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纪行
![]() |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迅哥儿的景仰,不只是出于文品,更出于人品。所以葛红兵之流,一向是为我所痛恨与轻蔑的。
虽然我一直认为上海的格调跟鲁迅格格不协调,但鲁迅确实在上海一直待到病故,其墓园,其旧居都在这个商业气息过于浓重的城市里显得寂寂如冬日叶片凋残的枯枝。更可恶的是,葛红兵就是在上海教书并做他所谓的“学问”!
去年探访鲁迅纪念馆时,适值故居装修,于是今年之行成为化解去年留憾的必需。我一路走到山阴路的时候,不过9点,工作人员是个小丫头,她说故居正在做安检,要我稍等。我闲着无聊,便看起售票室兼办公室里的玻璃柜,里面陈列有不少书册,且一一明码标价,显然是对外出售的。刚粗略浏览了一下,小丫头说:“先生,这里是办公室,请你到外面等。”然后拿起小镜子开始画眉毛。我无奈,只好出门,然后听到此女关门的声音,心中略怒。我不禁想起迅哥儿对一些年轻人总是关爱,即使无赖,也不忍心看着他饿死。但我大概没有这样的心胸,而懒于对那女子说些什么。好在我是来看迅哥儿的,不是来看她的。
不久,一个保安模样的半老头出来了,然后我花了8块钱买了门票,在保安指引下开始参观。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中间有屏风式的门隔开,进门左侧有一小柜子,里面放了不少周海婴童年时的玩具。往里有一个小厨房。二楼是迅哥儿的卧室兼书房,旁边还有一小间客房,保安向我介绍,鲁迅就是在这张床上过世的,房间的钟永远地停在了鲁迅去世的那个时间点。墙上还有一副周海婴的画像,不过是复制品,原品真迹已经在前两年被取走。三楼是周海婴的房间,环境最好,迅哥儿老来得子,对海婴真是疼惜有加。
几分钟就看完了,这就是鲁迅故居。迅哥儿住过的地方。空荡荡的,我不能说这里少了人,因为人已远去,不会再回来。但我还是得说,这里确实少了些什么。
离开故居,我一路想着,到底少了什么?转到多伦路的时候,发现一家装修得很有情调的玉器店在放着震天响的舞曲,我突然明白了,迅哥儿的精气神在这个商业城市里恐怕很难寻觅了吧?看这多伦路就知道了,一条文化名人街,处处淌溢着铜臭味儿。即使是鲁迅故居,一个空空的房子,能存留什么呢?
但后来在多伦路上看到一处房子的玻璃门上贴着一排大字:“誓死保卫家园”,我忍不住凑上去看了看,发现还贴了两个人的户口本复印件,以及一些散乱的资料文字,看来看去,终究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看门内各种物什堵着门,想来有过非常激烈的抗争。也许抵抗本身就是一种顽强的象征,只是,我印象中,中国人的抵抗多半是在自身利益受到直接侵犯时才会作出的一种消极举动,这值得赞扬么?虽然总归不算十分的奴性。
可鲁迅又说过,中国人经历的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做奴隶的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如此看来,种种抗争也多半就是求做奴隶的举动。此刻,我固然不能判断这个“保卫”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但总有隐隐的悲情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上空集聚成雨云,在无数酷热的天气里,抚平一些躁动的尘土。
唉,想到最后,突然又觉得,上海大约还是适合鲁迅的,这里是迅哥儿的用武之地啊。