,加一点具煽情的号召:“冲天开觅向前路,巨龙挥出自我”,但词里面的“何时睡狮吼响惊世歌”、“五千年无数中国梦,在河中滔滔过”却略须咀嚼,非如《勇敢的中国人》般即食,所以《勇敢的中国人》更为流行。《同途万里人》前段写景,走过“天苍苍山隐隐茫茫路途”之后,黄沾还是选择了较安全的、较表面的路,写最多人可理解的丝路精神:“愿共你同去踏开新丝路”、“莫怕恶风高”,因为这条路较易为人发现。
第二类是情歌。黄沾的情歌往往不用《零时十分》的香摈《长夜》的唱片去装饰,也不写《情若无花不结果》、《陪你一起不是我》的心理变化和矛盾,而是直接的一板一眼的写爱情。而且往往是省悟后的结论,略去省悟的挣扎过程。例如《男人女人》:“男人错几千次万次仍是走运,女人错一次回误你终身”……《倚天屠龙记》:“常人只许让爱恨缠心中”……。这些爱情真谛式结论的优越条件是:有类似经历人较多。说“我因爱而误终身”,总有许多听众是过来人,说“我因某红衣女郎爱我爱别人而感情甚矛盾而悲剧收场”却较少过来人,但这些过来人拍案叫绝之声却更响。
第三类是古装剧主题曲。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刚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用字过于艰僻,只有学贯五经才懂欣赏,过于浅近平庸,又流于风花雪月、残月春风,连不文或不懂文字的都嫌陈旧。但看《万水千山纵横》的“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谁知心醉朱颜,消逝于烟雨间”便很能允执中庸。当然“霜杯雪盏”可能太深,于是便有“凭谁忆;意无限。别万山,不再返”照顾读者,“凭谁”“却笑他……”“意无限”显然是古典诗词的惯调,加上浅近的意思,便令多种读者都会称心满意。
《两忘烟水里》的“塞外约,枕畔诗,心中也留多少醉”、“磊落志,天地心,倾出挚诚不会悔”以至“他朝两忘烟水里”都是只求丽,不求深。因为连“笑莫笑、悲莫悲”这样禅趣逼人的佳句也受人非议,不知所云,黄沾又奈何?
这个启示是:不要小觑听众的主宰权,不要高估听众的欣赏力。
—— 一九八六年一月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